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87)
- 2023(16964)
- 2022(14214)
- 2021(12950)
- 2020(10636)
- 2019(24343)
- 2018(24169)
- 2017(46894)
- 2016(25282)
- 2015(28221)
- 2014(28209)
- 2013(27904)
- 2012(25653)
- 2011(23233)
- 2010(23825)
- 2009(22354)
- 2008(22402)
- 2007(20251)
- 2006(18107)
- 2005(17015)
- 学科
- 济(115525)
- 经济(115368)
- 业(95709)
- 管理(89004)
- 企(84635)
- 企业(84635)
- 方法(46566)
- 数学(37559)
- 数学方法(36955)
- 财(34096)
- 业经(33632)
- 中国(33259)
- 农(33226)
- 制(27042)
- 地方(26223)
- 务(23423)
- 财务(23364)
- 财务管理(23324)
- 农业(23216)
- 企业财务(22156)
- 技术(21366)
- 理论(19692)
- 银(19446)
- 银行(19423)
- 贸(18792)
- 贸易(18773)
- 行(18717)
- 体(18686)
- 和(18522)
- 融(18417)
- 机构
- 学院(367510)
- 大学(361878)
- 济(154398)
- 经济(150990)
- 管理(144681)
- 理学(123036)
- 研究(122211)
- 理学院(121719)
- 管理学(119735)
- 管理学院(119030)
- 中国(96829)
- 京(77441)
- 财(75079)
- 科学(72628)
- 所(61565)
- 农(60820)
- 江(58112)
- 财经(58038)
- 中心(56215)
- 研究所(54885)
- 经(52503)
- 业大(51530)
- 北京(49030)
- 农业(47134)
- 州(46571)
- 经济学(46474)
- 范(45768)
- 师范(45326)
- 院(44223)
- 财经大学(42710)
- 基金
- 项目(236197)
- 科学(188338)
- 研究(173913)
- 基金(172149)
- 家(148735)
- 国家(147426)
- 科学基金(128857)
- 社会(112945)
- 社会科(107260)
- 社会科学(107235)
- 省(94019)
- 基金项目(90286)
- 自然(82418)
- 自然科(80585)
- 自然科学(80567)
- 自然科学基金(79179)
- 教育(78974)
- 划(77405)
- 资助(70597)
- 编号(69832)
- 成果(56292)
- 发(53996)
- 重点(52905)
- 部(51776)
- 创(51567)
- 课题(48738)
- 创新(47524)
- 制(47076)
- 国家社会(46793)
- 业(45516)
- 期刊
- 济(181722)
- 经济(181722)
- 研究(111870)
- 中国(78907)
- 财(61230)
- 管理(59760)
- 农(57143)
- 学报(50777)
- 科学(50454)
- 大学(39889)
- 农业(38766)
- 融(38445)
- 金融(38445)
- 学学(37636)
- 教育(37519)
- 技术(34810)
- 业经(31524)
- 财经(29376)
- 经济研究(28305)
- 经(25340)
- 问题(24357)
- 业(22689)
- 技术经济(20344)
- 现代(18343)
- 统计(18158)
- 商业(17600)
- 策(17343)
- 贸(17261)
- 图书(16853)
- 世界(16695)
共检索到5708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文 牛泽东 孙早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产业创新和竞争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从质量(效率)和数量(集聚)两方面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重点考察城市规模对这种影响的调节效应。基于2012—2016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回归(PSTR)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虽然在整体上,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提升与集聚程度的增加对制造业效率均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所在城市的规模,即城市需达到一定的门槛规模才能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更加有效的产业关联,目前多数城市都未同时达到引发生产性服务业质量和数量发展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产生显著积极效应的门槛值。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佳 陈浩
笔者在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下研究城市规模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及多样化发展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对283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显示,城市规模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呈倒U型,且制造业集聚从城市规模扩大中获得的边际效益随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提高而下降,但随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水平提高而上升。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效应取决于城市规模。在中小规模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将阻碍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将促进制造业集聚。在超大城市,制造业集聚度随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提高而下降,但随生产型服务业多样化水平提高而提高。在城市人口大于100万小于800万的大城市和...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红 卢万国 韦永贵
对城市效率与产业集聚的互动理论进行了回顾与拓展,运用DEA数据包络法中的可变规模模型测算了广东和广西35个地级市的城市效率,采用改进的空间集聚指数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地区效率不完全取决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两广地区的产业协同有下降趋势;城市效率对产业协同的改善有正向作用,且在经济相对落后、产业协同较差的地区,城市效率对产业协同集聚的改善反而更显著;城市产业规模扩张、基础设施改善、加大政府投入均能促进城市产业的协同发展;外资进入会阻碍城市产业的协同发展;产业协同集聚普遍较好
关键词:
城市效率 产业协同集聚 区域合作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唐荣 冉珍梅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问题,立足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的现状,基于价值链视角将研究数据细化至上游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需求角度考察其影响因素,并结合中国的转型经济背景,分析政府规模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主要结论包括:(1)劳动/资源密集型与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需求对上游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不同影响效应,前者为"挤出效应",后者为"促进效应";(2)政府规模的过度膨胀不仅将直接阻碍上游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且能强化劳动/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需求对上游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侵蚀效应;(3)政府规模的过度膨胀将损害人力资本积累,进而侵蚀人力资本对上游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可以从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唐晓华 张欣钰 李阳
研究目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对制造效率的差异性影响。研究方法:采用灰色GM(1,N)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分别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协同演化发展程度以及制造业各子行业TFP的变化情况,运用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两产业间协同发展对制造业生产效率影响的差异性作用。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的良好协同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影响,但在不同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的门槛区间内,其两产业间协同效应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研究创新:针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互动关系的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协同 制造效率 门槛效应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金晓雨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联出现新的变化。关联性增强促进两者在区位上倾向共同集聚。而在城市体系上,关联性不同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倾向在不同规模的城市共同集聚,从而带来制造业在空间中的再配置。通过计算E-G共同集聚指数,并用2003-2007年中国城市维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产业层面上,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倾向于共同集聚,并且共同集聚水平随着产业关联度增加而提高;从空间层面上看,产业关联和空间互动促使制造业在城市间再配置;在集聚经济和拥挤成本共同作用下,关联性高的制造业和生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庆杨 孙秀秀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对于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具有重要意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两者不断融合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关系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乔均 施建军
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成为了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针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认识理论界一直争议不休。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没有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制造业的比较成本难以下降,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也难以提高;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产出的主要需求部门,它同时决定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及其国际竞争力水平。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顾乃华 毕斗斗 任旺兵
本文介绍了目前理论界流行的四种论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观点,即“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然后,从分工和竞争力两个视角综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机制。从产业层面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分工,提高经济效率。从企业微观层面看,制造企业使用生产性服务有利于其提高竞争力。最后,文章对论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文献进行了概括。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互动 综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邓丽姝
文章在对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和升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方法从两方面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一,为说明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了各省(市、区)制造业增加值与服务业总体增加值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服务行业增加值的关系。第二,为进一步说明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作为重要的中间投入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了北京各工业行业增加值与流通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五个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的关系。计量经济分析支持服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昌南 苏婷
文章选取了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和制造业中代表性行业8个,采用我国2006~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个体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以上8个代表性制造业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金融业对大部分制造业存在促进作用。科学研究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为正,而对传统制造业的影响微乎其微。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制造业影响很小。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细分行业 促进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焦爱丽
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开始从工业型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并逐渐将服务业发展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系,与制造业成为融合发展态势。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文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文献研究的不足,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构建了两者影响因素的相关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促进两者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中国相互影响 因素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兵权 王耀中
通过构造一个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数理模型,发现高端制造业的均衡增长率主要依赖于:制度的演进(A),分工水平(H),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先进技术的效率(G),以及时间贴现率ρ的大小。分工与专业化越深化,高端制造业增长率越高;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越开放,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数量越多,与先进技术的差距越小,吸收新技术所需成本越低,则高端制造业增长率越高;现时的储蓄率越高(即人们推迟消费的耐心程度越大),高端制造业增长率越高。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吸引FDI与储蓄额能较好的解释高端制造业发展,同时,高端制造业发展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吸引FDI互为因果。建议我国提高服务业的开放程度,加强对现代生产性服务...
关键词:
分工 生产性服务业 高端制造业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魏亚男 赵晔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现状,结果表明,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互动的关系,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的发展还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制造业产业升级,促进二者互动发展。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何强 刘涛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既体现在专业化分工所致的相互剥离,又显现为差异化优势驱动的相互融合。尽管我国已是制造大国,但与之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仍不发达,而且中低端制造业去产能进程和智能化转型缓慢,成为阻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向制造强国的突出短板。为此,需要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价值链有效嵌入制造业价值链,加大顶层设计和统计决策制度建设力度,推动形成生产性服务与生产制造协同发展的产业新生态。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