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28)
- 2023(2086)
- 2022(1770)
- 2021(1727)
- 2020(1538)
- 2019(3205)
- 2018(3220)
- 2017(5396)
- 2016(3380)
- 2015(3635)
- 2014(3428)
- 2013(3376)
- 2012(3214)
- 2011(2866)
- 2010(2818)
- 2009(2724)
- 2008(2632)
- 2007(2328)
- 2006(1992)
- 2005(1786)
- 学科
- 学(10140)
- 济(8407)
- 经济(8397)
- 业(4890)
- 管理(4762)
- 企(3773)
- 企业(3773)
- 环境(2828)
- 及其(2747)
- 方法(2699)
- 防(2688)
- 经济学(2633)
- 防治(2583)
- 治(2579)
- 生物(2522)
- 理论(2449)
- 农(2399)
- 害(2205)
- 中国(2172)
- 虫(2150)
- 数学(2016)
- 数学方法(1976)
- 水产(1896)
- 虫害(1793)
- 教育(1756)
- 农业(1683)
- 财(1603)
- 病虫(1586)
- 病虫害(1586)
- 染(1581)
- 机构
- 大学(48747)
- 学院(47039)
- 研究(21686)
- 农(19261)
- 科学(18677)
- 农业(15731)
- 所(13510)
- 中国(13273)
- 济(13183)
- 业大(13123)
- 经济(12863)
- 研究所(12849)
- 管理(10730)
- 京(10395)
- 农业大学(10210)
- 室(9846)
- 实验(9379)
- 理学(9088)
- 实验室(9056)
- 省(8997)
- 中心(8995)
- 理学院(8835)
- 业(8656)
- 重点(8526)
- 管理学(8446)
- 管理学院(8367)
- 科学院(7692)
- 江(7610)
- 技术(7538)
- 院(7434)
共检索到682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杜艳 刘邮洲 刘永锋 李建斌 乔俊卿 许凌宇
为研究甘蓝根肿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在寄主根部的侵染过程,以湖北长阳火烧坪根肿病菌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温度、pH及培养基质对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初步观察该病原菌在寄主根部的侵染情况。结果显示,在温度24℃、pH 6.5以及过滤除菌的根分泌液条件下,休眠孢子的萌发率最高。通过观察根肿病菌不同时间段的侵染情况发现,第3天时游动孢子开始侵染根毛;第5天时形成大量原质团,且根毛顶端开始膨大;第8天时大量的原质团开始分化;第11~13天时形成游动孢子囊,且部分游动孢子成熟释放;第25天时观察到根部肿大,且镜检发现根皮层细胞内充满大量的休眠孢子囊。说明甘蓝根肿病菌与温度、pH以及培...
关键词:
甘蓝 根肿病菌 生物学特性 侵染过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云 马淑青 李晓琴 王靖 胡晓玲
【目的】比较油菜根肿病菌与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的形态是否存在差异。研究油菜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生物学特性,为防治油菜根肿病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镜观察油菜根肿病菌的形态特征和休眠孢子至管腔的形态演变过程。采用地衣红染色,观测不同根分泌物和条件对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休眠孢子近球形,有乳突,直径为1.9~4.3μm(平均3.5μm),大于甘蓝根肿菌休眠孢子(2.5μm);透射电镜下游动孢子近球形、肾形或椭圆形,直径为1.6~3.5μm(平均2.8μm),同侧生不等长尾鞭式双鞭毛。休眠孢子萌发形成游动孢子、休止孢、休止孢再生出侵入结构管腔。休眠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24℃,最适pH值是6....
关键词:
油菜 根肿菌 形态 休眠孢子 生物学特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祝朋芳 齐丹 段玉玺 毛洪玉 付印东 杨迎东 屈连伟
研究了光学显微镜下菊花白锈病病原菌侵染菊花的过程。结果表明:病原菌冬孢子萌发后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上发育成2~4个担孢子。担孢子圆肾形,飞落到菊花叶表皮后萌发成菌丝,造成新的侵染点,菌丝成熟后发育成新的冬孢子,完成1个侵染循环。未见夏孢子。
关键词:
菊花白锈病 病原菌 侵染 显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尹全 宋君 刘勇 刘红雨 黄小琴
根据GenBank中根肿病菌的保守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该引物能从供试的根肿病菌根组织中特异性扩增出一条498bp的预期条带。采用改良土壤DNA提取方法对人工配制病土中根肿病菌休眠孢子DNA提取,通过检测不同稀释度和不同孢子量的DNA检测结果证明,该检测方法能检测出土壤根肿病菌含量大于104个孢子/g孢子浓度的带菌土壤,且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简便、有效的特点。
关键词:
根肿病菌 休眠孢子 PCR 土壤检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瀚文 陈汝婷 许建娇 周俊华 石鹏 杨青山 韩俊 初奎 宇佳 迟德富
【目的】筛选球孢白僵菌并探究其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的致病性,以及分析球孢白僵菌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的侵染过程。【方法】1)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所筛选菌株的品系;2)利用Excel2016软件计算累计校正死亡率,SPSS 26.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式和LC_(50);3)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球孢白僵菌侵染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的过程。【结果】1)经鉴定,从长林小蠹僵虫虫体上分离纯化得到的是4株不同的球孢白僵菌(编号分别为Bbz1、Bbz2、Bbz3和Bbz4);2)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进行毒力测定,4株球孢白僵菌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毒力并不相同,其中,菌株Bbz4对幼虫的毒杀效果最好,接种7 d后,1×10~8孢子/m L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对长林小蠹幼虫致死率达到100%,LC_(50)为3.68×10~5孢子/m L,对成虫毒杀效果最好的是菌株Bbz1,接种7 d后,1×10~8孢子/m L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对长林小蠹成虫致死率达到100%,LC_(50)为3.27×10~6孢子/m L;3)使用菌株Bbz4和菌株Bbz1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的侵染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在接种0~12 h时,菌株分生孢子接触并附着在长林小蠹体表;接种18 h时,发现孢子萌发并产生芽管;接种36 h时,发现有菌丝向内穿透体壁的现象出现;接种72 h时,菌丝伸出体外;接种96~120 h时,整个虫体被菌丝覆盖。【结论】确定了从长林小蠹僵虫虫体上分离到的是4株不同球孢白僵菌,其中菌株Bbz4和Bbz1分别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致病性最强,并确定接种后不同时间节点上白僵菌的侵染进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琼 任佐华 杨华 刘二明
为准确、快速、便捷检测出土壤中根肿病菌休眠孢子量,应用所建立的根肿病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技术,测定了湖南湘潭县响水乡、长沙县路口镇、桃江县桃花江镇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发生地的42份土样的休眠孢子数量。检测结果表明,40份土样的根肿病菌休眠孢子量为(2.76×104~4.37×106)个/g;休眠孢子量≥104个/g的土壤均有根肿病发生,而休眠孢子量为8.42×102、9.78×102个/g的2份土样未发生根肿病,说明当土壤中根肿病菌休眠孢子量≥104个/g时,根肿病害易发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剑锋 张彧楚 刘挺 塞拉尔·唐瑟 程云清
榛实象甲是目前我国榛园中导致产量损失的首要害虫,生产中以化学防治为主,易导致果品化学残留超标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筛选榛实象甲的高毒力菌株,以期为其生物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使用2株绿僵菌(CGMCC No.3.7986、3.4607)、1株白僵菌(CGMCC No.12108)接种榛实象甲成虫,检测其侵染榛实象甲累积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并用解剖镜与扫描电镜观察了白僵菌侵染榛实象甲成虫的过程。结果表明,白僵菌菌株12108侵染榛实象甲后,在处理后的第4天与第6天累积死亡率分别达到91.67%和100%
关键词:
榛实象甲 白僵菌 绿僵菌 生物防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范东颖 赵玲云 黄丽丽 颜霞
【目的】对生防菌HHs.015抑制苹果腐烂菌(Valsa mali)在寄主中侵入、定殖、扩展的现象进行组织学与细胞学观察,阐释生防菌HHs.015对苹果腐烂病的防治机理。【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生防菌HHs.015侵入寄主的方式,对HHs.015作用下寄主体内的苹果腐烂菌亚细胞结构变化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并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寄主胼胝质的发生与积累情况。【结果】HHs.015通过树皮皮孔、毛孔等自然孔口侵入树皮,与苹果腐烂菌的侵入方式一致,可能在空间位点上与病原菌存在竞争作用;HHs.015作用下寄主体内的苹果腐烂菌菌体细胞壁不均且加厚、质壁分离、细胞质凝缩固集并形成大液泡,还能够诱导寄主产生胼...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剑波 张静 张蕾 陈千思 秦利鸿 李国庆
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灰霉病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侵染垫侵入油菜叶片的过程。观察结果发现:灰霉病菌顶端菌丝聚集通过形成侵染垫,侵染垫分泌胶状物质降解表皮细胞的细胞壁,菌丝通过破损的表皮细胞进入叶片并在叶肉细胞间及细胞内生长;侵入的菌丝进一步降解叶肉细胞的细胞壁并在叶肉组织中生长繁殖,造成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凝聚、细胞器破裂等细胞坏死症状。研究结果表明:灰霉病菌侵染垫通过降解植物细胞壁侵染植物,并且在植物组织内生长过程中也会降解细胞壁,细胞壁的降解在灰霉病菌侵染和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谢婉凤 郭文硕 陈玉森 方树民 冯丽贞 许文耀 刘金燕
对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角斑病病原福木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ra elaeodendri)的生物学特性及侵入方式研究表明,该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7-29℃,以胡萝卜培养基生长最好,pH值4.5-9.0适合生长.产孢最适温度31℃,最适pH值为6,燕麦培养基最适产孢.孢子萌发最适温度31℃,最适pH值为3,雷公藤汁液及暗培养条件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且萌发需要一定的湿度.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接种24 h时萌发芽管直接从背面气孔侵入雷公藤叶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丁云花 Paul Scholze 简元才 赵秋菊
将甘蓝幼苗分别培养在缺N(oN)、缺P(oP)、缺Ca(oCa)或缺K(oK)的不完全营养液中,培养56 d后分别于离体(Seg)和非离体(Int)叶片上接种黑斑病菌,以N,P,Ca和K营养素齐全的全营养液为对照,通过调查不同营养液处理后甘蓝叶片黑斑病的病斑大小,探讨N,P,Ca和K等无机营养素对黑斑病菌侵染甘蓝幼苗的影响。试验分2部分完成:第1部分缺N,缺P和缺Ca 3个处理同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营养液培养的甘蓝叶片黑斑病病斑大小有显著差异,顺序为对照>缺P>缺Ca>缺N处理;而在对照、缺P和缺Ca处理中,同一处理的非离体叶片病斑明显大于离体叶片病斑,缺N处理情况则相反。第2部分缺K处...
关键词:
甘蓝 黑斑病 营养液 症状表达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孙思 王军
以银海枣褐斑病的病原菌链格孢刺葵专化型为材料,研究其对寄主和非寄主叶片伤口的趋向性及其特异性。结果显示病菌对寄主叶片伤口具有强烈的趋向性,对非寄主伤口则基本缺乏定向性生长。趋向性的存在和强度与病菌对供试植物的识别和成功侵染有密切联系。病菌的趋向性受到伤口与孢子之间距离的影响,在500μm范围内,趋向性反应最强,但当距离超过1000μm后,趋向性下降甚至消失。伤口新鲜度是影响趋向性强度的另外一个因素,新鲜伤口对真菌芽管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24h的伤口对芽管吸引力大幅下降,48h或以上时间的伤口基本失去了吸引力。沾染了非寄主叶片汁液的寄主伤口的吸引力下降;而沾染寄主叶片汁液的非寄主伤口的吸引力却上...
关键词:
链格孢刺葵专化型 银海枣 趋向性 识别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滕彩玲 钟晰 吴昊娣 胡燕 周常勇 王雪峰
【目的】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是制约柑橘产业发展的重大病害,我国发生的黄龙病由韧皮部杆菌亚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引起。本研究通过分析潜在耐黄龙病柑橘品种马蜂柑(Citrus hystrix)在感染黄龙病后不同时期的生物学症状、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学差异,揭示马蜂柑不同时期对黄龙病菌具有耐性的分子机理,为进一步深入挖掘抗性基因及开展抗病育种打下基础。【方法】以嫁接在两年生卡里佐枳橙砧木上的马蜂柑作为供试材料,使用只感染CLas、其他常见柑橘病毒类病原均呈阴性的毒源为接毒材料对马蜂柑进行接种,并在接种毒源后每隔15 d进行定期的荧光定量PCR检测。将马蜂柑接种毒源4个月(最早检测到CLas阳性)作为感病前期处理,接种毒源14个月作为感病后期处理,以健康植株为对照,进行生物学症状和显微结构观察,分析其感病后不同时期的结构变化。结合比较转录组学分析与荧光定量PCR验证,解析其耐病相关机制。【结果】症状观察发现,马蜂柑在感病前期和感病后期,植株叶片几乎不显症;显微结构观察表明,马蜂柑在感病前期中脉组织结构清晰,细胞形态正常,无淀粉粒积累的现象,仅在后期出现韧皮部极少数的筛管被堵塞;对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筛选鉴定,马蜂柑感病前期共筛选鉴定到181个差异表达基因,感病后期共筛选鉴定到1 384个差异表达基因;比较转录组分析表明,马蜂柑感病前期和后期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壁代谢、防御反应、淀粉与蔗糖代谢、胼胝质合成以及信号转导等方面,其中在感病前期,淀粉与蔗糖代谢、细胞壁代谢相关的调控基因下调表达,在感病后期,水杨酸代谢及其信号转导途径、病程相关蛋白和谷胱甘肽转移酶相关的调控基因上调表达。【结论】马蜂柑响应CLas早期侵染主要表现为物理结构稳定、淀粉合成和光合作用等途径不受干扰;而水杨酸介导的抗性信号转导、效应蛋白触发免疫反应(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ETI)激活的病程相关蛋白和谷胱甘肽转移酶参与的解毒作用是感病后期的主要耐病机制。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顺利 刘红霞 戴思兰
The white rust,caused by Puccinia horiana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pidemic diseases on Chrysanthemum,and also was a quarantine action pest in the world.Trials determined the teliospores germinating biology of P.horiana : the teliospores were germinated between 4 ℃ and 32 ℃,while the optimum te...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宏宝 李茹 付佑胜 赵桂东 梁照文 张凯
通过在不同抗性甘薯品种上接种不同基因型腐烂茎线虫来研究线虫群体繁殖量、性比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基因型B群体De YL随着接种数量的增加,线虫在不同甘薯品种下繁殖数量均显著增加,其中在栗子香品种上的繁殖量增加最高,与其它2个甘薯品种相比,线虫繁殖量在(P<0.05)上差异显著;随着接种量的增加,在栗子香上线虫性比从0.77增加到1.44,表现线虫向雌虫方向分化;在徐薯18上同样表现为线虫向雌虫分化,相关性分析发现,在胜利百号、栗子香、徐薯18甘薯品种上,线虫群体繁殖量与性比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
关键词:
腐烂茎线虫 营养环境 繁殖量 雌雄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