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48)
- 2023(9189)
- 2022(7904)
- 2021(6983)
- 2020(6032)
- 2019(14010)
- 2018(13759)
- 2017(27030)
- 2016(15184)
- 2015(16966)
- 2014(17330)
- 2013(17398)
- 2012(16617)
- 2011(15173)
- 2010(15300)
- 2009(13780)
- 2008(14059)
- 2007(12840)
- 2006(10910)
- 2005(9829)
- 学科
- 济(67114)
- 经济(67046)
- 管理(44585)
- 业(41913)
- 方法(34240)
- 企(33194)
- 企业(33194)
- 数学(30682)
- 数学方法(30371)
- 农(17884)
- 财(17572)
- 学(17292)
- 中国(15344)
- 环境(14489)
- 业经(12745)
- 贸(11986)
- 贸易(11986)
- 农业(11893)
- 地方(11861)
- 制(11762)
- 易(11618)
- 务(11324)
- 财务(11305)
- 财务管理(11278)
- 和(10780)
- 企业财务(10755)
- 银(10314)
- 银行(10274)
- 融(10145)
- 金融(10142)
- 机构
- 大学(232197)
- 学院(229474)
- 济(95922)
- 经济(94021)
- 管理(85722)
- 研究(80546)
- 理学(74556)
- 理学院(73660)
- 管理学(72253)
- 管理学院(71834)
- 中国(58702)
- 科学(52041)
- 京(48810)
- 农(46416)
- 财(43041)
- 所(42805)
- 研究所(39464)
- 业大(38563)
- 农业(37162)
- 中心(36519)
- 财经(35109)
- 江(34260)
- 经(31916)
- 经济学(30737)
- 北京(30122)
- 范(29908)
- 师范(29559)
- 院(28214)
- 经济学院(28045)
- 州(26851)
- 基金
- 项目(156244)
- 科学(122526)
- 基金(115140)
- 研究(108549)
- 家(102665)
- 国家(101926)
- 科学基金(85576)
- 社会(69367)
- 社会科(65882)
- 社会科学(65858)
- 基金项目(61151)
- 省(60566)
- 自然(56896)
- 自然科(55579)
- 自然科学(55553)
- 自然科学基金(54624)
- 划(52220)
- 教育(49877)
- 资助(47451)
- 编号(41798)
- 重点(36231)
- 部(35428)
- 成果(33965)
- 发(33860)
- 创(32163)
- 科研(31026)
- 计划(30481)
- 创新(30323)
- 教育部(29735)
- 课题(29207)
共检索到3247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魏梅 曹明福 江金荣
本文在利用DEA方法对我国各地区1986~2008年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通过动态面板协整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提高的长期影响因素,并且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对碳排放效率和各变量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R&D投入、能源价格、公共投资、对外开放度、产业结构以及技术溢出与碳排放效率存在协整关系;前三个因素对碳排放效率存在正向影响,R&D投入的影响最大;后三者对其影响为负,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提升地区碳排放效率内生创新努力是关键,我国各地区碳排放效率存在发散特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崔玮 苗建军 邹伟
通过测算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空间关联的碳排放效率及其收敛性,为该城市群提供碳减排方案。通过运用结合Bootstrap技术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空间关联的碳排放效率及其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对该效率做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研究发现该城市圈土地利用空间关联的碳排放效率在2010年前呈上升趋势,之后出现下降;究其原因,虽然技术进步是持续的,但是不足以弥补技术效率的不断降低;将武汉城市圈按照土地类型分为三类城市,收敛性分析发现它们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收敛,而且收敛于较高的碳排放水平。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结合该城市圈的产业布局,提出了相应的减碳方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剑波 李潇潇 王蕾
文章运用两步法随机前沿模型与共同前沿理论,将技术异质性与随机误差引起的估计偏误纳入碳排放效率的测度框架,并实证探究了碳交易试点政策对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促进试点地区碳排放效率提升,然而市场发育成熟度与要素市场的扭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有效性。通过泰尔指数得知未实行碳交易政策的地区内部碳排放效率差异较大,且短期内无法消除。在空间马尔可夫链下碳排放效率的转移概率具有稳定性且整体效率水平有待优化。在全样本时期全国、试点与非试点地区存在显著的时空β收敛,碳交易政策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碳排放效率的分化,而俱乐部关系的形成及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有助于缓解地区间碳排放效率差距的扩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姜明栋 黄雨萌 王奇
文章基于全局参比和共同前沿的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了2013—2019年我国30个省份18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低碳发展效率,并通过空间β收敛模型研究其敛散特征、溢出效应及其行业异质性。结果表明:低碳发展效率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高技术密集型行业和低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技术密集型行业尤其是金属类行业的效率水平普遍较低;碳密集型行业低碳发展效率在研究期内显著提升,而中、低技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效率值降幅明显;不同制造业行业间的低碳发展效率空间分异在研究期内趋于明显,而多数行业东西差距缩小、南北差距扩大。此外,我国制造业低碳发展同时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其中高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收敛速度较快;而对于低技术密集型行业而言,高效率地区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沈洋 周鹏飞
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科学合理的测度有助于精准把握农业碳减排潜力。本文基于2000—201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从碳汇和碳排放两个角度测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了空间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1)考察期内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为1.1%,农业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动因;(2)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时空演化过程中具有差异性和阶段化特征;(3)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显著正向空间关联性,且逐渐强化,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较低地区发展速度要高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较高地区,区域差异正在减小。研究结果对于精准评判农业碳减排潜力和碳吸收能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郭四代 钱昱冰 赵锐
农业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研究西部地区农业碳减排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中国西部地区12个省份2006年~2015年的农业面板数据,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Undesirable模型评价西部地区各省份的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效率,并利用σ收敛、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方法检验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变动趋势。结果发现:(1)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农业碳排放量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且区域差异明显。(2)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广西、四川、新疆等省份的农业碳排放效率长期位于生产前沿面,其投入产出效率处于较优状态。(3)西部地区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具有β绝对收敛性和β条件收敛性,存在着低效率省份向高效率省份追赶的趋势,区域内各省的碳排放效率趋于各自稳态水平,且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力投入是提高西部碳排放绩效的关键因素。故为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效率水平,提出了应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提高劳动者低碳意识、不断提升农业碳减排技术水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等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永年
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中国284个地级城市的碳排放效率,从时空维度分析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演变和分异特征,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和分解,通过构建绝对/条件β收敛模型考察其收敛性。研究发现,2009—2020年,中国地级城市碳排放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发展趋势,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小分散大集聚”的俱乐部特征。在区域差异上,东中西部、南北方的区域间差异均呈现扩大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的来源由超变密度向三者相对均衡的状态转变,南北方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贡献。全国城市、东中西和南北区域碳排放效率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中部地区收敛速度较快,西部地区收敛速度相对较慢,低碳技术创新、创业活跃度、工业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财政分权水平对碳排放效率变化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怡 茶洪旺
运用包含污染物排放的非经向、非角度的SBM-DEA模型测算了2005-2012年京津冀13个地级城市的环境效率,并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环境效率的整体水平较低,2008年以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京津冀环境效率既存在绝对收敛又呈现条件收敛,即京津冀环境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步缩小的趋势;控制变量人均GDP、能源强度、外商直接投资和第二产业比重,对环境效率收敛过程的影响不同,人均GDP和能源强度与环境效率的变化显著负相关,对环境效率的收敛过程起到抑制作用,而外商直接投资则相反,对环境收敛过程起到促进作用,第二产业比重对环境效率变化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京津冀 环境效率 收敛性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洪伟 任盈盈 陶敏
文章基于带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利用2006—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得出我国28个省份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并对各区域进行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全国省际间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差距较大,但存在收敛态势,效率落后区域对发达区域存在追赶趋势;各影响因素对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收敛过程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这意味着,对不同区域需制定差别化措施,以加快收敛速度,逐步缩小省际间差距,促进环境治理投资效率的整体提高。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景守武 张捷
从理论和实证方面研究了我国能源环境效率的收敛性,即将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与无限期消费者效用函数相结合构建了能源环境效率收敛模型,在非径向DEA模型及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基础上测算了我国的能源环境效率,从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四个方面分析了能源环境效率的变动趋势,并基于Dowrich和Rogers模型及理论推导结果检验了能源环境效率收敛的具体机制,为我国更有效地提升能源环境效率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师博 张良悦
基于变异系数的分析显示,我国整体视角的能源效率是趋异的。但就区域层面而言,西部能源效率表现出发散的迹象,东部显示出趋同的特征,而中部则呈现出逐渐向东部收敛的态势。在西部地区,西北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发散特征,西南能源效率的变异系数处于频繁波动状态。通过借鉴经典的收敛回归模型检验发现,中部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能源效率向东部水平收敛的速度愈快,具有β收敛的特征。通过对省际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西部要实现能源效率向东部、中部的收敛,必须弱化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晓文 慕一君
文章运用非参数DEA模型,引入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1991—2015年我国30个省份在多种工业污染物下的环境技术效率,并对各地区环境技术效率的增长差异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环境技术效率东部最高,且与中西部差距较大;东部的环境技术效率呈平缓上升趋势,而中、西部地区均呈现出U型增长趋势。全国总体、东、中、西部均存在条件收敛,但由于各区域的经济条件与特征不同,收敛速度存在差异,且仅中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效应。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孔祥智 张琛 周振
研究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既能有助于挖掘设施蔬菜生产潜力,又有益于稳定设施蔬菜的市场供给。本文以设施番茄为例,基于全国东中西部15个大中城市2007~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的方法测算了设施番茄的生产技术效率,分析了设施番茄生产技术效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全国和各区域设施番茄的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收敛性分析,研究发现:2007~2012年全国设施番茄的平均生产技术效率为81.1%,技术效率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研究指出,提高当地财政支农比例和农民受教育程度能够提高生产技术效率,不同区域设施番茄生产效率存在着显著差异。收敛性分析可得全国和东中西部设施番茄生产技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胡宗义 唐李伟 苏静
鉴于传统收敛模型的局限性,基于PS收敛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1986-2010年碳排放强度的收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0个省市的碳排放强度整体上不存在收敛,但内部存在4个收敛类型(即类型A-类型D)和1个离散类型(即类型E),其中类型A、类型B和类型E的相对转移路径趋于上扬,其所包含省份的整体碳排放强度与全国总体平均水平的碳排放强度间的差距趋于扩大,资源利用效率趋于下降,是拉动我国碳排放强度增加的主要类型;类型C和类型D的相对转移路径在样本研究期内呈现出平稳的下降趋势,其所包含省份的整体碳排放强度与全国总体平均水平的碳排放强度间的差距趋于缩小,资源利用效率趋于提高,是降低我国碳排放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林静 王雅鹏 吴娟
本文采用2001—2012年的全国30个省份有关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与分解,从平均技术效率水平、技术效率变化源泉和变化趋势3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不同区域技术效率的空间差异和时间维度变化,并借助经典收敛回归模型对全国范围及各区域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限内,粮食主产区平均技术效率最高,主要得益于较高的规模效率水平;全国粮食技术效率水平变化幅度较平缓,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全国和粮食主产区、平衡区粮食生产效率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省份之间的技术效率差距会慢慢缩小同时各省份自身的效率...
关键词:
粮食 技术效率 区域差异 收敛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