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22)
- 2023(10259)
- 2022(9302)
- 2021(8841)
- 2020(7123)
- 2019(16865)
- 2018(16802)
- 2017(31702)
- 2016(17473)
- 2015(19774)
- 2014(19949)
- 2013(19898)
- 2012(18379)
- 2011(16653)
- 2010(16231)
- 2009(14555)
- 2008(13788)
- 2007(11398)
- 2006(9904)
- 2005(8415)
- 学科
- 济(69596)
- 经济(69528)
- 管理(50146)
- 业(45070)
- 企(36747)
- 企业(36747)
- 方法(32566)
- 数学(28428)
- 数学方法(28135)
- 农(19667)
- 中国(17731)
- 学(16836)
- 地方(16744)
- 环境(16012)
- 财(15677)
- 业经(15096)
- 农业(13242)
- 和(12928)
- 贸(12053)
- 贸易(12047)
- 易(11671)
- 划(10974)
- 理论(10873)
- 技术(10506)
- 制(10400)
- 务(9796)
- 财务(9739)
- 财务管理(9719)
- 教育(9323)
- 企业财务(9214)
- 机构
- 大学(240508)
- 学院(239120)
- 管理(99712)
- 济(93022)
- 经济(90932)
- 理学(87213)
- 理学院(86256)
- 管理学(84830)
- 管理学院(84421)
- 研究(81099)
- 中国(58453)
- 科学(52480)
- 京(51089)
- 农(40672)
- 所(40439)
- 财(39588)
- 业大(38696)
- 中心(37339)
- 研究所(37321)
- 江(33642)
- 范(32551)
- 师范(32284)
- 财经(32141)
- 北京(32011)
- 农业(31846)
- 院(29622)
- 经(29306)
- 州(27827)
- 师范大学(26349)
- 经济学(26098)
- 基金
- 项目(173376)
- 科学(135938)
- 研究(126644)
- 基金(125045)
- 家(108746)
- 国家(107853)
- 科学基金(92793)
- 社会(77827)
- 社会科(73603)
- 社会科学(73581)
- 省(70074)
- 基金项目(68107)
- 自然(61840)
- 自然科(60314)
- 自然科学(60300)
- 自然科学基金(59168)
- 划(57863)
- 教育(57029)
- 编号(52410)
- 资助(50697)
- 成果(41139)
- 重点(38578)
- 部(37558)
- 发(37388)
- 创(35989)
- 课题(35406)
- 创新(33571)
- 科研(33331)
- 教育部(31867)
- 大学(31752)
共检索到3431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肖玲 赵先贵 栾建伟
对甘肃省2000—2009年的碳源和碳汇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该地区碳源、碳汇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并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甘肃省碳源由2000年的4.294 7×108t/a逐年增加至2009年的5.630 7×108t/a,10年间增加了31.11%。而同期碳汇由3.959 5×108t/a逐年增加到4.899 1×108t/a,仅增加了23.73%。显然,碳源的增加速率高于碳汇。甘肃省2000年碳失汇为0.335 2×108t/a,2009年增至0.731 6×108t/a。预测甘肃省2015年碳源总量将达到6.719 3×108t/a,碳汇总量为5.548 7×108t/a,碳失...
关键词:
碳循环 碳源 碳汇 碳安全 甘肃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邱巨龙 曲建升 李燕
甘肃省是全国极端干旱的省份之一,干旱是影响甘肃省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生产的主要因素。一直以来,对甘肃省干旱状况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主要利用Ohlsson提出的Social Water Scarcity Index(SWSI)评估了甘肃省的社会水资源压力状况。SWSI是由传统的水文水资源稀缺指数(HWSI)与人类发展指数(HDI)运算得来的。文中用《中国统计年鉴》、《甘肃省统计年鉴》和《中国水资源公报》提供的数据评估了甘肃省2000—2009年的社会水资源压力状况并与全国的平均状况做出了对比。结果显示:从2000年到2009年甘肃省的社会水资源压力呈明显的减小趋势,这说明甘肃省的干旱状况得到了明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龙爱华 徐中民 张志强 苏志勇
水资源足迹是真实反映人类对水资源消费利用的新概念,能深刻揭示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真实消费,水资源足迹核算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文章提出了水资源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甘肃省为例,运用产品虚拟水研究方法核算并分析了2000年的虚拟水消费和水资源足迹。结果表明,2000年甘肃省全社会的水资源足迹为221 231×108m3,人均水足迹为865 24m3 人·年和2371L 人·天,大大高于统计的水资源利用量;虚拟水计算基础上的水资源足迹衡量不仅深刻刻画了人类对水资源的真实占用情况,同时对我国干旱区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启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人类消费结构及消费模式和虚拟水进口...
关键词:
水资源足迹 虚拟水 虚拟水消费 甘肃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潘永昕 李体康
本文从资源产出和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和环境治理四个方面构建循环经济指标评价体系,对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进而从产业链、科技智力支撑、资金供给、政策法规和发展氛围等方面分析了制约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甘肃省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
循环经济 评价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祁成祥 林勇
本文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LMDI方法建立了甘肃省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并运用1995~2008年相关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甘肃省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得出经济发展是促进甘肃人均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动力,能源强度是抑制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而能源结构对甘肃人均碳排放变化的影响不明显。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LMDI 能源消费 人均碳排放 能源强度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剑平 乔宇佳
重点考察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深入分析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甘肃省农业低碳发展等提供实证依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甘肃省及14个市州2005—2021年的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采用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和LMDI加法分解模型对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可大致分为“持续增加、波动下降”两个阶段,种植业碳排放在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为60%左右,畜牧业约占40%;各市州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增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呈现河西、陇东南地区高,陇中地区低的分布特征,经济贡献系数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从业人口对农业碳排放呈现负向效应,而农业经济发展呈现正向效应。未来应该继续巩固种植业固碳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低碳农业合作机制等措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海飞
甘肃省地处偏远的西北内陆,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落后,但矿产资源相对丰富,重工业基础雄厚,发展低碳经济既面临严峻挑战又充满机遇。针对甘肃省产业结构偏重、工业化正处于初期向中期迈进、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以及碳排放强度较大的现状特点,分析了甘肃省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指出只有依托科技和制度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农业、新型能源,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才是甘肃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选择,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剑平 乔宇佳
重点考察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深入分析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甘肃省农业低碳发展等提供实证依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甘肃省及14个市州2005—2021年的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采用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和LMDI加法分解模型对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可大致分为“持续增加、波动下降”两个阶段,种植业碳排放在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为60%左右,畜牧业约占40%;各市州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增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呈现河西、陇东南地区高,陇中地区低的分布特征,经济贡献系数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从业人口对农业碳排放呈现负向效应,而农业经济发展呈现正向效应。未来应该继续巩固种植业固碳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低碳农业合作机制等措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亚红 马燕玲 陈秉谱
利用2000-2011年甘肃省农业投入的六大类碳源相关数据,对甘肃省历年农地利用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得出:从2000年起,甘肃省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以年均6.0%和5.8%的增速上升。六类碳源中,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翻耕和灌溉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速分别为2.8%,17.7%,7.6%,5.4%,0.3%,1.1%。运用LMDI模型对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001-2011年,由生产效率、产业结构、经济水平和劳动力规模变化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量比分别为:-15.18%、-4.46%、44.19%和0.34%。由此表明,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农地利用 碳排放 LMDI模型 因素分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丽娟 张勃 李山勇
基于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生态城市建设复合系统模型,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构建甘肃省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并对甘肃省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甘肃省生态城市建设水平差异较大,除兰州、嘉峪关为"生态孤岛"外,总体呈现出北强南弱的非均衡布局。同时,运用SWOT分析法深度分析甘肃省情,为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甘肃省 生态城市 区域差异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鑫 吴文瀚 蔡圃 蒋梦婷 王博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也是促进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以甘肃省四个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规划的方法,分析了园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及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过程,构建了物质循环图。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甘肃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促进该模式发展的对策措施。为甘肃省其他园区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
工业园区 循环经济 甘肃 发展模式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燕 曲建升 邱巨龙 刘谨
本文基于国家碳排放强度降低的目标需求,对高排放强度省区2010-2020碳排放情景进行了分析。选取甘肃省为研究案例,分析了2005-2010年碳排放的基本状况和碳排放强度降低原因,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能源强度和减排目标设定了6种不同的2010—2020年碳排放情景,并就2020年40%~45%减排目标与北京、上海、宁夏、内蒙古、山西、全国平均水平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2020年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目标下的6种发展情景中,2020年,甘肃省人均碳排放量为11.26tCO2~14.73 tCO2/人;能源强度为1.383吨标煤/万元~1.529吨标煤/万元,相对2005年降低32...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礼刚 庄贵阳
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通过1985~2010年的统计数据,基于VAR模型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研究了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和能源的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碳排放与上述四项影响因素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别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动态冲击效应和影响程度。据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甘肃省科学制定低碳发展整体方案和管理指南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碳排放 VAR 脉冲响应函数 方差分解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焦文献 陈兴鹏
能源短缺已成为全球资源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辩明人类活动各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并据此制定和实施可持续的能源消费政策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以STIRPAT模型为分析工具,以甘肃省1991~2009年能源消费总量为环境影响指标,分解了人文因素对环境影响的作用大小。结果表明,富裕程度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都能够加剧环境的恶化,而且城市化对环境影响的弹性系数是富裕对环境影响弹性系数的2.78倍。在观测数据范围内,尚未出现环境Kuznets曲线的拐点,仍然处于曲线的上升段。居民消费结构的多样化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费,其对环境影响的抑制作用略低于富裕对环境影响的加剧作用。最后讨论了STIRPAT模型的优缺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