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535)
- 2023(20330)
- 2022(17036)
- 2021(15800)
- 2020(13637)
- 2019(31116)
- 2018(30881)
- 2017(58347)
- 2016(31674)
- 2015(35471)
- 2014(35263)
- 2013(35230)
- 2012(32271)
- 2011(29011)
- 2010(28912)
- 2009(27190)
- 2008(27262)
- 2007(24232)
- 2006(20988)
- 2005(19215)
- 学科
- 济(131093)
- 经济(130915)
- 业(108369)
- 管理(102809)
- 企(94057)
- 企业(94057)
- 方法(60778)
- 数学(50969)
- 数学方法(50396)
- 财(41333)
- 农(38779)
- 中国(35505)
- 业经(34989)
- 制(31068)
- 务(27821)
- 财务(27761)
- 财务管理(27709)
- 农业(26474)
- 企业财务(26323)
- 贸(25999)
- 贸易(25986)
- 易(25357)
- 学(24994)
- 银(22736)
- 银行(22675)
- 技术(22646)
- 行(21625)
- 地方(21605)
- 和(21538)
- 体(20901)
- 机构
- 大学(457375)
- 学院(456999)
- 济(191647)
- 经济(187882)
- 管理(177693)
- 研究(154392)
- 理学(152819)
- 理学院(151198)
- 管理学(148754)
- 管理学院(147906)
- 中国(121118)
- 京(96165)
- 科学(94838)
- 财(90731)
- 农(85361)
- 所(79084)
- 财经(71839)
- 研究所(71672)
- 中心(71363)
- 业大(71008)
- 江(68867)
- 农业(67510)
- 经(65401)
- 北京(60129)
- 经济学(58961)
- 院(55176)
- 范(54663)
- 州(53983)
- 师范(53935)
- 财经大学(53328)
- 基金
- 项目(305244)
- 科学(240567)
- 基金(224867)
- 研究(216281)
- 家(198699)
- 国家(197060)
- 科学基金(168513)
- 社会(139529)
- 社会科(132322)
- 社会科学(132287)
- 基金项目(118477)
- 省(118013)
- 自然(110986)
- 自然科(108480)
- 自然科学(108443)
- 自然科学基金(106621)
- 划(99939)
- 教育(98609)
- 资助(92104)
- 编号(84953)
- 重点(69016)
- 成果(68713)
- 部(67866)
- 创(65122)
- 发(64534)
- 创新(60511)
- 科研(59643)
- 国家社会(58889)
- 课题(58244)
- 教育部(57845)
- 期刊
- 济(208941)
- 经济(208941)
- 研究(130050)
- 中国(89740)
- 农(77860)
- 学报(76718)
- 财(74165)
- 科学(69592)
- 管理(68243)
- 大学(57667)
- 学学(54812)
- 农业(52487)
- 融(44435)
- 金融(44435)
- 技术(39297)
- 教育(39272)
- 财经(36350)
- 业经(33936)
- 经济研究(33831)
- 经(31279)
- 业(30726)
- 问题(27582)
- 贸(23730)
- 技术经济(23723)
- 版(23173)
- 统计(21858)
- 世界(21414)
- 国际(20891)
- 科技(20735)
- 图书(20582)
共检索到6815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明 魏作磊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刻画了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影响制造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变过程,并利用2004-2014年生产性服务细分行业的平衡面板数据对理论推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存在正向影响,但作用较弱;同时,生产性服务细分行业开放影响制造业生产率的差异性明显,其中信息服务、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开放所产生的作用大于金融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和商务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开放对制造业生产率的作用。本文认为,提升制造业生产率,要充分重视生产性服务细分行业开放对制造业生产率作用的差异性,吸引外商在中国设立生产性服务企业合作研发中心,积极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境外研究分支机构,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明 魏作磊
研究目标: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双向开放如何影响服务业生产率。研究方法:利用2004~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开放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静态IV+GMM和动态SYS-GMM方法检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双向开放对服务业生产率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且生产性服务业走出去产生的作用略大;在细分行业上,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走出去对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相对较大,而金融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和商务服务则引进来的影响相对较大。研究创新:深入探讨了开放经济下生产性服务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影响服务业生产率的理论机制,并构建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渗透指数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价值:有助于服务业更高层次开放新格局形成,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推动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双向开放 服务业生产率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美霞
笔者运用Malmquist-DEA指数法测算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TFP增长变动情况,并对行业异质性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TFP均呈增长趋势,并表现较大的行业异质性,但各指数的差异程度没有明显的趋同或扩大趋势。1991年~2002年,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源自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2003年之后,则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另外,除市场开放度对TFP增长起负面影响外,创新投入、消费需求、工业化程度等因素均具有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杨玲
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服务贸易限制指数和万得(Wind)数据库中国A股上市制造企业微观数据进行匹配,分析外国生产性服务业对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应重点加强与发达国家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开放的谈判,包括减少对外资以及其他市场准入限制、其他歧视性措施、竞争障碍和监管透明度及行政要求这四个方面,其中竞争障碍的影响权重最大;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关于减少对外资以及其他市场准入限制、竞争障碍和监管透明度及行政要求方面的谈判,其中可以适度放松对自然人流动限制的谈判,但在降低竞争障碍的谈判上需要加大力度。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杨玲 李林玥
基于服务贸易限制指数,分析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从不同区域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显著提升了我国上市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其中,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和西部地区提升作用更为明显;从不同所有制来看,中外合资和中央国有上市制造业企业受到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公众制造业企业表现出负向的"挤出效应";从不同制造业行业来看,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皮革皮毛制品及制鞋业、木材加工及制品家具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作用最显著,汽车制造业和专用设备等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虽然也受到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正向影响,但提升空间较小。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在扩大开放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好"鲶鱼效应",加快本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形成扩大开放与倒逼本土生产性服务业共进局面,还要在发挥好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基础上,激发本土生产性服务业活力,全面构建以本国制造为引领的完整产业链,为建设中国制造业自主产业链打好根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白雪洁 刘莹莹
从体现型技术进步的角度探讨生产性服务业FDI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内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长期还是短期,生产性服务业FDI都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外资的引入能够引导和促进制造业的旧设备更新换代和先进设备引进,通过满足其体现型技术进步需求来提高中国制造业生产率,这种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和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更为显著;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均体现出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正向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于斌斌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方法(SFA)测算了中国城市制造业生产率,并运用空间计量技术引入城市之间的地理距离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中国城市制造业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并且符合"地理学第一定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受到行业结构、地区差异和城市规模的约束: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部地区以及特大城市和小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提升制造业生产率,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西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存在明显的抑制效应。这是由于中国城市以低端生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于斌斌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方法(SFA)测算了中国城市制造业生产率,并运用空间计量技术引入城市之间的地理距离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中国城市制造业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并且符合"地理学第一定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受到行业结构、地区差异和城市规模的约束: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部地区以及特大城市和小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提升制造业生产率,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西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存在明显的抑制效应。这是由于中国城市以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会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从而阻碍了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从外部性效应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Jacobs外部性和MAR外部性分别对制造业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和负向影响,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影响则不显著。提高人力资本和信息化水平可以有效地改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不利影响。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齐俊妍 任同莲
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带来的信息、技术、资金等服务要素流动对制造业和服务业全球价值链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本文基于边境内限制措施OECD-STRI,构建服务开放渗透率衡量服务业开放水平。选取2000—2014年37个国家的制造行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提升及其结构的影响,并依次分析批发零售、运输仓储、信息通讯、金融保险和专业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差异化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有显著的提升效应;区分服务来源后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显著增加了国外服务投入;就不同生产性服务业开放的影响效应而言,五类生产性服务业开放都显著促进了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提升,批发零售开放带来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开放能够通过溢出效应和成本效应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本文的结论对中国服务业开放及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封思贤 徐月
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关系时,现有文献集中在整体性分析上,分析的对象也大多是一个国家。本文尝试以一个区域为例,重点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关系进行结构性分析。结果显示人才流、资金流、知识和信息流、物流等不同类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程度也明显不同。因此,只有以制造业为基础并与制造业联动,有针对性地推行各种类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才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结构分析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栾申洲
以2001—2016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度,并基于系统GMM分析了产业协同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协同度呈现上升态势,但存在区域差异;产业协同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明显。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姚星 杨锦地 袁东
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对外开放程度对生产性服务业外溢效应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利用门槛回归模型,分别以贸易开放度与国际投资开放度作为门槛变量,探讨了不同开放程度下,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产生外溢效应的差异。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强 王丽君 徐生霞
通过对区位熵的加权处理,给出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2006—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门槛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带动效应,而这种效应表现出阶段递减特性。从分解效应看,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正向带动效应表现出单门槛非线性特征,而对规模效率的影响具有双门槛效应;分区域看,相较于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东中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强;分行业看,科学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呈现倒U型特点,而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临界减小特征。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夏斐 肖宇
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国和OECD国家2000—2014年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融合程度,采用工具变量和GMM估计方法,重点就中美之间的指标进行了比较,并根据跨国面板数据测算了融合度指标对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美国融合度指标相比,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程度明显偏低;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领域,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同样明显,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对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度指数要显著高于中国对美国的融合度指数;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能够明显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改善。据此,笔者提出了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促进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等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强
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作为当前的一种主要的对外开放的形式,对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影响还没有统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生产率影响假设,利用2008-2012年中的69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来对假设进行检验。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可以促进国内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但是提升的作用在不同的国家收入水平和生产性服务业部门间体现出差异性。从国家的收入水平差异来看,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高收入国家的影响要大于低收入国家。对于不同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自由化影响来看,显著地影响制造业生产率的是金融和商务服务生产性服务业,运输和电信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较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制造业贸易成本及其弹性的测度与分析——基于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角度
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生产性服务贸易对中国制造业TFP提升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和分行业进口的角度
生产性服务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机理及实证研究——基于价值链规模经济效应角度
服务业能源生产率变迁及收敛性分析——基于全球40个经济体细分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外包对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影响——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分析
服务业开放对企业加成率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效率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技术进步率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贸易开放、有偏的技术进步和工资差距——基于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