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865)
2023(19178)
2022(16252)
2021(14926)
2020(12592)
2019(28643)
2018(28456)
2017(55060)
2016(30040)
2015(33477)
2014(33338)
2013(33308)
2012(30554)
2011(27306)
2010(27382)
2009(25468)
2008(25342)
2007(22572)
2006(19929)
2005(18064)
作者
(86488)
(72252)
(71729)
(68335)
(46061)
(34454)
(32627)
(27944)
(27354)
(25955)
(24530)
(24529)
(23098)
(23081)
(22388)
(22008)
(21437)
(21396)
(20762)
(20626)
(17877)
(17810)
(17472)
(16474)
(16246)
(16075)
(16027)
(15990)
(14574)
(14243)
学科
(123947)
经济(123781)
(106118)
管理(99984)
(93329)
企业(93329)
方法(53581)
数学(43230)
数学方法(42727)
(38461)
(37585)
业经(36529)
中国(31424)
(28817)
(26253)
财务(26171)
财务管理(26132)
农业(25880)
地方(25102)
企业财务(24813)
(24046)
技术(23068)
理论(22097)
(21366)
(21277)
贸易(21264)
(20635)
(20378)
(19598)
(19456)
机构
学院(428314)
大学(426458)
(173054)
管理(170897)
经济(169275)
理学(146875)
理学院(145265)
管理学(142994)
管理学院(142191)
研究(140796)
中国(108059)
(91327)
科学(86302)
(83347)
(72296)
(70455)
财经(65445)
(65359)
中心(64223)
业大(63834)
研究所(63580)
(59337)
北京(57362)
农业(56534)
(54142)
师范(53615)
(52254)
经济学(51712)
(51347)
财经大学(48363)
基金
项目(286636)
科学(226192)
研究(210614)
基金(208285)
(180886)
国家(179320)
科学基金(155054)
社会(133615)
社会科(126618)
社会科学(126585)
(112484)
基金项目(110508)
自然(100465)
自然科(98109)
自然科学(98087)
自然科学基金(96390)
教育(95269)
(93424)
编号(85561)
资助(85252)
成果(69540)
重点(63595)
(62877)
(61170)
(61107)
课题(58459)
创新(56533)
国家社会(54925)
(54740)
科研(54299)
期刊
(196925)
经济(196925)
研究(127027)
中国(84347)
(67252)
管理(67112)
(66798)
学报(65963)
科学(61349)
大学(50731)
学学(47734)
农业(45940)
教育(44001)
(38976)
金融(38976)
技术(38047)
业经(33904)
财经(32585)
经济研究(30408)
(28056)
(25914)
问题(25710)
图书(22647)
技术经济(22251)
现代(20667)
科技(20340)
(20263)
理论(20068)
商业(19304)
财会(18740)
共检索到6405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韩明华  
生产性服务业对宁波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制造业结构优化又拉动了宁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二者表现出了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但是宁波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仍存在规模总量不足、产业优势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应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为着眼点,大力发展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不断优化服务业的结构,进而加速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郭怀英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再次加以强调。2006年9—10月份,笔者在赴韩国访问考察期间,与韩国对外政策研究院东北亚经济研究中心等有关单位的学者官员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结构升级互动的议题进行了座谈,并考察了韩国著名企业三星电子、现代汽车公司的研发、生产、销售情况。调查研究显示,韩国在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特别是在自主创新关键期,从劳动、资本密集型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霞  盛晴  卞靖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型中间投入,其主要消费对象是制造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通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目前,亟须在政策体系、市场环境、制度建设、产业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努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更好地支撑和推动制造业升级。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周小亮  宋立  
采用2005—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1)整体而言,协同集聚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高,但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影响。(2)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在中、西部为促进作用,在东部呈抑制效应;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非线性影响存在于东、中部地区,在西部为负效应,说明要素拥塞和"路径锁定"效应存在。(3)交通运输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促进合理化水平提升,科学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高级化有促进作用。(4)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在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的影响中具有相反作用,前者为正,后者为负,工资水平和政府支出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而高级化则受市场化程度、消费水平、净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景兵  顾振洋  
“双碳”目标下,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为切入点,基于2006—2019年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考察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倒逼效应。研究发现:(1)在进行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能够促进本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转型,对邻近地区具有显著的“示范带动”效应,其中深圳、北京、上海3个试点的高级化转型效应明显,而湖北则合理化转型效应较强;(2)通过对其机制检验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可以放大碳排放权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其影响最大,同时可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这条路径来实现产业高级化转型;(3)进一步研究发现,为更好发挥政策的效果,政府的行政干预能够有效弥补碳市场机制薄弱等问题,倒逼产业结构高级化转型。因此,为推进“双碳”目标,应不断完善碳交易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改变能源结构,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景兵  顾振洋  
“双碳”目标下,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为切入点,基于2006—2019年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考察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倒逼效应。研究发现:(1)在进行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能够促进本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转型,对邻近地区具有显著的“示范带动”效应,其中深圳、北京、上海3个试点的高级化转型效应明显,而湖北则合理化转型效应较强;(2)通过对其机制检验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可以放大碳排放权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其影响最大,同时可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这条路径来实现产业高级化转型;(3)进一步研究发现,为更好发挥政策的效果,政府的行政干预能够有效弥补碳市场机制薄弱等问题,倒逼产业结构高级化转型。因此,为推进“双碳”目标,应不断完善碳交易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改变能源结构,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昌南  苏婷  
文章选取了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和制造业中代表性行业8个,采用我国2006~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个体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以上8个代表性制造业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金融业对大部分制造业存在促进作用。科学研究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为正,而对传统制造业的影响微乎其微。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制造业影响很小。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陈林兴  夏利颖  
现有文献大多采用投入产出法和共生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了得出更加明确的结论,采用现有文献较少采用的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宁波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影响方向上,是制造业的发展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说明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制造业。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白清  
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驱动下,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升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特征,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理与升级机制。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实现机制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以及效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协同定位促进制造业规模收益递增;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融合促进制造业附加值提升;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高级要素投入促使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强  王丽君  徐生霞  
通过对区位熵的加权处理,给出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2006—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门槛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带动效应,而这种效应表现出阶段递减特性。从分解效应看,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正向带动效应表现出单门槛非线性特征,而对规模效率的影响具有双门槛效应;分区域看,相较于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东中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强;分行业看,科学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呈现倒U型特点,而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临界减小特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席艳乐  易莹莹  
文章基于上海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1997-2009年的面板数据,就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整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就业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程度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异质性相联系。具体而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三种要素密集型行业就业的提升都有显著影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影响有积极作用,但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则不明显;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对三种要素密集型制造业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国发[2014]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近年来陆续出台了家庭、养老、健康、文化创意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服务供给规模和质量水平明显提高。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亟待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叶秀琪  
所谓生产性服务业外包,是指从制造业领域可以独立或分离出的服务业,将其全部或部分非核心业务委托于其他专业性企业完成的外包方式。扩大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外包,有利于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业的效率与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影响,进而探析了当前我国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中面临的问题。最后基于问题,提出了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对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信东  
文化创意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是连接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的主体,是科技与文化协同促进经济发展的主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本身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在自身得到良好发展的同时,对其他产业形成优化、促进升级的作用。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庄德林  吴靖  杨羊  晋盛武  
产业的协同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产业政策,它对就业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从理论上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区域内和区域间就业效应,并基于中国31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会显著提升区域内总就业水平,而且对区域内制造业就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均具有促进作用;制造业集聚会促进区域内制造业就业增长,但也会抑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域内协同集聚总体上抑制了就业增长,它们的省际协同集聚对区域内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总体就业均具有显著的空间互补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