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83)
- 2023(2554)
- 2022(2149)
- 2021(1890)
- 2020(1561)
- 2019(3428)
- 2018(3109)
- 2017(5476)
- 2016(3233)
- 2015(3452)
- 2014(3133)
- 2013(3390)
- 2012(3140)
- 2011(2934)
- 2010(2966)
- 2009(2605)
- 2008(2479)
- 2007(2253)
- 2006(1863)
- 2005(1648)
- 学科
- 济(11413)
- 经济(11399)
- 管理(7193)
- 业(6774)
- 方法(5836)
- 数学(5333)
- 数学方法(5298)
- 企(5143)
- 企业(5143)
- 教育(4334)
- 学(3978)
- 生(3967)
- 研究(3826)
- 研究生(3490)
- 制(3464)
- 财(3107)
- 中国(3105)
- 农(2992)
- 度(2449)
- 制度(2446)
- 服务(2392)
- 业经(2367)
- 环境(2275)
- 贸(2178)
- 贸易(2178)
- 疗(2162)
- 医疗(2158)
- 易(2122)
- 农业(2057)
- 地方(1990)
- 机构
- 大学(50623)
- 学院(47789)
- 研究(20411)
- 济(18432)
- 经济(17921)
- 管理(15112)
- 农(14616)
- 科学(13917)
- 理学(13622)
- 理学院(13377)
- 管理学(13015)
- 管理学院(12939)
- 农业(11838)
- 中国(11419)
- 所(10920)
- 业大(10819)
- 研究所(10185)
- 京(10096)
- 中心(8197)
- 财(8188)
- 农业大学(7889)
- 省(7732)
- 院(7398)
- 江(7380)
- 室(7146)
- 财经(6917)
- 经济学(6525)
- 经(6419)
- 业(6343)
- 实验(6197)
共检索到673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谢玲 刘斌 覃丽萍 张雯龙 李松 秦碧霞 史国英 邓心
从广西8个甘蔗主产区分离得到10个DSE菌株。这些菌株的核糖体DNA的28S基因D1/D2区序列与Genbank中最相似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0个菌株在系统树上聚为3个大分支。其中4个菌株以68%的支持率与枝孢属Cladosporium、茎点霉属Phoma、Lophiostoma sp.和Emericella sp.聚为一大类;5个菌株在84%的支持率上与Conlarium sp.、Cercophora sp.和Schizothecium sp.聚为一大类;1个菌株与Phialocephala fortinii聚为一类,支持率为100%。10个菌株均能与甘蔗共生而无致病性,其中7个菌...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邓勋 宋小双 尹大川 宋瑞清
采用菌物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对樟子松根部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D011和D014的分类地位进行分子验证,并从菌株生长和营养代谢的角度研究了DSE对盐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1)菌株D011和D014的ITS序列分别与Phialocephala.fortinii(D011)和P.helvetica(D014)相似度达到95%,Gen Bank登录号分别为KF973 196和KF973192;2)在Na Cl和Na2SO4胁迫条件下,DSE菌株D011和D014的生长和营养代谢与盐浓度呈明显的相关性,不同盐浓度条件下差异显著(p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赫俊阳 宋小双 宋瑞清 邓勋
【目的】以樟子松根部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 DSE)的分离鉴定和抗病促生菌株的筛选为目标,验证其对于樟子松的抗病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深色有隔内生真菌-樟子松互作抗病机制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樟子松根内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然后通过对峙培养和发酵液抑菌实验筛选抑制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高效生防菌株,以及将深色有隔内生真菌接种到一年生樟子松苗上测定其对樟子松的促生作用。【结果】共分离得到24株DSE菌株,主要包括Phialocephala bamuru、Phialocephala fortinii、Alternaria tamaricis、Paraphoma chrysanthemicola、Paraphoma radicina等。对峙培养条件下A024、A002对立枯丝核菌抑制效果最好,达到74.69%和71.20%,其中A024对立枯丝核菌的相对抑制效果达到22.47%,在抑制立枯丝核菌生长的同时,自身菌落生长未受到限制。发酵液抑菌实验中,抑制效果最好的菌株包括A024、A083和A002,抑制率分别为69.41%、64.11%和54.11%,可有效抑制立枯丝核菌菌丝的生长。樟子松一年生苗接种实验,菌株A003、A024对樟子松表现出较好的促生作用,同对照相比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分别提高21.34%和15.40%、34.14%和30.67%、70.52%和35.85%。【结论】通过筛选得出的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菌株A024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效果显著,且菌株A024和A003显著促进樟子松苗木的生长发育。本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深色有隔内生真菌-樟子松互作抗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瑛瑛 黄丽 唐明
【目的】明确不同碳源及氮源对4种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生长的影响,确定4种Dse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为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的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沙门外瓶柄霉(exophiala salmonis)、甘瓶霉(phialophora mustea)、菊异茎点霉(paraphoma chrysanthemicola)和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4种深色有隔内生真菌为材料,在固体和液体条件下培养,研究不同碳源(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甘露醇、果糖、乳糖、可溶性淀粉和山梨醇)和氮源(磷酸氢二铵、草酸铵、...
关键词: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 碳源 氮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楠 张金莲 李冬萍 汪茜 龙艳艳 谭裕模 李松 陆祖军 陈廷速
为了建立一种甘蔗根系内生真菌最佳的染色方法,便于更好观察甘蔗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对甘蔗根系的侵染情况。将甘蔗根样置于20%的koh溶液中90℃水浴透明90~120 min;接着加入碱性h_2o_2脱色60 min;5%的乙酸酸化5 min后,用5%的墨水醋染液(Quink牌纯黑墨水、北京牌蓝黑墨水)、酸性品红、苏丹红Ⅳ、台酚蓝、苯胺蓝为染液,在66℃水浴染色30 min,后用清水浸泡(12 h)脱色后即可镜检。经过碱性h_2o_2脱色60 min后Quink牌纯黑墨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朗 赵梓彭 谢冰 郭畅 张睿捷 王晓娜
【目的】研究NaCl胁迫下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菌株对白皮松的生长、光合荧光参数和矿质离子含量的影响。【方法】进行NaCl胁迫和接种处理,NaCl胁迫设置4个浓度水平:0%、0.1%、0.2%、0.3%;设置接种Paraphoma radicina(Pr),Phialophora mustea(Pm),Alternaria tenuissima(At),Acrocalymma vagum(Av)和未接种对照(CK)组。NaCl胁迫处理30 d,测定侵染率、植株生物量、光合荧光参数以及K~+、Na~+含量等。【结果】Pr、Pm、At、Av菌株的侵染率分别在0.3%、0.2%、0.1%、0.2%NaCl浓度达到最高。相比于0%NaCl胁迫,0.3%NaCl胁迫下的接菌白皮松地上、地下及总生物量均显著提高。接菌处理提高了白皮松总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降低叶绿素荧光ABS/RC、DIo/RC值,提高TRo/RC、ETo/RC值。此外,在0.3%NaCl浓度下,接种Pm、At、Av菌株的白皮松地上部分Na~+含量显著降低,分别下降34.0%、26.6%、26.3%;接种Pm、Av菌株的白皮松地下部分Na~+含量显著低于未接菌白皮松,分别下降24.4%和26.6%;在0.2%NaCl浓度下,接种Pr、Pm、At、Av菌株的白皮松地下部分K~+含量分别显著增加42.9%、58.99%、56.96%、55.92%,从而提高了植株K~+/Na~+比。【结论】适度的NaCl胁迫可提高DSE侵染率,接种DSE能降低NaCl胁迫对白皮松光合的影响,调节体内K~+、Na~+离子含量,缓解白皮松受到的胁迫伤害,以维持逆境下白皮松的生长发育。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邵鹏 宋小双 廖诗贤 钟斯文 王铮 王宇曦 马玲 邓勋
【目的】探究干旱胁迫下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 DSE)对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幼苗的接种效应。【方法】采用棚内盆栽试验,以2年生樟子松幼苗为材料,进行J09、J32、J35、A065和灭菌PD培养液5种接种处理,设置正常浇水(WW)、中度干旱胁迫(MW)和重度干旱胁迫(LW)3种干旱处理,观测不同处理下DSE定殖形态,测定幼苗生长指标、幼苗生理指标、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根际土壤酶活性。【结果】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菌丝直径变粗,横隔变短,微菌核增多;与不接种相比,在MW干旱胁迫时,DSE对樟子松的促生作用最显著,樟子松的地径、地上鲜质量、地下鲜质量、地上干质量和地下干质量最高分别提高了67.72%、36.13%、41.58%、36.13%和41.48%;与不接种相比,干旱胁迫下,接种DSE显著提高樟子松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最高分别可达229.60%、67.80%、28.16%和37.83%;接种DSE可显著降低幼苗丙二醛(MDA)、可溶性糖(PSS)和脯氨酸(PRO)的含量,与未接种相比,最高分别为74.16%、105.91%和51.24%;DSE能提高土壤有机质(OM)、全氮(TN)、速效氮(AN)、全磷(TP)、速效磷(AP)、全钾(TK)和速效钾(AK)的含量,与未接种相比,最高分别增加了19.85%、40.64%、35.25%、57.92%、48.11%、55.62%和68.84%;与未接种相比,DSE还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S-CAT)、蔗糖酶(S-SC)和脲酶(S-UE)活性,最高分别可达71.85%、128.64%和65.05%,特别是干旱胁迫下,接种J09和A065对寄主植物的生物量、形态和生理指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接种J09和A065后,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显著提高,而接种J35显著抑制了樟子松幼苗的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结论】DSE定殖形态的变化可能是提高寄主植物的耐旱机制之一,DSE的定殖种类显著影响寄主植物耐旱性;接种J09和A065可以通过改善植物的生长指标、提高生理指标、维持较高的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根际土壤酶活性等方式来缓解中度干旱胁迫和重度干旱胁迫对寄主植物的不利影响。因此,J09和A065有潜力应用于樟子松微生物肥料中。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狄义宁 谢林艳 谷书杰 马豪 刘鲁峰 何丽莲 李富生
为进一步挖掘甘蔗栽培种及其亲缘野生种中内生菌的功能与价值,筛选出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功能活性的微生物菌株,用于促进甘蔗产业的增收增产。以前期分离纯化获得的589株甘蔗内生细菌为基础,筛选并鉴定具有固氮、溶磷、解钾等促生长特性的功能菌株。在此基础上,对菌株产生的有机酸、吲哚乙酸(IAA)和嗜铁素也进行了定量测定与种类划分。结果表明:共有12株功能菌株被筛选得到,分别编号为B7、B9、C9、D5、E12、F5、G3、H5、J8、L9、M3、O9,其中多株菌株同时具有固氮溶磷解钾等生物学活性;12株菌株分别属于Pantoea、Pseudomonas、Enterobacter、Serratia、Acinetobacter和Bacillus 6个属。进一步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菌株G3与C9对于无机磷和有机磷的溶解能力较强,溶磷量分别为1 386.97±331.96与2 523±68.17mg/L;菌株M3解钾能力较强,解钾量为8.59±0.08mg/L;各菌株所产生的有机酸主要为酒石酸,其次为苹果酸、乳酸、乙酸、柠檬酸;12株功能菌株可产生IAA及嗜铁素,但产生嗜铁素的种类随菌株而异;各菌株与甘蔗种苗共培养过程中均能促进甘蔗种苗芽长与根长的生长,其中表现较优的有E12、C9、G3菌株处理组。该研究可为后续微生物菌肥开发奠定材料基础,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甘蔗 内生细菌 促生长 植物激素 有机酸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廷速 李松 张金莲 覃晓娟 刘红坚 谭裕模 袁照年 李杨瑞
研究菌根对甘蔗的侵染作用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在盆栽灭菌条件下,利用丛枝菌根球囊霉菌株Glomus sp1对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进行接种实验,研究其对侵染甘蔗根系形成菌根的影响。结果表明:Glomus sp1能很好的侵染甘蔗根系,根系有明显的丛枝菌根真菌的菌丝、泡囊和孢子;菌根能促进植株生长,表现在植株高度、叶长、绿叶数和茎径都比对照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
甘蔗 丛枝菌根(AM) 菌根侵染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邓錡璋 王绍明 邱成书 刘红玲
为揭示大田中丛枝菌根(AM)真菌对植物根围细菌群落的影响,本研究以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为对象,设置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接种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和不接种对照(CK) 3个处理进行田间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接种处理之间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构、功能和形成差异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Gi和Gm)显著改变了土壤养分含量,接种后速效磷含量和pH显著高于CK处理(P <0.05),但Gi中糖类物质代谢和脂质代谢的功能菌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Gm和CK,这表明Gi可能会抑制土壤糖类物质代谢和脂质代谢,并且AM真菌接种可能是通过影响甘草根围磷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分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楠 闫思远 裴瑞瑞 顾沛雯
【目的】建立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DSE)的遗传转化体系,获得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DSE转化子,为研究DSE在植物根系的侵染定殖行为和侵染定殖规律奠定基础。【方法】以前期从健康枸杞根系分离的1株DSE菌株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S12菌株为供试材料,确定潮霉素B对其的最低抑制质量浓度,然后研究菌龄(13,15,17,19和21 h)、酶解时间(1.0,1.5,2.0,2.5,3.0和3.5 h)、崩溃酶质量浓度(10,15,20,25,30和35 mg/mL)和渗透压稳定剂种类(NaCl、KCl、CaCl_2和MgSO_4)对S12菌株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采用聚乙二醇(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法将PDL2质粒(含hph和gfp基因)转入S12菌株,对所获转化子进行表型、GFP荧光、PCR及拮抗活性(以尖孢镰刀菌枸杞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Lycium barbarum LR-1菌株为靶标菌)检测,筛选与野生型S12菌株无明显差异且带有GFP标记的转化子。【结果】S12菌株在YPD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7 h,以0.7 mol/L NaCl为稳渗剂,用30 mg/m L的崩溃酶酶解2.5 h,原生质体制备数量最多,为4.53×10~6 mL~(-1)。通过PEG介导,将PDL2质粒(含hph和gfp基因)转入S12菌株,可得47株转化子,转化效率2.35株/μg,从中筛选出10株生长速度和产孢量与野生型S12菌株无明显差异的转化子。荧光观察、PCR和拮抗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成功整合到S12菌株中,成功建立了S12菌株的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了GFP标记菌株,有6株转化子对LR-1菌株的抑菌率与野生型S12菌株无明显差异。【结论】成功建立了遗传稳定性良好的S12菌株遗传转化体系,筛选出了6株抑菌效果与野生型菌株相当的转化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金莲 黄振瑞 车江旅 谭裕模 王维赞 李冬萍 龙艳艳 卢文祥 李松 陈廷速
为了探讨在酸性赤红壤条件下,大田甘蔗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菌剂对甘蔗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种群以及对甘蔗生长的影响,进行酸性赤红壤大田甘蔗接种AM菌剂的试验,初步分析其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AM真菌种群结构及其对甘蔗生长的效应。结果表明:施AM菌剂能促进甘蔗根系对养分的吸收,特别是对钾的吸收;提高土壤的p H值。原土壤存在4种不同类型的土著AM真菌:A.sp.1、A.sp.2、G.sp.4和G.sp.5,施用AM菌剂和化肥分别影响G.sp.5和A.sp.2种群。此外,凡施复合肥的处理,在根系中检测到较多的DSE有隔菌丝和微菌核。大田甘蔗施用AM菌剂,能增加甘蔗有效茎数,提高产量。
关键词:
甘蔗 大田 AM菌剂 根际土壤 AM种群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余永涛 王建华 赵清梅 李海利 宋毓民 王妍 张志敏 崔忠华 耿果霞 李勤凡
【目的】确定甘肃棘豆中是否存在产生苦马豆素(SW)的内生真菌。【方法】对甘肃棘豆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应用薄层色谱法和气相色谱-甲基化--αD-甘露糖苷内标法分别对菌丝中SW进行检测,筛选可生成SW的疯草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5.8S rDNA-ITS序列进行扩增,并对扩增序列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对其进行种属分类。【结果】筛选出1种可以产生SW的甘肃棘豆内生真菌FEL3,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得其菌丝中SW含量为400.52μg/g。根据形态学、5.8S 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和文献报道,确定FEL3为埃里格孢属真菌。【结论】甘肃棘豆中存在生成SW的内生真菌Embel...
关键词:
甘肃棘豆 苦马豆素 内生真菌 埃里格孢属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郭艳霞 杨承剑 彭开屏 唐庆凤 唐振华 梁辛 李孟伟 李丽莉
该研究利用传统培养法从0–90 d打包青贮发酵的甘蔗(Saccharum sinense)尾中分离得到20株乳酸菌。通过形态学观察、API 50 CH生化试剂盒鉴定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鉴定,并测定其产酸能力。结果显示,菌株Y42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菌株Y32、Y59是副干酪乳杆菌(L. paracasei),其余的17株是植物乳酸杆菌(L. plantarum);分离的20株菌株在培养18 h后,菌株发酵液的pH可降低至3.70以下,Y67菌株的pH最低,为3.57。从甘蔗尾中分离的20株乳酸菌产酸能力均较强,具备良好的青贮潜力,可作为制备青贮饲料发酵剂的菌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转娣 刘新龙 姚丽 苏火生 张敏 吴才文
综述开展甘蔗基因工程育种工作20多年来,从最初的利用农杆菌介导法研究抗除草剂和抗虫转基因成功,到目前高转化效率的转基因方法应用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分析影响农杆菌转化甘蔗的关键因素,并对农杆菌介导的甘蔗遗传转化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
根癌农杆菌介导法 甘蔗 遗传转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