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834)
2023(17631)
2022(14483)
2021(13074)
2020(11174)
2019(25412)
2018(25101)
2017(48865)
2016(26036)
2015(28904)
2014(28800)
2013(28897)
2012(26487)
2011(23727)
2010(23818)
2009(22378)
2008(22274)
2007(20183)
2006(17340)
2005(15228)
作者
(75546)
(63700)
(63243)
(60074)
(40279)
(30383)
(28851)
(24714)
(23887)
(22671)
(21415)
(21266)
(20093)
(19961)
(19575)
(19535)
(19335)
(18645)
(18309)
(18058)
(15574)
(15516)
(15486)
(14488)
(14287)
(14219)
(14148)
(13928)
(12847)
(12800)
学科
(118338)
经济(118216)
(101567)
(86134)
企业(86134)
管理(85769)
方法(54813)
数学(45437)
数学方法(44935)
(44216)
业经(36513)
(34997)
农业(30439)
中国(27574)
(24174)
财务(24126)
财务管理(24088)
(23260)
企业财务(22878)
地方(22744)
技术(21737)
(20359)
贸易(20352)
(19793)
(19258)
(18631)
理论(18276)
(18013)
(17412)
(16480)
机构
学院(383137)
大学(375976)
(162998)
经济(159825)
管理(155426)
理学(134617)
理学院(133325)
管理学(131232)
管理学院(130526)
研究(119602)
中国(92910)
(76796)
(74045)
科学(72650)
(70033)
财经(59459)
(59443)
(58035)
业大(57772)
中心(57414)
农业(54156)
(54012)
研究所(53818)
经济学(50024)
北京(47048)
(45855)
(45543)
经济学院(45530)
师范(45073)
财经大学(43910)
基金
项目(258023)
科学(205600)
基金(190011)
研究(187658)
(164788)
国家(163330)
科学基金(142501)
社会(122926)
社会科(116630)
社会科学(116603)
(102407)
基金项目(100899)
自然(91832)
自然科(89801)
自然科学(89776)
自然科学基金(88264)
教育(84388)
(83933)
资助(76666)
编号(75157)
成果(58752)
重点(57151)
(56975)
(56313)
(56075)
创新(51799)
国家社会(51426)
课题(50158)
(49729)
科研(49572)
期刊
(180486)
经济(180486)
研究(103338)
(68833)
中国(68538)
(60293)
管理(58702)
学报(56555)
科学(54462)
农业(46581)
大学(43917)
学学(42001)
技术(34874)
业经(34499)
(34388)
金融(34388)
财经(29507)
教育(28616)
经济研究(27530)
(25555)
(25277)
问题(24213)
技术经济(21676)
统计(19424)
(19059)
商业(18657)
(18337)
现代(18165)
财会(17417)
(17388)
共检索到5536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桂生  岳喜优  
以我国27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组态效应分析入手,探究金融、供应、农机、科技、销售、信息等6类生产性服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组态构型及作用方式。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无法通过单项服务达到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目的,而是以组态形式发挥作用;农机、科技和信息服务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条件,在不同组态路径中起到主导作用;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可归结为:科技+信息主导型、农机+科技+信息主导型、科技主导型、农机+信息主导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桂生  岳喜优  
以我国27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组态效应分析入手,探究金融、供应、农机、科技、销售、信息等6类生产性服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组态构型及作用方式。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无法通过单项服务达到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目的,而是以组态形式发挥作用;农机、科技和信息服务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条件,在不同组态路径中起到主导作用;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可归结为:科技+信息主导型、农机+科技+信息主导型、科技主导型、农机+信息主导型。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杨鑫垚   叶家硕   李杰   胡瑜洁  
基于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算各省份的乡村振兴与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并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2011-2021年我国乡村振兴水平提升趋势明显,但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东部省份乡村振兴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第二,数字普惠金融既直接促进乡村振兴,又通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而间接助力提升乡村振兴水平。第三,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水平的直接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更强,但是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在东部地区不存在显著的间接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水平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在数字经济高关注地区比较显著,在数字经济低关注地区并不明显。第四,在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中存在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的门槛效应。当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较高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有所下降。上述结论的政策启示:要按照系统集成的改革思路,优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设计,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乡村发展硬实力,注重农村居民教育以增强乡村发展软实力,进一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赋能作用。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彭晖  张曌  
论文采用2012-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评价指标并对其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采用稳健性、内生性以及动态效应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作用机理分析表明,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数字经济水平高的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影响更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红松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各服务供给主体在自身及彼此协同方面存在种种问题,导致了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因此,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使各服务供给主体克服自身局限并协同发挥作用,才能最终形成合力,高效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农业生产性服务。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水根  王吉  
基于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流通数字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各省(市)的流通数字化和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实证检验流通数字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流通数字化能显著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的提升,该结论经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仍成立;根据异质性分析,就流通数字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程度而言,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非试点地区大于试点地区,长江经济带地区大于非长江经济带地区;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流通数字化会从技术应用、创业环境、国内市场、外资质量和开放布局等5个方面产生正的经济效应,即通过促进技术成果化、提高农村创业活跃度、提升市场化水平、助力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等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的提升,其中技术成果化的传导效应占主导地位。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超   陈芷怡  
乡村文化既是乡村发展的基础要素,也是引领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能。然而,传统的文化兴村模式依赖的单一化路径往往容易陷入文化融入的在地化困境,强调优势互补的复合型路径也因缺乏可持续的动力而在实践中受到质疑。本文基于对乡村在地文化的“结构-功能”分析,以苏北马庄村的文化兴村史为考察对象,探究乡村在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逻辑。研究认为,文化兴村是在地文化资本的培育创新与价值转化过程,隐含着在地文化从“对象”到“工具”的角色转变。这一过程包含两个前后衔接的逻辑:一是结构聚合逻辑,即松散的在地文化通过结构性嵌入与整合来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打造乡村文化空间、重塑乡村文化秩序,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二是功能共振逻辑,即以在地文化资本为纽带,深度连接与赋能乡村人才、产业、组织、生态等治理要素,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本文的主要价值在于从文化资本视角在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之间建立理论联结,提炼根植于中国文化兴村实践中的共同缔造模式,为构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侯冠宇   张楚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摆脱传统增长路径,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加强科技创新广度、深度及融合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为乡村地区新型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改善人才结构和明确产权划分等诸多方面,成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通过大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金融制度创新、改革产权制度、提高教育质量与文化创新等手段,不断提高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影响,以此为契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打造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与新优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侯冠宇   张楚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摆脱传统增长路径,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加强科技创新广度、深度及融合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为乡村地区新型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改善人才结构和明确产权划分等诸多方面,成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通过大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金融制度创新、改革产权制度、提高教育质量与文化创新等手段,不断提高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影响,以此为契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打造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与新优势。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芬芬  邓博华  
数字化道路是乡村振兴的新方向,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采用(异质性系数)空间杜宾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促进了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乡村振兴,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第二,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增长极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促进乡村振兴。第三,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有所差异,空间溢出具有边界效应和地理衰减特征,空间溢出效应最强的作用距离为200—300km,衰减边界为1500km。第四,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和省域异质性。中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产生正向空间溢出,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没有明显的空间溢出。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而中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的乡村振兴没有明显影响。中西部地区各省份数字经济对邻近省份乡村振兴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强于东部地区各省份。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辽   刘成飞  
厘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缓解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和金融服务体系薄弱与日益增长的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现有文献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经济现代化做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是鲜有将其与乡村产业振兴联系起来进行理论与实证的研究。本文从乡村产业生产、乡村产业延伸、乡村产业功能和乡村产业支撑四个维度构建我国乡村产业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多维度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主要有三点发现:一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和乡村产业振兴速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二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边际效应呈现明显差异;三是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可以直接缓解经营主体约束和激活市场活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还可以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乡村产业融合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间接影响乡村产业振兴。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锦  
文化产业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构建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协同效应,且呈现高度协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文化产业数字化驱动乡村振兴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文化产业数字化能够显著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文化资本是间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机制,但现阶段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存在遮掩效应,且人力资本不存在中介作用。从全国区域上看,文化产业数字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表现为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分区域来说,文化产业数字化在东部、中部以及东北地区呈现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在西部地区显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全尤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数字技术及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新动能。文章研究了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乡村产业融合以及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认为数字技术主要通过“农业+”“数字+”和数字产业协同三种路径深度融入农业农村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目前,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是数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偏低、数字化人才比较缺乏、技术供给和应用不足等。当前,应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土地资源供给、提高农民数字素养、加快技术研发和拓展应用场景等一系列举措,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赋能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付永军  徐贵宏  
“电商兴农”背景下,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有利于畅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渠道,是“电商兴农”的重要环节。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消费升级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切入点,选取2001-2020年我国省份相关数据,利用PVAR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法,深入探究农村物流发展对助力农民提升收入和消费升级的长期动态效应及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而论证农村物流赋能乡村振兴的动态效应。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波   张鹏  
提高农民收入,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农业生产性收入和农业生产资料支出是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本文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分析2012-2021年共10年间农民收入与支出结构数据,采用熵权的TOPSIS评价方法,实证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生产性收入与农业生产资料支出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农业收入对农民总收入贡献度较大,农业收入与农业生产资料支出均是农民总收入和总支出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研究结论,从以下三方面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将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农村,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资价格;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打造“一县一品”产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