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49)
- 2023(7150)
- 2022(6014)
- 2021(5632)
- 2020(4944)
- 2019(11222)
- 2018(11190)
- 2017(20898)
- 2016(12042)
- 2015(13393)
- 2014(13728)
- 2013(13087)
- 2012(11965)
- 2011(10873)
- 2010(10798)
- 2009(10000)
- 2008(9642)
- 2007(8668)
- 2006(7322)
- 2005(6457)
- 学科
- 济(46423)
- 经济(46370)
- 管理(32019)
- 业(29076)
- 方法(25262)
- 企(24560)
- 企业(24560)
- 数学(22878)
- 数学方法(22432)
- 学(12330)
- 财(11392)
- 中国(10999)
- 农(10700)
- 制(9512)
- 理论(8930)
- 地方(8319)
- 业经(8107)
- 体(7822)
- 银(7579)
- 银行(7546)
- 融(7459)
- 金融(7452)
- 务(7269)
- 财务(7229)
- 行(7228)
- 财务管理(7211)
- 技术(7149)
- 企业财务(6902)
- 农业(6689)
- 环境(6572)
- 机构
- 学院(166990)
- 大学(166795)
- 济(60969)
- 管理(60937)
- 研究(60102)
- 经济(59502)
- 理学(52964)
- 理学院(52310)
- 管理学(50777)
- 管理学院(50483)
- 中国(42973)
- 科学(41809)
- 农(37217)
- 京(35885)
- 所(32597)
- 业大(31149)
- 研究所(30253)
- 农业(29858)
- 财(28146)
- 中心(27084)
- 江(25389)
- 财经(22460)
- 北京(22109)
- 院(21988)
- 范(21461)
- 师范(21114)
- 省(20815)
- 技术(20785)
- 州(20586)
- 经(20451)
- 基金
- 项目(120170)
- 科学(92528)
- 基金(85624)
- 研究(79921)
- 家(78312)
- 国家(77747)
- 科学基金(64721)
- 省(49300)
- 社会(48316)
- 社会科(45780)
- 社会科学(45766)
- 自然(45137)
- 基金项目(44502)
- 自然科(44163)
- 自然科学(44146)
- 自然科学基金(43331)
- 划(41954)
- 教育(38088)
- 资助(37018)
- 编号(30740)
- 重点(28100)
- 计划(25681)
- 部(25462)
- 成果(24928)
- 发(24751)
- 创(24609)
- 科研(23724)
- 科技(23204)
- 创新(23136)
- 课题(23057)
共检索到2411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真 蒲圆圆 高长斌 周广生 涂金星 傅廷栋
【目的】评价甘蓝型油菜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苗期耐湿性,筛选极端耐湿性DH系。【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株高(PH)、根长(RL)、地上部干重(SDW)、根干重(RDW)、根冠比(R/S)、总干重(TDW)等6个性状的耐湿系数作为耐湿性评价指标,对甘蓝型油菜DH群体的118个株系及其亲本进行苗期耐湿性评价。【结果】(1)与对照相比,湿害严重抑制了甘蓝型油菜苗期的生长,6个评价指标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根干重的变异系数最大;(2)在对照和湿害条件下,群体各株系各性状均表现出超亲连续分离,大部分呈正态分布,湿害条件下的分离更为明显;(3)相关性分析表明,地上部干重、根干...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苗期 耐湿性 评价指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学昆 范其新 陈洁 李加纳 王汉中
目的试图阐明不同耐湿基因型甘蓝型油菜苗期对缺氧胁迫的生理差异响应。方法试验采用不同耐湿基因型的甘蓝型油菜材料,对发芽种子和幼苗(3叶期)缺氧处理,测定种子发芽性状和幼苗可溶性糖、脯氨酸、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耐湿与不耐湿基因型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缺氧处理后耐湿材料发芽种子具有较高的相对发芽率、相对苗长、根长、苗重和活力指数,而相对电导率较低。3叶期幼苗缺氧处理后,耐湿材料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提高幅度显著高于不耐湿材料,MDA和相对电导率则显著较低;耐湿基因型POD活性显著提高,CAT活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程勇 顾敏 丛野 邹崇顺 张学昆 王汉中
【目的】研究甘蓝型油菜发芽期耐湿抗性的遗传机制,为合理选配亲本和选育耐湿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6个耐湿性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品种配制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在水淹胁迫条件下萌发亲本及F1代种子,测定萌芽种子的相对根长、相对茎长、相对单株鲜重、相对芽苗率、相对电导率和相对活力指数,用GriffingⅠ方法对发芽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进行遗传分析。【结果】在30个组合间,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达到极显著水平,特殊配合力方差除了单位电导率外也达到极显著水平。遗传效应分析表明:相对于其它5个性状,作为最能代表甘蓝型油菜耐湿性的相对活力指数,其狭义遗传率最大,而广义遗传率相对较小。品种中双9号和P7...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浩杰 柴靓 蒲晓斌 张锦芳 蒋俊 崔成 张雪花 蒋梁材
对15份油菜资源材料分别进行室内发芽和田间模拟湿害鉴定,以研究湿害胁迫对产量的影响及耐湿性不同鉴定方法之间的一致性。结果表明,15份油菜资源耐湿性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室内缺氧发芽鉴定下,15份材料表现为活力指数、成苗率、相对苗长、相对根长和相对鲜重等耐湿性指标有较大差异;田间模拟湿害胁迫后,油菜生长受到严重抑制,主要表现为根鲜重、根长、地上部鲜重、株高、全株鲜重、地上部干重、根干重、根冠比下降。同时,油菜生理指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MDA)、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都升高;田间湿害后15份材料株高、有效分枝数、有效角果数、每果粒数和单株产量极显著降低,其中有效角果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俎峰 罗延青 赵凯琴 马芳 董云松 符明联 陈苇 王敬乔 李根泽 李劲峰
在云南本地芥菜型油菜文山大脚黄(母本)与甘蓝型油菜品种花油5号(父本)杂交F1小孢子培养获得的DH群体中分离出双主茎材料,其田间表现具有良好的抗旱性。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七叶期甘蓝型油菜双主茎材料在干旱和对照条件下基因差异表达情况。共筛选了512对引物组合,获得56个干旱诱导上调表达的差异片段。对36个大于100 bp的片段克隆测序、同源比对、结果归并为30个非重复的TDFs,对已知功能的18个TDFs功能预测表明这些片段参与了细胞形态建成与降解、代谢、能量、细胞周期、蛋白质合成、蛋白质修饰、蛋白质结合、运输途径等相关过程。本试验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对于了解油菜苗期抗旱性形成的调控机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永明 林忠武 董军刚 魏泽兰 石淑稳 张丽丽
以相对发病率和相对病情指数(RDI)为指标,比较了三轮半姊妹(HS)家系和全姊妹(S1)家系的油菜菌核病抗(耐)性水平。病圃诱发(菌丝体喷雾)条件下,HS家系群和S1家系群的平均RDI为116.8~172.2,家系间RDI变幅为40.2~408.5。在96HS和96S1家系群中分别有30.6%和39.0%的家系RDI小于100,其中有些家系的病情指数仅为抗性对照的40%。单株表型选择可为选择提供较大的变异基础,但以HS和S1家系病害鉴定为依据的选择,能更为显著地改善群体抗性水平。相同年份田间和病圃条件下的RDI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不同年度间RDI相关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杜坤 高亚楠 孔月琴 范芸 王幼平
【目的】验证OsLTP对油菜耐盐胁迫的影响。【方法】构建高效表达载体pCAM2300-35S-LTP-Ocs,使用农杆菌介导的油菜下胚轴转化方法,将来自巴西旱稻的OsLTP导入到甘蓝型油菜扬油6号中。通过PCR和Southern杂交验证转基因植株,并测定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转OsLTP植株的生物量和生理指标,鉴定其耐盐性。【结果】分子鉴定表明运用上述方法成功地将外源OsLTP导入甘蓝型油菜中。在100 mmol.L-1NaCl和200 mmol.L-1NaCl处理下,转基因后代植株的生物量、叶绿素积累量、PSⅡ活性和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均比非转基因植株高,而叶片MDA含量低于对照。【结论】导入的...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OsLTP 遗传转化 盐胁迫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永明 吴江生
以显性核不育基因Ms为异交媒介,用75个具有期望农艺和品质性状的甘蓝型油菜育种材料,配制了含有12种细胞质类型的杂交组合,将这些组合在隔离条件下随机交配2次,合成了供轮回选择用的基础群体(Co)。随机交配群体各代有约40%的不育株。群体内稳定的低芥酸基因型频率表明,各代个体间随机交配是充分的。Co群体的可育、不育亚群体间单株种子重和品质性状存在差异。首轮对品质性状的选择进展明显。S1家系评价表明,Co群体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势。所得结果初步显示,利用Ms基因进行甘蓝型油菜产量改良是一条有效的育种途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小霞 刘自刚 田海燕 魏家萍 崔俊美 武泽峰 董小云 郑国强 王莹 巩永杰 杨馥睿 翟利佳
【目的】解决强冬性冬油菜/春油菜间杂交种生产花期不遇问题,为我国强冬性冬油菜和春油菜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NTS211、NTS304)和春油菜(C05、C19)为试验材料,10/11(月/日)秋播甘蓝型强冬性冬油菜和春油菜;12/10、12/30、1/19、2/8、2/28冬播强冬性冬油菜和春油菜,记录生育期、出苗率和结实性能,并分析各生育期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结果】10/11秋播甘蓝型油菜冬前出苗,强冬性冬油菜可以安全越冬,春性油菜越冬率为0;甘蓝型油菜在12/10之后播种种子在越冬期不萌发,翌年早春3/21-4/6温度回暖后,种子陆续出苗,出苗率为21%-72.3%。冬播冬油菜花期在6/21—7/5到7/3—7/20;冬播(12/10—2/8)春油菜的花期5/10—5/12到5/25—5/30;秋播冬油菜花期在5/5—5/6到5/30;秋播冬油菜和冬播(12/10—2/8)春油菜花期相遇,1/19冬播春油菜和秋播冬油菜花期叠合时间最长为18 d。随着冬播时间推迟,冬播冬油菜花期进程延迟,生育期延长,冬播春油菜花期进程提早,生育期缩短;冬播冬油菜的结实性能呈下降趋势,冬播春油菜的千粒重呈上升趋势;冬播冬油菜和春油菜在苗期赤霉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在蕾薹期呈下降趋势,花期和角层期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冬播冬油菜苗期的生长素含量显著高于春油菜;蕾薹期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生育时期;冬油菜和春油菜的丙二醛含量在苗期最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花期最高。【结论】强冬性冬油菜秋播及春油菜冬播调解花期相遇可行,1/19冬播春油菜和秋播冬油菜花期叠合时间最长为18 d,冬播通过影响甘蓝型油菜叶片的抗氧化酶、丙二醛、渗透调节物质与内源激素,最终影响生长发育和结实性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秦世玉 孙学成 胡承孝 谭启玲 赵小虎 李路
为了解钼肥施用对甘蓝型油菜薹期钼营养及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测定了甘蓝型油菜各个部位钼含量,叶片光合特性、色素、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表明,施钼显著增加2个品种L0917和中双11(ZS11)单株鲜质量,提高幅度分别为235.50%,67.94%。施钼显著提高了ZS11叶片色素含量,L0917和ZS11叶绿素a/b值,分别降低了16.28%和10.26%,施钼提高了蒸腾速率(Tr),降低了胞间CO2浓度(Ci),对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没有显著影响。同时,施钼提高了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L0917和ZS11)35.31...
关键词:
钼 甘蓝型油菜 薹期 碳代谢 氮代谢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海玉 王欣 李劲峰
引进四川的甘蓝型杂交组合89-50中分离的不育株作母本,用自选的双低、高配合力的自交系8840894、92103作轮回亲本,采用杂交、连续回交-自交、自交育性分离、株系内成对测交、株系内兄妹交转育成新的双低、高油分、高配合力的隐性核不育两型系99F114AB、99F121AB。其具有低芥酸、低硫甙、高含油量、高配合力等优良性状,恢复源广较易配制出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隐性核不育 回交-自交转育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彭鹏飞 李云昌 胡琼 刘凤兰 李英德 徐育松 梅德圣
油菜生产效益的提高有赖于机械化进程的推进,而机械化收获要求油菜品种具有较强的抗裂角性。为明确我国最新育成的油菜杂交种(或品系)对机械化收获的适应性,以改进后的随机碰撞法对2008年参加湖北省和全国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试的50份甘蓝型油菜进行了抗裂角性鉴定。结果表明,抗裂角指数为0.020~0.470,对照品种中油杂2号的抗裂角指数为0.218,大致处于中间值。将抗裂角指数范围分为:>0.4,0.3~0.4,0.2~0.3,0.1~0.2及<0.1五个区域,被鉴定的50份甘蓝型油菜在这5个区域的分布频数分别为5,5,10,17和13个,表明我国最近育成的油菜杂交种(或新品系)的抗裂角性存在较大的...
关键词:
油菜 品种筛选 抗裂角指数 机械化收获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书芬 傅廷栋 李媛媛 朱家成 王建平 马朝芝
采用SRAP标记对甘蓝型油菜品种1141B、垦C1、32B和32C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每对引物组合产生13~36对比较清晰的扩增带,20对引物组合共产生419条扩增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20.95条。20对引物组合共产生多态性带116条,每对引物组合产生3~10条,平均5.8条。每对引物组合产生的多态性带的比例为18.75%~38.89%,平均为28.23%。用24对引物组合对组合1141B×垦C1构建的F2群体各单株多态性进行了分析,F2群体多态性标记75条,平均为3.12条。用卡平方测验检测F2群体各单株标记基因型频率是否偏离了期望比例1∶2∶1(共显性标记)和3∶1(显性标记)的分离规...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多态性 SRAP标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淑稳 周永明 孙学成 张献龙
以甘蓝型油菜(BrasicanapusL.)9506品系的下胚轴为受体,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介导,进行了除草剂Glufosinate抗性基因(pat)的转化试验,得到了抗卡那霉素(Kan)选择剂的小植株,并对影响转化的一些因素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Kan和羧苄青霉素(Cb)对芽再生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用含2,4-D的培养基对下胚轴进行预培养和选择培养基中附加AgNO3均能促进转化细胞的生长和芽的再生。转化植株对Glufosinate除草剂的抗性和分子验证工作正在进行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