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31)
- 2023(12160)
- 2022(10809)
- 2021(10295)
- 2020(8803)
- 2019(20296)
- 2018(20424)
- 2017(38672)
- 2016(21840)
- 2015(24592)
- 2014(24866)
- 2013(24287)
- 2012(22353)
- 2011(20039)
- 2010(19927)
- 2009(18115)
- 2008(17566)
- 2007(15082)
- 2006(12984)
- 2005(11197)
- 学科
- 济(81222)
- 经济(81124)
- 管理(58275)
- 业(53846)
- 企(44979)
- 企业(44979)
- 方法(40796)
- 数学(35667)
- 数学方法(35098)
- 学(22485)
- 农(21585)
- 中国(20005)
- 财(19215)
- 地方(17023)
- 业经(16996)
- 理论(15359)
- 制(14527)
- 农业(14101)
- 贸(13785)
- 贸易(13779)
- 和(13735)
- 易(13364)
- 技术(12602)
- 环境(12594)
- 务(11923)
- 财务(11844)
- 财务管理(11821)
- 教育(11670)
- 银(11518)
- 银行(11449)
- 机构
- 大学(303080)
- 学院(302668)
- 管理(117177)
- 济(109110)
- 经济(106512)
- 研究(104023)
- 理学(102212)
- 理学院(100989)
- 管理学(98672)
- 管理学院(98151)
- 中国(73632)
- 科学(71619)
- 京(65155)
- 农(60275)
- 所(54931)
- 业大(53366)
- 研究所(50890)
- 财(48989)
- 农业(48109)
- 中心(46400)
- 江(43412)
- 北京(40937)
- 范(40203)
- 师范(39649)
- 财经(39466)
- 院(37780)
- 州(36001)
- 技术(35919)
- 经(35822)
- 省(33336)
- 基金
- 项目(217312)
- 科学(167326)
- 基金(154327)
- 研究(151549)
- 家(138256)
- 国家(137136)
- 科学基金(115035)
- 社会(90424)
- 省(87857)
- 社会科(85390)
- 社会科学(85365)
- 基金项目(82228)
- 自然(79165)
- 自然科(77307)
- 自然科学(77286)
- 自然科学基金(75806)
- 划(74174)
- 教育(70284)
- 资助(65031)
- 编号(61629)
- 成果(49945)
- 重点(49290)
- 部(46091)
- 发(45723)
- 创(44961)
- 课题(43616)
- 计划(43172)
- 科研(42409)
- 创新(41936)
- 大学(39326)
- 期刊
- 济(115161)
- 经济(115161)
- 研究(82796)
- 学报(60093)
- 中国(56511)
- 农(54619)
- 科学(50658)
- 大学(43125)
- 管理(41621)
- 学学(40922)
- 农业(38204)
- 教育(35780)
- 财(35695)
- 技术(26355)
- 融(20732)
- 金融(20732)
- 业(20430)
- 业经(19252)
- 财经(17932)
- 经济研究(17873)
- 业大(16923)
- 科技(16664)
- 图书(16406)
- 版(16120)
- 问题(15134)
- 经(15111)
- 林业(14597)
- 理论(14497)
- 技术经济(13956)
- 统计(13823)
共检索到4300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国红 梁明祥 周诗雨 郑青松 刘兆普
以甘蓝型油菜‘南盐油1号’下胚轴和具柄子叶为材料,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方法,探讨不同预培养和分化培养的交叉组合对油菜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2,4-D、6-BA和AgNO3组合对外植体的分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分化出的芽苗均能生根,并生长成为植株。下胚轴在预培养(MS+0.5 mg.L-12,4-D+1.0 mg.L-16-BA)和分化培养(MS+3.0 mg.L-16-BA+0.1 mg.L-1NAA+5.0 mg.L-1AgNO3)条件下的分化率最高,达到95.23%;具柄子叶在预培养(MS+0.5 mg.L-12,4-D+1.0 mg.L-16-BA)和分化培养(MS+4.5 m...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下胚轴 具柄子叶 再生体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淑稳 周永明 孙学成 张献龙
以甘蓝型油菜(BrasicanapusL.)9506品系的下胚轴为受体,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介导,进行了除草剂Glufosinate抗性基因(pat)的转化试验,得到了抗卡那霉素(Kan)选择剂的小植株,并对影响转化的一些因素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Kan和羧苄青霉素(Cb)对芽再生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用含2,4-D的培养基对下胚轴进行预培养和选择培养基中附加AgNO3均能促进转化细胞的生长和芽的再生。转化植株对Glufosinate除草剂的抗性和分子验证工作正在进行中。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沈俊儒 吴建勇 张剑 刘平武 杨光圣
目的探讨甘蓝型油菜在基因表达水平上的杂种优势机理,以期为最终揭示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积累试验数据。方法应用拟南芥cDNA芯片,以华油杂6号及其亲本为材料,分析杂种和亲本在花蕾中的基因差异表达。结果杂种和母本8086A之间,有83个上调的转录本和331个下调的转录本;杂种和父本7-5之间,有94个上调表达的转录本和423个下调表达的转录本。在上调表达的转录本中,存在较多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讨论了这些基因和甘蓝型油菜华油杂6号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磷酸核酮糖(PRK)的Northern印迹结果与芯片显示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基础代谢基因对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的形成影响较大。拟南芥cDNA芯片可以广泛应用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万萌 王敬乔 寸守铣 邱仕芳 李根泽 曾黎琼 和江明
用携带TA29—Barnase雄性不育基因的农杆菌转化“双低”花培油菜,获得了大量转基因植株。用油菜的带柄子叶及下胚轴等外植体与携带载体质粒的农杆菌共培养后,将其转移到诱导愈伤组织及芽的培养基上培养,并同时进行卡那霉素的抗性筛选,2~4周后,在子叶柄基部及愈伤组织上出现小丛芽,将其切下转入B5加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中进一步筛选并生根,再将生根的正常绿色植株移栽于花盆中。在五叶期,用50mg/m1的卡那霉素注射于真叶的叶脉中,进一步筛选,可得到完全正常的绿苗,说明卡那霉素抗性标记基因(NPTⅡ)已转入油菜植株,进一步的植株鉴定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另文详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琳 张雪梅 李旭锋 罗鹏 蓝泽蘧
用茎尖培养方法建立了甘蓝型油菜(Brasicanapus)×蓝花子(RaphanussativusL.var.raphanistroidesMakino)杂种F1代无性系并长期保存。对长期保存后的田间栽培植株进行了形态学和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这些植株与甘蓝型油菜×蓝花子杂种F1代无明显差异。说明茎尖培养方法保存这一油菜育种材料是有效的。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蓝花子,杂种,茎尖培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孟倩 董军刚 胡永敏 兰刚 董振生
【目的】建立有效的鉴定"甘杂1号"种子纯度的SSR分子标记方法,为提高"甘杂1号"大田制种纯度提供分子辅助工具。【方法】以"甘杂1号"杂交种及其母本3131A和父本3116C种子为供试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鉴定"甘杂1号"种子纯度,从200对引物中筛选出特异性强、稳定性高的SSR引物,并将SSR引物鉴定的"甘杂1号"种子纯度与田间种植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2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了2对在杂交种和父母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引物(CB10569和Na12E03),且条带清晰可辨,即杂交种含有父母本的特异互补带型。将这2个引物在120株"甘杂1号"杂交种群体中进行重复验证,发现CB1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谭太龙 冯韬 罗海燕 彭烨 刘睿洋 官春云
为探究甘蓝型油菜中BnaPDAT1基因表达特性与油脂合成之间的关系。选用2个含油量具有显著差异的甘蓝型油菜双低品系855(49. 72%)和868(35. 06%),以qRT-PCR方法检测BnaPDAT1各拷贝在两品系油菜中的表达规律,同时以薄层层析(TLC)和气相色谱(GC)检测两品系油菜中TAG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授粉后种子中BnaPDAT1基因及其3个拷贝表达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花、叶片中均有BnaPDAT1表达,三拷贝表达存在差异,但表现整体调控的特点。两品系油菜叶(Bna A10. PDAT1除外)和授粉后20 d的种子中BnaPDAT1及其3个拷贝表达量具有极显著差异,其余各时期两品系间表达差异规律不明显,BnaPDAT1在高含油量品系855中授粉后20 d表达量为全生育期最高值(11. 100 9),是868的5. 07倍;叶中表达量8. 858 6,为868的7. 34倍,表达特性与Bna C09. PDAT1相似。两品系油菜种子TAG含量变化均呈S型,授粉20 d后油脂合成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授粉后35 d进入缓慢增长期;授粉后30 d以前TAG含量品系间差异不大,授粉后35 d开始出现差异,授粉后40 d差异进一步扩大并趋于稳定。BnaPDAT1基因表达和种子TAG含量变化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但高含油品系中BnaPDAT1基因表达值明显高于低含油品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耀文 赵小光 田建华 王辉 王学芳 李殿荣 赵兴忠 王竹云
为探究油菜叶片与角果间光合特性的差异,以双低高油甘蓝型油菜杂交种秦优7号为材料,在不同光照、CO2浓度、温度和一日之内不同时间点等条件下比较了叶片和角果间气体交换参数的差别,结果显示:叶片和角果的气体交换参数随光强、CO2浓度、温度、一日之内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同等光照条件下,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和气孔限制值均高于角果,而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低于角果;叶片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光呼吸速率明显比角果低,而光量子效率显著高于角果。在同等CO2浓度条件下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限制值均明显高于角果,而胞间CO2浓度低于角果;叶片的CO2饱和点、CO2补偿点均比...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芳森 王运华 李建春
采用土培方法,研究了2个甘蓝型油菜硼低效品种和4个甘蓝型油菜硼高效品种对缺硼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高效品种叶色浅、生育期短、抽苔早,低效品种叶色深、生育期长、抽苔晚,生育期和抽苔日数与硼效率系数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可作为早期筛选甘蓝型油菜不同品种硼效率高低的参考指标;在轻度缺硼条件下,低效品种苗期长势较弱,硼含量较高,经济系数小,而高效品种长势较好,经济系数大;轻度缺硼时,不同硼效率品种茎中硼的相对含量均高于硼正常水平,其中,高效品种又比低效品种高,有利于硼的运转和再利用,提高硼的利用效率;缺硼对低效品种株高、单株总果数、千粒重影响大,而高效品种受影响较小;不同硼效率品种的生育进程不受硼...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硼效率 缺硼反应 遗传差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海燕 王运华 徐芳森 刘慧
采用两步筛选法 (即苗期干物质筛选和全生育期产量筛选 )在酸性黄棕壤上对 19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进行了磷效率的筛选。本研究以磷效率系数来反映品种间的差异 ,将其定义为缺磷和加磷条件下的干物质量及产量等指标的比值 (-P/ +P) ,在苗期筛选时 ,设置两个处理 (-P :0 .0 10g/kg ,+P :0 .10 0g/kg ,以纯养分计 ,下同 ) ,32d后收获 ,根据干物质量得到苗期磷效率系数 ,其变幅在 0 .0 5 0~ 0 .6 15之间 ,呈正态分布。根据苗期长势长相从其中选出 12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进入全生育期筛选 ,设置两个处理 (-P :0 .0 2 0g/kg ,+P ...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品种 磷效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蒙大庆 袁代斌 张跃非 郭子荣 胥岚 李芝凡 蒲定福 汤天泽 贺启川 陈军
利用自育的核三系临保系新材料绵7MB-1,可以将油菜绵7AB类型、S45AB类型等隐性核不育两用系的不育株率从50%提高到90%以上。针对该材料在自交繁殖过程中,发生部分育性回复的现象,采用临保系植株茎段体细胞组织培养技术,实现了绵7MB-1的批量繁殖,将繁殖的临保系苗用于网室亲本不育系繁制,可使不育系亲本不育株率达到91.7%~93.5%。每繁制公顷不育系亲本,可供7500~15000 hm2杂交F1的制种生产使用。用高不育率不育系代替原核不育两系进行制种,大大减少了用工,同时使制种产量显著提高,制种质量也更有保证,形成了完善的繁殖与制种体系。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组织培养 核三系 繁殖制种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许静 单亚楠 何豆 陈淞渝 庄炜 王爱荣
通过生物信息学鉴定了油菜中的突触融合蛋白BnSYP122,其由一个N端syntaxin结构域、一个典型的SNARE基序及一个C端跨膜结构域组成,并且N端结构域包含被称为Ha、Hb、Hc基序的3个α-螺旋束.进一步利用Gateway技术成功将目的蛋白构建于植物表达载体pEarleyGate 104上,与带有绿色荧光蛋白的pEGAD分别转化农杆菌GV3101菌株,采用农杆菌介导的真空渗透法在油菜叶片中进行瞬时表达.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Western blot检测表明,农杆菌介导的真空渗透法能够在油菜叶片中成功表达目的蛋白,同时验证了BnSYP122定位在细胞膜上.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振华 王志方 陈水森 徐芳森 石磊
以甘蓝型油菜品种青油10号幼苗期根系为材料,采用三氯乙酸/丙酮沉淀法、酚提法及酚提取-甲醇/醋酸铵沉淀法分别提取甘蓝型油菜根系可溶性蛋白。以牛血清蛋白为标样,使用Bradford法测定蛋白质浓度,计算蛋白提取率,并对所提取的蛋白样品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双向电泳(2-DE)检测,所得2-DE凝胶图片经PD Quest软件分析,分别检测得到644、645、669个蛋白点。对双向电泳条件进行优化,选择改进的酚提法提取蛋白,采用17 cm(pH 5~8)的IPG胶条、蛋白上样量150μg及10%的SDS-PAGE胶含量,可以获得分辨率高、重现性高的2-DE凝胶图片。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根系 蛋白质提取 双向电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兰玉 陈苇 杨清辉 罗延青 董云松 李根泽 王敬乔
利用甘蓝型油菜‘Wester’的cruciferin启动子及NOS终止子构建了无选择标记基因且含有反义结构的油酸脱饱和酶基因(Fad2)的RNAi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了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植株;再生植株的PCR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高频率地整合到油菜基因组中.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杜坤 高亚楠 孔月琴 范芸 王幼平
【目的】验证OsLTP对油菜耐盐胁迫的影响。【方法】构建高效表达载体pCAM2300-35S-LTP-Ocs,使用农杆菌介导的油菜下胚轴转化方法,将来自巴西旱稻的OsLTP导入到甘蓝型油菜扬油6号中。通过PCR和Southern杂交验证转基因植株,并测定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转OsLTP植株的生物量和生理指标,鉴定其耐盐性。【结果】分子鉴定表明运用上述方法成功地将外源OsLTP导入甘蓝型油菜中。在100 mmol.L-1NaCl和200 mmol.L-1NaCl处理下,转基因后代植株的生物量、叶绿素积累量、PSⅡ活性和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均比非转基因植株高,而叶片MDA含量低于对照。【结论】导入的...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OsLTP 遗传转化 盐胁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