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44)
2023(11425)
2022(9729)
2021(8686)
2020(7422)
2019(17058)
2018(16658)
2017(32784)
2016(17435)
2015(19995)
2014(19860)
2013(19791)
2012(18623)
2011(17198)
2010(17645)
2009(16539)
2008(16044)
2007(14189)
2006(12823)
2005(11540)
作者
(52778)
(44279)
(44164)
(41915)
(28387)
(21090)
(19744)
(17144)
(16957)
(15900)
(15135)
(14895)
(14242)
(14233)
(13990)
(13917)
(13096)
(12739)
(12722)
(12336)
(11176)
(11076)
(10871)
(10261)
(10008)
(9973)
(9711)
(9337)
(9155)
(8653)
学科
(107468)
经济(107383)
管理(50162)
(48452)
方法(46175)
数学(41255)
数学方法(40696)
(39851)
企业(39851)
地方(22870)
中国(21347)
(20781)
业经(20252)
(18428)
(17854)
地方经济(15374)
理论(14508)
农业(14351)
(13936)
(13743)
贸易(13734)
产业(13665)
(13182)
(12778)
金融(12778)
环境(12250)
技术(12228)
(12024)
(11355)
银行(11331)
机构
学院(269026)
大学(268891)
(127100)
经济(124958)
管理(103482)
研究(93696)
理学(89920)
理学院(89005)
管理学(87320)
管理学院(86856)
中国(69462)
(55833)
科学(54613)
(53880)
(47458)
财经(43505)
研究所(43017)
(42946)
经济学(41569)
中心(41109)
(39589)
(39518)
业大(38197)
经济学院(37246)
北京(35299)
农业(33739)
(33284)
财经大学(32380)
(32318)
师范(31935)
基金
项目(177023)
科学(140981)
基金(130838)
研究(126599)
(114341)
国家(113496)
科学基金(97977)
社会(83863)
社会科(79816)
社会科学(79797)
(68943)
基金项目(67399)
自然(62894)
自然科(61519)
自然科学(61502)
自然科学基金(60447)
教育(58503)
(57670)
资助(56367)
编号(48204)
重点(40365)
(39896)
(39780)
成果(38445)
(37131)
国家社会(35543)
创新(34736)
教育部(34664)
课题(34607)
人文(33404)
期刊
(141320)
经济(141320)
研究(82087)
中国(49216)
管理(41088)
(40142)
学报(40118)
(38498)
科学(38289)
大学(31276)
学学(29913)
农业(26478)
技术(25560)
经济研究(24945)
教育(23951)
(23674)
金融(23674)
财经(23643)
(20581)
业经(20338)
问题(18155)
统计(17137)
技术经济(16619)
(15131)
(14751)
世界(13902)
(13881)
决策(13780)
商业(13135)
现代(11780)
共检索到3994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牟丽  吴声功  
本文在生产分割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基础上,对我国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区位调整进行了实证检验。经验研究的结果证明了理论模型的结论,即生产分割情况下,制造业的空间区位同样存在类似于中心-外围的结构。但是影响不同产业区位调整的因素差异很大,这些因素的强弱也随时间而变化。这就启示决策部门,不仅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参与生产分割过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要对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邓炜  
深度一体化的发展会使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产业区位分布发生改变。新经济地理理论为研究深度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对新经济地理理论中的产业区位决定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介绍了各种不同的新经济地理模型框架下深度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新经济地理理论是研究深度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最合适的理论框架,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期刊] 改革  [作者] 孙博文  雷明  
基于自由企业家模型,探讨企业家自由流动假设下市场分割对经济空间格局的塑造机制。结果发现,地方政府的市场分割行为通过市场规模与企业集聚的中间机制对企业家收入产生影响;短期内,制度分割会带来部分地区的企业家收入增长,但长期来看,市场分割所带来的区际"贸易福利损失"要高于通过分割市场和本地保护带来的"本地市场效应"的提高,而且不利于规模效应的发挥和长期经济增长;在整个过程中,制度分割的市场规模效应、企业集聚效应以及企业家收入效应都依赖于一定的空间分割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除通过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运输成本之外,还应努力降低市场壁垒和制度分割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增加。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安国  杨开忠  
近十年来,以克鲁格曼(P.Krugman)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异军突起,从理论领域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新的探讨。本文拟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模型进行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含义做一个扼要的概括。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燮,杨开忠,刘安国  
1990年代初,新经济地理学和复杂科学都对经济主体区位选择以全新的诠释。基本的不同点在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主体行为的完全理性,而复杂科学假设经济主体的行为为有限理性。新经济地理学仍沿用主流经济学一般均衡的框架,而复杂科学的模型是动态和演化的过程。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都具有报酬递增、路径依赖和事后决策和调整的特征。根据分析和比较,得出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学科交叉融合趋势。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建军  陈国亮  黄洁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新古典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理论尝试性地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框架,探索研究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成因与发展趋势,并采用全国22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知识密集度、信息技术水平、城市和政府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与制造业集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论在受地理因素影响方面,还是受累积循环因果关系影响方面都较弱。另外,根据服务业集聚与城市规模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由于中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存在截然相反的集聚路径,这使得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将长期存在集聚效应,而中西部地区在城市相对规模达到一定的熵值后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军  
以中国沿海两大岛屿、14座沿海开放城市和5个经济特区为样本,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检验了新经济地理学抽象模型"跑道经济"和"线性经济"的现实性。这种现实性的进一步证实,将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会减少新经济地理学家在完善新经济地理模型时要顾忌的"现实性"批判。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廉勇  
新经济地理学把空间因素纳入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对研究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贸易和集聚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而构建理论模型是研究理论问题的通常手段,从克鲁格曼首先提出的核心—边缘模型以来,陆续又有多种新的理论模型出现,这些模型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核心内容。总结这些前沿理论模型的基础、假设条件、异同和难点,以及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彦彭  张高峰  
本文依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针对商业集聚与城镇化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进而构建了耦合模型,运用中原城市群河南省域内的17个省辖市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河南17个省辖市商业集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心-外围"结构,外围城市规模过小,集聚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永兴  徐鹏  
笔者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利用1999年~2008年省级相关数据,对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及其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区位和文化资源禀赋优势促进了文化产业集聚;人力资本、交通通信、文化消费的提高也有利于文化产业集聚;政府财政支持对文化产业集聚有正面影响;文化产业集聚存在空间正溢出效应。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何文  
基于以连续、线性空间为特征的NEG城市体系模型,探讨对称双城市的城乡结构下,随着交易成本的变化,城乡空间经济受到人口总量变化的影响。研究认为,扩大人口总量会同时增加城乡人口,但城市人口增速更快,从而城市化水平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而上升。通常情况下,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交易成本越高则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的增加速度越快,而农村人口则正好相反。在交易成本较高时,城乡居民的实际福利水平随着人口的增加而降低,交易成本越高则降低得越快;而当交易成本较低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城乡居民的实际福利水平先提升后降低,此时存在最优的总人口和城市人口规模,最优规模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而扩大。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人口的属性由“负担”转变为“资源”,这为城市的人口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交易成本的持续降低不仅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还将极大地改变我国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天骄  薛领  
新经济地理发展下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以生产率差异为基石,认为高生产率企业具有低边际生产成本,忽视了产品质量的垂直异质性。本文试图讨论地区生产效率和质量投入双重异质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市场非对称情况下,单独提高质量投入比单独提高生产率更有优势,单独提高质量投入会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而增加市场份额,单独提高生产率则会在运输成本降到一定阈值后导致地区市场份额的削弱;此外,生产率和质量投入“两头兼顾”的方式虽然会增加地区市场份额,但是其所带来的集聚力会弱于单独提高质量投入的方式。总的来看,未来把握好地区的质量投入才是扩大地区产业集聚和空间分布情况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德勇,胡宝珠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是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作为其产生的理论基础,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固定比率的运输成本、过程的演进性以及动态模拟等研究方法引入模型,并建立了三个基础模型即中心—外围模型、历史和预期模型以及区域专业化模型。文章通过分析,以期对其新经济地理模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亚军  张娥  
新经济地理学为研究经济集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建模方法,标志着空间经济学的最新进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文章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模型、主要结论以及重要的理论扩展,这些扩展表明新经济地理学能够以严格的建模方法对不同领域的诸多空间经济问题做出合乎事实的解释。简述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局限性和发展前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海余  王耀中  刘志忠  
迪克西特(A.Dixit)和斯蒂格利茨(J.Stiglitz)发表《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的多样性》(1977)一文,用一个严谨、清晰、精致的模型(D—S模型)把垄断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纳入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DS模型的出现解决了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等重要经济现象难于模型化的问题,为经济研究提供了—个重要的分析工具,促进了经济学领域其他分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