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75)
- 2023(13625)
- 2022(11150)
- 2021(9832)
- 2020(8357)
- 2019(18533)
- 2018(18254)
- 2017(35977)
- 2016(19223)
- 2015(21180)
- 2014(21182)
- 2013(21102)
- 2012(19333)
- 2011(16942)
- 2010(17246)
- 2009(16514)
- 2008(16603)
- 2007(15024)
- 2006(13321)
- 2005(12666)
- 学科
- 业(88055)
- 济(85769)
- 经济(85636)
- 企(79012)
- 企业(79012)
- 管理(75883)
- 方法(36047)
- 财(31497)
- 业经(29370)
- 农(28155)
- 数学(27805)
- 数学方法(27597)
- 制(22914)
- 中国(22540)
- 务(22212)
- 财务(22187)
- 财务管理(22159)
- 企业财务(21074)
- 农业(20670)
- 技术(18346)
- 体(16341)
- 地方(15960)
- 划(15330)
- 策(15184)
- 贸(14610)
- 贸易(14599)
- 和(14403)
- 理论(14313)
- 易(14219)
- 体制(14158)
- 机构
- 学院(279453)
- 大学(275363)
- 济(122994)
- 经济(120638)
- 管理(112936)
- 理学(96706)
- 理学院(95813)
- 管理学(94690)
- 管理学院(94146)
- 研究(89076)
- 中国(71995)
- 财(62121)
- 京(56736)
- 科学(50709)
- 财经(48041)
- 农(47367)
- 所(44229)
- 江(43934)
- 经(43632)
- 中心(41140)
- 研究所(39253)
- 业大(38982)
- 经济学(38002)
- 农业(36903)
- 财经大学(35410)
- 北京(35136)
- 经济学院(34389)
- 州(34204)
- 商学(32245)
- 院(31975)
- 基金
- 项目(181251)
- 科学(145784)
- 基金(135106)
- 研究(134463)
- 家(116461)
- 国家(115440)
- 科学基金(101553)
- 社会(90006)
- 社会科(85489)
- 社会科学(85472)
- 省(70991)
- 基金项目(70948)
- 自然(63872)
- 自然科(62481)
- 自然科学(62467)
- 自然科学基金(61498)
- 教育(59970)
- 划(57829)
- 资助(54131)
- 编号(52525)
- 成果(42630)
- 创(41206)
- 部(40720)
- 重点(40197)
- 制(39941)
- 业(39754)
- 发(38726)
- 国家社会(38314)
- 创新(37633)
- 课题(35798)
- 期刊
- 济(141296)
- 经济(141296)
- 研究(83814)
- 中国(58516)
- 财(53048)
- 管理(47986)
- 农(45089)
- 学报(38750)
- 科学(37538)
- 大学(30910)
- 农业(30766)
- 学学(29358)
- 融(28491)
- 金融(28491)
- 财经(25107)
- 技术(24969)
- 业经(24101)
- 教育(23194)
- 经济研究(22338)
- 经(21717)
- 业(18720)
- 问题(18315)
- 技术经济(16019)
- 财会(14546)
- 贸(14419)
- 现代(14184)
- 世界(13847)
- 会计(13525)
- 商业(13138)
- 版(12569)
共检索到4307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庄德林 吴靖 杨羊 晋盛武
产业的协同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产业政策,它对就业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从理论上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区域内和区域间就业效应,并基于中国31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会显著提升区域内总就业水平,而且对区域内制造业就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均具有促进作用;制造业集聚会促进区域内制造业就业增长,但也会抑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域内协同集聚总体上抑制了就业增长,它们的省际协同集聚对区域内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总体就业均具有显著的空间互补效应。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庄德林 吴靖 杨羊 晋盛武
产业的协同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产业政策,它对就业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从理论上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区域内和区域间就业效应,并基于中国31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会显著提升区域内总就业水平,而且对区域内制造业就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均具有促进作用;制造业集聚会促进区域内制造业就业增长,但也会抑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域内协同集聚总体上抑制了就业增长,它们的省际协同集聚对区域内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总体就业均具有显著的空间互补效应。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豆建民 刘叶
以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市为样本,利用面板数据门限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不同规模城市经济增长的门限效应。结果表明: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双重门限效应。当城市规模小于23.004万时,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当城市规模处于23.004万和199.996万之间时,两个产业间的互补效应逐渐显现,城市经济也从协同集聚中获得好处;当城市规模大于199.996万时,受资源、环境等条件限制,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显示出一定抑制作用。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唐荣 李文秀 纪祥裕
"营改增"作为我国税制改革史上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厘清"营改增"政策影响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内在机理基础上,结合2003-2013年间我国277个城市数据,采用PSM-DID方法实证检验了"营改增"政策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作用。结果显示:"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基于城市规模的分组回归发现,"营改增"政策对中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效果最强,而对小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效果不明显;进一步细分产业层级的研究表明,"营改增"政策对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效应更大。由此为持续优化税制结构助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矫萍 林秀梅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FDI和制造业FDI协同集聚的产业属性和空间属性,分析二者协同集聚影响制造业增长的传导机制,并利用2004-2013年我国24个省市的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二者的协同集聚关系及二者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制造业FDI在我国省际间存在协同集聚现象,制造业FDI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FDI集聚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二者之间的协同集聚效应能够促进制造业增长,尽管对制造业增长的促进作用还不大,但其在促进本地区制造业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周围地区制造业的增长。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许丽萍 吴玉鸣 马为彪
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基于2006—2019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创新性地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多期双重差分模型(DID)和空间杜宾模型(SDM)相结合,实证检验高铁开通以及高铁网络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有助于促进产业协同集聚,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讨论下依然成立。高铁开通对东中部地区、大中型城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以及高铁站距离市中心30公里以内城市的产业协同集聚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高铁开通通过加快高素质劳动力流动、提升市场潜力对产业协同集聚产生积极影响。高铁线路的不断开通形成日益加密的高铁网络,高铁网络中拥有较高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城市对“本地”和“邻地”产业协同集聚均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研究为评价高铁经济效应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证据,也为加快高铁建设从而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胜 陈秀英
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是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重要抓手和现实路径,对促进深港科技协同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尽管深港科技与产业合作呈现良好态势,但两地间产业互动融合与高质量发展瓶颈仍有待破解。应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构建多元联动协同机制,从提升深港产业协同集聚效率、构建高效协作的产业协同机制、促进深港服务业内外联动开放等方面着手,以产业协同集聚驱动深港科技协同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协同集聚 深港科技协同创新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伍先福
综合既有文献进行理论推演,本文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可能从正反向同时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使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呈现一定的复杂性。初步检验后发现,在不进行内生分组的情况下,全国均值水平上的产业协同集聚显著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一步利用24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内生分组检验,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随着构成产业专业化集聚度的升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倾向于由负转正。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纪祥裕 顾乃华
本文使用2003—2017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整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机制检验发现,产业协同集聚通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市场规模促进了城市创新。进一步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创新要素的空间互动效应,发现城市创新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而且产业协同集聚对周边城市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外溢效应。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伍先福 杨永德
产业协同集聚已成为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理论梳理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不仅直接影响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而且关联影响空间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但这些影响存在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进一步借助动态空间面板滞后模型发现:虽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整体上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但协同集聚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具体来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效果最为突出,对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作用则明显降低,而对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已由正转负,这意味着各大城市"双轮驱动"战略的实施应结合其地区差异而有所侧重。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集聚 城镇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长安 邱佳炜 张丽家 李红燕
文章以存在密切产业关联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研究产业协同集聚对生产效率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进而实现区域经济"量"与"质"的增长。首先,利用产业协同集聚指数测度2003—2019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其次,以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两个角度,探究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创新进步和经济增长,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实现区域经济"量"与"质"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地区要强化一体化发展意识,突破区域界限,加强区域合作,在发挥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强 王丽君 徐生霞
通过对区位熵的加权处理,给出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2006—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门槛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带动效应,而这种效应表现出阶段递减特性。从分解效应看,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正向带动效应表现出单门槛非线性特征,而对规模效率的影响具有双门槛效应;分区域看,相较于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东中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强;分行业看,科学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呈现倒U型特点,而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临界减小特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席强敏
以天津市为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外部性理论的三大集聚因子显著地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协同集聚的结论。其中,中间投入品的共享和知识溢出效应吸引两大产业部门在空间上邻近分布,而劳动力池的共享并没有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反而有显著的挤出效应。另外,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部门趋向于与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在空间上邻近分布,而劳动密集型和能源依赖型制造业部门在空间布局时主要受劳动力市场、能源等因素影响,对邻近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布局的必要性较弱。
关键词:
外部性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 协同集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童磊 荣亚飞
为廓清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外部性(专业化外部性、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基于2006—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不同协同集聚外部性存在差异,专业化外部性较多样化外部性更能促进产业升级,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机制;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表现为促进和抑制并存的交互作用,短期内虽表现为促进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抑制作用会逐渐显现;协同集聚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具有区域异质性,专业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仅在东部地区表现为促进和抑制并存的交互关系,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在东西部地区表现为相互促进的交互关系,中部地区协同集聚与产业升级之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汪慧玲 凌悦 罗家鑫
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是“十四五”时期中国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区域经济抵抗与恢复能力、适应与调整能力和创新与进化能力3个维度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同时借助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据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政策支持在两产业协同集聚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过程中起增强型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为合理加强“两业融合”,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