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64)
2023(7688)
2022(6383)
2021(5728)
2020(4325)
2019(10014)
2018(9672)
2017(18031)
2016(9591)
2015(10827)
2014(10972)
2013(10923)
2012(10527)
2011(9939)
2010(10258)
2009(9469)
2008(9371)
2007(8494)
2006(8040)
2005(7680)
作者
(30292)
(25505)
(25314)
(23795)
(16287)
(12136)
(11299)
(9797)
(9658)
(9133)
(8726)
(8388)
(8226)
(8210)
(7990)
(7988)
(7497)
(7239)
(7191)
(7041)
(6523)
(6238)
(6211)
(5853)
(5717)
(5690)
(5644)
(5579)
(5197)
(5033)
学科
(51755)
经济(51709)
(26804)
管理(25858)
(19321)
企业(19321)
地方(17645)
中国(17469)
(15296)
方法(14992)
业经(13428)
数学(11738)
数学方法(11615)
农业(11028)
(10647)
(10360)
地方经济(10031)
(9667)
金融(9667)
(9477)
银行(9467)
(9301)
环境(8807)
理论(8327)
(8124)
(8032)
(7972)
贸易(7961)
技术(7845)
(7627)
机构
学院(149363)
大学(147250)
(64360)
经济(62960)
研究(57856)
管理(53886)
理学(44855)
中国(44810)
理学院(44309)
管理学(43576)
管理学院(43317)
科学(34865)
(33867)
(29879)
(28808)
研究所(26882)
(26580)
中心(25574)
(24087)
北京(22186)
(22001)
财经(21938)
师范(21770)
业大(21264)
(20745)
农业(20548)
(19995)
(19784)
经济学(19744)
科学院(17948)
基金
项目(92749)
科学(73250)
研究(69742)
基金(65374)
(57315)
国家(56787)
科学基金(47996)
社会(44606)
社会科(42293)
社会科学(42287)
(37285)
基金项目(33595)
(31137)
教育(30994)
自然(29120)
自然科(28404)
自然科学(28398)
编号(28317)
自然科学基金(27872)
(26850)
资助(26684)
成果(23266)
发展(21916)
重点(21599)
(21527)
课题(20860)
(19712)
(19487)
国家社会(18518)
创新(18233)
期刊
(81953)
经济(81953)
研究(49571)
中国(36292)
(25987)
管理(22410)
学报(22105)
科学(21711)
(20626)
教育(19731)
农业(18262)
大学(17043)
(16578)
金融(16578)
学学(15829)
技术(14966)
业经(14490)
经济研究(13118)
财经(11036)
问题(10429)
(9679)
(9663)
技术经济(8170)
世界(7818)
图书(7752)
资源(7641)
商业(7535)
(7454)
现代(7312)
科技(7207)
共检索到2452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丁志铭   曹晓华  
随着可持续发展从作为一种崭新发展思想的传播到发展战略的实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日益丰富和深刻,并且其交叉融合正在形成庞大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然而,生产力系统理论对可持续发展的诠释,却能深刻揭示可持续发展的脉络结构,为我们开辟一条新的研究思路。 一、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演化。在物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条件下,自然界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曹邓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与演变过程中,相继提出了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等人文主义概念,追求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的良性循环与协调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长期战略思想。确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既是中国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再以GDP为核心考核指标,将走上一条以人为本的理性发展道路。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谋昌  
人类走向不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源自于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正是这种以机械论为代表的价值观 ,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生态哲学作为整体论世界观 ,对世界的本原、主体和客体、整体和部分 ,首要和次要进行新的阐释 ,这是生态哲学对现代哲学的一个贡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许然  
人地关系的系统思想是对人地关系认识的新的飞跃,它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和瑞  赵黎明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巨系统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系统理论角度出发 ,提出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 ,分析了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功能、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以此把握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演变方向和发展过程 ,并对其进行初步理论探索。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范阳东  梅林海  
基于当前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严重挑战,文章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重新审视,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稳定的统一,而现代系统理论下的可持续发展是相对的,市场竞争似乎也与可持续发展存在冲突。为此,文章从超系统理论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阐释,指出合作与竞争的共同促进以及超系统的不断升级可以突破系统的相对可持续发展,延续系统的持续发展。最后,文章指出,当前的循环经济即是超系统理论的一种现实应用。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洪远朋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世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把“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之一。可见,我们党和政府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综合社会现象,它涉及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这一概念的提出,虽然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的事,但是,“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生产力源泉理论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除了现有生产力要素的合理配置外,还要重视生产力内在源...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汉祥  赵海东  
草原旅游是由居民、企业、游客,以及草原生态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草原旅游系统的要素属性和内部关系决定了必须以保护草原生态和草原文化为核心,建立草原旅游地居民集草原所有者、旅游经营者和文化传承者于一体的制度模式,在草原生态系统和社会制度系统约束下实现各活动主体目标相容、彼此协调,才能实现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浩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行为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消费行为之外,就业也是人的重要经济行为,由此提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理论假设——可持续就业。初步诠释了可持续就业的形成机制、内涵体系以及实现机制等理论涵义,有助于丰富人的可持续发展命题的经济学内涵。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袁国宏  
旅游动力系统是由旅游者活动矛盾、旅游产业活动矛盾、旅游目的地居民活动矛盾、旅游目的地政府活动矛盾、客源发生地政府活动矛盾五大要素构成的系统。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矛盾层次理论,以及相应的旅游发展驱动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梅华  
近几年,乡村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但迅猛发展的背后仍避免不了一些问题的出现。我们把乡村旅游从开发方式和发展阶段进行分析,以实际调研结果为依托,归纳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的需求进行分析,以大众需求作为切入点,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尚海洋  
生态系统是生命支持系统。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统称为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以长期服务流的形式出现,与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只有一小部分能够进入市场被买卖。本文回顾了生态系统服务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并探讨和梳理了生态系统服务在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如何融入了市场机制和支付体系的历程。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红杰  平章起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和基本方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理论基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为思想基础的科学思想,全面修正了西方人道主义理论,本质超越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并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深刻的精神实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穿于"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伟大"历史使命以及全面深化改革之中,对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万寿点墨  
"是否会再一次发出‘达沃斯之声’,以安顿世界忐忑的心?"不久前,有国际媒体联想到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论坛上的主旨演讲,对全国"两会"提出了这样的期待。这种期待来自哪里?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难找到答案:"十三五"实现了良好开局,经济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