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56)
2023(13783)
2022(11816)
2021(10652)
2020(8900)
2019(20290)
2018(19906)
2017(37774)
2016(20594)
2015(23379)
2014(23773)
2013(23817)
2012(22744)
2011(21174)
2010(21560)
2009(20103)
2008(19782)
2007(18110)
2006(16322)
2005(15190)
作者
(64695)
(54294)
(54232)
(51429)
(34454)
(25994)
(24739)
(21153)
(20462)
(19422)
(18654)
(18160)
(17485)
(17397)
(17014)
(16934)
(16244)
(16103)
(15631)
(15576)
(13840)
(13565)
(13189)
(12465)
(12353)
(12201)
(12077)
(11981)
(11127)
(10849)
学科
(109902)
经济(109818)
管理(53751)
(51866)
方法(39629)
(38764)
企业(38764)
数学(34501)
数学方法(34214)
地方(29700)
中国(29383)
(27788)
(22613)
业经(22355)
农业(19200)
(19059)
(17608)
贸易(17594)
地方经济(17471)
(16893)
(16893)
环境(16313)
(15943)
金融(15940)
(15833)
银行(15785)
(15316)
(15295)
(14981)
理论(13688)
机构
学院(313297)
大学(312643)
(137518)
经济(134651)
研究(117491)
管理(113655)
理学(96072)
理学院(94821)
管理学(93214)
管理学院(92614)
中国(88439)
科学(72981)
(68372)
(62090)
(59102)
(58674)
研究所(56280)
中心(52597)
(49901)
业大(47827)
财经(46372)
农业(46130)
北京(43806)
(43293)
经济学(42922)
师范(42834)
(41795)
(41427)
(39432)
经济学院(38413)
基金
项目(200719)
科学(156595)
研究(145418)
基金(142992)
(125868)
国家(124791)
科学基金(104716)
社会(92293)
社会科(87514)
社会科学(87488)
(79870)
基金项目(75303)
(67432)
自然(66053)
教育(65730)
自然科(64437)
自然科学(64418)
自然科学基金(63291)
编号(58790)
资助(58629)
(49807)
成果(48403)
重点(46274)
(43640)
课题(41812)
(41127)
发展(39924)
(39313)
创新(38598)
国家社会(38318)
期刊
(163629)
经济(163629)
研究(96179)
中国(67360)
(53878)
学报(51896)
科学(46803)
(44444)
管理(42402)
大学(38243)
农业(36808)
学学(35654)
教育(33170)
(30481)
金融(30481)
技术(29163)
经济研究(26690)
业经(25711)
财经(23410)
问题(21433)
(20406)
(20013)
技术经济(17934)
图书(17289)
(16583)
统计(15781)
资源(15627)
世界(15574)
商业(15225)
(14779)
共检索到4910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晏路明  
区域宏观经济系统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而社会生产力本身即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大系统。它不仅包括物的要素,如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还包括所谓“软件”因素,如教育、科技、管理等。生产力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质和量的规定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要发挥最大的作用,获得最佳功能,其各组成要素之间必须有某种最佳的配比。经济系统的产品产量取决于投入的原料、设备、劳动和技术等,描述这种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的函数就是生产函数。生产力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扬  杨青  
本文用C-D函数模型分析了房地产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并针对目前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伦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但由于地区间经济基础不同,导致发展不平衡,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本文从经济增长、宏观税负、边际税负角度,运用回归模型、聚类分析等方法,讨论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税收贡献的联系与差距,以期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注意解决这些差距,逐步实现区域间经济、税收的协调发展。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张庚发  
生产力是一个历史范畴,劳动过程中的要素也是历史的、变化的,生产力的变化发展是先由其内部某些生产要素变化的发展开始的。因此,先进的生产力要靠先进生产要素支撑,稀缺生产要素要靠合理的分配机制吸引,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冯秀珍  聂巧  
本文从投入产出角度出发,将技术转移投入要素分为技术转移经费、技术人员和技术知识三部分。以经济产值为产出,利用投入产出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构建具有滞后影响的贡献度模型。重点从滞后性角度考察了2001-2011年北京市高技术产业技术转移中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技术转移投入要素促进了北京的经济发展且经济贡献均有滞后性。经费要素经济贡献滞后性小,技术人员和技术知识的贡献滞后较大,北京市每年GDP增长主要受到技术转移活动中前1年的经费要素投入以及前3年的技术人员和技术知识投入的推动。最后本文为进一步提升高技术产业技术转移活动中各投入要素的效率和效益提出建议,以更好的促进北...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权  胡树华  王利军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在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究竟有多高,目前尚缺乏科学的评估模型对其进行准确测算。本文以有效专利量作为技术投入替代变量,建立了以资本、劳动与技术为投入的规模报酬可变的C-D生产函数改进模型,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差异,将我国31个省市区划分为领先区、崛起区和发展区三大区域,运用2006-2012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岭回归方法考察了我国不同区域生产要素产出弹性差异。回归结果表明:规模报酬与经济发达程度负相关;领先区高端服务业比较发达,资本成为其经济转型的重要推手;崛起区传统民营经济比重大,劳动的经济贡献高于技术贡献;...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佳  
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也更为紧密。通过对柯布-道格拉斯模型进行修正,建立理论模型,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算出β值,最后测算了2001~2012年全国及各省市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得出的结论是全国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为0.36%,大于普通本科教育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0.23%,东部、中部地区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西部地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郭庆旺  贾俊雪  
本文利用趋同核算分析框架和时变参数模型考察了各种因素对1978— 2004年间我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的贡献。分析表明,引发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增大的主要因素按其重要性的先后次序可排列为劳动力市场表现、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中央财政支出;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和技术扩散引发的趋同效应是促使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缩小的主要因素;地方财政支出对我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基本上没有影响。这一结论有助于中央政府找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着力点并科学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措施。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丁绮  
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同时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互动发展。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商贸流通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就业视角),主要包括就业层次缺乏合理性、就业者素质较低及劳动者社会保障欠缺三个方面,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商贸流通业的就业环境和就业结构,从而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刘晨  
借鉴菲德模型,探讨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选取长三角经济区物流业及地区经济数据,运用eviews统计软件进行回归,通过计算得到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金叶  安尼瓦尔.阿木提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强调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本文在此前提下讨论了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庞英  
研究目的:在有限的国土资源、日益减少的人均耕地面前探讨技术进步对土地生产力的贡献。研究方法:计量经济 模型与Eviews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技术进步对土地生产力的贡献还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研究结论:必须充分挖掘 技术进步对土地生产力贡献的潜力以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志滨  王要武  
文章以系统耦合理论分析了区域物流系统和区域经济系统间双螺旋的耦合方式以及耦合要素与耦合节点。创建了耦合发展度指数来衡量两系统的耦合发展程度,并利用东北地区物流和经济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评价模型和计算方法有效,可以推广使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建楠  曹有挥  姚士谋  梁双波  
通过建立基础设施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协调度模型,计算并评价了我国各省市经济系统与基础设施系统的协调性。研究显示:宏观格局上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格局与我国经济空间差异格局基本相似,表现出明显的从东部到中西部地区的递减差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各省市基础设施综合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等级相关关系;将各省市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协调划分为优质协调、良好协调、基本协调、轻度失调、中度失调及严重失调六种类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君  姚建凤  
以江苏南北共建产业园为例,通过目前较前沿有效的灰色关联模型,分析江苏产业转移所带来的系统因素行为序列对系统特征序列影响的关联度和关联序。从模型结果可以看出,苏北交通运输、南北项目总投资和南北产业转移产业个数是江苏、苏南、苏北GDP值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产业转移活动对苏北经济发展影响最大。这表明尽管目前基于南北共建产业园的产业转移活动影响力还不是很明显,但其已经成为江苏各区域,特别是苏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