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9)
- 2023(654)
- 2022(637)
- 2021(563)
- 2020(490)
- 2019(1114)
- 2018(1094)
- 2017(1738)
- 2016(1124)
- 2015(1176)
- 2014(1103)
- 2013(1149)
- 2012(1119)
- 2011(1049)
- 2010(1150)
- 2009(1040)
- 2008(1071)
- 2007(951)
- 2006(888)
- 2005(789)
- 学科
- 壤(3599)
- 土壤(3586)
- 学(3219)
- 济(2958)
- 经济(2952)
- 业(1565)
- 管理(1519)
- 森(1282)
- 森林(1282)
- 林(1277)
- 方法(1267)
- 企(1135)
- 企业(1135)
- 数学(1011)
- 森林土壤(1003)
- 数学方法(968)
- 农(947)
- 生物(831)
- 中国(816)
- 及其(761)
- 土壤学(675)
- 肥(671)
- 理论(661)
- 生物学(651)
- 教育(645)
- 农业(638)
- 业经(633)
- 和(585)
- 财(584)
- 力(571)
- 机构
- 大学(17787)
- 学院(17388)
- 研究(8846)
- 农(7602)
- 科学(7574)
- 农业(6058)
- 所(5863)
- 中国(5671)
- 研究所(5589)
- 业大(5074)
- 京(4414)
- 室(4127)
- 济(4068)
- 实验(3951)
- 经济(3925)
- 实验室(3804)
- 科学院(3769)
- 管理(3729)
- 农业大学(3719)
- 重点(3644)
- 业(3613)
- 环境(3596)
- 省(3570)
- 资源(3511)
- 中心(3219)
- 理学(3120)
- 理学院(3029)
- 院(2994)
- 北京(2978)
- 管理学(2810)
共检索到260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丽娟 庞奖励 黄春长 丁敏 牛晓露 李艳华
对大荔人遗址的甜水沟剖面(TSG)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常量元素含量、磁化率和Rb/Sr比值进行了研究和比对。结果表明:在TSG剖面发育过程中,Ca、Mg、Na表现为迁移淋失,Si、K呈现弱富集特征,Fe的迁移不明显;磁化率、钾钠比、硅铝铁率、SiO2/(MgO+CaO)(、CaO+K2O+Na2O)/Al2O3的分布随地层的变化而同步变化。上述变化指示古土壤S0形成时期,化学风化程度强烈和气候温暖湿润,黄土L0和Lt堆积时期,风化成壤作用较弱和气候相对干旱,而全新世晚期可能曾出现过一次较为暖湿的次级气候变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帅虎 庞奖励 程和琴 黄春长 查小春 杨建超
对汉江上游谷地包含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的辽瓦店(LWD)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的常量元素含量、粘粒含量、磁化率和Rb/Sr比值等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在LWD剖面的风化成壤过程中,元素Na、Mg和Al表现为较强烈的迁移淋失,虽然元素K、Fe和Ca有一定程度的迁移淋失,但比较微弱,呈现Na>Mg>Al>K>Fe>Ca>Si的迁移序列;磁化率、Rb/Sr、CIA值、钾纳比(K2O/N2O)和淋溶系数的分布随地层的变化而同步变化。上述变化指示古土壤S0形成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成壤作用强烈,马兰黄土L1堆积时期气候寒冷干旱,风化成壤作用最弱,黄土L0堆积时期气候有所好转,风化成壤作用强于马兰黄土堆...
关键词:
汉江上游 全新世 黄土 古土壤 风化程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侯光良 鄂崇毅 肖景义
青藏高原全新世降水变化对于过去全球变化研究有重要意义。在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大尺度区域降水序列重建缺乏可行、有效的方法,本文以青藏高原作为研究区,构建了分区古降水空间模拟-多区面积加权的集成方法,重建全新世青藏高原降水序列。本研究以孢粉为环境证据,选取有空间代表性的10条由孢粉重建的高原样点降水序列,获得716条具有年代的定量降水记录,建立全新世古降水记录数据集。借助GIS分析,基于现代高原降水空间分布的地理因子模拟,并与古降水记录相集成,定量重建了高原全新世200年分辨率的降水序列。结果显示:早全新世高原降水迅速增多,并在9.0 kaBP达到极大值500 mm,较现代高170 mm;9.0~5.6 kaBP是旺盛的湿润期,降水总体比现代高出80 mm,但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5.6 kaBP以来降水减少,降水与现代相当,但波动幅度较小;集成序列与其他高低分辨率环境记录有很好的可比性,说明集成序列有很好的代表性和一定的准确性。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全新世 降水 集成重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潘竟虎
基于遥感融合影像和GIS技术,借助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土壤侵蚀量,采用情景分析法,评价黄土丘陵沟壑区清水沟流域实施不同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草)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土壤侵蚀的效益显著,相对而言,生物措施减少土壤侵蚀的效益强于工程措施,不同退耕还林(草)方案对流域总体土壤侵蚀影响差异较大。组合情景对土壤侵蚀影响很大,部分组合情景的土壤侵蚀甚至可低于土壤侵蚀背景值。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梁耿 宁艳民 郑纯 李董 张振贤 高丽红
为了探讨温室黄瓜高畦双行栽培模式下,膜下沟灌适宜的灌水沟沟深,以冬丽519号黄瓜(砧木为高优亮南瓜)为试材,以常规畦沟灌溉(每次灌水量450 m3/hm2)为对照,设计了灌水沟沟深15,11,8 cm 3个处理,对应每次灌溉量300,225,150 m3/hm2,研究灌水沟规格对黄瓜产量、品质、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灌溉水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3种规格灌水沟的灌水量均能满足黄瓜正常生长需求,黄瓜产量和品质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也没有显著影响,但所有处理均显著地提高了灌溉水生产效率,其中秋冬茬节水率分别为27.03%,40.54%,54.05%,冬春茬节水率分别为30...
关键词:
黄瓜 灌水沟沟深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艳雷 庞奖励 黄春长 查小春 乔晶
通过对郧县前坊村黄土剖面常量元素及相关参数分析,采用Al为标准的变化率参数计算。结果表明:(1)古土壤S0形成时期,土壤磁化率、粘粒成分、CIA值较典型黄土L1高,Na/K值低于典型黄土L1。这表明古土壤形成时期,气候温暖湿润,土壤风化淋溶较强,反映了较强的成壤过程,在黄土堆积时期气候相对干冷,沙尘暴频繁出现,土壤的成壤作用较弱;(2)碳酸盐含量的剧烈变化是影响黄土元素分布特征很重要的因素,其中,一些元素如Mn和Fe在剖面中的含量较高,主要是碳酸盐被强烈淋溶造成的相对富集;(3)前坊村剖面中,常量元素风化成土过程中,Na、Ca、Mg、K、Si和Ti在古土壤S0为主要迁移元素,其迁移顺序为:Na...
关键词:
汉江上游 黄土 常量元素 风化成壤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宇哲 岳大鹏 赵景波 王晓宁 刘怡婷 刘蓉
陕西横山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的过渡交界地带,对环境变化敏感,形成了独特的古风成沙—黄土古土壤序列。论文选取陕西榆林市横山区柳树峁剖面的L_3、S_3黄土—古土壤地层,对土壤样品中的元素含量与相关地球化学参数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柳树峁剖面常量元素氧化物以SiO_2、Al_2O_3和CaO为主,黄土层(L_3-1、L_3-2)、古土壤层(S_3-1、S_3-2)和风沙层(L_3F、S_3F)中常量化学元素含量存在差异。Al_2O_3和Fe_2O_3在古土壤层中的含量最高,在黄土层中含量较低,在风沙层中最低;黄土层中CaO含量最高;风沙层中Na_2O含量最高。剖面样品的化学蚀变指数CIA、Na/K值和淋溶系数反映黄土层和古土壤层处于初等化学风化阶段,风沙层则未受化学风化。柳树峁剖面CIA、Rb/Sr和磁化率的高值指示风化成壤作用加强,反映该时段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夏季风增强,毛乌素沙地固定收缩,而硅铝率Sa值和>63μm颗粒含量的高值则指示冬季风增强,干冷的气候使得毛乌素沙地活化扩张。柳树峁剖面元素地球化学指标记录了在L_3黄土堆积时期存在1个极冷期、2个冷期和1个较暖期,S_3古土壤发育时期存在2个暖期和1个冷期,这与中国华北地区其他气候变化记录有着良好的对应。该研究结果为探索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过渡区的气候变化与环境变迁提供了更多证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Б.Б.波雷諾夫 徐琪
在地质与土壤文献中,除砖红壤外,已不止一次地描述了其他不同形态、成份与起源的红色形成物。自某些时候起,已有了自其中把所谓红壤(краснземы)作一独立土类而分出的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梅学 姚檀栋 Ken'ichiUENO
通过对位于唐古拉山北坡的D1 0 5点不同深度土壤温度时间序列的分析 ,表明各层日平均土壤温度的时间变化具有很好的年周期 ,其变化曲线为一正弦曲线。浅层土壤温度的波动比其较深层土壤温度的波动大 ,但对同一层而言 ,其波动程度尽管在夏半年略大于冬半年 ,但差别不大。地表、0 0 5m和0 2m深处 ,土壤日最高温的变化幅度要明显大于最低温的变化幅度 ;同时 ,日最高温与日最低温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积雪可能对土壤日最高温、日最低温和日温差有较大影响。地表 1a中的最大日温差可达 6 0 4℃ ( 1 998年 3月 2 7日 ) ,1a中极端日最高温可达 39 7℃ ,最低温达 -1 6...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计青青 冯治洋
[目的]本文旨在挖掘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environmental DNA,eDNA)中的Ⅱ型聚酮化合物酮基合成酶基因(ketosynthase alpha,KS_α),并依据获得的KS_α基因与化合物结构的关系初步预测其所在基因簇可能合成的Ⅱ型聚酮化合物种类。[方法]利用Ⅱ型聚酮合酶基因KS_α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筛选珠穆朗玛峰及峨眉山土壤宏基因组文库,对筛选得到的KS_α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并与已知Ⅱ型聚酮化合物KS_α基因、孢子色素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生树,以大肠杆菌的fabB基因作为系统发生树的外群。[结果]总共筛选得到28个珠峰文库来源的KS_α基因,11个峨眉山文库来源的KS_α基因。将这些KS_α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34种编码已知Ⅱ型聚酮化合物KS_α基因和5种聚酮化合物孢子色素KS_α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许多eDNA来源的KS_α基因与已知聚酮化合物的KS_α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低,并且除在不同Ⅱ型聚酮结构类型对应的KS_α基因分支中均有分布外,有些eDNA来源KS_α基因在系统发生树中形成了独立的一个分支。[结论]利用宏基因组学方法可以获得新的KS_α基因,通过新基因与已知KS_α基因的同源比对,可以预测新基因所合成化合物的新颖性,为新化合物的发现奠定基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宋献方 王仕琴 肖国强 王志民 刘鑫
以沧州和衡水实验站为华北平原地下水浅埋区典型区,利用3 a土壤水负压和地下水观测数据,研究了不同年份和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动态。土壤水分数据表明,平水年或丰水年后的枯水年土壤水分从表层到深层为增长型趋势,枯水年为增长—减小—增长趋势;在土壤非均值条件下(沧州),土壤水分具有补给和消耗的季节性变化,而土壤均质条件下(衡水),无明显季节性变化。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平水年或丰水年沧州实验点土壤浅层(100 cm以上)和深层(100 cm以下)具有明显差异,从上到下土壤水分更加稳定,衡水实验点无明显差异性;枯水年两实验站浅层和深层差异性更小。土壤质地在降水和土壤水以及地下水的响应关系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
土壤水 水分动态特征 华北平原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阿芸 师尚礼 李文 孟涛涛 邵建雄
通过研究甘农9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 Gannong No.9)与海波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Haibo)轮作序列土壤氮素时空动态变化,探讨不同轮作序列土壤氮素时空分配机制。设置草地早熟禾→紫花苜蓿(PA)和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AP)轮作处理,以草地早熟禾→草地早熟禾(PP)和紫花苜蓿→紫花苜蓿(AA)为对照;于种植第二年4–10月分别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测定全氮与碱解氮含量。结果表明,PA模式0–20和20–40 cm土层4–10月全氮含量动态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0–2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动态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而20–40 cm土层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趋势;0–20 cm土层,除8月外,4–10月PA模式全氮含量显著高于PP,20–40 cm土层,除8、9月外,4–10月PA模式全氮含量显著高于PP(P 0.05);0–20 cm土层,除4、5、6月外,其他月份AP模式碱解氮含量显著低于AA;20–40 cm土层,10月AP显著低于AA(P 0.05)。综上所述,草地早熟禾→紫花苜蓿序列可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序列可使土壤全氮与碱解氮得到有效利用。与苜蓿→草地早熟禾轮作相比,草地早熟禾→苜蓿能有效增加土壤氮素含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长忠 黄宝龙 陈海滨 张荣平 家永康
对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次生植被群落生物量与土壤养分之关系,分别立地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阳坡上部的群落生物量最低,为0.693kg/m2,阴坡上、下部和半阴坡下部相近且较高,平均为1.228kg/m2。阴坡、阳坡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极显著;同一坡向不同坡位,相同层次的有机质趋于一致;阴坡各立地类型0~30cm土层内平均为24.15g/kg,阳坡相应层次均值为14.26g/kg。0~30cm、0~60cm土层内,有机质含量与地上草本植被生物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9.7+17.2x(r=0.66)和y=6.9+11.7x(r=0.62)。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强 许明祥 赵允格 高丽倩 张金 张晓伟
黄土高原坡耕地沟蚀广泛而严重。科学评价沟蚀土壤质量是侵蚀环境下土壤保育和利用的重要基础。论文以沟间土壤为对照,分析了坡耕地沟蚀对土壤质量单因子的影响并建立了沟蚀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加权和法对黄土高原坡耕地不同沟蚀深度下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沟蚀对坡耕地不同土壤质量因子的影响有较大差异。沟蚀导致土壤硬化,pH值增加,而土壤团聚体和养分含量(除全磷)随着沟蚀深度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近似呈"W"型变化规律。②沟蚀深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可以用幂函数y=0.866 8 x-0.142(R2=0.877)较好地拟合。微度侵蚀(
关键词:
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沟蚀 坡耕地 黄土高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文鑫 王文龙 郭明明 王天超 康宏亮 杨波 赵满 陈卓鑫
【目的】沟头是黄土高塬沟壑区发育最活跃的地貌部位,关系着整个塬坡沟系统的水土流失。探明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沟头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仍进行耕作利用的农地沟头为对照,研究撂荒后自然恢复植被沟头不同土层(0—10、10—25、25—40 cm)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随植被恢复年限(3—30 a)的变化。通过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计算>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团聚体破坏率(PAD)、团聚体分形维数(D)等团聚体特征值,测定土壤机械组成及有机质含量,计算土壤可蚀性因子(K)。【结果】(1)与农地沟头相比,恢复3—30 a植被沟头土壤WR0.25、MWD、GMD分别增加11.49%—84.43%、0.18—2.05倍、7.53%—108.62%,三者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呈线性递增关系(P<0.01),且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2)植被沟头土壤PAD、D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以线性方式递减(P<0.01),较农地沟头分别减小3.81%—32.14%、0.55%—6.63%,二者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3)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沟头土壤可蚀性因子K以线性关系递减(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