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06)
- 2023(16054)
- 2022(12829)
- 2021(11608)
- 2020(9551)
- 2019(21343)
- 2018(20993)
- 2017(41115)
- 2016(22226)
- 2015(24728)
- 2014(24808)
- 2013(24442)
- 2012(22045)
- 2011(19641)
- 2010(19905)
- 2009(18929)
- 2008(19110)
- 2007(17521)
- 2006(15725)
- 2005(14903)
- 学科
- 济(95454)
- 经济(95317)
- 业(92847)
- 企(82891)
- 企业(82891)
- 管理(82774)
- 方法(38949)
- 财(33495)
- 业经(31799)
- 农(31418)
- 数学(30134)
- 数学方法(29881)
- 中国(26718)
- 制(26239)
- 务(23743)
- 财务(23705)
- 财务管理(23671)
- 企业财务(22566)
- 农业(21864)
- 技术(19161)
- 体(18825)
- 银(17051)
- 银行(17030)
- 贸(16706)
- 理论(16703)
- 贸易(16691)
- 划(16572)
- 地方(16565)
- 策(16561)
- 融(16358)
- 机构
- 学院(326031)
- 大学(321673)
- 济(139509)
- 经济(136669)
- 管理(128477)
- 理学(109325)
- 理学院(108275)
- 管理学(106850)
- 研究(106698)
- 管理学院(106230)
- 中国(86095)
- 财(70421)
- 京(67199)
- 科学(61300)
- 农(55078)
- 财经(54780)
- 所(53654)
- 江(51584)
- 经(49676)
- 中心(49002)
- 研究所(47647)
- 业大(45461)
- 经济学(42899)
- 农业(42757)
- 北京(42110)
- 州(40540)
- 财经大学(40480)
- 经济学院(38581)
- 院(38431)
- 范(38130)
- 基金
- 项目(208590)
- 科学(166762)
- 研究(155053)
- 基金(153716)
- 家(132844)
- 国家(131684)
- 科学基金(114783)
- 社会(101955)
- 社会科(96690)
- 社会科学(96666)
- 省(81527)
- 基金项目(80440)
- 自然(72435)
- 自然科(70791)
- 自然科学(70773)
- 教育(70140)
- 自然科学基金(69636)
- 划(67055)
- 资助(62074)
- 编号(62003)
- 成果(50777)
- 部(46680)
- 重点(46599)
- 创(46115)
- 发(44778)
- 制(43979)
- 业(42853)
- 国家社会(42745)
- 课题(42641)
- 创新(42326)
- 期刊
- 济(164025)
- 经济(164025)
- 研究(99266)
- 中国(67206)
- 财(59024)
- 管理(53824)
- 农(52594)
- 学报(46659)
- 科学(45233)
- 大学(36867)
- 融(36589)
- 金融(36589)
- 农业(35305)
- 学学(34935)
- 教育(29680)
- 技术(28821)
- 财经(28784)
- 业经(28398)
- 经济研究(25826)
- 经(24855)
- 问题(21575)
- 业(20738)
- 技术经济(17771)
- 贸(17029)
- 现代(16394)
- 商业(15874)
- 世界(15792)
- 财会(15675)
- 版(15130)
- 国际(14852)
共检索到5042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路红艳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结构的调整过多地依赖政府主导的行政化手段,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具有调节产业结构的天然功能,对于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品牌培育、技术创新、过剩产能调节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应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作为制造业结构调整的一种市场化途径,促进制造业市场化转型发展。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结构调整 市场化路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封思贤 徐月
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关系时,现有文献集中在整体性分析上,分析的对象也大多是一个国家。本文尝试以一个区域为例,重点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关系进行结构性分析。结果显示人才流、资金流、知识和信息流、物流等不同类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程度也明显不同。因此,只有以制造业为基础并与制造业联动,有针对性地推行各种类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才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结构分析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晓鹏
本文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生产函数的拓展分析,提出了划分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第三产业统计分类内容,重新聚合了体现为"人流"、"资金流"、"知识流"、"信息流"、"物流"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统计范围。在此基础上,运用替代性数据测算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量与结构特征;最后,从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优化角度,区分了外生生产性服务业和内生生产性服务业,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内生性 外生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齐俊妍 任同莲
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带来的信息、技术、资金等服务要素流动对制造业和服务业全球价值链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本文基于边境内限制措施OECD-STRI,构建服务开放渗透率衡量服务业开放水平。选取2000—2014年37个国家的制造行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提升及其结构的影响,并依次分析批发零售、运输仓储、信息通讯、金融保险和专业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差异化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有显著的提升效应;区分服务来源后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显著增加了国外服务投入;就不同生产性服务业开放的影响效应而言,五类生产性服务业开放都显著促进了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提升,批发零售开放带来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开放能够通过溢出效应和成本效应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本文的结论对中国服务业开放及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孙先民 韩朝亮
本文以全球价值链攀升动力机制为基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为视角,通过测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的阶段及特征,分析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实现路径。研究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处于松散耦合阶段。中国在嵌入全球价值链过程中,应实现从低级要素向中级、高级要素升级,并不断进行产业组织创新;通过国内市场优势,实现国内分工体系重构,形成国家价值链(NVC);基于全球范围内关键要素的再整合,最终嵌入全球价值链(GVC),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邹坦永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是动态演化的过程。交易成本与竞争力影响企业生产模式选择,而内部化和外部化程度影响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状态。市场竞争和利益诉求促使企业根据环境条件不断调整生产决策,力求充分利用外部化和内部化的正效应并试图规避负效应。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先后经历了外部化、内部化、泛内部化的过程。按照外部化和内部化程度,文章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关系演变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和对应的五种关系,并分析了两者关系演变的内在机理。推动制造业外部化进程,关键是要降低交易成本;推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业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外部化 内部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建华 曾依妮
本文采用制造业细化分类指标,运用LSDV法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结构变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上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虽然促进了制造业结构高端化发展,但并未提高制造业结构的合理性,这种情况在稳健性检验下依旧成立;对于不同技术层级的制造业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高端技术制造业产值占比同时抑制低端技术制造业占比;进一步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制造业结构变迁 异质性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魏江 周丹
本研究采用投入产出法与比较分析方法,对典型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需求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生产性服务业性质、制造业性质四方面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需求结构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四要素发展特点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需求的国际发展态势,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由对制造业需求显著转为对自身需求显著,而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由以非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逐步转向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结合我国现状,本文最后提出了推动我国两类产业互动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郭怀英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再次加以强调。2006年9—10月份,笔者在赴韩国访问考察期间,与韩国对外政策研究院东北亚经济研究中心等有关单位的学者官员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结构升级互动的议题进行了座谈,并考察了韩国著名企业三星电子、现代汽车公司的研发、生产、销售情况。调查研究显示,韩国在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特别是在自主创新关键期,从劳动、资本密集型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王俊 银成钺
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发展既是当前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制造业效率的有效手段。从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基础要素投入、智能化服务应用水平和智能化效益等多指标维度构建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水平测度体系,基于29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进行基准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对制造业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为提升制造业效率,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的服务普及与应用,同时应加强智能化人才建设,借助产学研结合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力量,着力培养前沿的专业型智能化人才,从而助力制造业效率提升。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智能化 制造业效率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建华
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总体调优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有效实施的必由之路。注重对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领域的研究,有利于实现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持续健康推进。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分离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梁红艳 王健
基于Venables(1996)的理论模型,本文建立了由生产成本、贸易成本及消费支出决定的产业区位模型,并采用中国大陆274个地级以上城市2004~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动力机制,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在区域性中心城市集聚,而制造业主要在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周边集聚,二者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具有挤出效应。接近生产性服务业可以解释制造业的区位,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并不以接近制造业为动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贸易成本的降低,促进了各自的集聚。制造业贸易成本的降低增强了周边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吸引力,生产性服...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孔德洋 徐希燕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有多种观点,但二者相互依赖、唇齿相依的双向互动关系越来越成为学界的共识。从专业分工与外包、生产价值链、生态群落的角度,可以剖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机制,并总结出二者互动共生的模型:中心型互动共生模型、金字塔型互动共生模型、平行型互动共生模型以及嵌套型互动共生模型。一个重要的挑战是,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如何通过二者互动,使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选择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战略路径。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外包 战略路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奕 夏杰长 李垚
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动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体系下向中高端跃升,对于中国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业空间协同视角切入,通过对成本剩余和收益剩余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外部因素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创新性地使用基于偏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并利用2005—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耦合过程中外部因素的链条联系和传导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别是支持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之间高度关联、融合促进的内在联系;社会创新体系、综合交易成本、需求规模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间接作用于制造业升级,要素禀赋与政策环境也会对制造业升级产生正向的直接影响。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进制造业升级,应积极推动支持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引导制造企业剥离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同制造企业的紧密联系以及同第一知识基的有效对接,减少行政管制、降低准入门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孔令夷 邢宁宁
评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两产业互动理论,梳理陕西两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关联程度进行投入产出比较实证分析。发现陕西两产业互动程度较弱,细分产业之间的互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互动水平较高;房地产、科研技术服务互动程度较弱;科研和技术服务的影响力系数较高。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关系 产业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