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009)
- 2023(19836)
- 2022(16474)
- 2021(15217)
- 2020(12610)
- 2019(28727)
- 2018(28689)
- 2017(55314)
- 2016(30296)
- 2015(33843)
- 2014(33895)
- 2013(33825)
- 2012(31292)
- 2011(28238)
- 2010(28660)
- 2009(26689)
- 2008(26544)
- 2007(23789)
- 2006(21500)
- 2005(19714)
- 学科
- 济(130691)
- 经济(130540)
- 业(102260)
- 管理(96093)
- 企(88292)
- 企业(88292)
- 方法(53041)
- 数学(42676)
- 数学方法(42265)
- 中国(39883)
- 农(38065)
- 业经(36319)
- 财(35795)
- 地方(29824)
- 制(27176)
- 农业(26402)
- 学(25212)
- 务(24049)
- 财务(23971)
- 财务管理(23934)
- 贸(23125)
- 贸易(23105)
- 技术(23042)
- 企业财务(22711)
- 易(22393)
- 理论(22341)
- 和(22312)
- 银(22061)
- 银行(22014)
- 行(21198)
- 机构
- 学院(438687)
- 大学(437991)
- 济(178848)
- 经济(174845)
- 管理(172190)
- 研究(150071)
- 理学(146683)
- 理学院(145015)
- 管理学(142825)
- 管理学院(141987)
- 中国(115576)
- 京(95664)
- 科学(91658)
- 财(85013)
- 所(76361)
- 农(73836)
- 研究所(68793)
- 中心(67403)
- 江(67314)
- 财经(66832)
- 业大(63983)
- 北京(61036)
- 经(60584)
- 范(57837)
- 农业(57622)
- 师范(57293)
- 州(54707)
- 院(54381)
- 经济学(53449)
- 财经大学(49295)
- 基金
- 项目(286169)
- 科学(225323)
- 研究(210749)
- 基金(206698)
- 家(179764)
- 国家(178145)
- 科学基金(153096)
- 社会(133435)
- 社会科(126387)
- 社会科学(126355)
- 省(111888)
- 基金项目(109212)
- 自然(98352)
- 自然科(96066)
- 自然科学(96042)
- 教育(95229)
- 自然科学基金(94341)
- 划(93734)
- 编号(86301)
- 资助(84406)
- 成果(70699)
- 发(63932)
- 重点(63718)
- 部(62512)
- 创(60496)
- 课题(59449)
- 创新(56001)
- 国家社会(54730)
- 科研(53984)
- 教育部(53368)
- 期刊
- 济(207302)
- 经济(207302)
- 研究(135113)
- 中国(88239)
- 农(68286)
- 管理(68156)
- 学报(66871)
- 财(65753)
- 科学(62823)
- 大学(50814)
- 教育(48437)
- 学学(47542)
- 农业(47029)
- 融(43691)
- 金融(43691)
- 技术(38748)
- 业经(35441)
- 财经(33210)
- 经济研究(32305)
- 问题(28571)
- 经(28511)
- 业(26400)
- 图书(24862)
- 技术经济(22866)
- 现代(21529)
- 理论(21254)
- 贸(20769)
- 商业(20535)
- 科技(20451)
- 版(19478)
共检索到6718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健
基于我国跨省份面板数据,文章通过实证,重点关注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我国城市化的影响。结论表明:控制相关因素,生产性服务业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依然显著存在,尤其对工业化后期阶段地区。比较而言,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化发展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地区更明显;但市场化与一体化程度加强则是促进分工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扩张,进而生产性服务业表现为对城市化发展促进作用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城市化发展 实证研究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健 蒋敏
构建理论模型,本章重点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角度,在具体区分规模关联、效率关联和结构关联基础上,经验分析了不同关联作用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主要结论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基于规模关联效应,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由于市场开放度低、保护幼稚产业发展以及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地位,均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效率低下和相对滞后,由此效率关联促进作用还非常有限;相比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结构差异所体现的结构关联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依赖制造业结构高级化。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王向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题中之义。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城市化进程和法治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计量回归结果显示:城市化进程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但法治环境的作用不够显著;出口贸易和FDI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最后,文章根据计量检验结果解释了相应的政策。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法治环境 城市化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金晓雨
分析我国城市体系下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并估计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在我国城市体系下,制造业的内生分布使大城市相比小城市对生产性服务业有更高的需求。大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善了结构的不平衡,通过前后向关联提升城市生产率,小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却造成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不平衡,资源和要素过度集中于低生产率的服务业,反而降低城市生产率。利用门槛面板模型实证发现规模超过261.2万人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生产率,而规模低于50.96万人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反而降低城市生产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邱灵 方创琳
二战以来国际产业分工演化重构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及其空间集聚体现了世界范围内以城市为依托的生产与控制的等级体系。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硬条件、制度环境作为城市发展软条件、人力资源作为城市智力支撑要素、市场腹地作为城市空间作用强度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产生重要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进而对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空间重塑和世界城市崛起产生积极作用。未来需要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并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城市功能转型的良性互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邓兰兰
资源城市正在从粗放式、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节能型、集约型、低碳化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的有力手段,对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以及提高城市群创新功能、增强城市生机和活力等,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围绕优势支柱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资源产业的金融服务业,重视发展与主导产业对接的人才培训,推动资源产业集聚的专业化园区建设等都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生产性服务业 服务业绩效评价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康莉莹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发展相对落后,这不但制约了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发展进程,而且成为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就业压力加大、经济增长效率不高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解决这些矛盾,本文在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度创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纯彬 杨仁发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牵引力和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助推器,而产业融合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过程实质是产业价值链分解和重构整合过程,产业融合可以通过提升产业竞争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以及交易成本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而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水平偏低。最后,提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姜达洋
西方的工业化围绕着制造业的发展,实现资源与人口在地理区域的集聚,催生和促进了城市化。制造业获得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延伸传统制造业的产业链,进而增加其产业增加值。工业化中后期的城市化伴随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化而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进步,使得产业布局摆脱以往工业化时期对空间距离的限制,也使企业远距离获得资源与服务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服务业产业化又促进产业在空间上的扩散,使产业布局在更为广阔的空间范围分布与协调,使单一的城市化转向城市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宏兵 吴淳 李震
城市电商化发展是促进城市转型与提高城市经济表现的重要推力。本文基于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识别城市电商化发展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效应及其影响机制。本文发现城市电商化发展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但对多样化集聚效果不明显。这是由中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产品特性所致。在长江经济带城市、数字基础设施领先城市、初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高的城市,电商化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影响更明显。城市电商化发展通过提高地区产业协同度、降低制造业和内资私营企业交易成本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城市电商化发展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的创新水平和创新质量。本文为城市电商化发展如何有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维度集聚提供了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为东 陈丽珍 陈健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重点分析生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结论显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对现阶段城市化进程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与多样性则均对城市化进程具有不利影响;对部分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城市而言,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的作用相对减弱,而竞争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增强。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效应 城市化 面板分析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涛 王曰影
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利用2005—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种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发展之间存在“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对邻近城市产生虹吸效应,导致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影响城市绿色发展,其中产业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从地理区位来看,东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有利于自身绿色发展,还会对邻近城市绿色发展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从行业来看,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集聚不仅能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也会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集聚会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但会对邻近城市产生不利影响;交通运输业集聚的外部性则具有本地化特征。因此,应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发挥东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推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提升中国城市整体绿色发展水平。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覃成林 杨晴晴
笔者使用2003年~2012年全国21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分析铁路交通发展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运营加强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如果一个城市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度高出平均经济联系水平1%,则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会高出平均集聚水平3%~6%;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时间越长,对沿线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作用越大;高速铁路运营通过增强沿线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而显著地促进了这些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沿线城市可以利用高速铁路这个有利因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而非沿线城市则要更谨慎地评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机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区域经济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焦爱丽
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开始从工业型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并逐渐将服务业发展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系,与制造业成为融合发展态势。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文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文献研究的不足,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构建了两者影响因素的相关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促进两者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中国相互影响 因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何强 刘涛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既体现在专业化分工所致的相互剥离,又显现为差异化优势驱动的相互融合。尽管我国已是制造大国,但与之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仍不发达,而且中低端制造业去产能进程和智能化转型缓慢,成为阻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向制造强国的突出短板。为此,需要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价值链有效嵌入制造业价值链,加大顶层设计和统计决策制度建设力度,推动形成生产性服务与生产制造协同发展的产业新生态。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