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264)
- 2023(20191)
- 2022(16843)
- 2021(15401)
- 2020(13079)
- 2019(29981)
- 2018(29573)
- 2017(57245)
- 2016(30632)
- 2015(34187)
- 2014(34143)
- 2013(34031)
- 2012(31526)
- 2011(28358)
- 2010(28851)
- 2009(26776)
- 2008(26898)
- 2007(24307)
- 2006(21414)
- 2005(19760)
- 学科
- 济(139348)
- 经济(139216)
- 业(106554)
- 管理(98301)
- 企(92435)
- 企业(92435)
- 方法(58961)
- 数学(48635)
- 数学方法(48027)
- 农(39409)
- 财(37528)
- 业经(37201)
- 中国(36891)
- 地方(30665)
- 制(27409)
- 农业(27129)
- 务(25629)
- 财务(25560)
- 财务管理(25514)
- 贸(25472)
- 贸易(25452)
- 易(24678)
- 企业财务(24219)
- 学(24146)
- 技术(23796)
- 理论(22443)
- 和(22333)
- 银(22211)
- 银行(22174)
- 融(21551)
- 机构
- 学院(443708)
- 大学(440265)
- 济(188580)
- 经济(184700)
- 管理(175218)
- 理学(149425)
- 研究(148979)
- 理学院(147864)
- 管理学(145417)
- 管理学院(144580)
- 中国(116820)
- 京(93425)
- 科学(88588)
- 财(87560)
- 所(75620)
- 农(75151)
- 中心(69174)
- 江(69151)
- 财经(68888)
- 研究所(67812)
- 业大(63516)
- 经(62402)
- 北京(59015)
- 农业(58645)
- 经济学(56948)
- 范(55996)
- 师范(55435)
- 州(55155)
- 院(53484)
- 经济学院(51258)
- 基金
- 项目(287764)
- 科学(228266)
- 研究(210586)
- 基金(209760)
- 家(182047)
- 国家(180460)
- 科学基金(156346)
- 社会(135191)
- 社会科(128360)
- 社会科学(128326)
- 省(113453)
- 基金项目(109940)
- 自然(100786)
- 自然科(98519)
- 自然科学(98490)
- 自然科学基金(96798)
- 教育(96293)
- 划(94381)
- 资助(86215)
- 编号(85105)
- 成果(68685)
- 发(65182)
- 重点(64574)
- 部(63424)
- 创(61730)
- 课题(58585)
- 创新(57135)
- 国家社会(55910)
- 科研(54959)
- 教育部(54592)
- 期刊
- 济(214700)
- 经济(214700)
- 研究(130504)
- 中国(91548)
- 财(71110)
- 管理(70463)
- 农(69256)
- 学报(64857)
- 科学(62236)
- 大学(50000)
- 农业(46973)
- 学学(46936)
- 融(45486)
- 金融(45486)
- 教育(44509)
- 技术(41959)
- 业经(36446)
- 财经(34947)
- 经济研究(33747)
- 经(30233)
- 问题(28078)
- 业(27847)
- 技术经济(24669)
- 贸(23439)
- 图书(22556)
- 统计(22224)
- 商业(21363)
- 现代(20945)
- 世界(20862)
- 策(20776)
共检索到6820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以文 郑江淮 黄永春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保障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不相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不会影响中国产业结构的服务化,而且还能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升级,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更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服务保障,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过构建基于生产性服务市场的数量模型,论证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可以协调发展的,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命题,然后,利用长三角地区的调查问卷数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的结果与理论研究的结论相一致。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 市场均衡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志强 吴心怡
基于产业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本文分别测算我国30个省市2008-2013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30个省市耦合协调度虽整体偏低,但是对地区经济增长已经发挥了显著的拉动作用,且这种作用在两业协调发展程度最高的东部地区更为突显。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两业互动融合,推动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朝继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测算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值,并基于灰色关联模型测算分析二者的协调发展状况、水平及系统内部因素的协调水平。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度不够,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应通过加大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力度,提高产业聚集水平,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注入活力和能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小平 张帅丽 张含
数字经济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对两者耦合协调内在机理进行探索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泰尔指数以及核密度估计法,对我国数字经济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协调度、区域差异和动态变化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地区数字经济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协调水平,数字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各省区市数字经济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具有一定的梯度效应。基于此,提出应深度推进数字经济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着力提升数字经济与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内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有效强化区域间数字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发展的联动性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吕政 刘勇 王钦
在现代分工条件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并互相促进。本文使用经济分析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以国际经验的归纳和比较为基础,全面解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最后,从消除进入壁垒、强化分工优势、促进产业关联、推动服务业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和加强区域协调等方面,提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途径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互动 战略选择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丁洪福 赵丽洲
本文构建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对1995-2016年间辽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分析产业协调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辽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平均耦合协调度达到0.747,处于中级协调水平。虽然产业耦合协调度较高,两个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却处于较低水平,没有实现深度的融合,无法对辽宁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傅为忠 王杰
文中综合运用AHP-熵权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改进了灰色关联模型。然后以安徽省为例,计算出2002~2012年安徽省高技术产业总体及各细分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与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与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协调度在0.4~0.5之间,属于失调类型,其余产业协调水平均属于勉强协调类型。最后基于测度结果,提出了有利于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 协调发展水平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路红艳
本文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和其与制造业的关联特性,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制造业主导的生态群落集群和虚拟集群模式,提出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空间虚拟网络的创造,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集群模式,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创新、专业化分工、环境优化等方面的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纯彬 杨仁发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牵引力和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助推器,而产业融合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过程实质是产业价值链分解和重构整合过程,产业融合可以通过提升产业竞争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以及交易成本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而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水平偏低。最后,提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忠菲
ECFA早收方案实施一年,现已进入后续阶段。其中,发展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在内的服务贸易应是重点之一。本文讨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对在沪台资发展生产性服务企业现状和困难进行了调研,提出对策与建议。要点是:其一,进一步鼓励台商将制造业向生产性服务业延伸,鼓励台商将新增业务部分留在上海;其二,探索沪台之间将研发、销售和服务设计放在上海与台北,将制造业生产基地外移的生产性服务业合作模式,并提供政策扶持。
关键词:
上海 台资 生产性服务业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徐代明
产业融合是当今国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作为产业重要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文章认为,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应尽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共识,破除产业融合发展障碍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探索科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模式来实现两者的高效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立枢
发展科技服务业有利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的战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科技服务业提供强大的科技创新资源支撑并与其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应与科技服务业同步推进并联动发展。文章认为,科技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科技服务共享机制;激活科技创新资源,增强科技服务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服务功能与带动力;把握好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增强科技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合性。
关键词:
科技服务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融合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谢泗薪 李晓阳
文章从生产性服务业入手,结合相关资料建立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型,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提取所需指标数据结合模型进行耦合分析,最后依据定量化数据得出生产性服务业在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此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生产性服务业找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耦合度 京津冀经济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贺正楚 吴艳 蒋佳林 陈一鸣
借鉴国内外研究的理论观点以及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对我国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产业关系进行探索,通过理论推演得出二者要"互动与融合"发展的产业关系。采用投入产出模型,设计用于评价产业互动与融合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依此测度并量化分析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产业关系的内在运作现状。通过对全国以及江苏省、湖南省和陕西省的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与融合发展状况的测度分析,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驱动生产服务业发展时,二者互动与融合并不显著。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应由制造业驱动向服务经济驱动转变,以便使二者达到高端生产、高端服务的"微笑曲线"价值链两端。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贺正楚 吴艳 张蜜 文先明
通过对全国以及江苏、湖北和陕西的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状况的测度分析,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驱动生产服务业发展时,二者存在着融合程度不均衡、融合性不显著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生产服务业融合力较强,而生产服务业过于依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需求。我国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应由制造业驱动方向服务经济驱动方转变。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