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01)
2023(8817)
2022(8035)
2021(7737)
2020(6438)
2019(15086)
2018(15107)
2017(29184)
2016(16130)
2015(18156)
2014(18118)
2013(18062)
2012(16406)
2011(14738)
2010(14486)
2009(13067)
2008(12518)
2007(10590)
2006(9101)
2005(7779)
作者
(47301)
(39019)
(38867)
(36866)
(24971)
(18866)
(17559)
(15668)
(14837)
(13875)
(13467)
(13079)
(12311)
(12198)
(11945)
(11870)
(11842)
(11647)
(11111)
(11040)
(9825)
(9469)
(9414)
(8815)
(8770)
(8766)
(8760)
(8576)
(7948)
(7774)
学科
(60698)
经济(60628)
管理(46143)
(43239)
(37063)
企业(37063)
方法(30477)
数学(25876)
数学方法(25595)
(16014)
(15148)
中国(14379)
(14070)
业经(13989)
地方(12409)
理论(11295)
(10971)
农业(10719)
(10280)
贸易(10274)
技术(10077)
(9956)
环境(9640)
(9595)
(9373)
财务(9315)
财务管理(9299)
教育(8984)
(8983)
企业财务(8813)
机构
大学(226734)
学院(224400)
管理(93422)
(82148)
理学(82082)
理学院(81163)
经济(80206)
管理学(79762)
管理学院(79368)
研究(73260)
中国(51329)
科学(49049)
(48312)
(39033)
(37337)
业大(37171)
(35656)
研究所(34603)
中心(32584)
农业(30983)
(30672)
北京(30202)
(29807)
财经(29597)
师范(29503)
(26991)
(26430)
(25970)
技术(24467)
师范大学(23996)
基金
项目(162459)
科学(126643)
基金(117253)
研究(116818)
(102743)
国家(101889)
科学基金(87237)
社会(70831)
社会科(66941)
社会科学(66923)
(64244)
基金项目(63569)
自然(59197)
自然科(57790)
自然科学(57771)
自然科学基金(56708)
(54093)
教育(53177)
资助(48134)
编号(48042)
成果(38560)
重点(35724)
(35050)
(33954)
(33861)
课题(32501)
创新(31570)
科研(31430)
计划(30093)
大学(29999)
期刊
(86428)
经济(86428)
研究(62384)
学报(39833)
中国(38468)
科学(35661)
(35581)
管理(33183)
大学(29024)
学学(27310)
农业(25545)
(25120)
教育(25036)
技术(18748)
业经(14750)
(14374)
金融(14374)
图书(13710)
财经(13338)
经济研究(12847)
(12688)
科技(12143)
理论(11909)
问题(11284)
实践(11259)
(11259)
(11164)
业大(10884)
(10665)
情报(10625)
共检索到3094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建华  彭德良  宇克莉  毕平  彭永康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被甘薯糠腐茎线虫(DitylenchusdestructorThorne)侵染的甘薯组织细胞的损伤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与健康甘薯相比,轻-中度侵染的病薯细胞失水,皱缩,细胞间隙加大,淀粉粒颗粒变小,大部分细胞出现变形等病理变化,同时可见许多正在侵染的线虫;患病严重的薯块内细胞严重失水、皱缩,细胞间呈现大的空隙,维管组织变形,有的破碎,细胞内淀粉粒数量明显减少甚至完全丢失,侵染的线虫数量也明显减少,证实了甘薯茎线虫的活体寄生性及迁移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邓彩萍  闫喜中  刘红霞  郝赤  骆有庆  
应用扫描电镜和组织切片法研究球孢白僵菌侵染光肩星天牛幼虫体壁的过程以及寄主中肠发生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接菌后48h,芽管平均长度达到3.08μm时即可侵入幼虫体表。随着侵染时间延长,芽管伸长形成菌丝,逐渐萌发生成新的分生孢子,在后期菌丝间出现丝状物和网状结构,这2种现象在国内外未见报道。分生孢子多数以芽管方式侵入表皮,也可以产生附着胞再侵染。组织切片显示:侵染3天的幼虫腹部体腔中脂肪体组织变得模糊,细胞核不明显,马氏管出现空泡并变形。中肠围食膜被分解消失,肠壁肌肉层向内皱褶,排列紊乱,出现破裂,肠腔内变浑浊。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向明  丁雪娟  
扫描电镜观察平微杯虫(Microcotyle sebastisciYamaguti,1958)显示:该虫中型个体,具口吸盘1对,口吸盘之间可见口孔,具横隔。口孔正下方为一圆形生殖孔,卵纺锤形具双极丝。后吸器鸡冠状,上面对称排列着两行无柄微杯型吸铗,吸铗形状、大小相近。体表具横向皱褶,背面体表具乳头状乳突,腹面体表密披杆状纤毛。[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11-516]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崔龙波  刘传林  陆瑶华  常国全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大连湾牡蛎(OstreatalienwhanensisCrosse)鳃的组织学和表面结构。鳃丝的表面有前纤毛和侧纤毛,分别与食物的运送和水流的产生有关,但不见前侧纤毛。起连接鳃丝作用的丝间连接的上皮为扁平细胞,与普通鳃丝的扁平细胞一样为鳃的呼吸上皮,其组织学和表面结构有助于进行气体交换。大连湾牡蛎鳃的特殊结构为将每16-19根鳃丝连接成一簇的簇内连接,其作用可能与鳃充分利用外套腔的空间有关。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朱向涛  王雁  彭镇华  律春燕  郑宝强  
为揭示牡丹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细胞变化规律,以牡丹品种"凤丹"花瓣诱导的愈伤组织为材料,利用电镜扫描的方法,观察了不同培养时间愈伤组织表面结构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牡丹花瓣愈伤组织类型不同,表面结构有较大差异,同一块愈伤组织上存在不同的发育时期,继代的时间不同,愈伤组织的表面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继代后15 20 d为愈伤组织结构变化最大的时期。初步了解了愈伤组织分化植株的过程,为建立牡丹高效再生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艳琼  李友莲  
为了明确黄绿绿僵菌的致病机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黄绿绿僵菌分生孢子在马铃薯瓢虫幼虫体表的侵染及穿透过程。结果表明,黄绿绿僵菌对马铃薯瓢虫的侵染要经历孢子的附着、萌发、入侵和菌丝的延伸与增殖等阶段;黄绿绿僵菌接种12h后附着于虫体表面的分生孢子萌发,24h后体积膨大并从一侧伸出芽管,之后逐渐生长成菌丝,沿体壁蔓延,若遇到合适的侵入部位,前端即产生附着胞向体壁穿透,并在体内繁殖,最终伸出虫体表面,使其布满白色菌丝。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志翔  Thomas Sttzel  
对亚洲谷精草属 (EriocaulonLinn .) 65种种子表皮突起物的起源、分布和类型进行扫描电镜研究 .突起物源于外珠被的内层细胞垂周壁的加厚 ,主要集中在纵向壁 ,有柱状、T 型、带状、条状、伞形和光滑 6种类型 .对种皮结构在谷精草属分类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振  赵永强  孙厚俊  杨冬静  张成玲  谢逸萍  
为明确甘薯茎线虫为害甘薯的规律及造成甘薯减产的机制,本项研究对甘薯的生长期及土壤中甘薯茎线虫的种群基数与甘薯茎线虫病发病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薯茎线虫主要从薯苗基部的伤口侵入,后在薯苗茎内逐渐向上扩展;当土壤中茎线虫的种群基数达到50头/g土壤时,甘薯茎线虫病可对甘薯造成显著的减产效果;延缓茎线虫病的发病时期,能够减轻甘薯茎线虫病造成的损失,当发病时期在薯苗移栽9周以后时,薯苗的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前期发病的各处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光友  沙国润  
台湾次睾吸虫15日龄成虫经扫描电镜观察:虫体整个背面和腹面前4/5的体表皮层着生有鱼鳞状的簇生体棘,簇生体棘在虫体前端分布较密集,由前向后渐变稀疏。每一簇生体棘中含3~6个尖刀形棘。口吸盘上有15~18个无纤毛圆丘状乳突,腹吸盘唇部光滑无乳突分布,但在其周围可见到10余个花蕾状乳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宫卫波  蒋继志  王兴哲  
为探讨甘薯茎线虫的致病机理,对甘薯茎线虫分泌的蛋白类物质的致病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使用5-methoxy-N,N-dimethyltryptamine和二甲亚砜刺激法刺激分泌腺生长,冰上研磨线虫破碎得到分泌颗粒,硫酸铵沉淀法和TCA/丙酮法获得其中的蛋白质进行甘薯片的致病性验证。结果表明,甘薯茎线虫食道腺分泌物尤其蛋白类物质具有明显的致病作用,食道腺中的蛋白类物质经硫酸铵沉淀法得到的粗蛋白比TCA/丙酮法提取的粗蛋白致病作用强,这种致病蛋白不耐高温也不抗紫外线照射,经100℃水浴30 min,或40 W在50 cm距离下紫外灯照射60 min后,几乎完全丧失了致病作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玉刚  张真  王鸿斌  周淑芷  
对红脂大小蠹雌雄成虫进行了触角扫描电镜的观察,观察结果表明红脂大小蠹雌雄之间触角形态没有显著差异,触角锤状部感受器的分布最为丰富,约占全部的94 5%左右,柄节感受器较多占全部的4%左右;鞭节的感受器较少,只占全部的1 5%左右。触角上的感受器可以分为4种: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锯齿形感受器和芽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和锯齿形感受器分别约占70%、24%和6%,芽形感受器非常少。锯齿形感受器着生于柄节和鞭节上;毛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只着生于锤状部;芽形感受器主要着生于柄节的基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会忠  董钧锋  宋月芹  林克剑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温室粉虱雌雄成虫的体形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雌雄成虫具有1对单眼和1对复眼,分别位于头部两侧,复眼呈哑铃型,单个复眼约有110个单眼组成;刺吸式口器具3个口针,下唇特化为喙,喙的尾端1/3处耳状膨大;线状触角共7节;翅前缘具有乳头状缘齿,缘齿上簇生鬃毛;跳跃足前跗节的2个侧爪之间具有1个发达的爪间突。产卵器具3个产卵瓣,阳茎长椎状;肛门下面的舌状突在雌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超微结构特征丰富了温室粉虱及其外类群的生物学和分类学资料。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雪姣  马涛  张蒙  杨兴翠  温秀军  孙朝晖  李亦震  
利用扫描电镜对迟眼蕈蚊触角的形态和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迟眼蕈蚊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整个触角长度为0.83~1.14 mm,鞭节长度为0.99~1.00 mm,分为14亚节。触角上的感器有9种,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缘感器、柱形感器、乳状感器、Bohm式鬃毛,不同感器在触角上的分布不同。其中,毛形感器的种类和数量在触角感器中居首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全坡  张然然  陈辉  
【目的】研究松六齿小蠹成虫触角感受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特征,为明确松六齿小蠹触角感器的功能和寄主树木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松六齿小蠹雌雄成虫触角外部形态与感器进行超微形态观察。【结果】松六齿小蠹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器分为毛形感器(Ⅰ型和Ⅱ型)、锯齿形感器、刺形感器、芽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槽纹感器等6类。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85%;锯齿形感器的分布最广,在触角各节均有分布。触角锤头部感器的种类和数量最多,6种感器均有分布,占全部感器数量的92.3%;柄节的感器数量最少,仅占3.4%。【结论】松六齿小蠹雌、雄成虫触角的形态及感器类型和分布无明显差异,其中毛形感器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光友  沙国润  张同富  李英  
肝片吸虫的母雷蚴、早期子雷蚴、成熟子雷蚴及尾蚴经扫描电镜观察.①母雷蚴口孔周围有呈指状的乳突分布,口孔至围领部虫体体表为呈环行排列的皱嵴,围领部及虫体中部体表呈网状绒毛样构造,虫体尾端体表具有许多环行皱折,其间有微孔散在分布,但无绒毛样构造.②早期子雷蚴口孔周围有乳突分布,围领部体表呈马铃薯样突起,产孔位于围领基部的一侧,围领之后的虫体前部及中部体表为绒毛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