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01)
- 2023(9105)
- 2022(8325)
- 2021(7931)
- 2020(6648)
- 2019(15407)
- 2018(15449)
- 2017(29541)
- 2016(16508)
- 2015(18570)
- 2014(18518)
- 2013(18454)
- 2012(16801)
- 2011(15080)
- 2010(14919)
- 2009(13417)
- 2008(12735)
- 2007(10782)
- 2006(9197)
- 2005(7761)
- 学科
- 济(60001)
- 经济(59934)
- 管理(44585)
- 业(41939)
- 企(35440)
- 企业(35440)
- 方法(30080)
- 数学(25969)
- 数学方法(25680)
- 学(16246)
- 农(15759)
- 中国(14770)
- 财(14197)
- 业经(13380)
- 地方(12778)
- 理论(11000)
- 制(10728)
- 农业(10561)
- 和(10527)
- 贸(10200)
- 贸易(10196)
- 环境(9984)
- 技术(9936)
- 易(9874)
- 教育(9566)
- 务(9365)
- 财务(9308)
- 财务管理(9293)
- 企业财务(8799)
- 划(8618)
- 机构
- 大学(231175)
- 学院(228638)
- 管理(91982)
- 济(82048)
- 理学(80792)
- 经济(79947)
- 理学院(79797)
- 管理学(78352)
- 管理学院(77971)
- 研究(76921)
- 中国(52890)
- 科学(52724)
- 京(49621)
- 农(42514)
- 所(39816)
- 业大(39358)
- 研究所(36936)
- 财(35644)
- 中心(34096)
- 农业(33805)
- 江(31997)
- 北京(30995)
- 范(30634)
- 师范(30279)
- 财经(29459)
- 院(27878)
- 经(26844)
- 州(26659)
- 技术(26074)
- 师范大学(24588)
- 基金
- 项目(166855)
- 科学(129453)
- 基金(119818)
- 研究(118140)
- 家(105764)
- 国家(104880)
- 科学基金(89172)
- 社会(70912)
- 社会科(66981)
- 社会科学(66962)
- 省(66629)
- 基金项目(64889)
- 自然(61180)
- 自然科(59704)
- 自然科学(59680)
- 自然科学基金(58582)
- 划(56359)
- 教育(54149)
- 资助(49176)
- 编号(48376)
- 成果(38886)
- 重点(37321)
- 部(35717)
- 发(35125)
- 创(34916)
- 课题(33408)
- 科研(32507)
- 创新(32506)
- 计划(32174)
- 大学(30722)
共检索到3164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狄义宁 谢林艳 谷书杰 马豪 刘鲁峰 何丽莲 李富生
为进一步挖掘甘蔗栽培种及其亲缘野生种中内生菌的功能与价值,筛选出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功能活性的微生物菌株,用于促进甘蔗产业的增收增产。以前期分离纯化获得的589株甘蔗内生细菌为基础,筛选并鉴定具有固氮、溶磷、解钾等促生长特性的功能菌株。在此基础上,对菌株产生的有机酸、吲哚乙酸(IAA)和嗜铁素也进行了定量测定与种类划分。结果表明:共有12株功能菌株被筛选得到,分别编号为B7、B9、C9、D5、E12、F5、G3、H5、J8、L9、M3、O9,其中多株菌株同时具有固氮溶磷解钾等生物学活性;12株菌株分别属于Pantoea、Pseudomonas、Enterobacter、Serratia、Acinetobacter和Bacillus 6个属。进一步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菌株G3与C9对于无机磷和有机磷的溶解能力较强,溶磷量分别为1 386.97±331.96与2 523±68.17mg/L;菌株M3解钾能力较强,解钾量为8.59±0.08mg/L;各菌株所产生的有机酸主要为酒石酸,其次为苹果酸、乳酸、乙酸、柠檬酸;12株功能菌株可产生IAA及嗜铁素,但产生嗜铁素的种类随菌株而异;各菌株与甘蔗种苗共培养过程中均能促进甘蔗种苗芽长与根长的生长,其中表现较优的有E12、C9、G3菌株处理组。该研究可为后续微生物菌肥开发奠定材料基础,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甘蔗 内生细菌 促生长 植物激素 有机酸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余爱丽 张木清 陈如凯
对11个甘蔗及其近缘属供试材料,以锚定简单重复序列为引物,通过PCR扩增和凝胶电泳,从100个引物(来自UBC#9)中得到32个引物的清晰特异图谱.出现清晰条带的二核苷酸重复序列引物19个,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引物3个,四、五核苷酸重复序列引物分别为2、3个,5′简并基序引物4个.引物(AC)n产生的多态性条带最多,其次是5′简并基序引物和(GT)n.所有(AG)n引物和6个(TC)n引物中的5个产生多态性条带,说明甘蔗基因组中含有丰富的AG/TC重复序列.总的来看,不同属间平均出现11.6条多态性条带,属内9.5条,种内有6.6条.对32个引物的特征图谱进行聚类分析,树状图与Irvine的分类结...
关键词:
ISSR标记 甘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昔辉 宋焕忠 张革民 张荣华 方位宽 区惠平 陆建勋 梁强 唐红琴
利用珠磨器和不锈钢珠,以甘蔗及其近缘属割手密、斑茅和河八王为材料提取基因组DNA,并对得到的DNA进行电泳检测、含量测定和SSR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高效快速提取基因组DNA,所提取DNA中蛋白质、多糖类物质等去除较彻底,DNA纯度较高,完整性好;SSR分析条带清晰,多态性较丰富,能扩增出特异性谱带。该方法无需液氮研磨,简单、快速、高效,经济成本低、PCR扩增效果好,适用于大规模的样品检测,可用于甘蔗育种遗传多样性分析、种质鉴定及指纹图谱构建等。
关键词:
甘蔗 DNA提取 SSR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郭艳霞 杨承剑 彭开屏 唐庆凤 唐振华 梁辛 李孟伟 李丽莉
该研究利用传统培养法从0–90 d打包青贮发酵的甘蔗(Saccharum sinense)尾中分离得到20株乳酸菌。通过形态学观察、API 50 CH生化试剂盒鉴定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鉴定,并测定其产酸能力。结果显示,菌株Y42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菌株Y32、Y59是副干酪乳杆菌(L. paracasei),其余的17株是植物乳酸杆菌(L. plantarum);分离的20株菌株在培养18 h后,菌株发酵液的pH可降低至3.70以下,Y67菌株的pH最低,为3.57。从甘蔗尾中分离的20株乳酸菌产酸能力均较强,具备良好的青贮潜力,可作为制备青贮饲料发酵剂的菌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谢玲 刘斌 覃丽萍 张雯龙 李松 秦碧霞 史国英 邓心
从广西8个甘蔗主产区分离得到10个DSE菌株。这些菌株的核糖体DNA的28S基因D1/D2区序列与Genbank中最相似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0个菌株在系统树上聚为3个大分支。其中4个菌株以68%的支持率与枝孢属Cladosporium、茎点霉属Phoma、Lophiostoma sp.和Emericella sp.聚为一大类;5个菌株在84%的支持率上与Conlarium sp.、Cercophora sp.和Schizothecium sp.聚为一大类;1个菌株与Phialocephala fortinii聚为一类,支持率为100%。10个菌株均能与甘蔗共生而无致病性,其中7个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楠 张金莲 李冬萍 汪茜 龙艳艳 谭裕模 李松 陆祖军 陈廷速
为了建立一种甘蔗根系内生真菌最佳的染色方法,便于更好观察甘蔗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对甘蔗根系的侵染情况。将甘蔗根样置于20%的koh溶液中90℃水浴透明90~120 min;接着加入碱性h_2o_2脱色60 min;5%的乙酸酸化5 min后,用5%的墨水醋染液(Quink牌纯黑墨水、北京牌蓝黑墨水)、酸性品红、苏丹红Ⅳ、台酚蓝、苯胺蓝为染液,在66℃水浴染色30 min,后用清水浸泡(12 h)脱色后即可镜检。经过碱性h_2o_2脱色60 min后Quink牌纯黑墨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史国英 魏源文 林丽 杨丽涛 李杨瑞 胡春锦
为了给甘蔗根际促生细菌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对微生物功能基因的挖掘利用提供有价值的菌种资源。利用常规分离方法从甘蔗根际中分离获得菌株GG08160,通过固氮酶活性测定、固氮酶基因nif H扩增及序列分析鉴定该细菌的固氮能力;采用SalkowSki比色法和溶磷圈D/D比值方法分别测定该菌株分泌iaa以及对无机磷的降解能力,利用含有浓度梯度草甘膦的培养基胁迫培养测定该菌株对草甘膦的抗性;采用盆栽接种法明确菌株对甘蔗幼苗的实际促生长作用;根据形态学、BioloG检测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菌株GG08160进行鉴定,确定该菌株的分类地位。研究结果表明,菌株GG08160具有固氮、分泌ia...
关键词:
甘蔗 根际促生细菌 分类鉴定 生物学功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荣 徐永艳 何丽莲 杨清辉 张汉尧 李富生
【目的】评价甘蔗野生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甘蔗抗逆定向遗传改良挖掘具有育种潜力的种质资源。【方法】对44份甘蔗野生近缘种材料按照割手密种内、斑茅种内以及种间3个层次运用ISSR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44个种间材料利用13条ISSR引物扩增,获得261条条带,其中259条为多态性条带、占比为99%;种间多态性依次为甘蔗属割手密种>甘蔗属斑茅种>蔗茅属蔗茅种>芒属五节茅种>金茅属金茅种>河八王属河八王种;44份材料遗传相似系数为0.125~0.710,UPGMA聚类结果基本同形态学分类一致,12个斑茅种样品在0.805处聚合,斑茅和割手密在0.775处聚合,采自西藏察隅的编号A30、A32蔗茅关系密切,芒属、蔗茅属、河八王属的亲缘关系更近,与甘蔗属材料在0.73处聚合。【结论】甘蔗野生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为甘蔗种质资源创新、遗传育种提供了种质材料和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超华 李纯佳 陆鑫 刘新龙 李旭娟 毛钧 林秀琴 刘洪博 字秋燕 蔡青
【目的】研究蔗茅无性系气体交换特性,筛选高光效种质资源,为开展高光效品种培育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自然条件下,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36份蔗茅种质资源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如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叶片饱和水汽压亏缺、蒸腾效率、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结果】36份蔗茅种质资源平均净光合速率为17.61μmOL·m~(-2)·s~(-1),倍数变化为2.28;平均气孔导度为0.15 mOL·m~(-2)·s~(-1),倍数变化为2.88;平均胞间CO_2浓度为163.49μmOL·mOL~(-1),倍数变化为2.29;平均蒸腾速率为2.17 mmO...
关键词:
蔗茅 气体交换参数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昔辉 方锋学 张荣华 宋焕忠 杨荣仲 高轶静 区惠平 雷敬超 罗霆 段维兴 张革民 李杨瑞
以甘蔗属优良甘蔗新品种(系)为母本,以收集于广西的河八王属材料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利用SSR标记对获得的杂种进行真实性鉴定。从70对甘蔗SSR引物中筛选出9对用于对5个甘蔗×河八王组合的57个杂交后代植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其中有14株具有双亲特征带,确定为真杂种。SSR标记可用于甘蔗河八王杂种真实性鉴定,研究结果为甘蔗野生种质河八王属植物的杂交利用及相关基础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甘蔗 河八王 SSR 杂种鉴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刚红 姜子德 沈万宽 罗明珠 饶得花
以甘蔗黑穗病菌(Sporisoriumscitamineum)交配型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在单因素优化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甘蔗黑穗病菌SCo TPCRG反应体系的Mg2+、d NTPs、引物、r Taq DNA聚合酶和模板用量5个因素进行优化,建立优化的甘蔗黑穗病菌SCo TPCRG反应体系:DNA模板12.50ng、d NTPs0.17mmol/L、引物0.46μmol/L、Mg2+1.7 mmol/L、r Taq DNA聚合酶0.85U、1×Buffer(Mg2+free),总体积25μL.应用优化体系从30条SCo T引物中筛选扩增条带清晰且多态性丰富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晓燕 李文凤 张荣跃 单红丽 李婕 李银煳 黄应昆
【目的】明确低纬高原云南蔗区甘蔗锈病病原种类、发生分布特征、病原间及其与柄锈菌属其他锈菌的系统进化关系。【方法】通过症状观察,病原形态特征观察和分子检测对采自云南不同蔗区的57份锈病样品进行病原鉴定;并构建NJ树分析甘蔗锈病病原与其他柄锈菌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云南勐海海引1号4份锈病样品的夏孢子堆桔黄色,夏孢子梨形,栗褐色或金黄色,表面有刺,壁顶端加厚10 μm,大小为(25~50)μm × (16~35)μm,具4~5个芽孔。核苷酸序列与已报道的屈恩柄锈菌(GU058021)同源性在99.9%以上,表明这些锈病样品是由屈恩柄锈菌引起的甘蔗黄锈病;其余53份锈病样品的夏孢子堆棕红色,夏孢子球形,棕色至深棕色,表面布满小刺,壁四周均匀加厚,大小为(20~40)μm × (13~25)μm,芽孔多4个;侧丝无色,匙形。核苷酸序列与已报道的黑顶柄锈菌(GU058001)同源性在99.8%以上,表明这些锈病样品都是由黑顶柄锈菌引起的甘蔗褐锈病。系统进化树显示,文章获得的4条屈恩柄锈菌与Puccinia polysora(GU058024)聚为1组,遗传关系近;53条黑顶柄锈菌与P. nakanishikii (GU058002)、P. rufipes (AJ296545)、Aecidium deutziae (KU309317)和P. coronata (DQ354526)等柄锈菌属锈菌聚为1组,遗传关系近;而2种甘蔗锈病菌的遗传关系相对较远。【结论】在低纬高原云南蔗区首次发现引起甘蔗黄锈病的屈恩柄锈菌,并证实引起褐锈病的黑顶柄锈菌是低纬高原甘蔗锈病的主要病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刚红 沈万宽 吴夏明 陈双 罗明珠 陈培寿
为研究来源于不同遗传类群甘蔗黑穗病菌分离物侵染寄主甘蔗防御酶活性变化差异,采用注射接种法,将5个不同遗传类群的代表分离物(分离物编号依次为16,24,25,47,89号)侵染抗病甘蔗品种Q171和感病甘蔗品种ROC22,测定甘蔗与甘蔗黑穗病菌分离物互作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5株分离物侵染引起的寄主甘蔗SOD、POD、CAT活性变化曲线中均存在2个酶峰值,抗病甘蔗品种Q171中PPO和感病甘蔗品种ROC22中PAL也存在2个酶峰值,接种后1 D出现峰值Ⅰ,接种后3~5 D出现...
关键词:
甘蔗 甘蔗黑穗病菌 防御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廷速 李松 张金莲 覃晓娟 刘红坚 谭裕模 袁照年 李杨瑞
研究菌根对甘蔗的侵染作用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在盆栽灭菌条件下,利用丛枝菌根球囊霉菌株Glomus sp1对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进行接种实验,研究其对侵染甘蔗根系形成菌根的影响。结果表明:Glomus sp1能很好的侵染甘蔗根系,根系有明显的丛枝菌根真菌的菌丝、泡囊和孢子;菌根能促进植株生长,表现在植株高度、叶长、绿叶数和茎径都比对照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
甘蔗 丛枝菌根(AM) 菌根侵染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国辉 李俊光 许东林 沈万宽 邓海华
【目的】明确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SCYLV)在华南地区的发生与危害情况,检验华南地区甘蔗上普遍发生的甘蔗绵蚜的传毒特性。【方法】对华南地区多个甘蔗产区主要甘蔗品种黄叶病发生情况进行田间调查,采用RT-PCR技术扩增病毒CP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建立能够检出单头蚜虫及侵染早期未现症植株体内SCYLV的巢式RT-PCR检测技术,测定甘蔗绵蚜传毒寄主范围及传毒效率。【结果】华南地区果蔗和糖蔗均已受到SCYLV的侵染,大多田块病株零星分布,病株率0.5%~10%,但少数田块病株率超过80%。大多数SCYLV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序列与SCYLV巴...
关键词:
甘蔗黄叶病毒 甘蔗绵蚜 传毒介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