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91)
- 2023(17320)
- 2022(14291)
- 2021(13062)
- 2020(10773)
- 2019(24536)
- 2018(24049)
- 2017(46012)
- 2016(25153)
- 2015(28278)
- 2014(28281)
- 2013(27739)
- 2012(25625)
- 2011(23224)
- 2010(23752)
- 2009(22101)
- 2008(22118)
- 2007(20276)
- 2006(18268)
- 2005(17314)
- 学科
- 济(108512)
- 经济(108363)
- 业(94714)
- 管理(85433)
- 企(82645)
- 企业(82645)
- 方法(40389)
- 财(35218)
- 农(34489)
- 中国(34295)
- 业经(33366)
- 数学(31432)
- 数学方法(31060)
- 制(27159)
- 地方(25182)
- 农业(24410)
- 务(23353)
- 财务(23301)
- 财务管理(23260)
- 贸(22570)
- 贸易(22553)
- 企业财务(22117)
- 易(21983)
- 技术(20866)
- 体(19115)
- 银(18917)
- 银行(18889)
- 理论(18875)
- 行(18264)
- 融(18130)
- 机构
- 学院(360093)
- 大学(358261)
- 济(151843)
- 经济(148612)
- 管理(137129)
- 研究(122713)
- 理学(116258)
- 理学院(114953)
- 管理学(113211)
- 管理学院(112524)
- 中国(95787)
- 京(76481)
- 财(75089)
- 科学(71436)
- 所(61846)
- 农(60963)
- 江(58284)
- 财经(57718)
- 中心(55625)
- 研究所(55096)
- 经(52262)
- 业大(50177)
- 北京(48846)
- 范(47533)
- 农业(47199)
- 师范(47067)
- 经济学(46392)
- 州(46126)
- 院(44341)
- 财经大学(42339)
- 基金
- 项目(228664)
- 科学(181828)
- 研究(172140)
- 基金(165155)
- 家(142157)
- 国家(140791)
- 科学基金(121957)
- 社会(111646)
- 社会科(105827)
- 社会科学(105799)
- 省(91124)
- 基金项目(86256)
- 教育(79484)
- 自然(75748)
- 划(75137)
- 自然科(74018)
- 自然科学(73998)
- 自然科学基金(72762)
- 编号(69759)
- 资助(67123)
- 成果(58182)
- 发(52908)
- 重点(51465)
- 部(50903)
- 创(49940)
- 课题(49607)
- 制(46686)
- 国家社会(46043)
- 创新(45832)
- 业(45292)
- 期刊
- 济(181423)
- 经济(181423)
- 研究(114744)
- 中国(83500)
- 财(61684)
- 农(58683)
- 管理(57412)
- 学报(52382)
- 科学(49462)
- 教育(47885)
- 大学(42217)
- 农业(39937)
- 学学(38525)
- 融(38337)
- 金融(38337)
- 技术(33234)
- 业经(31479)
- 财经(29856)
- 经济研究(28561)
- 经(25856)
- 问题(23602)
- 业(23010)
- 贸(20237)
- 技术经济(19256)
- 图书(18214)
- 世界(17692)
- 国际(17255)
- 现代(17219)
- 商业(16957)
- 版(16526)
共检索到574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余东华 范思远
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现象,从表面上体现了我国就业市场上供求结构的失衡,但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增值能力不强的困境。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并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双轮驱动",优化就业市场结构,是解决"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悖论的有效途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卉 李彬
文章运用回归分析法,比较分析了制造业结构变动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性。研究表明:技术型人才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作用最大,大学生作为技术型人才主要来源,制造业整体就业结构需求直接受着大学生专业结构的制约,制造业结构变动决定了大学生就业结构的变动。笔者认为,伴随制造业结构变动,改善大学生就业供给结构,合理进行学科专业设置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飚 蔡宏波
本文基于产业关联性视角,理论阐释并实证检验了服务业开放对本国制造业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开放显著增加了制造业就业总量,但随着服务业开放程度的提升,其对制造业的就业创造效应逐渐降低;服务业开放加剧了制造业企业就业两极化特征,即制造业高技能企业和低技能企业就业增加,中等技能企业就业减少,加剧了非贸易型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就业两极化特征;服务业开放对出口型企业、国有企业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就业创造效应更为明显;服务业开放主要通过生产率机制和成本机制促进制造业企业就业,并加剧制造业企业就业两极化特征。
关键词:
服务业开放 制造业 就业变动 就业结构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魏江 周丹
本研究采用投入产出法与比较分析方法,对典型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需求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生产性服务业性质、制造业性质四方面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需求结构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四要素发展特点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需求的国际发展态势,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由对制造业需求显著转为对自身需求显著,而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由以非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逐步转向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结合我国现状,本文最后提出了推动我国两类产业互动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同正 孙林岩 冯泰文
生产性服务业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上升是一个被普遍认可的规律,但是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现象的产生,有我国制造业增长模式、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和服务业统计口径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数据,运用分层线性模型研究了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关系的地区差异,并以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第二层次的变量进行了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效率的提高可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关系的地区差异很大,而且差异主要来源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经济...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苏剑 盛磊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已经达到或通过了刘易斯拐点,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种产业结构使得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发生分化。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是我国产业结构特征在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反映,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产业结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军
以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的各项承诺这一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系统分析了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进口显著促进了制造业就业技能结构的优化;生产性服务进口提升了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促使企业向价值链上游和下游服务化转型,通过产品升级推动了制造业就业技能结构的优化;生产性服务进口对不同制造业行业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相比于传统制造业,生产性服务进口对现代制造业就业技能结构具有显著的优化作用;不同的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研发服务进口、电信服务进口和金融服务进口显著促进了就业技能结构优化,而商业服务进口并未优化就业技能结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席艳乐 易莹莹
文章基于上海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1997-2009年的面板数据,就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整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就业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程度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异质性相联系。具体而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三种要素密集型行业就业的提升都有显著影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影响有积极作用,但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则不明显;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对三种要素密集型制造业
关键词:
生产服务 服务发展 制造企业 人才就业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孝 冯中越 张耘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的高级要素,是制造业升级和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京津冀晋蒙地区是中国的主要经济区域之一,其制造业升级是全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部分。使用2001—2011年20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对京津冀晋蒙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同时,从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角度出发,比较了京津两市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验证将京津两市设立为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核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晓鹏
本文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生产函数的拓展分析,提出了划分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第三产业统计分类内容,重新聚合了体现为"人流"、"资金流"、"知识流"、"信息流"、"物流"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统计范围。在此基础上,运用替代性数据测算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量与结构特征;最后,从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优化角度,区分了外生生产性服务业和内生生产性服务业,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内生性 外生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郭怀英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再次加以强调。2006年9—10月份,笔者在赴韩国访问考察期间,与韩国对外政策研究院东北亚经济研究中心等有关单位的学者官员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结构升级互动的议题进行了座谈,并考察了韩国著名企业三星电子、现代汽车公司的研发、生产、销售情况。调查研究显示,韩国在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特别是在自主创新关键期,从劳动、资本密集型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周小亮 宋立
采用2005—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1)整体而言,协同集聚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高,但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影响。(2)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在中、西部为促进作用,在东部呈抑制效应;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非线性影响存在于东、中部地区,在西部为负效应,说明要素拥塞和"路径锁定"效应存在。(3)交通运输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促进合理化水平提升,科学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高级化有促进作用。(4)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在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的影响中具有相反作用,前者为正,后者为负,工资水平和政府支出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而高级化则受市场化程度、消费水平、净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韩明华
生产性服务业对宁波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制造业结构优化又拉动了宁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二者表现出了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但是宁波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仍存在规模总量不足、产业优势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应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为着眼点,大力发展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不断优化服务业的结构,进而加速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结构 优化升级 制造业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奕 夏杰长 李垚
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动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体系下向中高端跃升,对于中国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业空间协同视角切入,通过对成本剩余和收益剩余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外部因素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创新性地使用基于偏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并利用2005—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耦合过程中外部因素的链条联系和传导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别是支持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之间高度关联、融合促进的内在联系;社会创新体系、综合交易成本、需求规模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间接作用于制造业升级,要素禀赋与政策环境也会对制造业升级产生正向的直接影响。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进制造业升级,应积极推动支持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引导制造企业剥离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同制造企业的紧密联系以及同第一知识基的有效对接,减少行政管制、降低准入门槛。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霞 盛晴 卞靖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型中间投入,其主要消费对象是制造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通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目前,亟须在政策体系、市场环境、制度建设、产业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努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更好地支撑和推动制造业升级。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转型升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