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65)
- 2023(5262)
- 2022(4480)
- 2021(4319)
- 2020(3526)
- 2019(8085)
- 2018(8056)
- 2017(14071)
- 2016(8407)
- 2015(9812)
- 2014(10218)
- 2013(9576)
- 2012(8948)
- 2011(8292)
- 2010(8471)
- 2009(7676)
- 2008(7789)
- 2007(7214)
- 2006(6504)
- 2005(5988)
- 学科
- 济(27875)
- 经济(27824)
- 管理(23074)
- 业(20277)
- 企(18001)
- 企业(18001)
- 理论(10770)
- 方法(10647)
- 学(9619)
- 中国(8596)
- 财(8467)
- 教育(8049)
- 农(8000)
- 业经(7749)
- 数学(7630)
- 教学(7487)
- 数学方法(7433)
- 制(6604)
- 务(5445)
- 财务(5434)
- 财务管理(5408)
- 和(5365)
- 农业(5268)
- 企业财务(5127)
- 学法(4999)
- 教学法(4999)
- 地方(4939)
- 银(4871)
- 银行(4836)
- 行(4595)
- 机构
- 学院(120472)
- 大学(119052)
- 研究(43653)
- 济(39893)
- 经济(38645)
- 管理(36947)
- 中国(31961)
- 理学(30629)
- 理学院(30213)
- 科学(29479)
- 管理学(29346)
- 管理学院(29168)
- 京(26768)
- 农(25333)
- 所(24243)
- 研究所(21833)
- 江(21173)
- 财(21118)
- 农业(20276)
- 业大(19561)
- 中心(19138)
- 技术(18070)
- 范(17912)
- 师范(17609)
- 州(17481)
- 北京(17271)
- 省(16313)
- 院(15966)
- 财经(15932)
- 经(14322)
- 基金
- 项目(73208)
- 科学(54319)
- 研究(53257)
- 基金(48173)
- 家(44010)
- 国家(43556)
- 科学基金(34903)
- 省(31230)
- 社会(28729)
- 教育(27683)
- 社会科(26725)
- 社会科学(26716)
- 划(26482)
- 基金项目(24717)
- 自然(23912)
- 编号(23344)
- 自然科(23309)
- 自然科学(23295)
- 自然科学基金(22884)
- 资助(20844)
- 成果(20373)
- 课题(18551)
- 重点(17814)
- 发(15678)
- 创(15547)
- 部(15542)
- 年(15290)
- 计划(14484)
- 创新(14341)
- 性(14317)
共检索到1948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唐永金 侯大斌
甘薯栽培适宜垄宽、垄高和垄形的理论探讨唐永金侯大斌ATheoreticalApproachtoAppropriateWidth,HeightandShapeofRidgeinSwetPotatoCultivationTangYongjinHouDab...
关键词:
甘薯,垄,宽垄高和垄形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燕 云兴福 王永 高婧 杨志刚 刘湘萍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垄距对温室番茄生理生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筛选温室番茄产量、品质最佳的垄距提供参考。【方法】以"普罗旺斯"番茄为材料,设置4个垄距处理,分别为1.1 (对照CK),1.3,1.5和2.0 m,对应垄宽+沟宽分别为80 cm+30 cm,80 cm+50 cm,80 cm+70 cm,80 cm+120 cm。测定并比较不同栽培垄距处理番茄生长发育、光合生理、产量、品质及温室主要生态因子指标,筛选温室番茄的最佳栽培垄距。【结果】随栽培垄距的增大,番茄地上部生长指标、根系生长指标、光合效率、产量和品质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番茄冠层气温、温室地温和CO_2浓度呈上升趋势,而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垄距1.5 m(即垄宽+沟宽为80 cm+70 cm)处理番茄生长势和产量、品质均最佳,产量为90 119.92 kg/hm~2,较对照(CK)提高16.87%;糖酸比为7.25,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46.47 g/kg,维生素C、番茄红素含量分别为365.97和3.39 mg/kg,较对照(CK)分别提高54.91%,25.18%,28.12%和7.10%。【结论】适当加宽栽培垄距可提高番茄产量,改善果实品质,1.5 m(垄宽+沟宽80 cm+70 cm)为温室番茄最适宜的栽培垄距。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伯凯 胡良龙 王少康 王冰 于昭洋 王公仆
针对传统甘薯双垄旋耕起垄覆膜机具存在结构强度差、作业效率不高、垄体不规范等问题,研究设计一款与55~80kW大型拖拉机配套的新型甘薯双垄旋耕起垄覆膜机。采用理论设计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起垄覆膜的影响因子及各部件间最优结构参数、工作参数、协调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甘薯种植起垄覆膜不规范、效果差主要与机具前进速度、压膜机构高度及旋耕深度有很大关系,主次因素顺序为:前行速度>压膜机构高度>旋耕深度,优选组合为:前行速度0.3m/s、压膜机构高度360mm、旋耕深度400mm。
关键词:
农业机械 甘薯 起垄 覆膜 设计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韦本辉 甘秀芹 申章佑 宁秀呈 陆柳英 韦广泼 李艳英 胡泊 刘斌 吴延勇
【目的】评价粉垄栽培技术相比于传统栽培方法种植甘蔗的优势所在。【方法】选用新台糖22号和柳城03-1137两个品种,在不同地区进行粉垄栽培和传统栽培比较试验,在甘蔗工艺成熟期进行根系、绿叶、蔗茎性状、产量、品质及冬笋芽数等调查测定。【结果】粉垄栽培与传统栽培相比,根系鲜重增加了115.05%—146.48%;完全展开绿叶数(功能叶片)增加14.65%—19.35%;蔗茎产量增加21.91%—27.35%;甘蔗蔗糖含量、蔗汁蔗糖含量分别增加3.81%—5.17%、3.63%—5.75%,蔗汁还原糖分降低5.50%—9.76%;宿根冬笋芽数增加47.64%—197.70%。【结论】粉垄栽培的甘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韦本辉 刘斌 甘秀芹 申章佑 胡泊 李艳英 吴延勇 陆柳英
【目的】探索农耕新方法粉垄栽培水稻的可行性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Y两优1号,汕小占为供试材料,传统翻耕浆耙栽培为对照(CK),进行早稻粉垄栽培和晚稻免耕抛秧栽培试验,对相关性状和产量、品质进行调查和测定;并对粉垄后第三造轻耕种植水稻的产量及土壤的紧实度进行调查。【结果】粉垄栽培与CK相比,早造粉垄稻田耕层厚度加深7 cm,土壤速效养分多数指标增加10%以上,水稻总根数量及白根数量分别增加14.83%—25.36%、20.18%—97.78%,稻株生物产量增加29.96%—31.89%,结实率增加7.62%,稻谷产量增加23.87%,整精米率、蛋白质分别增加15.95%、14.6...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屈会娟 沈学善 黄钢 阎文昭 王大一 谭文芳 李明 吴洁
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栽插密度、栽插期、氮素水平、磷素水平和钾素水平对川中丘陵区高淀粉甘薯新品种川薯217鲜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栽培因素对川薯217鲜薯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氮素水平>钾素水平>磷素水平>密度>栽插期,在较大栽插密度,适宜栽插期,充足氮肥的前提下,增施磷钾肥可获得高产。川薯217的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措施:密度57 750~60 255株/hm2,6月3日~6月5日栽插,施纯N 56.44~61.56 kg/hm2,P2O5 36.8~43.2 kg/hm2,K2O 53.79~66.21 kg/hm2,可获得37 500 kg/hm2以上的鲜薯产量。
关键词:
甘薯 川薯217 优化栽培技术 正交试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素兰 李育明 杨洪康 黄迎冬
试验以"西成薯007"原种为材料,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栽培密度和施用氮、磷、钾肥料对"西成薯007"鲜薯和淀粉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鲜薯和淀粉产量的作用顺序为:密度>磷肥用量>氮肥用量>钾肥用量;在较大密度,较多氮、磷肥的前提下,增施钾肥可获得鲜薯和淀粉的高产;"西成薯007"的鲜薯、淀粉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措施:5月下旬至6月上旬栽插密度为3500~4000株/667 m2,667 m2施尿素9~11 kg、过磷酸钙10~14 kg、硫酸钾11~14 kg,立冬前后收获,在中等肥力田块种植即可获得鲜薯2000 kg/667 m2、淀粉500 kg/667 m2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松树 马志民 刘兰服
通过对本课题组近年来所选育的高光效类型系列品种(品系)的特征特性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甘薯高光效育种技术。结果显示:甘薯高光效育种的开展非常必要且切实可行,其育种目标为在杂交后代早期选拔减小种植密度,使其杂交后代无性系充分发育,减少株间和行间竞争,并且应主要鉴定质量性状;另外甘薯高光效品种应具备的优良性状为短蔓多分枝,株型半直立,经济系数高,同时具备优质、抗病、早熟等优良性状。高光效品种具有更高的增产潜力和实现机械化收获的特性,容易被企业和种植户所接受,在今后育种中我们应当加大该类型品种的选育和开发。
关键词:
甘薯 高光效 育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宝石 刘文科 李宗耕 张玉彬 查凌雁 周成波 邵明杰
为了探究新型栽培方式下甜椒苗期CO_2的排放量和排放日变化特征,明确新型栽培方式下最佳的蔬菜减排栽培模式,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对土垄栽培、土垄内嵌式基质栽培(SSC)标准垄、SSC矮垄3种栽培模式的内嵌区和土垄栽培、SSC标准垄、SSC矮垄的整个垄部进行连续地取气测定。结果表明:测定时间段内,设施甜椒苗期的CO_2的排放通量呈现单峰型,与室内气温、地表下5 cm深温度的变化趋势相一致。CO_2的排放通量呈现昼高夜低的现象,在白天,土垄的垄部CO_2的排放通量平均排放通量最高,为325 mg/(m~2·h),SSC标准垄的垄部CO_2的排放通量平均排放通量最低,为164 mg/(m~2·h);在夜间,土垄的垄部CO_2的排放通量平均排放通量最高,为110 mg/(m~2·h),SSC矮垄的垄部CO_2的排放通量平均排放通量最低,为78 mg/(m~2·h)。土垄的CO_2的排放通量日变化波动较大,SSC栽培的CO_2的排放通量日变化较为稳定。此外,3种栽培处理的根区温度日变化趋于一致,峰值滞后于室内气温1~3 h,但3种处理的根区温度数值有所差异,SSC标准垄相较于更有优势。综上所述,SSC栽培模式有利于设施蔬菜的减排效应,对于日光温室中设施蔬菜的栽培技术具有应用前景。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扈婷 陆准 姚林 贺慧 刘建霞 郑华斌 陈杨 黄璜
选用3个水稻品种Y两优一号、黄华占和汕优63,比较了3种栽培方式(梯式窄垄、梯式宽垄、厢式宽垄)对水稻结实期剑叶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梯式窄垄和梯式宽垄栽培,水稻剑叶的叶绿素含量高,叶片衰老慢,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且有利于保护性酶CAT、POD活性的提高;常规栽培(水种)和厢式宽垄栽培(相当于旱种),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低,衰老快,保护性酶活性变化较大,酶活性下降幅度分别为24%~44%、28%~46%;梯式窄垄栽培产量最高,梯式宽垄产量次之,分别比常规栽培高27.17%和12.12%,厢式宽垄栽培产量稍高于常规栽培,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
水稻 垄厢栽培 生理性状 产量 结实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自莲 吴远举
陡坡地灌桑垄槽栽培研究结果,免除土壤侵蚀的危害,其50cm、100cm土壤中,比对照区持水量高10.20%~33.67%、8.27%~65.37%,含全氮率为对照的90%,含全磷率高2.9%、26.2%,含全钾率高3.18%、8.01%,而水解氮均为对照的61.5%,速效磷高较对照39.02%、97.72%,速效钾为对照的91.48%、92.54%。公顷产桑叶量和蚕茧量均较对照高5~10倍,经济效益较对照高11.88倍。
关键词:
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灌桑垄槽,桑树栽培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钟康裕 唐志伟 熊瑞 周文涛 张雅兰 欧阳宁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以中嘉早17(早稻季)和泰优390(晚稻季)为试验材料,在湖南省浏阳市开展了大田小区试验,探究3种栽培方式(垄作栽培、厢作栽培、平作栽培)对水稻根系特性、土壤肥力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平作,垄作栽培提高了晚稻季孕穗期、齐穗期的根总长和根表面积,分别显著提高49.43%、46.13%和52.14%、36.90%;厢作栽培降低了晚稻季分蘖盛期的根总长和根表面积,分别显著降低33.75%、31.39%;垄作栽培提高了早、晚季孕穗期、齐穗期的根系伤流量,分别显著提高73.31%、101.14%和92.81%、52.22%;与平作相比,垄作栽培显著提高早、晚季稻田土壤脲酶活性,分别达15.94%和13.97%;垄作栽培显著提高早、晚季0~20 cm土层中有机碳的含量,而厢作栽培显著降低了晚稻季5~10 cm土层中有机碳的含量;垄作栽培提高晚稻季5~20 cm土层中碳氮比值;相比平作栽培,垄作栽培增加了早、晚稻季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产量分别提高了30.20%和10.75%。综上,相比平作、厢作,垄作栽培更有利于提升稻田土壤地力和提高双季稻产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钟康裕 唐志伟 熊瑞 周文涛 张雅兰 欧阳宁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以中嘉早17(早稻季)和泰优390(晚稻季)为试验材料,在湖南省浏阳市开展了大田小区试验,探究3种栽培方式(垄作栽培、厢作栽培、平作栽培)对水稻根系特性、土壤肥力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平作,垄作栽培提高了晚稻季孕穗期、齐穗期的根总长和根表面积,分别显著提高49.43%、46.13%和52.14%、36.90%;厢作栽培降低了晚稻季分蘖盛期的根总长和根表面积,分别显著降低33.75%、31.39%;垄作栽培提高了早、晚季孕穗期、齐穗期的根系伤流量,分别显著提高73.31%、101.14%和92.81%、52.22%;与平作相比,垄作栽培显著提高早、晚季稻田土壤脲酶活性,分别达15.94%和13.97%;垄作栽培显著提高早、晚季0~20 cm土层中有机碳的含量,而厢作栽培显著降低了晚稻季5~10 cm土层中有机碳的含量;垄作栽培提高晚稻季5~20 cm土层中碳氮比值;相比平作栽培,垄作栽培增加了早、晚稻季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产量分别提高了30.20%和10.75%。综上,相比平作、厢作,垄作栽培更有利于提升稻田土壤地力和提高双季稻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黄树梅 谈春松 杨铁钢
通过回归设计,统计建模及模拟仿真,决选出夏棉高产优质综合栽培措施优化方案:每亩种植6691~6900株,留果枝7个打顶,每亩追纯氮7.4~7.7kg,喷缩节胺3.4~3.7g,9月底至10月初每亩喷浓度为800×10~(-6)的乙稀利液0.25kg,并探索出最佳生育动态与产量结构指标.
关键词:
夏棉 高产优质 农艺措施 模拟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