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01)
- 2023(18379)
- 2022(15178)
- 2021(13796)
- 2020(11834)
- 2019(26639)
- 2018(26079)
- 2017(51132)
- 2016(26860)
- 2015(29810)
- 2014(29340)
- 2013(29208)
- 2012(26192)
- 2011(23283)
- 2010(23441)
- 2009(22138)
- 2008(21166)
- 2007(18805)
- 2006(16282)
- 2005(14827)
- 学科
- 济(114108)
- 经济(113959)
- 业(102334)
- 管理(92834)
- 企(90717)
- 企业(90717)
- 方法(50993)
- 数学(41687)
- 数学方法(41185)
- 财(37563)
- 业经(35262)
- 农(34377)
- 中国(31807)
- 制(29331)
- 融(28765)
- 金融(28761)
- 银(27404)
- 银行(27382)
- 行(26344)
- 务(26306)
- 财务(26252)
- 财务管理(26210)
- 企业财务(24967)
- 农业(24355)
- 地方(22783)
- 技术(21967)
- 体(20459)
- 理论(19922)
- 贸(19913)
- 贸易(19896)
- 机构
- 学院(379146)
- 大学(373842)
- 济(162725)
- 经济(159526)
- 管理(154090)
- 理学(132801)
- 理学院(131548)
- 管理学(129606)
- 管理学院(128877)
- 研究(118368)
- 中国(97848)
- 财(79020)
- 京(76407)
- 科学(68439)
- 财经(62524)
- 农(60688)
- 中心(57454)
- 江(57215)
- 所(57165)
- 经(56796)
- 业大(53165)
- 研究所(51341)
- 经济学(50529)
- 农业(47290)
- 北京(47027)
- 财经大学(46527)
- 经济学院(45753)
- 州(45453)
- 范(43700)
- 师范(43214)
- 基金
- 项目(254294)
- 科学(203734)
- 基金(188228)
- 研究(187972)
- 家(162046)
- 国家(160665)
- 科学基金(141326)
- 社会(123628)
- 社会科(117535)
- 社会科学(117510)
- 省(100067)
- 基金项目(99628)
- 自然(90067)
- 自然科(88050)
- 自然科学(88028)
- 自然科学基金(86534)
- 教育(85114)
- 划(82051)
- 资助(76012)
- 编号(74635)
- 成果(59098)
- 部(56802)
- 重点(56574)
- 创(56126)
- 发(54949)
- 国家社会(52074)
- 创新(51810)
- 制(51639)
- 课题(50421)
- 教育部(49598)
- 期刊
- 济(179075)
- 经济(179075)
- 研究(108726)
- 中国(72131)
- 财(65007)
- 管理(61870)
- 农(56274)
- 学报(51855)
- 科学(50868)
- 融(46676)
- 金融(46676)
- 大学(41559)
- 学学(39678)
- 农业(38036)
- 技术(34792)
- 财经(31751)
- 业经(31283)
- 教育(30715)
- 经济研究(28290)
- 经(27421)
- 问题(23373)
- 业(22123)
- 技术经济(20457)
- 现代(18370)
- 财会(18273)
- 商业(18037)
- 理论(17645)
- 统计(17538)
- 贸(17527)
- 策(16993)
共检索到5639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路红艳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密切,对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生产性服务的特点,分别从创新角度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作为知识创新的创造者、传播者,引领制造业创新的作用机理;从价值链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作为价值链中利润高端环节,改善价值链结构,促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从OEM向OBM转化的途径;从产业融合角度探讨了生产性服务通过促进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之间功能的互补和融合,优化制造业结构的作用。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 创新 价值链 融合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仁发 刘纯彬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环节上活动的相互渗透、延伸和重组,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反映。价值链高度相关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基础动力,技术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内在动因,规制放松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外在动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实质是价值链分解和重构整合的过程,生产性服务业关系性地融合到制造业价值链的基本活动中,以及结构性地融合到制造业价值链的辅助活动中。根据价值链之间作用方式的不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分解和整合的方式和过程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融合模式。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价值链 融合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淑嫱
在国家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背景下,本研究利用福建省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结合融合均衡度、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率和影响力系数等指标,分析福建省制造业整体与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融合与互动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处于非均衡融合形态,两大产业的融合主要表现为以制造业为主,向生产性服务业延伸渗透;生产性服务业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且与制造业联系紧密的主要是传统服务业部门。在此基础上,提出鼓励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发展,引导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发展,以及提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投入产出 福建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晓鹏
本文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生产函数的拓展分析,提出了划分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第三产业统计分类内容,重新聚合了体现为"人流"、"资金流"、"知识流"、"信息流"、"物流"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统计范围。在此基础上,运用替代性数据测算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量与结构特征;最后,从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优化角度,区分了外生生产性服务业和内生生产性服务业,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内生性 外生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夏斐 肖宇
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国和OECD国家2000—2014年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融合程度,采用工具变量和GMM估计方法,重点就中美之间的指标进行了比较,并根据跨国面板数据测算了融合度指标对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美国融合度指标相比,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程度明显偏低;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领域,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同样明显,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对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度指数要显著高于中国对美国的融合度指数;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能够明显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改善。据此,笔者提出了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促进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吕志胜 金雪涛
实物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必然要与生产性服务业发生各种联系,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关联主要是通过服务业价值链向制造业的渗透或延伸来实现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将加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且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本文将主要应用美国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数据来分析这两个产业之间的融合关联趋势与特征,以期得到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楚明钦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上海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江苏和浙江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区域分工格局。利用长三角2003~2011年行业面板数据分析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对长三角装备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海研发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对长三角装备制造业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上海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金融保险业对长三角两省一市装备制造业都有一定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产业区域分工与合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区域分工 产业融合 长三角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杰 闫新宇
基于北京市投入产出表,以服务业扩大开放这一视角,从多个层面探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最新动态。结果表明:随着服务业扩大开放不断深入,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度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结构也趋于升级;同时,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主动融合的能力也得到提升,但扩大开放对制造业高端需求的带动作用还不显著。因此,应深入推进北京全域服务业扩大开放,发挥北京科创、金融优势,构建产业融合链条,推进高端产业融合发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汪德华 江静 夏杰长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影响其升级有两个重要原因:制造业企业内部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的分离降低了企业的装置成本并有助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社会化的专业分工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并且在产业关联度上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历史经验表明,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顶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不断地投入现代服务业所内含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使整体产业结构不断向"软化"趋势调整。通过利用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四地以及全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计算比较,北京是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能够较多地利用外部服务业的地区;利用北京等四地2000~2005年的制造业分行业面板数据,计量检验表明在四地外部服务业的发展都将有利...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升级 融合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昊 徐建中 刘晶磊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我国2009-2017年数据,运用系统动力学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财政政策有效性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现有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存在异质性: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对两产业互动融合起阻碍作用,政府投资型支出政策的有效性较小,现阶段政府科技投入政策无效,而政府教育支出政策对于两产业互动融合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上述结论对相关财政政策优化有参考价值。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童磊 荣亚飞
为廓清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外部性(专业化外部性、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基于2006—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不同协同集聚外部性存在差异,专业化外部性较多样化外部性更能促进产业升级,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机制;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表现为促进和抑制并存的交互作用,短期内虽表现为促进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抑制作用会逐渐显现;协同集聚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具有区域异质性,专业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仅在东部地区表现为促进和抑制并存的交互关系,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在东西部地区表现为相互促进的交互关系,中部地区协同集聚与产业升级之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千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我国要实现从世界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必须不断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实现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通过价值链促进制造业升级,最终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成东 李安琦 蔡渊渊
将产业融合因素引入产业GVC攀升评价体系之中,基于资源稀缺性,从效率视角揭示产业融合对产业GVC攀升的影响机理,进而提出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评价体系,并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度在实证研究时段内出现了小幅度下降;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GVC价值位势攀升效率波动不大,但各细分行业GVC价值位势攀升效率存在一定差异性;产业融合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业GVC价值位势攀升效率具有直接和间接双重正向促进作用,因此产业融合可促进产业GVC价值位势的攀升。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成征宇 徐承红
数字经济颠覆了传统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成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动力。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城市和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从数字赋能意向和赋能行动两个维度探讨了数字经济对两业融合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呈现“四周高于中心、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特征;数字经济显著推动了两业融合发展,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数字赋能意向和赋能行动对两业融合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和城市存在异质性;从机制检验来看,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和政府治理能效两条路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两业融合在不同分位数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这一结论丰富了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领域的研究,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融合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融合 赋能意向 赋能行动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成征宇 徐承红
数字经济颠覆了传统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成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动力。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城市和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从数字赋能意向和赋能行动两个维度探讨了数字经济对两业融合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呈现“四周高于中心、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特征;数字经济显著推动了两业融合发展,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数字赋能意向和赋能行动对两业融合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和城市存在异质性;从机制检验来看,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和政府治理能效两条路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两业融合在不同分位数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这一结论丰富了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领域的研究,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融合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融合 赋能意向 赋能行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能否缓解资源错配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特征分析、程度测算及对策设计——基于南通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
生产性创意服务与制造业融合的产业升级效应分析——对整体和分行业的中介效应检验
基于产品价值链的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研究
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融合程度的国际比较——基于OECD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我国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视角
基于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的产业融合探析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会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吗?——基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视角
环境规制视角下传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与碳排放效率关系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