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153)
- 2023(21130)
- 2022(17767)
- 2021(16284)
- 2020(14055)
- 2019(31881)
- 2018(31525)
- 2017(60537)
- 2016(32932)
- 2015(36601)
- 2014(36283)
- 2013(36257)
- 2012(33182)
- 2011(29858)
- 2010(30007)
- 2009(28373)
- 2008(27948)
- 2007(25142)
- 2006(21943)
- 2005(19992)
- 学科
- 济(134660)
- 经济(134480)
- 业(110564)
- 管理(104225)
- 企(95476)
- 企业(95476)
- 方法(60661)
- 数学(50670)
- 数学方法(50024)
- 财(42373)
- 农(40664)
- 中国(37230)
- 业经(36611)
- 制(32743)
- 融(30559)
- 金融(30553)
- 银(29779)
- 银行(29712)
- 地方(28758)
- 务(28541)
- 行(28508)
- 财务(28477)
- 财务管理(28419)
- 农业(28171)
- 企业财务(27030)
- 学(26150)
- 贸(25451)
- 贸易(25434)
- 易(24719)
- 技术(22938)
- 机构
- 学院(469225)
- 大学(467007)
- 济(191206)
- 经济(187209)
- 管理(180985)
- 研究(156538)
- 理学(155336)
- 理学院(153636)
- 管理学(150942)
- 管理学院(150087)
- 中国(124749)
- 京(99719)
- 科学(97852)
- 财(92233)
- 农(89180)
- 所(80609)
- 中心(74369)
- 业大(74225)
- 研究所(73019)
- 财经(72568)
- 江(72488)
- 农业(70387)
- 经(65817)
- 北京(62194)
- 经济学(58501)
- 州(57727)
- 范(57031)
- 师范(56252)
- 院(56194)
- 财经大学(53793)
- 基金
- 项目(314418)
- 科学(246602)
- 基金(229125)
- 研究(222362)
- 家(202465)
- 国家(200741)
- 科学基金(171593)
- 社会(141825)
- 社会科(134463)
- 社会科学(134423)
- 省(123505)
- 基金项目(121497)
- 自然(113498)
- 自然科(110905)
- 自然科学(110868)
- 自然科学基金(108943)
- 划(104250)
- 教育(101468)
- 资助(93968)
- 编号(88104)
- 重点(71192)
- 成果(70992)
- 部(68700)
- 发(67306)
- 创(67039)
- 创新(62305)
- 科研(61274)
- 课题(61120)
- 国家社会(59066)
- 计划(58896)
- 期刊
- 济(211195)
- 经济(211195)
- 研究(132585)
- 中国(93274)
- 农(81563)
- 学报(79690)
- 财(75268)
- 科学(71108)
- 管理(69522)
- 大学(59818)
- 学学(56928)
- 农业(54468)
- 融(53713)
- 金融(53713)
- 教育(41115)
- 技术(40560)
- 财经(36406)
- 业经(35299)
- 经济研究(32974)
- 业(31323)
- 经(31300)
- 问题(28117)
- 版(23957)
- 技术经济(23818)
- 统计(22485)
- 贸(22040)
- 科技(21545)
- 理论(21475)
- 现代(21294)
- 财会(21133)
共检索到7048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汪德华 江静 夏杰长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影响其升级有两个重要原因:制造业企业内部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的分离降低了企业的装置成本并有助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社会化的专业分工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并且在产业关联度上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历史经验表明,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顶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不断地投入现代服务业所内含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使整体产业结构不断向"软化"趋势调整。通过利用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四地以及全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计算比较,北京是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能够较多地利用外部服务业的地区;利用北京等四地2000~2005年的制造业分行业面板数据,计量检验表明在四地外部服务业的发展都将有利...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升级 融合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吴继英 李琪
当前长三角地区亟须通过进一步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来调整产业布局,但目前关于两业融合的测算方法较为单一,也缺乏对区域两业融合时空演变的考察和空间异质性分析。为此,以2012—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数据为样本,通过随机前沿分析法测度其两业融合水平,并将经济环境、政府支持、市场开放、外商投资、区域创新及信息技术等确定为其主要影响因素,利用核密度估计、自然断点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化格局及有关影响因素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两业融合水平呈上升态势但区域发展不均衡,从高到低依次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并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区域内和区域间有差异,经济环境、外商投资和区域创新对本市产业融合的驱动作用明显,信息技术应用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邻市产业融合发展;对先进制造业服务化而言,政府支持是直接驱动因素,经济环境和区域创新发挥空间外溢效应;对现代服务业制造化而言,经济环境、外商投资和区域创新是直接驱动因素,信息技术应用产生的溢出效应驱动邻市现代服务业制造化发展。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长三角地区的两业融合发展提出提升融合水平、优化空间布局、统筹推进融合发展以及培育融合新业态新模式等对策建议。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宣烨 余泳泽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层级分工典型特征与趋势出发,在对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人才与知识、市场容量、信息资源、成本与制度等方面阐述了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产生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利用长三角38个城市数据,以经济地理距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通过专业化分工和空间外溢效应以及比较优势的发挥显著提升了制造业生产效率。最后,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江静 刘志彪
本文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作为高级要素投入的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内在机理。基于2000-2007年长三角地区细分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长三角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江苏、上海和浙江三地区影响程度不同。作为长三角的中心,上海的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不仅仅为了本地区服务,其服务范围更多地扩散到周边地区,从而加速了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中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楚明钦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上海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江苏和浙江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区域分工格局。利用长三角2003~2011年行业面板数据分析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对长三角装备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海研发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对长三角装备制造业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上海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金融保险业对长三角两省一市装备制造业都有一定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产业区域分工与合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区域分工 产业融合 长三角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晓峰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价值链和城市空间层面的异质性影响使这两大关联产业在协同集聚过程中呈现出互补与挤出双重效应交替的特征。以协同集聚双重效应的协调度为核心构建理论假说,并基于长三角地区城市面板数据对此双重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存在一个均衡土地租金水平使协调度最大,而中心城市对周边其他城市的影响显著,且在任何规模下双重集聚效应对劳动生产率都有促进作用,但随着城市规模增加也呈现倒U型趋势。因此,必须以互补效应最大化、挤出效应最小化为宗旨,推进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之间的层级转换,实现价值链与空间链的链式协同和涓滴效应。
关键词:
协同集聚 互补效应 挤出效应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楚明钦
该文通过对2007年江苏、浙江、上海及全国的投入产出表的比较,分析了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率、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程度、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程度、生产性服务业中装备制造业的投入程度、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程度。研究结果发现:上海装备制造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所有细分行业的增加值率都比较低。上海装备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都比较高,上海装备制造业对批发与零售、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行业的中间需求也都比较高;另外,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装备制造业投入比较低。上海装备制造业中除了金属制品业与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席艳乐 李芊蕾
本文基于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结合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测算指标,初步考察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1989—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本文构建了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该地区两者间的互动程度。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上海、江苏和浙江三个省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程度有所不同。长三角地区必须要充分重视并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机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良性的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粱凯 李廉水
长江三角洲制造业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税收环境。本文从税收对经济以及制造业的影响入手,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的税收环境进行了剖析,并从税收的角度探讨了外资投资制造业的动因。通过对制造业税收环境的分析,针对完善和优化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投资环境的要求,对促进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税收政策建议。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制造业 税收 投资 环境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谢浩 张明之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以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最为突出。长三角地区2008—2014年两位数制造业的产业同构指数变化趋势显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水平相对较高,并且进一步趋同的基础依然存在。2014年域内两位数制造行业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具备明显"和而不同"特征:错落的"优势产业"和普遍的"基础产业"同时存在;"全地区"主要行业合理布局海外市场;高重叠技术型行业效益高于全国均值和产业跨区梯度转移互动较强等。长三角地区的合意性产业同构现状蕴含了域内产业协同发展趋势,是区域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构成和基础。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产业同构 产业协同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韩颖
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由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支撑能力三方面组成的区域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以此对上海,江苏,浙江的制造业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上海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发展速度要慢于江苏和浙江,一些优势已经被江苏和浙江取代。江苏由于产业结构较好,其制造业创新能力已经领先上海和浙江。浙江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发展速度很快,在一些指标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文章最后针对上海、江苏、浙江的不同情况分别给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继敏
国内外有关区域专业化研究大多关于一个国家省区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对于一国之内经济区内部的区域专业化研究较少。然而,经济区内部分工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热点问题,也是包括经济地理学在内的很多学科着力解释的重大议题。这里运用较为成熟的测度方法,以国家图书馆所能查到的最近的2003年各地市制造业分行业就业人口数据为数据源,测度描述区域专业化的区位基尼系数、区域专业化指数、区域分工指数等,综合全面地刻画"十一五"规划界定的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区域专业化的行业特征和区域特征。另外,还比较了两个区域在专业化水平上的差异。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曹东坡 于诚 徐保昌
推动上海高端服务业和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有助于促进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者的协同机制包括空间分布上的协同定位、发展模式上的协同演化、升级动力上的协同创新三个维度。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实证分析表明,上海高端服务业和长三角先进制造业正处于协同发展状态,且在2006年之后的趋势更为明显,但先进制造业子系统有序度较低成为制约复合系统协同度提升的重要原因。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艳萍
通过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长三角地区20个制造业行业1998-2007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进行测算,并对两省一市制造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从地区和行业两个层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长三角及其两省一市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技术效率水平并不高;两省一市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从高到低排列为江苏、上海、浙江。地区内部行业之间的比较显示,上海制造业行业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差异最大,其次为江苏,浙江行业间的差异最小。由此表明,长三角制造业要实现持续不断的增长,除了提高技术进步之外,关键是要改善技术效率水平。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马卫红 黄繁华
本文以长三角两省一市1985-2010年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增加值为依据,对二者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仅生产者服务业整体上对制造业具有支撑作用,而且生产者服务业内部各个行业也与制造业相互影响,但由于发展水平和行业特性不同,影响程度又有差异。并据此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地区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者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发展 长三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