- 年份
- 2024(7923)
- 2023(10082)
- 2022(8317)
- 2021(7409)
- 2020(6363)
- 2019(14115)
- 2018(13896)
- 2017(27925)
- 2016(14803)
- 2015(16315)
- 2014(16207)
- 2013(16512)
- 2012(15258)
- 2011(13269)
- 2010(13722)
- 2009(12947)
- 2008(13304)
- 2007(12123)
- 2006(10833)
- 2005(10249)
- 学科
- 业(78882)
- 企(72076)
- 企业(72076)
- 济(70600)
- 经济(70512)
- 管理(60696)
- 方法(29236)
- 业经(28139)
- 财(24172)
- 农(24087)
- 数学(20915)
- 数学方法(20705)
- 务(18798)
- 财务(18775)
- 财务管理(18753)
- 技术(18234)
- 农业(17894)
- 企业财务(17786)
- 制(16125)
- 中国(16032)
- 策(13356)
- 和(13003)
- 划(12842)
- 地方(12812)
- 理论(12664)
- 产业(12662)
- 贸(12124)
- 贸易(12118)
- 体(11799)
- 易(11764)
- 机构
- 学院(222237)
- 大学(215068)
- 济(98787)
- 经济(96922)
- 管理(92795)
- 理学(78968)
- 理学院(78267)
- 管理学(77397)
- 管理学院(76970)
- 研究(68991)
- 中国(56770)
- 财(46551)
- 京(44605)
- 科学(40011)
- 农(38579)
- 财经(36493)
- 江(35539)
- 所(35006)
- 经(32898)
- 中心(32334)
- 业大(31105)
- 研究所(31045)
- 农业(30037)
- 经济学(29302)
- 州(28318)
- 北京(28047)
- 财经大学(26597)
- 商学(26557)
- 经济学院(26504)
- 商学院(26336)
- 基金
- 项目(140442)
- 科学(112859)
- 研究(104821)
- 基金(103246)
- 家(88641)
- 国家(87809)
- 科学基金(77437)
- 社会(69531)
- 社会科(66127)
- 社会科学(66111)
- 省(56621)
- 基金项目(54475)
- 自然(48789)
- 自然科(47713)
- 自然科学(47703)
- 自然科学基金(46976)
- 划(45089)
- 教育(44898)
- 编号(41483)
- 资助(41385)
- 业(34992)
- 创(33102)
- 成果(32587)
- 发(31601)
- 重点(30806)
- 部(30496)
- 创新(29923)
- 国家社会(28915)
- 制(27865)
- 性(27802)
- 期刊
- 济(117256)
- 经济(117256)
- 研究(64873)
- 中国(41750)
- 管理(39948)
- 财(39786)
- 农(37160)
- 科学(29021)
- 学报(28393)
- 农业(25667)
- 业经(22388)
- 融(22344)
- 金融(22344)
- 大学(22302)
- 学学(21210)
- 技术(20827)
- 财经(18865)
- 经济研究(17906)
- 经(16541)
- 业(16078)
- 问题(15524)
- 教育(14986)
- 技术经济(14505)
- 现代(12222)
- 商业(12037)
- 贸(11999)
- 财会(11692)
- 世界(11417)
- 经济管理(10703)
- 图书(10563)
共检索到3410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郑吉昌 夏晴
产业集群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一种产业的地理集中能够形成相对于同行业的相对竞争优势,成为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的一个有效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大批的产业集群也获得了与国内外市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姜长云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比较突出,并在产业集群中表现得最为集中。面向产业集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强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有机联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姜长云
本文基于对浙江的调研,分析了面向产业集群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形式和发展现状,探讨了集群服务业发展面临的4大主要问题,分析了集群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政策制约、融资制约、准入制约、体制制约、发展方式制约、人才制约、组织和统计制约。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对促进集群服务业发展的若干启示。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姜长云
近年来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凸显。以浙江为例的调查显示,面向产业集群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有利于增强产业集群功能,而且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产业集群改造和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面向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政府应努力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环境,积极推动业态和经营模式的创新,着力引导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发展,大力培育相关品牌和领军企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集群 产业转型 浙江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郭琳
集群式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成长的方式之一。本文首先运用实证分析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然后指出基于产业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根据其与制造业分工模式的不同在集群区位选择、集群规模和集群演进等方面的发展模式。并进一步指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集群 产业互动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高运胜
我国很多产业集群只是企业的空间集聚,处于集群的初级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和知识密集特征成为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中知识的来源和企业间传播的桥梁,能够促进集群内外部的技术挤出效应,提升中间服务职能和集群的植根性,且改变集群组织形式。但政府需要在产业集群创新过程中发挥适当作用,既要纠正"市场失灵",又要防范"政府失灵"。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集群 创新 机制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杨小京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兴起。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式发展在降低生产企业运营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生产企业的发展壮大,具备显著的信息外溢效应,且有利于为生产企业培养和储备人才,逐步提升产业群体的市场竞争力。未来坚持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方向,应注重生产性服务行业规模化发展导向,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技术创新机制。
关键词:
产业集群 生产性服务业 模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保伦 路红艳
生产性服务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已成为影响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生产性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和要素密集、地理聚集、价值增值等特性,决定了通过影响企业的创新、制造业生产率、产业集群竞争和改善地区投资环境能够促进地区产业竞争力尤其是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由于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地区制造业的需求、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的支持、地区政策的推动,因此要在从地区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互动等方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路红艳
本文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和其与制造业的关联特性,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制造业主导的生态群落集群和虚拟集群模式,提出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空间虚拟网络的创造,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集群模式,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创新、专业化分工、环境优化等方面的作用。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邓丽姝
结合投入产出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在北京产业升级中的作用进行计量分析。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对提升北京产业附加值水平和发展效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北京产业升级。同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来自产业发展的中间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北京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升级。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升级 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来有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细致,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和新趋势。把握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发展趋势,抢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机遇,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马风华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对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缓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下降,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二产业服务;广东制造业对传统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不断下降,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不断增加;生产性服务业普遍具有高附加值、低带动能力的产业特性,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普遍大于需求拉动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翔
工业化、信息化及市场化等因素对发达国家城市转型的作用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递次发生的,而对正处于深度转型中的我国城市而言,却在短期内相互交织,冲击性更强。产业融合是在整合原有产业基础上的行业衍生与重新分工,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都曾经历从分工、互动到融合的过程。在转型路径上,我国城市应特别注意要立足制造业优势,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并注重结构体系的多样性、接续性及融合性。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胡艳 朱文霞
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作用划分为集聚效应和与其他产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利用中国252个城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重点探索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和工业利润率提高的作用。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效应明显,对于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与其他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在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作用未能显现。针对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效应,提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产业协同 集聚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林秀梅 臧霄鹏
运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2002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对东北三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进行比较分析。文章部分结论有: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最高,对第一产业的依赖程度最弱;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一、二产业的拉动作用在减弱;第二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在减弱;辽宁和黑龙江的生产性服务业在2007和2002年属于"低附加值、高带动型"行业,而吉林省的生产性服务业由2002年的"高附加值、低带动型"行业转变为2007年的"低附加值、高带动型"行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且2007年的系数小于2002年值;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感应度系数,因此东北三省应该主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