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99)
2023(9636)
2022(8710)
2021(8289)
2020(6962)
2019(16272)
2018(16304)
2017(31407)
2016(17322)
2015(19405)
2014(19435)
2013(19281)
2012(17691)
2011(15853)
2010(15576)
2009(14121)
2008(13475)
2007(11562)
2006(9976)
2005(8583)
作者
(50222)
(41603)
(41457)
(39434)
(26575)
(20127)
(18805)
(16546)
(15817)
(14854)
(14405)
(13929)
(13146)
(13112)
(12823)
(12743)
(12676)
(12374)
(11859)
(11677)
(10429)
(10146)
(9932)
(9357)
(9282)
(9282)
(9221)
(9095)
(8434)
(8374)
学科
(67240)
经济(67171)
管理(46823)
(45271)
(36822)
企业(36822)
方法(31885)
数学(27644)
数学方法(27332)
(18366)
中国(16883)
地方(16644)
(15291)
(15195)
业经(14723)
农业(12569)
(11856)
贸易(11850)
(11429)
(11152)
理论(11140)
环境(10780)
技术(10516)
(10495)
(9727)
财务(9669)
财务管理(9653)
教育(9432)
(9228)
企业财务(9148)
机构
大学(240522)
学院(239245)
管理(97828)
(90552)
经济(88437)
理学(85651)
理学院(84629)
管理学(83141)
管理学院(82716)
研究(81099)
中国(57639)
科学(53262)
(51868)
(41540)
(40574)
(38773)
研究所(38389)
业大(38275)
中心(36379)
(33171)
(32823)
北京(32772)
师范(32521)
农业(32048)
财经(31856)
(29481)
(28939)
(28152)
师范大学(26442)
技术(25721)
基金
项目(172440)
科学(134321)
研究(125463)
基金(123591)
(108448)
国家(107537)
科学基金(91518)
社会(76173)
社会科(72025)
社会科学(72005)
(67904)
基金项目(67037)
自然(61138)
自然科(59689)
自然科学(59675)
自然科学基金(58572)
(57589)
教育(56847)
编号(52010)
资助(50719)
成果(41708)
重点(38306)
(37380)
(37045)
(35860)
课题(35407)
创新(33367)
科研(33149)
项目编号(32060)
计划(31729)
期刊
(96201)
经济(96201)
研究(68410)
中国(41470)
学报(40404)
科学(36833)
(36728)
管理(34209)
大学(29466)
学学(27610)
教育(27383)
(26978)
农业(26313)
技术(20180)
(17058)
金融(17058)
业经(16180)
图书(14729)
经济研究(14570)
财经(14308)
(13568)
科技(12561)
问题(12513)
理论(12305)
(12047)
实践(11573)
(11573)
资源(11308)
技术经济(11191)
现代(10900)
共检索到3363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邱士可  鲁鹏  陈盼盼  闫丽洁  秦小阳  杨柳  李拓宇  
甘肃、青海地区分布大量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同时又具有生态系统脆弱性、自然环境多变性等特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表现出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等多种关系。因此,以阐释聚落形态与环境演化关系为目标的区域史前聚落地理研究历来备受关注。甘青地区史前聚落地理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包括聚落分布形态时空演化与环境关系研究、高海拔地区人类最早定居时间与机制研究和以喇家遗址为主的典型聚落废弃灾害性事件研究,表现出以宏观研究和专题研究为主的特征。甘青地区史前聚落地理研究还应加强微观尺度下的研究,包括小流域地貌演化与聚落分布关系研究、聚落内部结构与环境演化关系研究和早期聚落遗址景观复原研究等。通过这种从遗址到流域到区域、从点到线到面、从微观到中观到宏观的全方位、多角度综合研究,甘青地区的史前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必将取得更大的进展,并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鲁鹏  
史前聚落地理伴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和对史前时期自然和社会研究兴趣的增长而兴起。本文根据国内已有的文献,在概括史前聚落地理研究主要内容与特征的基础上,对史前聚落地理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有关问题进行了评述,主要集中于史前聚落分布研究、聚落选址研究、聚落演化研究、区域环境与史前聚落关系研究、史前聚落与文化因素关系研究、史前聚落相互关系研究与技术方法等方面。史前聚落地理研究对环境考古学、地理学、聚落考古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该项研究仍存在学科联系不紧密、单因素解释模式较为片面、学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作为一项多学科交叉研究,史前聚落地理必须通过地理学、考古学、第四纪环境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的共同参与,并坚持以人地关系研究为主线,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鲁鹏  
环境考古学具有以地理学、第四纪环境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和以考古学为代表的人文科学两大学科基础。分别由地学与考古学主导的环境考古研究由于学科背景的不同常常处于脱节状态。史前聚落具备的"自然"、"人文"双重属性使其成为联接环境考古两大研究体系的桥梁,并成为地学与考古学主导的环境考古研究相同的发展方向与研究趋势。但是,以社会人类学为基础的聚落考古学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状态,其以复原史前社会形态为最终目标。与此不同,以地理学为基础的史前聚落地理研究重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交互作用,并以史前人地关系及其演化为最终目标。尽管如此,交叉学科特征明显的史前聚落地理研究需要包括地学、考古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的积极参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闫丽洁  石忆邵  鲁鹏  刘彩玲  
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按照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4个时期对环嵩山地区史前时期聚落选址与水系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聚落选址与水系存在密切的关系:(1)聚落选址偏好最强的地区位于距河流水平距离为200300 m的地区,聚落分布数量随着距离水系水平距离的增大而减少,而且聚落选址距离水系的水平距离基本不超过3 km。(2)距离水系垂直距离为20 m的范围内是聚落选址偏好程度最强的地区,聚落分布数量随着距离河流垂直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距离水系垂直距离太大,不利于古人取水,垂直距离超过40 m无聚落分布,说明聚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闫丽洁  石忆邵  杨瑞霞  鲁鹏  
以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为研究对象,以GIS技术为支撑,考虑聚落间的空间关系及地形与水系对聚落群的影响,改进K-medoIdS方法,利用聚落的加权距离代替欧氏距离,将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划分为三大聚落群。伊河、洛河、涧河流域的聚落群从裴李岗到龙山时期古人的生产活动越来越活跃,从龙山到夏商时期,有可能受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而逐渐走向衰退。沙河、汝河流域聚落群4个时期的聚落数量均较少,说明不太适合古人类居住。贾鲁河、双洎河、颍河流域的聚落群从裴李岗到夏商时期,聚落数量不断增加,说明该地区古人类的生产活动越来越活跃。通过聚落群划分研究,揭示史前聚落空间分布特征,更深入地了解史前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闫丽洁  石忆邵  鲁鹏  刘彩玲  
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按照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4个时期对环嵩山地区史前时期聚落选址与水系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聚落选址与水系存在密切的关系:(1)聚落选址偏好最强的地区位于距河流水平距离为200~300 m的地区,聚落分布数量随着距离水系水平距离的增大而减少,而且聚落选址距离水系的水平距离基本不超过3 km。(2)距离水系垂直距离为20 m的范围内是聚落选址偏好程度最强的地区,聚落分布数量随着距离河流垂直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距离水系垂直距离太大,不利于古人取水,垂直距离超过40 m无聚落分布,说明聚落选址对距离水系垂直距离的偏好度在40 m以内。(3)聚落选址偏好随着水系级别的增大而降低,裴李岗时期、龙山时期、夏商时期3级水系附近聚落密度最大,而仰韶时期1级水系附近聚落密度最大。有可能因为在仰韶时期,气候属于暖湿期,相对于其他3个时期来说,降水较多,3级水系水流量可能较大,没有1级水系附近的居住环境稳定。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毕硕本  计晗  陈昌春  杨鸿儒  沈香  
遗址—河流距离是史前聚落遗址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河南省卢氏县为例,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采用基于PD,H值计算的连续性地理数据最优离散法,获取遗址—河流相关性定量数值,讨论和总结模型中等间距(EI)、百分位(QV)、自然断点(NB)、几何间隔(GI)4种分类方法,分别在裴李岗时期、仰韶前期、仰韶后期、龙山时期所表现的性能及适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聚落的结构、发展规律、分布和范围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4个文化时期分别采用NB、QV、NB、GI及其分类数分别为8,8,8,6时,为离水距离因子的最优离散。该因子对遗址密度分布的决定力分别为39.5%、70.8%、73.0%和59.8%;2洪水切割作用导致河岸两旁的阶地逐渐崩塌,阶地的面积越来越小,古人类为了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将遗址沿河散开呈条带装分布。当阶地面积小到一定程度,聚落沿河流长度扩展的成本过高,便开始向远离河流部分扩张,因此离河距离因子呈先升后降;3从Q值提升强度看,NB/EI>GI>QV;从提升效率看,EI/GI>NB>QV;从决定力大小来看,GI>QV/NB>EI;4聚落结构由裴李岗时期的简单、稀疏和松散不断发展,分别在仰韶前、后期和龙山时期出现两极化、三段式,聚落发展影响因素由人口数量增长变为社会内部结构变化,聚落的分布和古人类活动范围距河流约正常人步行1~2.5 h的距离,且不断扩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仁伟  陈国阶  刘邵权  郭仕利  刘运伟  
近年来,随着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作为聚落地理学重要分支的乡村聚落地理学重新受到关注。了解乡村聚落地理学的研究现状,掌握其研究趋向,不仅是学术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首先简要叙述了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进展,认为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值得中国借鉴;然后简单分析了中国乡村聚落研究进展,并从乡村聚落生态、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及其演化、乡村聚落发展问题、乡村聚落综合研究等4个方面对近年来中国乡村聚落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最后,在分析国内外乡村聚落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中国未来乡村聚落研究的主要趋向应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乡村聚落演变趋势预测研究;中国不同发展水平区域乡村聚落的模式研究;中国不同地貌形态区乡村聚落的研究;新聚落的构建研究;跨学科综合性研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鲁鹏  杨瑞霞  
数字环境考古是为了响应信息时代对环境考古的新要求而提出的新概念,是指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古环境与古文化研究。史前聚落具有文化与环境双重属性,成为包括数字环境考古在内的环境考古重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结合多年的研究工作,对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提出了具体的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在聚落考古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鲁鹏  刘伟  杨瑞霞  周昆叔  陈盼盼  
利用GIS技术实现了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与环境的三维可视化,制作了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与环境三维效果图。依据三维效果图与区域环境演化特征,将环嵩山地区划分为河水(古黄河)、淮水与济水(古济水)3个水系区,并统计分析了3个水系区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4个时期的遗址分布特征,以此探讨了该区域史前人类迁移的环境背景。希望能为区域聚落考古研究提供依据,并能为其他区域聚落考古三维可视化与空间分析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而推动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晋  张玉坤  田彦国  
基于聚落考古学思想,引入史前人口规模和农业用地需求测算模型,对内蒙古赤峰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东、西两区的聚落人口数量、用地需求量以及相应的生业经济形态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以东区现有的宜耕土地面积并不足以支撑该区当时庞大的人口数量,存在一定的供需缺口,而西区可以满足需要并有盈余。东、西两区聚落依据各自资源、环境方面的差异,采取了不同的生业经济结构和生产分工,相互之间通过一定的交流通道建立联系,将密集分布的聚落组群连接为整体,实现了资源与产品的交换互补,维持了聚落内部的供需平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毕硕本  计晗  梁静涛  乔文文  李禧亮  
为了探究郑州—洛阳地区史前人类聚落遗址空间分布规律,在GIS支持下,主要使用高程分析、坡度坡向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别获取4个史前文化时期聚落遗址分布与高程、坡度、坡向、离水距离4种环境因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造适宜性指数评价系统,建立聚落遗址指数模型,将模型结果与遗址具体分布情况进行比较,阐述遗址分布的特征和原因,并据此解读史前人地关系演变。研究结果表明:①史前人类遗址选址对上述4因子具有强烈的选择倾向:地势较低的地区更有利于人类生活、交通和农作物种植;坡度较小的平原地带受地表径流势能作用相对较小,有利于建造房屋和抵御自然灾害;阳坡(朝南)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挡风寒,也适宜植被和作物生长,有利于人类获得更多的生产、生活资料;而河流湖泊则可为人类提供充足的水源。②在4个史前文化时期中,裴李岗时期的人类生存能力较弱,对环境依赖性较强,为谋求生存,必须尽可能占据环境最优区域;在仰韶前期和仰韶后期,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提高,不仅能够选择条件较优的居住点,还开始扩展新的生存领域;龙山时期人类按自由意志活动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体现在遗址数量大幅增长,并开始出现社会分化现象,部分人群凭借某种特权得以优先占据条件最好的区域。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学军  
本文认为,国内外关于地区形象营销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发展。西方的研究主要是随着学科的自然演变而来,而国内的研究则走的是一条实用主义的道路,缺乏对形象本体的研究和理论基础的探讨,基本上徘徊于对管理学的企业形象设计的借鉴与依赖,研究内容和视野相对单一。文章提出,不论是国内外学术领域的研究差异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都迫切需要将国内外两个视角与各个学科、多个角度相结合来系统地探讨地区形象营销战略的构建问题,以建立一个逻辑清晰、内涵丰富、操作性强的地区形象营销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从而为各级区域实施地区形象营销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超才  
甘蓝型油菜是上海市郊区唯一的越冬油料作物,种植面积70000hm~2,平均产量2250kg/hm~2左右。上海双低油菜育种始于1981年,到目前已育成2个低芥酸油菜品种”申优青”和“沪秀青”,一个双低油菜品种“沪油12”。“沪油12”目前正在上海市郊区大面积推广。显性核不育双低油菜已实现三系配套,发现甘蓝型隐性核不育两型系“22118AB”保持基因,目前正进入纯化和测配强优势组合阶段。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军民  唐伊娟  郑建栋  
适宜的人居环境对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榆林市米脂窑洞古城为例,结合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根据米脂窑洞古城保护规划的实践,总结提炼传统聚落人居环境保护对策,探索对传统聚落进行科学保护的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