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95)
- 2023(14317)
- 2022(12464)
- 2021(11732)
- 2020(9816)
- 2019(22625)
- 2018(22359)
- 2017(43576)
- 2016(23306)
- 2015(26116)
- 2014(25857)
- 2013(25171)
- 2012(22718)
- 2011(20225)
- 2010(19735)
- 2009(17781)
- 2008(16967)
- 2007(14328)
- 2006(12130)
- 2005(9989)
- 学科
- 济(92417)
- 经济(92319)
- 管理(68516)
- 业(65545)
- 企(54997)
- 企业(54997)
- 方法(47173)
- 数学(41259)
- 数学方法(40717)
- 农(24489)
- 财(22864)
- 中国(22303)
- 业经(21014)
- 学(19228)
- 地方(17947)
- 贸(16710)
- 贸易(16700)
- 农业(16597)
- 易(16186)
- 理论(15818)
- 技术(15300)
- 务(14881)
- 财务(14812)
- 财务管理(14781)
- 和(14682)
- 环境(14624)
- 制(14311)
- 企业财务(13983)
- 划(13217)
- 银(11873)
- 机构
- 大学(323260)
- 学院(322298)
- 管理(133935)
- 济(127266)
- 经济(124632)
- 理学(118418)
- 理学院(117132)
- 管理学(114939)
- 管理学院(114376)
- 研究(101175)
- 中国(73017)
- 京(66832)
- 科学(64156)
- 财(55289)
- 农(50404)
- 业大(49853)
- 所(48674)
- 中心(46414)
- 财经(46066)
- 研究所(45045)
- 江(43657)
- 经(42230)
- 范(42031)
- 师范(41651)
- 北京(41053)
- 农业(39565)
- 经济学(38109)
- 院(37429)
- 州(35857)
- 经济管理(34939)
- 基金
- 项目(235109)
- 科学(186313)
- 基金(172427)
- 研究(170838)
- 家(150149)
- 国家(148915)
- 科学基金(129630)
- 社会(108502)
- 社会科(102835)
- 社会科学(102809)
- 基金项目(92415)
- 省(91613)
- 自然(85650)
- 自然科(83737)
- 自然科学(83717)
- 自然科学基金(82199)
- 教育(78920)
- 划(76890)
- 资助(70363)
- 编号(69315)
- 成果(53734)
- 重点(52052)
- 部(51939)
- 创(49386)
- 发(49355)
- 课题(46453)
- 创新(45963)
- 科研(45226)
- 教育部(44945)
- 国家社会(44652)
- 期刊
- 济(128047)
- 经济(128047)
- 研究(88173)
- 中国(53018)
- 学报(50881)
- 科学(47317)
- 管理(47235)
- 农(44632)
- 财(40956)
- 大学(39390)
- 学学(37242)
- 教育(33966)
- 农业(31699)
- 技术(28814)
- 业经(22637)
- 财经(21451)
- 融(21269)
- 金融(21269)
- 经济研究(20917)
- 经(18319)
- 问题(16818)
- 科技(16231)
- 图书(16028)
- 业(16018)
- 技术经济(15654)
- 理论(15264)
- 版(14977)
- 商业(14845)
- 资源(14444)
- 实践(14151)
共检索到4382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柳 田海霞 刘鸿雁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分工发展程度,而分工的发展会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发展;分工的发展程度决定生产关系的实际状况。以分工为中介,透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机理,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在生产力方面,分工是“劳动的分化”与“劳动的并存”的辩证统一。在生产关系方面,分工决定所有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对“分工—所有制”形式的抽象总结,可以通过“分工—所有制”的具体视角来考察所有制形式产生、演变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关键词: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分工 所有制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晓倩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视角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逻辑,主要涉及三个问题: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怎样发展生产力、如何保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良性互动。本文从理论、历史、现实三个维度阐释了新发展阶段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指导原则、路径选择、制度基础三个方面回答了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包括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阐明必须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保障生产力发展的正确方向、保障生产关系始终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良性互动。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鲁品越
文章立足于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原理与当代实践,提出了以"人们社会生产的生产与再生产"为基础的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新的定义和构成。以苏联教科书为代表的传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的最大缺陷是,没有明确建立在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概念的基础上,同时没有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命的生产)的基础上。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将微观的"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当作社会生产力三要素,不仅不符合当代实践的发展,同时在逻辑上也无法成立,文章由此提出了"生产力的四要素说"。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上,仅仅将实体产业经济的生产关系的构成文章要素当作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而没有考察到《资本论》所揭示的各种关系的复杂结构,也没有概括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内部复杂的经济关系,以及由人自身生命的生产所产生出的社会关系,由此提出了生产关系的"三层级说"。
关键词:
两种生产 生产力要素 生产关系要素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易美宇 鲁明川
唯物史观为人类理解和把握文明形态的生成演进规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基本原理具有深层的文明意蕴: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创造和推进文明形态的根本力量,生产关系是区分人类文明形态的内在依据,二者的矛盾运动是文明形态得以发展演进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推进文明形态高质量跃迁,在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中生成文明形态的全新内在秩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唯物史观为根本遵循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也必须在进一步发展中自觉引领世界生产力发展,不断推进人类生产关系变革,重塑世界文明交往方式,实现世界文明和合共存、永续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黎晓春 常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绩,以新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巨大提高,改变了生产、流通等领域的面貌,以此为基础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关系也有了新的发展,某些领域甚至代表了未来的主流趋势。政府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方向,适应、把握、引领这些新发展、新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应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把握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新动向,提升政府自身能力;以重新一轮生产力布局为契机,扩大新型社会化大生产空间;充分整合民间力量,理顺新型生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型。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段鸿济
"马克思-库恩"总供给定律表明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动力是在科学和技术推动下不断提高的生产力,在生产力革命的推动下,总供给曲线向右侧大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本质上就是破除体制机制约束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面临人力资本状况、人均收入水平,以及产业结构、技术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约束;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也面临重重阻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还未发挥,分工协作关系不顺、专业化程度不高,分配关系不顺,收入差距大。保险机制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协助调整生产关系、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宛晨 李松龄
在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状态下生产资料所有者能够获得消费者剩余,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形式导致贫富差距。在劳动力市场均衡状态下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消费者剩余消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形式并不必然导致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劳动剩余产品。劳动产品在劳动者之间分配的合理性和生产资料计划配置的合理性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两个假设前提。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程极明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苏联东欧剧变的理论问题探索程极明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包含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原因,也是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形...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牟晓明
<正>马克思承袭并创新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生产力范畴的论述,使其成为历史唯物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核心和理论基石。通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理论建构,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运动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又分别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马克思进而指出,社会经济形态正是在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推动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崔朝栋
经济体制及机制是经济制度与生产力的连接点或中介环节。正像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基础与经济制度最终由生产力决定并不矛盾一样,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及机制的社会性质与经济体制及机制构成经济制度的准生产力基础并决定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也是不矛盾的。探讨生产关系两重性的关系及其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有利于分析和解释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一些不易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揭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运动规律。
[期刊] 改革
[作者]
尹俊 孙巾雅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新质生产力注重科学技术因素对社会生产的影响,强调政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作用,形成劳动者新技能化、劳动资料科技化、劳动对象种类和形态多样化等要素特征。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包括所有权类型的新样式、更为紧密复杂系统化的协作关系、适配度更高的要素市场、共享型的分配趋势等。不断调整体制机制以适应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力点。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前沿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区域的特色新质生产力,持续完善科技、教育、人才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畅通优质生产要素流动,打通新质生产力运动作用过程的堵点和卡点。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黄涛 韩鹏
生产方式是一个由生产的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结合而成的具有独立性的纯粹宏观概念。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构成都与生产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因此,两者中的任何一方发生变化都会导致生产方式变化,即两者都是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只是因为生产力的技术构成方面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是外生的,才导致了"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这样一个公式。但是,由于生产力的社会构成本身是以生产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且是内生于马克思的经济系统的,生产关系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生产方式发生变革,这时就不能再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这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平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贯彻和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需要对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诸环节的生产关系进行塑造与调适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环节看,在劳劳关系中要注意劳动者“核心化”与“边缘化”倾向,劳资关系中要约束资本对劳动的控制;从流通环节看,要着重注意平台经济对劳动者的过分控制,增强普通劳动者的话语权;从分配环节看,要调整要素分配比例,对劳动者数字贡献予以确认;从消费环节看,要关注数字贫困,缩小数字鸿沟,实现消费正义。新型生产关系的调适路径可从要素权属界定、普通劳动者适应新质生产力能力培养、劳动者权利保护、新时代分配制度立体发展等方面入手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钱福新
凡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事物内容和形式任何一方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一定的形式表现一定的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生产力是社会生活的物质内容,但它不能孤立存在,而必须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形式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沈逢吉
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马克思的权威性论述最初见于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人们按照这一原理,成功地解释了人类从一种形态到另一种形态历史的革命转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