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88)
2023(11941)
2022(10250)
2021(9032)
2020(7900)
2019(17966)
2018(17489)
2017(34099)
2016(18142)
2015(20521)
2014(20628)
2013(20614)
2012(19534)
2011(17820)
2010(18016)
2009(17011)
2008(16748)
2007(15245)
2006(13555)
2005(12422)
作者
(55141)
(46407)
(46258)
(44159)
(29032)
(21995)
(21048)
(18049)
(17108)
(16386)
(15900)
(15110)
(14709)
(14643)
(14477)
(14324)
(13748)
(13701)
(13186)
(12936)
(11560)
(11518)
(11237)
(10599)
(10442)
(10339)
(10197)
(10049)
(9370)
(9161)
学科
(102161)
经济(102099)
管理(50005)
(45428)
方法(37434)
(36250)
企业(36250)
数学(31998)
数学方法(31711)
地方(26068)
(23663)
中国(21689)
业经(20674)
(20413)
环境(19399)
(17814)
地方经济(16278)
农业(16040)
(14652)
(14619)
贸易(14614)
(14178)
(14068)
产业(13665)
(12762)
理论(12617)
(11689)
金融(11686)
(11589)
技术(11187)
机构
学院(273113)
大学(269962)
(123387)
经济(120984)
管理(100379)
研究(98532)
理学(85920)
理学院(84894)
管理学(83466)
管理学院(82947)
中国(72825)
科学(60699)
(56883)
(52259)
(51234)
(46742)
研究所(46597)
中心(43997)
(41566)
财经(41451)
业大(39935)
经济学(39081)
(37240)
农业(36599)
北京(36129)
(36028)
师范(35685)
经济学院(35084)
(34950)
(33468)
基金
项目(178414)
科学(139616)
研究(129986)
基金(127717)
(111633)
国家(110749)
科学基金(93692)
社会(83914)
社会科(79630)
社会科学(79605)
(71722)
基金项目(67668)
(59256)
自然(58414)
教育(57026)
自然科(56851)
自然科学(56832)
自然科学基金(55784)
资助(51806)
编号(51607)
(42281)
成果(41656)
重点(41144)
(38489)
(36838)
课题(36369)
国家社会(34976)
创新(34550)
发展(34354)
(33845)
期刊
(144515)
经济(144515)
研究(81122)
中国(52740)
学报(42726)
(42507)
(40800)
科学(39229)
管理(36582)
大学(31513)
学学(30106)
农业(28800)
技术(23991)
经济研究(23771)
教育(23003)
业经(22440)
(21880)
金融(21880)
财经(21264)
问题(19073)
(18587)
(15951)
技术经济(15794)
(14791)
统计(14661)
资源(14194)
(13340)
商业(13143)
(12894)
世界(12803)
共检索到4127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存刚  王宁  
以黄河干流经过的甘肃省4个市(州)为例,构建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文化产业耦合协调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2011—2019年各市(州)经济、生态、文化三极的发展水平。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分析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各市(州)三大系统协调演化关系。研究发现,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基本形成了兰州领先带动,白银市、临夏州和甘南州追赶超越的“一强三弱”发展格局。兰州市经济、生态、文化三极之间呈现高度协调的关系,其他三个市(州)处于基本协调状态,有小幅上升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不能很好地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制约整体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坚持生态优先、树立文化品牌和发挥经济带联动优势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国锋  琚望静  冶建明  楚光明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5个省份为例,构建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经济增长系统(REE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ArcGIS对2008—2018年REE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时空演化格局分析,运用GM(1,1)灰色模型预测REE系统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资源利用子系统发展水平近年来增速较快,生态环境子系统经历了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经济增长子系统的时间阶段性明显;(2)REE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值皆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耦合度整体水平较高且分布不均,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不高且梯度差异显著;(3)预测结果显示REE系统耦合协调度未来3年发展大致延续前11年的上升态势,整体耦合协调度达到0.915 5,各省份演进差异明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国锋  琚望静  冶建明  楚光明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5个省份为例,构建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经济增长系统(REE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ArcGIS对2008—2018年REE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时空演化格局分析,运用GM(1,1)灰色模型预测REE系统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资源利用子系统发展水平近年来增速较快,生态环境子系统经历了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经济增长子系统的时间阶段性明显;(2)REE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值皆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耦合度整体水平较高且分布不均,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不高且梯度差异显著;(3)预测结果显示REE系统耦合协调度未来3年发展大致延续前11年的上升态势,整体耦合协调度达到0.915 5,各省份演进差异明显。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何宜庆  王希祖  周依仿  白彩全  
分析了金融集聚、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率三者间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利用熵权法对各系统指标赋权,建立三者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1~2013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其耦合协调度,并通过收敛性检验予以进一步分析,最后利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未来5年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从空间上看,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上游、中游及下游地区发展差距较大。从时间上看,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金融集聚、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从整体来看,较好的协调发展类型均位于下游地区,中、上游地...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强  韦薇  
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4~2016年数据,测算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质量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两者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质量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度值不断提升,处于弱耦合协调等级城市数量不断减少,处于中级以上等级的城市范围不断扩大。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得分高于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滞后于生态环境优化进程。外商直接投资、研发、制度质量促进经济增长质量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发展,而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环境规制降低耦合协调度。加大创新研发力度、提高外资准入门槛、建立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合作机制是提高耦合协调度关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贾洪文  王文静  陈南旭  
甘肃省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前沿重地,兼顾处理好经济高速发展与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构建甘肃省生态平衡、金融发展、经济增长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三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发现1998—2017年甘肃省经历了低水平经济增长滞后阶段(1998—2003年)、过渡期金融发展滞后阶段(2003—2014年)、高水平生态平衡滞后阶段(2014—2017年)。截至2017年,两系统交互作用的耦合协调度初步进入协调发展的评价区间,两系统交互耦合协调度之间的差距经历了先发散后收敛的变化阶段。三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进入初级协调耦合阶段,预测结果显示,未来5年内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将持续优化,步入优质耦合协调发展阶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成  冯学钢  唐睿  
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看成一个内涵广泛、结构复杂且具耦合特征的开放性巨系统,正确认识和处理三者间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构建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评价体系,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为例,运用加权TOPSIS法对该区各省市三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其次,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从时空维度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演化关系给予分析;最后,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该区三大系统的未来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系统具较高关联性,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并不具有显著冲突;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从时间上看以保持稳定和波动上升为主,空间上大致呈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且耦合发展主要制约因素东中西部各有不同;未来几年内该区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除个别省份外,总体呈小幅上升发展趋势。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申韬  雷蕾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金融生态环境为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经济增长促进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文章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客观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选取2007—2016年东盟10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各国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显示,除新加坡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两个子系统呈现良性互动态势外,其余国家协调发展程度普遍偏低。各国应从经济基础、金融主体、政府服务、社会诚信文化和社会综合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提升两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靓  李晓梅  姚若羲  
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3—2019年的数据,测算了数字物流、生态环境治理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并对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三者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态势,但地区间差异较大;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表现为一定的空间集聚性;在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灰色关联度较大,表明其对总体耦合协调度起到重要作用,其他驱动因素依次为物流产业增加值、区域GDP、R&D经费、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及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边志强   张倩华  
本文基于2006~2022年黄河流域九省区9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增长压力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影响效应、内在机制及异质性表现。结果表明:(1)2006~2022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总体从轻度失调发展到一般协调;(2)黄河流域经济增长压力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具有显著而稳健的“倒U型”影响;(3)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上述“倒U型”影响得以发挥的两条内在机制;(4)黄河流域经济增长压力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倒U型”影响仅显著存在于资源型城市和中上游城市。研究结论可为黄河流域持续有效推进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提供经济增长目标设定维度的政策启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正柱  王俊龙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框架,构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6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和响应子系统耦合协调性进行探讨,并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协调发展度各因素影响的显著性和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从各省市看,耦合度除上海出现下降外,其余省市都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耦合类型主要处于磨合阶段和高度耦合阶段,协调发展度除上海和云南出现下降外,其余省市也都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协调发展等级主要集中在中度协调类;(2)从各区域看,协调发展总体上呈现中部区域大于东部区域大于西部区域的空间特征;(3)从区域整体看,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都波动上升,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生态环境响应和压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正柱  王俊龙  
构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和关联度模型,对2010-2017年我国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态势和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协调发展等级类型主要为低度协调和中度协调两类,多数城市呈现为城镇化滞后型,表明制约沿线城市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城镇化发展程度较低;同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呈现由下游城市沿中上游城市下降的空间差异特征,空间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因子对生态环境发展指数影响较大,生态环境压力和状态因子对城镇化发展指数的影响较为显著。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宾  于法稳  
文章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耦合协调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但是增长幅度不大,且协调性差,整体处在初级耦合协调区间;在空间维度上,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由东至西逐渐衰减,且省际差距有增加趋势,东部省(市)为良好耦合协调,中部多数省(市)为初级或中级耦合协调,部分西部地区(贵州省和云南省)处于濒临失调衰退区间;2005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滞后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2016年除上海、江苏、浙江属于生态环境滞后型外,其余省(市)均为城镇化滞后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颖洁  王爽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运用综合指标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及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养老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耦合度状况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两产业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差异极化等导致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养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指数均值分别仅为0.33、0.36。(2)两产业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各省市耦合协调度等级存在明显差异。(3)江西、湖南两省的耦合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水平,重庆、云南、贵州处于轻度失调水平,其余省市均处于不同等级的协调阶段。(4)养老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能够有效刺激和推动经济的增长。因此,为提高两产业发展水平和实现两产业耦合协调发展,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减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两产业协同发展;产业联动融合发展,延长产业价值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郝智娟   文琦   施琳娜   吴昕燕   丁金梅  
文章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2006—2020年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通过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及QAP方法研究耦合协调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态势,呼包鄂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较高,城市群内部高耦合协调度基本集中在省会城市。(2)稳步建设阶段的城市群耦合协调空间网络结构相较于引导培育阶段的城市群更为复杂。同时,各城市群内耦合协调空间联系具有明显的地域邻近指向和中心城市指向。(3)7个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较低,城市群内部空间联系较弱,城市群具有显著核心—边缘结构特征。(4)地理邻接、绿色创新一直是城市群耦合协调网络的重要驱动因素,而对外开放差异、交通设施差异却呈现抑制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