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53)
2023(14676)
2022(12274)
2021(11030)
2020(9651)
2019(21904)
2018(21536)
2017(42464)
2016(22939)
2015(25637)
2014(25526)
2013(25939)
2012(24250)
2011(21579)
2010(21962)
2009(20675)
2008(21004)
2007(19030)
2006(16502)
2005(15056)
作者
(67645)
(56559)
(56456)
(53878)
(36470)
(27102)
(25845)
(21930)
(21287)
(20406)
(19327)
(19016)
(18291)
(17986)
(17815)
(17582)
(17218)
(16649)
(16531)
(16307)
(14054)
(14022)
(13938)
(12781)
(12761)
(12721)
(12650)
(12633)
(11485)
(11352)
学科
(108237)
经济(108127)
(94057)
(83331)
企业(83331)
管理(79867)
方法(51756)
数学(42334)
数学方法(42001)
(32534)
业经(32192)
(31846)
中国(24675)
(23429)
财务(23403)
财务管理(23359)
农业(22723)
企业财务(22215)
(21239)
技术(20694)
地方(20626)
(19552)
贸易(19542)
(18953)
(17926)
(17600)
理论(17089)
(16366)
(16344)
(15158)
机构
学院(341339)
大学(337696)
(148180)
经济(145326)
管理(138175)
理学(119073)
理学院(117891)
管理学(116268)
管理学院(115618)
研究(109349)
中国(85497)
(69917)
(68301)
科学(65532)
(60484)
(55542)
财经(54549)
(52811)
中心(51013)
业大(50127)
研究所(50009)
(49506)
农业(47755)
经济学(45603)
北京(43485)
(41616)
经济学院(41514)
财经大学(40309)
(40027)
师范(39610)
基金
项目(223314)
科学(177663)
基金(164229)
研究(162429)
(142371)
国家(141144)
科学基金(122669)
社会(105906)
社会科(100669)
社会科学(100644)
(87997)
基金项目(86781)
自然(79008)
自然科(77264)
自然科学(77241)
自然科学基金(76011)
教育(73132)
(72574)
资助(67256)
编号(64581)
成果(51280)
(49864)
重点(49805)
(49159)
(48584)
(45905)
创新(45206)
国家社会(44092)
课题(43519)
教育部(42960)
期刊
(163462)
经济(163462)
研究(96015)
中国(63338)
(56556)
(55048)
管理(54106)
学报(50370)
科学(47816)
大学(38307)
农业(37513)
学学(36358)
(32149)
金融(32149)
技术(30722)
业经(28521)
财经(28206)
教育(27135)
经济研究(25940)
(24415)
(23382)
问题(22023)
技术经济(20387)
(17695)
商业(17223)
统计(17125)
现代(16437)
(16268)
世界(15991)
图书(15822)
共检索到5059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卜琎  
本文基于OECD发达国家和我国2000年、2005年的投出产出表,将各经济体的48个部门投入产出表归并为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14个第三产业部门构成的16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运用直接消耗系数和中间投入率,对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互动融合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中间投入率的上升,第二、第三产业的附加价值率大幅提升。然而,相对于OECD十九国,我国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仍然过低,但是随着时间整体呈上升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产业融合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保伦  路红艳  
生产性服务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已成为影响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生产性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和要素密集、地理聚集、价值增值等特性,决定了通过影响企业的创新、制造业生产率、产业集群竞争和改善地区投资环境能够促进地区产业竞争力尤其是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由于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地区制造业的需求、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的支持、地区政策的推动,因此要在从地区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互动等方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汪斌  金星  
从投入产出角度,运用计量模型分析15个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旨在揭示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一般经验。本文的基本发现是,生产性服务已成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的中间投入,在某些行业,它是提升其竞争力的最主要的中间投入;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对制造业各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存在差异,金融保险业对纺织服装业和汽车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最大,而商务服务业对计算机制造业的提升作用最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沈飞  吴解生  陈寿雨  
运用DEA模型、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协整耦合关联度,对我国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和竞争力提升的关联以及两类产业的耦合关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的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以及珠三角区域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和金融保险业分别与本区域的制造业集聚显著正相关;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对本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但其增值贡献较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耦合关联,但存在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耦合结果显著性的非对称差异,且长三角区域的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志彬  
基于珠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运用全面FGLS方法考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企业竞争力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反映为对工业企业获利能力的贡献。其中,物流业、金融业、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对工业企业利润率的贡献依次递减,表明现阶段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更大。鉴此,应构建国家价值链,减少对外资的依赖,加大科学和教育的投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助于工业竞争力的提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顾乃华  毕斗斗  任旺兵  
本文在中国特殊的情境中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的关系。文章围绕如下关键点进行了探讨:在我国特殊的体制背景下,对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而言,生产性服务业究竟在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在不同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所起的作用是否有差别;在当前阶段,不同生产性服务行业发挥的功能是否一样。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基于面板数据的实验检验得出的结论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挥的作用最充分;金融保险业最能发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功能。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影  石凯  
2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更新升级,生产性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内部的地位稳中有升,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显著,本文从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入手,从经济规模、收入水平、外商投资、货物贸易规模、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贸易开放度研究与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关系,通过平稳性检验、回归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就提升生产性服务贸易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艳莹  王丽  
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深入分析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对本国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利用投入产出数据对28国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排名比较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的中间需求和服务业互补性需求都能明显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此外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产生一定积极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单元媛  朱冰清  
近年来,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无论在总量还是在效益、就业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沿海四省的统计年鉴,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竟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竟争力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指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受技术创新能力制约以及结构、人才、体制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形成错位发展格局、推进集聚式发展、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优化内部结构、实施人才战略和突破体制性障碍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席艳乐  易莹莹  
通过运用上海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1997~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效应。更具体地,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程度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异质性相联系。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业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贡献较大,金融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对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影响显著,而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于三种要素密集型制造业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霞  唐丁祥  柯小为  
本文首次采用1990-2008年的数据研究我国人力资本对各生产性服务业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方向和长短期作用机制,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内人力资本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中的运输、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行业的贸易竞争力具有明显提升作用,其中对金融行业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最大。短期来看,人力资本与保险、金融行业的贸易竞争力正相关,与运输、计算机和信息、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行业负相关,其中对金融行业的促进作用最大,对计算机和信息行业的反向作用最明显。最后结合各行业的特点提出了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喻美辞  
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其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将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在考察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关系的基础上,运用1998—2009年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以及29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珠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竞争力的这种积极效应。研究结论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人才、技术、知识含量高,资源消耗低,可以通过促进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深化、降低生产成本、培育产品差异化优势等途径提升珠三角制造业的竞争力。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江茜  王耀中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30个城市2003—2012年面板数据,可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推动制造业升级、促进制造业创新和支撑制造业集聚三个角度作用于制造业竞争力。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正向作用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且通过空间外溢辐射影响周边地区制造业竞争力,长期趋势稳定。FDI、城市交通水平和人力资本对制造业竞争力加强促进作用显著。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卢斌  曹娜娜  
文章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法,对安徽省2005-2010年期间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和其中三大行业分别进行竞争力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水平低,竞争力优势较弱,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结构不合理,竞争优势不明显;金融业发展较为迅速和稳定,竞争力逐年改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有一定的竞争力,但行业结构存在劣势。随着中部崛起的契机,可以通过政府的引导、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对人才的吸引和培育,逐步提升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水平。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甘蕊  李龙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共同发展的关系网络,为网络中各企业提供合理的资源配置、优质的信息交换,从而在各方面促进行业、企业的发展。然而目前,部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较低,因而无法实现信息、技术等资源互换,拖慢了行业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与竞争力的指标建构和测量,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情况做出分析,旨在促进服务业集聚。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咨询业为集聚水平最高的行业;商业租赁业属于集聚水平较高的行业;信息业、物流业、金融业属于集聚水平中等的行业;商业房地产业属于集聚水平较低的行业;同时各行业均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江浙沪集聚竞争力及其它指标均位列前三;贵州、云南集聚竞争力及其它指标均位列倒数;长江经济带其它省市处于中间位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