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949)
2023(17712)
2022(15225)
2021(13902)
2020(11909)
2019(27090)
2018(26838)
2017(52221)
2016(28348)
2015(31550)
2014(31306)
2013(31514)
2012(28683)
2011(25717)
2010(25781)
2009(24230)
2008(24317)
2007(21607)
2006(19229)
2005(17320)
作者
(82016)
(68337)
(68095)
(64634)
(43682)
(32616)
(30851)
(26528)
(25906)
(24698)
(23322)
(23179)
(21873)
(21808)
(21209)
(20761)
(20306)
(20257)
(19562)
(19549)
(16933)
(16881)
(16590)
(15577)
(15306)
(15182)
(15180)
(15170)
(13870)
(13527)
学科
(118020)
经济(117849)
(105285)
管理(99261)
(93364)
企业(93364)
方法(55308)
数学(45183)
数学方法(44753)
(38768)
(35159)
业经(33951)
中国(28859)
(27828)
(26771)
财务(26699)
财务管理(26654)
企业财务(25359)
农业(24472)
(22169)
技术(22036)
地方(21050)
理论(20869)
(20862)
贸易(20852)
(20348)
(20191)
(19519)
(19490)
(18681)
机构
大学(409753)
学院(409477)
(166757)
管理(166403)
经济(163184)
理学(143698)
理学院(142165)
管理学(140040)
管理学院(139270)
研究(131409)
中国(101472)
(86670)
(81972)
科学(79615)
(68043)
(65617)
财经(64756)
(61509)
业大(60416)
中心(59861)
研究所(59117)
(58878)
北京(54276)
农业(53271)
(50286)
经济学(50155)
师范(49830)
(49266)
财经大学(48015)
(47548)
基金
项目(273527)
科学(216641)
研究(200805)
基金(200772)
(173909)
国家(172414)
科学基金(149774)
社会(128603)
社会科(121914)
社会科学(121883)
基金项目(106224)
(106139)
自然(97125)
自然科(94868)
自然科学(94847)
自然科学基金(93228)
教育(91129)
(88314)
资助(82537)
编号(81018)
成果(65902)
(60928)
重点(60140)
(58543)
(56795)
课题(54793)
创新(54088)
(53224)
国家社会(53078)
教育部(52660)
期刊
(186000)
经济(186000)
研究(121007)
中国(77998)
(66740)
管理(64535)
学报(62464)
(62455)
科学(57866)
大学(48198)
学学(45457)
农业(42847)
教育(39834)
(37893)
金融(37893)
技术(35112)
财经(32780)
业经(31491)
经济研究(28886)
(28038)
(24382)
问题(24067)
技术经济(21398)
图书(21042)
理论(19643)
现代(19530)
科技(18922)
(18903)
财会(18780)
商业(18640)
共检索到6065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唐强荣  徐学军  
共生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紧密工作(working together)",二是因与对方的联系而导致繁荣,即产生"共生绩效"。本文从生态学共生的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提出"紧密工作(working together)"和"共生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并利用广东制造业问卷调查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德超  
目前学术界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关系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二者间的因果联系上,并形成了三种主流观点: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和互动论。文章利用中国分行业统计数据,借助三变量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间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长期中,二者具有单向因果联系,从而证明了在长期中"需求遵从型"适用中国;而在短期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具有双向因果联系,证明了短期中"互动论"适用中国。文章的经验发现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春明  高雅丰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间对各种资源进行竞争,最终达到一种稳定共生的均衡状态。基于生态学的共生理论,在不考虑种群自身进化的影响下,构建受产业间共生作用和共生环境双重影响的Logistic生长模型,并通过数值仿真,模拟不同共生模式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演化规律,最终测算共生寿命,揭示产业间达到稳定共生的时间趋势。结果表明:基于对共生作用系数的仿真模拟,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是所有共生模式的进化终点,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选择的最稳定最有效益的产业发展模式;基于共生度的测算,当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已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但将在2040年左右过渡到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强荣  庄伯超  叶飞  
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规模已居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制造业的生产率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产品的附加价值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如家电,服装等),面临资源(如土地、水、能源等)供应、市场吸纳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制约。可见,我国制造业虽然规模大,但是绩效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唐强荣  徐学军  何自力  
本文从生态学种群Logistic生长方程的视角,在不考虑种群进化的影响并假设共生的作用是扩大种群环境容量的条件下,提出在共生作用和环境变化影响下以分段Logistic函数近似表示的环境容量不断变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发展模型,并对中国产业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发展的作用机制与种群属性、种群密度、制度环境变化和产业环境变化有关。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徐学军  唐强荣  樊奇  
本文从生态学种群Logistic生长方程的视角,假设共生作用和环境作用对种群环境容量存在非线性影响,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种群共生模型,探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种群共生的特征与规律。研究发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增加制度供给,而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突破资源、能源、环保和产品市场的硬约束。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孔德洋  徐希燕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有多种观点,但二者相互依赖、唇齿相依的双向互动关系越来越成为学界的共识。从专业分工与外包、生产价值链、生态群落的角度,可以剖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机制,并总结出二者互动共生的模型:中心型互动共生模型、金字塔型互动共生模型、平行型互动共生模型以及嵌套型互动共生模型。一个重要的挑战是,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如何通过二者互动,使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选择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战略路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易莹莹  席艳乐  
基于我国1986-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本文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背景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内生性;通过测算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并且构建两者的联立方程模型得出的结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且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更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辐射、拉动作用更需提高。因此,我国必须要充分重视并利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机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良性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庞博慧  郭振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共生理论视角解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共生演化态势呈现出复杂的行为与轨迹,在共生互动模式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最大环境容量和自然增长率都不断变化。采用分段Logistic曲线叠加可以精确描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共生演化过程。本文运用黑龙江省1983~2007年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有关数据,对二者共生演化模型进行了检验和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昌南  苏婷  
文章选取了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和制造业中代表性行业8个,采用我国2006~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个体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以上8个代表性制造业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金融业对大部分制造业存在促进作用。科学研究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为正,而对传统制造业的影响微乎其微。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制造业影响很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仲鑫  游曼淋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对制造业有着重要影响。本文运用2006—2010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层面的数据,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出口及其二元边际的影响。结果表明,"销售、维修及批发和零售贸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金融业"及"房地产、租赁服务和其他商业活动"都显著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出口。相对而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对制造业出口的促进作用最大,"房地产、租赁服务和其他商业活动"及"销售、维修及批发和零售贸易"次之,"金融业"的影响最小。中国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科学研发等)有待进一步发展以充分发挥其对制造业出口的作用。此外,生产性服务业更多地通过扩展边际影响制造业出口。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胡晓鹏  李庆科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试图从产业共生角度对这种关系进实证研究。为此,我们把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对苏、浙、沪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点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通过指标设计引入产业共生思想;进而运用1997年和2002年三地投入产出表,通过动态比较,揭示三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并对其共生状况进行评价;最后,归纳三地共生关系差异的原因,并提出若干结论性判断。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黄莉芳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产业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力量,本文根据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资料剖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历程,对制造业的产业联动关系和价值创造能力的变化特点,并就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业关联关系进行了对比。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较差的现状,提出结合行业特性和经济发展模式,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发力共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契合度。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陈林兴  夏利颖  
现有文献大多采用投入产出法和共生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了得出更加明确的结论,采用现有文献较少采用的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宁波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影响方向上,是制造业的发展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说明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制造业。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梁红艳  王健  
基于Venables(1996)的理论模型,本文建立了由生产成本、贸易成本及消费支出决定的产业区位模型,并采用中国大陆274个地级以上城市2004~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动力机制,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在区域性中心城市集聚,而制造业主要在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周边集聚,二者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具有挤出效应。接近生产性服务业可以解释制造业的区位,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并不以接近制造业为动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贸易成本的降低,促进了各自的集聚。制造业贸易成本的降低增强了周边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吸引力,生产性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