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14)
- 2023(6323)
- 2022(5395)
- 2021(5083)
- 2020(4433)
- 2019(10127)
- 2018(10238)
- 2017(18141)
- 2016(10827)
- 2015(12526)
- 2014(12700)
- 2013(11906)
- 2012(11077)
- 2011(10148)
- 2010(10335)
- 2009(9375)
- 2008(8967)
- 2007(8107)
- 2006(7153)
- 2005(6473)
- 学科
- 济(37877)
- 经济(37826)
- 管理(26082)
- 业(22259)
- 方法(19222)
- 企(18309)
- 企业(18309)
- 数学(17253)
- 数学方法(16828)
- 学(11788)
- 中国(10824)
- 农(10284)
- 理论(10284)
- 制(8576)
- 财(8275)
- 教育(7724)
- 体(7236)
- 教学(7166)
- 地方(6956)
- 业经(6909)
- 融(6209)
- 农业(6208)
- 金融(6202)
- 银(6192)
- 银行(6144)
- 贸(5975)
- 贸易(5972)
- 行(5951)
- 易(5785)
- 和(5523)
- 机构
- 学院(148414)
- 大学(148031)
- 研究(57667)
- 济(50484)
- 管理(49271)
- 经济(49124)
- 理学(42023)
- 理学院(41451)
- 中国(40723)
- 科学(40499)
- 管理学(39968)
- 管理学院(39735)
- 农(37450)
- 京(33372)
- 所(32307)
- 农业(30255)
- 研究所(29784)
- 业大(29019)
- 中心(25375)
- 江(24573)
- 财(23294)
- 技术(22450)
- 省(21264)
- 院(21171)
- 北京(21060)
- 范(20558)
- 师范(20128)
- 州(19541)
- 农业大学(19010)
- 室(18563)
- 基金
- 项目(103497)
- 科学(78322)
- 基金(70959)
- 研究(69725)
- 家(66108)
- 国家(65569)
- 科学基金(53137)
- 省(43881)
- 社会(39071)
- 自然(37831)
- 划(37741)
- 自然科(37000)
- 自然科学(36982)
- 社会科(36690)
- 社会科学(36678)
- 基金项目(36287)
- 自然科学基金(36282)
- 教育(35234)
- 资助(31342)
- 编号(28410)
- 重点(24759)
- 成果(23728)
- 计划(22857)
- 课题(22608)
- 发(21841)
- 部(21581)
- 创(21503)
- 科技(21169)
- 科研(20459)
- 创新(20062)
共检索到2312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琳 张雪梅 李旭锋 罗鹏 蓝泽蘧
用茎尖培养方法建立了甘蓝型油菜(Brasicanapus)×蓝花子(RaphanussativusL.var.raphanistroidesMakino)杂种F1代无性系并长期保存。对长期保存后的田间栽培植株进行了形态学和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这些植株与甘蓝型油菜×蓝花子杂种F1代无明显差异。说明茎尖培养方法保存这一油菜育种材料是有效的。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蓝花子,杂种,茎尖培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蒙大庆 袁代斌 张跃非 郭子荣 胥岚 李芝凡 蒲定福 汤天泽 贺启川 陈军
利用自育的核三系临保系新材料绵7MB-1,可以将油菜绵7AB类型、S45AB类型等隐性核不育两用系的不育株率从50%提高到90%以上。针对该材料在自交繁殖过程中,发生部分育性回复的现象,采用临保系植株茎段体细胞组织培养技术,实现了绵7MB-1的批量繁殖,将繁殖的临保系苗用于网室亲本不育系繁制,可使不育系亲本不育株率达到91.7%~93.5%。每繁制公顷不育系亲本,可供7500~15000 hm2杂交F1的制种生产使用。用高不育率不育系代替原核不育两系进行制种,大大减少了用工,同时使制种产量显著提高,制种质量也更有保证,形成了完善的繁殖与制种体系。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组织培养 核三系 繁殖制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浩杰 蒲晓斌 张锦芳 张德发 夏凊 石化娟 蒋俊 蒋梁材
本试验对甘蓝型油菜新胞质不育恢复系(NER)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对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因素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遗传背景下的甘蓝型油菜NEA不育胞质恢复系(NER)胚产量差异显著,即表明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基因型的差异是造成胚产量差异的重要原因。提高小孢子胚发生能力试验表明:在诱导培养基上添加适当的6-BA和NAA有利于小孢子胚的发生;固液双层培养优于液体单层培养;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秋水仙碱加倍处理小孢子胚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在诱导直接成苗前对子叶型胚进行12h/12h弱光照1~2 d、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NAA等处理能提高小孢子胚成苗率。建立了一套新胞质不育材料的小孢子培养优化体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凤群 刘后利 傅丽霞 瞿波
研究了培养基中激素种类和浓度以及蔗糖浓度对甘蓝型油菜小胚状体增大和形态的影响。在NLN培养基中,分别附加2,4-D、IAA、6-BA、Zt和GA3对小胚状体的进一步增大作用不大,用不含激素的NLN培养基效果最好。蔗糖浓度对小胚状体生长和发育影响显著,挽救球形、心形和畸形小胚,用含13%蔗糖和NLN培养基效果最佳,挽救鱼雷形小胚,蔗糖浓度可降至2%~8%。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小孢子培养 胚状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凤群 刘后利
以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和杂种F1代为材料,研究了供试材料和培养基成分对小孢子胚产量(以每花药产生的胚状体个数表示)的影响。不同材料胚产量有显著差异,变化范围为0~12.86。通常,杂种F1代胚产量较品种(系)高。同一材料不同单株间胚产量亦有差异。培养基成分中,大量元素以NLN为最佳,1/2MS和1/2B5培养基上亦可形成少量胚状体;培养基的pH以5.8为佳,提高pH至6.8和7.8,显著不利于胚状体形成和发育;不同材料要求的蔗糖浓度、激素种类和浓度也不同。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小孢子培养 胚状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玉萍 AndrzejWojciechowski
以波兹南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提供的甘蓝型胞质雄性不育油菜为母本与青花菜杂交 ,授粉后 1 9d,观察其种间杂交的有效性 ,并对其胚和胚珠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 :种间杂交的亲和性及胚珠退化时间随杂交组合不同而异 ,亲本的基因型对其有很大的影响。胚和胚珠的离体培养可有效地克服合子后的发育障碍获得种间杂种植株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勇 刘红雨 曾正宜
以网室生长的油菜为供体材料,对10个甘蓝型油菜不同品种(系)的游离小孢子进行了离体胚状体诱导和培养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分期播种对胚状体形成无明显不利影响,并能延长供花期;生长在田间的植株花蕾比温室内生长植株的单核期花蕾的外部形态短0.5~1.0mm。在相同条件下,杂交品种和组培品系来源的小孢子诱导成胚率最好;前期低温冷冻处理能促进小孢子分化和提高品种的成胚率。小孢子悬浮阶段加入草酸能筛选出抗(耐)菌核病材料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胚状体诱导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邵玉锁 倪西源 黄吉祥 任丽平 赵蔚 方小燕 曹明富 赵坚义
【目的】通过构建BC3F1群体对第7连锁群上一个影响油菜籽油分含量的主效QTL(A7-QTL)进行定位确认。【方法】在用SG-DH群体初定位基础上以欧洲品种Sollux为轮回亲本、目标区段含中国亲本Gaoyou等位基因片段的DH系为供体构建近等基因系。用1700个BC3F1单株基因型和其种子(BC3F2)表现型,采用WinQTLCartographer2.5和SPSS11.5软件对A7-QTL进行精细定位以及标记和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含油量QTL的置信区间在标记ZAAS849s-R131之间,范围在21.7cM左右,其LOD峰值为9.71,距离两侧最近标记RPSaA3和ZAAS839分别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淑稳 周永明 孙学成 张献龙
以甘蓝型油菜(BrasicanapusL.)9506品系的下胚轴为受体,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介导,进行了除草剂Glufosinate抗性基因(pat)的转化试验,得到了抗卡那霉素(Kan)选择剂的小植株,并对影响转化的一些因素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Kan和羧苄青霉素(Cb)对芽再生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用含2,4-D的培养基对下胚轴进行预培养和选择培养基中附加AgNO3均能促进转化细胞的生长和芽的再生。转化植株对Glufosinate除草剂的抗性和分子验证工作正在进行中。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栗根义 高睦枪 杨建平
采用白菜子房培养和甘蓝胚培养方法得到了带有标记性状的白菜和甘蓝种间杂种,并将这些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回交于白菜,得到31个白菜-甘蓝单体附加系(2n=21),和18个双体附加系(2n=22),为进一步对附加染色体上的所载基因定位奠定了基础.此外,还研究了附加甘蓝染色体对雄性和雌性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菜中附加甘蓝染色体可明显降低育性,特别是可显著降低附加系的自交和杂交结实率.
关键词:
合成甘蓝型油菜 染色体附加系 育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文静 杨小川 丁永强 尹国英 马浩然 张洁 石小于 张鼎宇 李加纳 张洪博
【目的】研究甘蓝型油菜中茉莉素受体复合体核心成员CORONATINE INSENSITIVE 1(COI1)蛋白的基因表达特性及生理调控功能。【方法】利用基因组数据分析甘蓝型油菜及其亲本种白菜和甘蓝基因组的COI1构成情况;使用定量和半定量RT-PCR扩增方法检测油菜COI1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克隆油菜COI1保守区片段,构建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载体,以农杆菌侵染方法培育VIGS诱导COI1沉默的油菜植株,然后,用鉴定出的COI1沉默植株研究油菜COI1在育性调控及虫害抗性等方面的调控功能。【结果】基因组数据分析表明,甘蓝型油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文 刘雪平 傅廷栋 涂金星
以大田甘蓝型油菜为材料,对小孢子培养不同取样时间和不同开花时期接种的胚状体诱导频率和不同加倍方法的加倍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田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最佳取样时间是上午7∶00时,此时取样出胚率达4.31枚/蕾;接种最佳开花时期是单株开第一朵花后6~20d的2周时间,此开花时期接种出胚率为4.08~4.34枚/蕾。在不同加倍方法中,以50mg/L秋水仙碱处理游离小孢子48h为最佳,并且能够获得76.47%最高加倍效率。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小孢子培养 胚状体 加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米哲 李云昌 梅德圣 李英德 徐育松 陈玉峰 胡琼
对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种植的油菜育种材料进行小孢子产胚率鉴定,并以11种不同基因型的甘蓝型油菜品系为供体材料,在武汉田间,分别于初花期和盛花期分离培养小孢子,研究基因型、生态条件、开花时间对小孢子产胚率的影响及秋水仙碱处理的加倍效果,通过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小孢子再生苗的DNA含量鉴定其倍性,并种植验证。结果表明:相同基因型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种植及不同基因型间产胚率差异很大,西宁春播种植产胚率显著高于武汉秋播种植;大田条件下,初花期分离的小孢子产胚率显著高于盛花期。不同基因型油菜小孢子再生苗的自然加倍率也有差异,变异幅度为8.62%~20.88%。用50 mg/L秋水仙碱处理小孢子可以显著增加二倍体...
关键词:
油菜 小孢子培养 DNA含量 倍性鉴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凤兰 高田义人
用 4× 4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胚状体发生能力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多数F1的胚产量与具高胚发生能力的亲本相近 ,部分F1的胚产量与双亲中亲值接近。胚状体发生能力主要由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高胚发生能力由显性核基因控制。广义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 97 2 %和 81 1%。由Lisandra(高胚发生能 )×Kamikita(低胚发生能 )的F2 群体胚发生数的分离结果得出小孢子胚状体发生能力由具加性效应特点的两个基因位点控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国红 梁明祥 周诗雨 郑青松 刘兆普
以甘蓝型油菜‘南盐油1号’下胚轴和具柄子叶为材料,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方法,探讨不同预培养和分化培养的交叉组合对油菜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2,4-D、6-BA和AgNO3组合对外植体的分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分化出的芽苗均能生根,并生长成为植株。下胚轴在预培养(MS+0.5 mg.L-12,4-D+1.0 mg.L-16-BA)和分化培养(MS+3.0 mg.L-16-BA+0.1 mg.L-1NAA+5.0 mg.L-1AgNO3)条件下的分化率最高,达到95.23%;具柄子叶在预培养(MS+0.5 mg.L-12,4-D+1.0 mg.L-16-BA)和分化培养(MS+4.5 m...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下胚轴 具柄子叶 再生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