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756)
- 2023(22391)
- 2022(18827)
- 2021(17333)
- 2020(14484)
- 2019(32864)
- 2018(32744)
- 2017(62652)
- 2016(34420)
- 2015(38454)
- 2014(38460)
- 2013(38095)
- 2012(35153)
- 2011(31806)
- 2010(32347)
- 2009(30420)
- 2008(30128)
- 2007(27140)
- 2006(24557)
- 2005(22591)
- 学科
- 济(144682)
- 经济(144488)
- 业(111579)
- 管理(109482)
- 企(96275)
- 企业(96275)
- 方法(57853)
- 数学(46717)
- 数学方法(46214)
- 中国(43527)
- 农(41860)
- 财(41787)
- 业经(39541)
- 制(33314)
- 地方(32353)
- 农业(28479)
- 学(28407)
- 务(27174)
- 财务(27086)
- 财务管理(27035)
- 贸(25730)
- 贸易(25707)
- 企业财务(25658)
- 银(25389)
- 银行(25336)
- 理论(25231)
- 易(24924)
- 技术(24762)
- 行(24326)
- 和(24322)
- 机构
- 学院(495223)
- 大学(494115)
- 济(201194)
- 经济(196644)
- 管理(191097)
- 研究(169507)
- 理学(162490)
- 理学院(160667)
- 管理学(158086)
- 管理学院(157166)
- 中国(130708)
- 京(107482)
- 科学(102696)
- 财(98444)
- 所(86242)
- 农(82512)
- 研究所(77377)
- 江(77146)
- 财经(76486)
- 中心(76401)
- 业大(71479)
- 经(69227)
- 北京(68437)
- 范(65316)
- 师范(64684)
- 农业(64294)
- 州(62048)
- 院(61335)
- 经济学(60604)
- 财经大学(56321)
- 基金
- 项目(320677)
- 科学(252471)
- 研究(237068)
- 基金(231317)
- 家(200911)
- 国家(199137)
- 科学基金(171016)
- 社会(150173)
- 社会科(142222)
- 社会科学(142189)
- 省(125759)
- 基金项目(121616)
- 自然(109241)
- 教育(108230)
- 自然科(106660)
- 自然科学(106634)
- 划(105083)
- 自然科学基金(104740)
- 编号(97257)
- 资助(94649)
- 成果(80464)
- 重点(71742)
- 发(70739)
- 部(70243)
- 创(67603)
- 课题(67592)
- 创新(62735)
- 国家社会(61680)
- 科研(60340)
- 教育部(60241)
- 期刊
- 济(235339)
- 经济(235339)
- 研究(152990)
- 中国(103480)
- 财(77851)
- 农(76634)
- 管理(76104)
- 学报(75529)
- 科学(70305)
- 大学(57654)
- 教育(56788)
- 学学(53958)
- 农业(52191)
- 融(50275)
- 金融(50275)
- 技术(43736)
- 业经(39645)
- 财经(38361)
- 经济研究(36622)
- 经(32997)
- 问题(31919)
- 业(29085)
- 图书(26948)
- 技术经济(24967)
- 贸(23794)
- 现代(23737)
- 理论(23399)
- 商业(22733)
- 科技(22732)
- 版(22702)
共检索到7647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健 蒋敏
构建理论模型,本章重点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角度,在具体区分规模关联、效率关联和结构关联基础上,经验分析了不同关联作用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主要结论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基于规模关联效应,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由于市场开放度低、保护幼稚产业发展以及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地位,均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效率低下和相对滞后,由此效率关联促进作用还非常有限;相比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结构差异所体现的结构关联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依赖制造业结构高级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健
基于我国跨省份面板数据,文章通过实证,重点关注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我国城市化的影响。结论表明:控制相关因素,生产性服务业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依然显著存在,尤其对工业化后期阶段地区。比较而言,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化发展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地区更明显;但市场化与一体化程度加强则是促进分工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扩张,进而生产性服务业表现为对城市化发展促进作用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城市化发展 实证研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肖文 樊文静
基于需求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文章首先分析了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因素,包括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然后根据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剖析了需求不足的各种原因,并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发展程度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正相关,但小于服务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负相关,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民营企业数目庞大而规模较小有关;加工贸易确实阻碍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影响了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源自制造业的需求结构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赵伟 郑雯雯
围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的研究大多沿着二者间的互动联系展开,而忽略了作为产业集聚关键变量的贸易成本效应。本文从贸易成本角度切入,梳理了从生产性服务业到贸易成本再到制造业集聚之间的链条机理,并以贸易成本为中介变量构建了相应的实证模型,分两个层面引入中国现实数据做了检验。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集聚的效应,主要是通过改变贸易成本施加的;生产性服务业改进的贸易成本缩减效应,因制造业要素密集特征不同而异。具体而言,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贸易成本中介效应要大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这个结论的政策含义是,鼓励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制造业集聚,而且有利于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宏兵 吴淳 李震
城市电商化发展是促进城市转型与提高城市经济表现的重要推力。本文基于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识别城市电商化发展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效应及其影响机制。本文发现城市电商化发展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但对多样化集聚效果不明显。这是由中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产品特性所致。在长江经济带城市、数字基础设施领先城市、初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高的城市,电商化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影响更明显。城市电商化发展通过提高地区产业协同度、降低制造业和内资私营企业交易成本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城市电商化发展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的创新水平和创新质量。本文为城市电商化发展如何有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维度集聚提供了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纯彬 杨仁发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牵引力和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助推器,而产业融合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过程实质是产业价值链分解和重构整合过程,产业融合可以通过提升产业竞争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以及交易成本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而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水平偏低。最后,提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高洋 宋宇 高翔
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技术关联实现了信息与创新技术扩散,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本文通过结构洞理论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创新驱动效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具有较高信息扩散水平,其通过与制造业之间无约束关联传递大量多样化信息,进而形成经济网络中的结构洞,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根据信息扩散能力的不同,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高效率高约束、高效率低约束和低效率低约束三种类型,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为拓展结构洞网络的结论,通过面板数据分析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及细分行业的技术创新驱动效应,发现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创新水平拉动了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对制造业的技术创新驱动能力最强;生产性服务业对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驱动效果优于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王向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题中之义。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城市化进程和法治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计量回归结果显示:城市化进程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但法治环境的作用不够显著;出口贸易和FDI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最后,文章根据计量检验结果解释了相应的政策。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法治环境 城市化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金晓雨
分析我国城市体系下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并估计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在我国城市体系下,制造业的内生分布使大城市相比小城市对生产性服务业有更高的需求。大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善了结构的不平衡,通过前后向关联提升城市生产率,小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却造成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不平衡,资源和要素过度集中于低生产率的服务业,反而降低城市生产率。利用门槛面板模型实证发现规模超过261.2万人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生产率,而规模低于50.96万人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反而降低城市生产率。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耀光 吴雁军
本文通过应用产业完全消耗系数、诱发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分析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点,并对各产业部门进行分类。研究发现,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同时存在个别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低附加值、高带动能力"等问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邱灵 方创琳
二战以来国际产业分工演化重构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及其空间集聚体现了世界范围内以城市为依托的生产与控制的等级体系。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硬条件、制度环境作为城市发展软条件、人力资源作为城市智力支撑要素、市场腹地作为城市空间作用强度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产生重要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进而对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空间重塑和世界城市崛起产生积极作用。未来需要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并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城市功能转型的良性互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邓兰兰
资源城市正在从粗放式、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节能型、集约型、低碳化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的有力手段,对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以及提高城市群创新功能、增强城市生机和活力等,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围绕优势支柱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资源产业的金融服务业,重视发展与主导产业对接的人才培训,推动资源产业集聚的专业化园区建设等都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生产性服务业 服务业绩效评价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帆
伴随着全球生产方式从"福特制"向"后福特制"的转变,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后工业社会"区域经济增长和城市体系重构的主导产业。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政治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多层级动力机制及其区域城市化效应"的研究成果,对已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适应性进行讨论。结论为:(1)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在时空演变态势上既呈现出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期发展阶段趋同的特征,也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路径;(2)转型期政府—市场、政府—企业、中央—地方等关系,决定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程度以及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形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动力机制。(3)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和集聚促进了巨型城市区域的发展,改变了城市体系的组织模式,但有别于西方的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效应需考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系的影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路红艳
本文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和其与制造业的关联特性,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制造业主导的生态群落集群和虚拟集群模式,提出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空间虚拟网络的创造,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集群模式,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创新、专业化分工、环境优化等方面的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焦爱丽
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开始从工业型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并逐渐将服务业发展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系,与制造业成为融合发展态势。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文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文献研究的不足,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构建了两者影响因素的相关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促进两者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中国相互影响 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