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06)
2023(4826)
2022(3895)
2021(3454)
2020(2921)
2019(6504)
2018(6309)
2017(12024)
2016(6731)
2015(7176)
2014(7114)
2013(7165)
2012(6829)
2011(6343)
2010(6099)
2009(5148)
2008(5094)
2007(4487)
2006(4056)
2005(3764)
作者
(21178)
(17969)
(17911)
(17049)
(11107)
(8873)
(7837)
(7033)
(6729)
(6455)
(6167)
(6060)
(5994)
(5988)
(5876)
(5498)
(5345)
(5265)
(5177)
(5174)
(4618)
(4533)
(4390)
(4167)
(4159)
(3915)
(3884)
(3728)
(3718)
(3662)
学科
(23772)
经济(23712)
管理(17942)
(12402)
(10586)
环境(10467)
(9386)
企业(9386)
方法(7160)
(7153)
地方(7042)
(6630)
(6542)
数学(6208)
数学方法(6085)
中国(6081)
(5369)
生态(5337)
资源(4996)
(4890)
业经(4830)
(4722)
农业(4588)
(4497)
税收(4384)
(4341)
规划(4071)
经济学(4070)
(4010)
贸易(4004)
机构
大学(92784)
学院(91972)
研究(38903)
(34579)
经济(33836)
管理(30937)
中国(27996)
科学(27575)
理学(26086)
理学院(25696)
管理学(25115)
管理学院(24946)
(21404)
(21337)
(20661)
研究所(19865)
业大(17976)
中心(17167)
(16483)
农业(16254)
(15487)
(14301)
(14135)
北京(13557)
(13322)
师范(13132)
财经(12524)
研究院(12326)
(12035)
科学院(11896)
基金
项目(68478)
科学(52381)
基金(49352)
(46914)
国家(46613)
研究(45123)
科学基金(37223)
社会(27519)
(26387)
基金项目(26369)
自然(25986)
社会科(25941)
社会科学(25936)
自然科(25185)
自然科学(25176)
自然科学基金(24668)
(23878)
资助(19429)
教育(18949)
重点(16844)
编号(16567)
(15587)
计划(15098)
(14056)
科技(14047)
科研(13983)
(13321)
成果(12866)
创新(12735)
(12502)
期刊
(39692)
经济(39692)
研究(26235)
学报(21308)
科学(19610)
中国(19227)
(18052)
大学(15218)
学学(14765)
(11619)
农业(11556)
管理(9909)
林业(9499)
资源(7349)
教育(7311)
(6951)
金融(6951)
(6894)
业经(6718)
财经(5821)
科技(5703)
问题(5625)
业大(5610)
经济研究(5534)
(5416)
技术(5322)
(4987)
(4148)
自然(3983)
现代(3853)
共检索到1390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彦华  张文辉  申家朋  周建云  郭有燕  
【目的】以甘肃黄土丘陵区宁县人工林地为研究区,探讨侧柏人工林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为黄土丘陵区人工林生态效益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林龄侧柏人工林(7,10,12和14年生)为研究对象,每个林龄分别设置3块样地,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进行调查取样,然后在每块样地采集0~100 cm土层的土样,用元素分析仪Liqui TOCⅡ测定植物和土壤碳含量,研究甘肃黄土丘陵区侧柏人工幼林的碳含量、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结果】侧柏不同器官碳含量为447.51~513.93 g·kg-1,表现为果实>树叶>树干>粗枝>细枝>细根>根桩>树皮>粗根>大根>中根>小根;灌木层和草本层均以根的碳含...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欢   魏天兴   陈宇轩   沙国良   任康   辛鹏程   郭鑫  
【目的】人工林作为重要的碳汇资源库,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通过分析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准确评估黄土高原的土壤碳汇能力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方法】以黄土丘陵退耕区吴起县为研究区域,典型人工油松林、山杏林、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天然草地为对照,应用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法,探究黄土丘陵退耕区典型人工林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不同人工林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高于深层土壤,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山杏(97.145 g/m2)>草地(92.418 g/m2)>沙棘(68.695 g/m2)>油松(61.130 g/m2)。沙棘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变异程度最大(0.219),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变异程度最小(0.115);(2)研究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与黏粒、粉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砂粒呈负相关关系,全氮、碱解氮对土壤有机碳储量正向效应显著;(3)地形(30.71%)对0~200 cm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储量垂直变化的相对贡献最大,其中海拔(19.66%)是影响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垂直分布的主要因子。【结论】综上,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具有表聚性,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养分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较为显著。人工山杏林具有较强的土壤碳汇功能,可作为黄土丘陵退耕区生态修复的水土保持树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小利  段建军  郭胜利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表层(0~20 cm)土壤的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因子等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为1.72 kg/m2,变幅为0.97~2.93 kg/m2;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的首要因子;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呈镶嵌的树枝状和条带状空间分布格局,其高值斑块区与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的分布一致,中值斑块区与草地和川坝地的分布一致,低值斑块区与梯田、果园、坡耕地、疏林地和未成林地的分布一致。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76.81×103t。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涛  党小虎  刘国彬  刘宝军  邵传可  
【目的】比较宁夏隆德县3种灌木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以便选择和发展固碳能力较强的灌木种。【方法】在宁夏隆德县退耕还林实施区,选择7年生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山毛桃(Prunus davidiana)灌木林,设置样地,测算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并取0~100cm土层土样,测定不同土层土壤体积质量,计算灌木层、草本层和土壤层的碳密度,分析3种灌木林各组分及土壤碳密度的变化。【结果】沙棘、柠条、山毛桃灌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别为63.29,52.82和77.78t/hm2,其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即土壤层碳密度所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春芳  刘宥延  王川  
贫困农户生计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恶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农户的生计问题不仅关系到其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实施扶贫政策的效果。文章构建了黄土丘陵区县域贫困农户生计资本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6年完成的甘肃省榆中县2 3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法与空间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该县各乡镇贫困农户的生计资本聚集类型与分布特征,进而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了生计资本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榆中县中部川区的各乡镇的总体生计资本状况较好,而北部山区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惠刚盈  罗云伍  张校林  
近年来,国际上由于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的缺乏,从而普遍采用低密度控制,即加大造林株行距,加大疏伐强度、减少疏伐次数,以提高林分质量,提前获得收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是我国重要用材树种,生产中通常采用多次下层间伐方式。本文对杉木中幼林一次性间伐的合理保留密度即主伐密度以及深抚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一、试验地概况试验是在江西大岗山山下林场陂元Ⅰ区杉木人工林中进行的。地理坐标为114°36’E、27°42’N,地处中亚热带东部罗霄山北端武功山余脉,海拔130-220m,属丘陵山地。土壤为页岩上发育起来的黄红壤,土层厚度为80-150cm,腐殖质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冯宜明  李毅  曹秀文  刘锦乾  齐瑞  赵阳  陈学龙  
【目的】研究甘肃南部不同密度云杉人工幼龄林的径级结构、树高结构、空间分布和土壤理化特征,探讨林分最佳留存密度,以期为人工云杉林的营建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固定样地调查、角尺度研究及分层取样分析的方法,设置7种不同林分密度(850,1 060,1 350,1 550,1 750,2 300和3 000株·hm~(-2))人工云杉幼龄林(林龄30~40年)样地28块,测定径级结构、树高结构、冠幅、角尺度等林分结构以及土壤密度、土壤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土壤理化性质,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并进行各指标间的差异性检验。【结果】林分的平均胸径和冠幅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减小,平均树高则随林分密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不同密度林分径级结构和高度结构均呈现正态分布的单峰曲线,峰值径级随着密度增大而逐渐减小,胸径处于12~24 cm树木的频度较高而DBH>24 cm和DBH1 550株·hm~(-2)时为均匀分布;林分密度是影响云杉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尤其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总孔隙度)的关键因子;中密度(1 550株·hm~(-2 ))时土壤养分含量总体较高,土壤密度最小,表层(0~20 cm)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都最大,土壤理化特性均优于过密或过疏的林分。【结论】林分密度与林分结构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中等密度(1 550株·hm~(-2))利于保持较好的林分结构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是甘肃南部云杉人工幼龄林分的最佳留存密度。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超  刘国彬  薛萐  宋籽霖  樊良新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以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对照,分析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坡耕地种植刺槐林后,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随林龄逐渐增加,纤维素酶呈波动式变化,50年后较坡耕地分别增加160.2%,281.8%,541.6%,92.6%,73.8%,但仍低于天然侧柏林,多酚氧化酶较坡耕地降低39.1%,淀粉酶则先降低后升高。相关性表明,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与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较强,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土壤酶指数在刺槐生长前期较坡耕地显著增大,随后趋于稳定,25年后随林龄不断升高,50年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薛萐  刘国彬  张超  余娜  
【目的】土壤抗蚀性是评定土壤抵抗土壤侵蚀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研究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营造灌木林后土壤抗蚀性变化过程对认识该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不同年限的人工灌木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对照,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土壤抗蚀性的变化过程。【结果】侵蚀环境下的坡耕地由于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土壤抗蚀性能低下,种植灌木林后,土壤抗蚀性显著提高。其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逐渐增加,并从小粒径为主改变为大粒径占绝对优势,平均重量直径(EMWD)随种植年限逐渐上升,结构体破坏率逐渐降低;微团粒结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思涵  许明祥  吴永斌  张立功  
【目的】从县域尺度对陇东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养分进行评价,为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培肥、粮食产量增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庄浪县耕地质量评价数据为数据源,共采集3 839个样点,且采样点均匀覆盖全县农田,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方差成分估计模块分析了陇东黄土区梯田土壤大量养分(有机质、全磷、全氮、缓效钾、速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和微量养分(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锰、有效铁、有效硼)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庄浪县梯田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处于高水平,速效钾含量处于较高水平,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土壤大量养分综合指数处于较低、中等和较高级别的样本数分别占有效样本数的14.45%,65.8...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薛萐  刘国彬  潘彦平  戴全厚  张超  余娜  
【目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是表征土壤碳变化的重要量化指标,研究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土壤活性有机碳与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过程对认识该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非活性有机碳(NLOC)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演变特征,并运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对生态恢复过程中碳库各组分和恢复年限进行拟合。【结果】营造刺槐林可以显著增加土壤碳库各组分含量,并随恢复年限呈显著线性关系,50a时TOC、L...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学伍  陈云明  王铁梅  曲卫东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中龄至成熟油松人工林的水文效应动态,为当地森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陕北黄龙山林区典型油松人工林的长期水文定位观测,以采伐上层乔木后自然恢复的灌草地(以下简称"采伐地")为对照,研究油松林在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程中林冠层对降水的再分配、枯落物层对降水的截留率及其对产流与产沙量和土壤储水量等的影响。【结果】从中龄林到成熟林,油松林冠年截留率由17.0%增加到29.7%,其年平均截留率为采伐地灌草层的5倍左右;油松林树干年茎流率平均为2.8%,且与林龄、年降水量关系不明显;油松林枯落物层对降水的年截留率约为9.7%,随林龄变化保持稳定,且与采伐地差异不显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良德  徐学选  胡伟  李星  
对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10年生人工刺槐林的细根生物量、比根长、根长密度和根面积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这些根系参数与土壤物理因子(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土壤密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刺槐林细根在0~180cm土层中随深度呈层次性衰减(a,b,c,d,e);其中,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面积指数等随深度变化均可用负指数函数描述,根系集中分布在0~60cm土层,峰值都在0~20cm土层,该土层3项指标分别占各自0~60cm土层总量的42.72%,44.44%和47.14%;比根长随深度增加衰减趋势较弱,在80~140cm土层中出现反复,其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可用三次多项式描述。2)细根生物...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阮成江  李代琼  
为探讨沙棘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水分条件的适应性 ,1998年对沙棘的水分生理生态及抗旱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1)沙棘适应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境形成了耐旱、御旱的双重抗旱方式。在旱季 ,沙棘体内束缚水含量随干旱加剧而上升 ,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随干旱加剧而增大 ,叶片维持较高的含水量 ,蒸腾减弱 ,叶水势降低 ,临界饱和亏增大 ,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2 )沙棘光合速率具明显的日变化 ,10 :0 0  12 :0 0出现第 1次峰值 ,14 :0 0  15 :0 0出现第 2次峰值。沙棘光合速率与环境因子 (气温、相对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 )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 0 .84...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文媛  张少妮  华瑞  徐学选  
植被恢复可以改善土壤的入渗能力,植被恢复方式不同及恢复进程中其土壤性质的改善对土壤水文特征的影响程度也将影响到植被恢复的格局。为确定林地、草地植被恢复年限对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以黄土丘陵区西部官山林场退耕后栽植的刺槐林地、撂荒草地为对象,选取退耕年限为9年、15年、25年的林地、草地。于2014年5月对各样地的原状土土柱进行定水头入渗,比较不同退耕年限林地、草地的入渗性能和湿润锋穿透60 cm土柱的时间,并分析影响入渗特性的因素。结果表明:退耕年限为25年林地的土壤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前120 m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