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293)
2023(20008)
2022(16985)
2021(15518)
2020(13017)
2019(29657)
2018(29428)
2017(56623)
2016(30813)
2015(34386)
2014(34244)
2013(34301)
2012(31744)
2011(28694)
2010(29056)
2009(27087)
2008(27082)
2007(24262)
2006(21790)
2005(19957)
作者
(90273)
(75101)
(74820)
(70948)
(48080)
(35879)
(33941)
(29147)
(28513)
(27192)
(25828)
(25477)
(24180)
(24133)
(23431)
(22998)
(22195)
(22107)
(21600)
(21556)
(18818)
(18606)
(18237)
(17165)
(16920)
(16787)
(16760)
(16710)
(15299)
(14924)
学科
(132611)
经济(132436)
(107194)
管理(102232)
(93287)
企业(93287)
方法(56074)
数学(45549)
数学方法(45108)
(39763)
(38758)
业经(36693)
中国(36512)
(30207)
地方(29068)
农业(26873)
(26697)
财务(26619)
财务管理(26570)
企业财务(25284)
(25113)
技术(23377)
(23322)
贸易(23302)
(22555)
理论(22552)
(22400)
(22325)
银行(22276)
(21390)
机构
学院(445116)
大学(444690)
(182346)
经济(178391)
管理(176097)
理学(150484)
研究(150088)
理学院(148823)
管理学(146611)
管理学院(145768)
中国(116178)
(95906)
科学(90361)
(89094)
(75842)
(75069)
财经(69550)
(68771)
中心(68161)
研究所(68040)
业大(64838)
(63132)
北京(60963)
农业(58436)
(57224)
师范(56679)
(55231)
经济学(54749)
(54320)
财经大学(51383)
基金
项目(291802)
科学(230405)
研究(215567)
基金(212008)
(183879)
国家(182234)
科学基金(157349)
社会(137090)
社会科(129948)
社会科学(129916)
(114106)
基金项目(111541)
自然(101089)
自然科(98714)
自然科学(98691)
教育(98067)
自然科学基金(96980)
(95194)
编号(87614)
资助(87309)
成果(72043)
重点(64852)
(64602)
(64141)
(61963)
课题(60410)
创新(57359)
国家社会(56483)
(55862)
教育部(55594)
期刊
(210708)
经济(210708)
研究(136236)
中国(92362)
(71187)
管理(69736)
(69591)
学报(67927)
科学(63162)
大学(52253)
教育(49041)
学学(49022)
农业(47612)
(44989)
金融(44989)
技术(39340)
业经(35625)
财经(35243)
经济研究(32593)
(30208)
问题(27228)
(26603)
图书(24058)
技术经济(23059)
理论(21220)
现代(21091)
科技(20598)
(20563)
(20316)
商业(20297)
共检索到6826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昌南  苏婷  
文章选取了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和制造业中代表性行业8个,采用我国2006~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个体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以上8个代表性制造业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金融业对大部分制造业存在促进作用。科学研究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为正,而对传统制造业的影响微乎其微。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制造业影响很小。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霞  盛晴  卞靖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型中间投入,其主要消费对象是制造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通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目前,亟须在政策体系、市场环境、制度建设、产业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努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更好地支撑和推动制造业升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郭怀英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再次加以强调。2006年9—10月份,笔者在赴韩国访问考察期间,与韩国对外政策研究院东北亚经济研究中心等有关单位的学者官员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结构升级互动的议题进行了座谈,并考察了韩国著名企业三星电子、现代汽车公司的研发、生产、销售情况。调查研究显示,韩国在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特别是在自主创新关键期,从劳动、资本密集型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杜宇玮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取决于其作为高级要素投入功能的发挥。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Tobit模型,本文从产业关联效率视角实证分析了2005-2014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效率尚不够高,且发达地区作用效率高于欠发达地区;作用效率受到信息化水平和协同集聚水平的显著正向影响,但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表现存在差异,而且作用效率还受到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的显著负向影响。因此,要有效发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应当注重降低生产性服务交易成本,提高产业协同集聚水平,从"规模化"向"效率化"思维转变。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杜宇玮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取决于其作为高级要素投入功能的发挥。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Tobit模型,本文从产业关联效率视角实证分析了2005-2014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效率尚不够高,且发达地区作用效率高于欠发达地区;作用效率受到信息化水平和协同集聚水平的显著正向影响,但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表现存在差异,而且作用效率还受到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的显著负向影响。因此,要有效发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应当注重降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凌永辉  张月友  沈凯玲  
本文利用相关面板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先进制造业效率提升之间的产业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总体上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先进制造业效率提升之间存在显著但非对称的双向互动关系,先进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小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推动作用;(2)分地区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先进制造业效率提升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呈现出从东部向中部再到西部的阶梯型衰减趋势;(3)分行业来看,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双向互动主要发生在金融业,而其它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尚只有单向关联效应。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凌永辉  张月友  沈凯玲  
本文利用相关面板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先进制造业效率提升之间的产业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总体上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先进制造业效率提升之间存在显著但非对称的双向互动关系,先进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小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推动作用;(2)分地区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先进制造业效率提升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呈现出从东部向中部再到西部的阶梯型衰减趋势;(3)分行业来看,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双向互动主要发生在金融业,而其它生产性服务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邓丽姝  
文章在对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和升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方法从两方面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一,为说明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了各省(市、区)制造业增加值与服务业总体增加值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服务行业增加值的关系。第二,为进一步说明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作为重要的中间投入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了北京各工业行业增加值与流通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五个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的关系。计量经济分析支持服务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玲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国制造业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国服务要素的供给,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对制造业的投入率和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的需求率都在发挥正向促进作用。本文构建非竞争性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发现OECD国家非常注重本国传统优势制造业发展,其在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传统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优势产业服务化转型以及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和服务包的纵向服务化升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席枫  李海飞  董春美  
本文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内在逻辑,并从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内容、新问题与最新数据出发,构建了天津市先进制造业、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天津市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能力之间的多元对数线性回归模型。从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转化基地的角度,提出促进天津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郭根龙  鲁慧鑫  
针对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可以使用汉森(Hansen)门槛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生产性服务业FDI可以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研发投入水平在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确实存在门槛效应;生产性服务业FDI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与人力资本水平及研发投入水平之间呈非单调的关系: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这种提升作用就会发生显著性改变;随着研发投入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FDI促制造业全要素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郭根龙  鲁慧鑫  
针对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可以使用汉森(Hansen)门槛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生产性服务业FDI可以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研发投入水平在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确实存在门槛效应;生产性服务业FDI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与人力资本水平及研发投入水平之间呈非单调的关系: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这种提升作用就会发生显著性改变;随着研发投入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FDI促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系数就发生由负转正的变化,由抑制作用转变为促进作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白清  
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驱动下,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升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特征,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理与升级机制。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实现机制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以及效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协同定位促进制造业规模收益递增;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融合促进制造业附加值提升;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高级要素投入促使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德超  
目前学术界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关系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二者间的因果联系上,并形成了三种主流观点: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和互动论。文章利用中国分行业统计数据,借助三变量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间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长期中,二者具有单向因果联系,从而证明了在长期中"需求遵从型"适用中国;而在短期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具有双向因果联系,证明了短期中"互动论"适用中国。文章的经验发现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许丽萍  吴玉鸣  马为彪  
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基于2006—2019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创新性地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多期双重差分模型(DID)和空间杜宾模型(SDM)相结合,实证检验高铁开通以及高铁网络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有助于促进产业协同集聚,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讨论下依然成立。高铁开通对东中部地区、大中型城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以及高铁站距离市中心30公里以内城市的产业协同集聚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高铁开通通过加快高素质劳动力流动、提升市场潜力对产业协同集聚产生积极影响。高铁线路的不断开通形成日益加密的高铁网络,高铁网络中拥有较高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城市对“本地”和“邻地”产业协同集聚均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研究为评价高铁经济效应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证据,也为加快高铁建设从而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提供了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