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17)
2023(11754)
2022(10330)
2021(9532)
2020(7947)
2019(18255)
2018(18050)
2017(34336)
2016(18924)
2015(21142)
2014(20962)
2013(20715)
2012(19007)
2011(16922)
2010(16570)
2009(14854)
2008(14183)
2007(11992)
2006(10322)
2005(8646)
作者
(54879)
(45585)
(45106)
(43207)
(28973)
(21977)
(20390)
(18133)
(17330)
(15953)
(15858)
(15321)
(14365)
(14273)
(14038)
(13790)
(13769)
(13468)
(12981)
(12977)
(11476)
(11055)
(10901)
(10356)
(10240)
(10109)
(9974)
(9960)
(9036)
(9000)
学科
(72233)
经济(72161)
管理(51102)
(48287)
(39080)
企业(39080)
方法(34159)
数学(29824)
数学方法(29480)
(20661)
中国(18472)
地方(18181)
(18094)
(16958)
业经(16242)
农业(14272)
环境(12292)
(11897)
(11870)
贸易(11861)
理论(11752)
(11438)
技术(11219)
(10970)
(10937)
财务(10875)
财务管理(10860)
企业财务(10333)
(10124)
教育(9788)
机构
大学(260825)
学院(259330)
管理(105815)
(96777)
经济(94439)
理学(92884)
理学院(91793)
管理学(90037)
管理学院(89600)
研究(87613)
中国(62449)
科学(58603)
(55648)
(45369)
(43980)
业大(42823)
(42310)
研究所(40784)
中心(40088)
(37326)
(36419)
师范(36106)
农业(35684)
财经(34725)
北京(34613)
(32592)
(31641)
(30520)
师范大学(29632)
技术(27528)
基金
项目(190963)
科学(150291)
基金(138257)
研究(136833)
(121649)
国家(120693)
科学基金(103764)
社会(84271)
社会科(79839)
社会科学(79816)
(76668)
基金项目(75383)
自然(70286)
自然科(68588)
自然科学(68572)
自然科学基金(67307)
(63979)
教育(62057)
编号(56041)
资助(55861)
成果(43869)
重点(42943)
(41081)
(40831)
(39209)
课题(38260)
科研(36949)
创新(36583)
计划(35597)
大学(34518)
期刊
(101674)
经济(101674)
研究(73330)
中国(47107)
学报(44290)
科学(40998)
(40187)
管理(35672)
大学(32467)
学学(30520)
教育(29229)
(29192)
农业(28601)
技术(21738)
业经(17443)
(16899)
金融(16899)
经济研究(15260)
财经(15125)
(14877)
图书(14709)
资源(14458)
科技(13718)
问题(13240)
理论(12847)
(12642)
实践(12116)
(12116)
(12092)
技术经济(12050)
共检索到3629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汪延彬  胡燕凌  卜春燕  米成林  
[目的]摸清甘肃省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地区差异,整体把握全省耕地质量状况,以期为耕地保护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章基于Arc GIS 10.0软件,以2015年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县级数据和省级汇总数据为主,采用克里格空间插值法研究了省域范围内耕地质量的空间格局,采用对比研究法、分类统计法分析了全省、各市州及各区域的耕地质量状况。[结果](1)甘肃省存在4个中等质量耕地分布区域。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下的中等质量等值区逐渐缩小:在陇南逐步向东南方向缩进,在河西走廊逐步由张掖向西北缩进,在兰州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胡科  石培基  
研究目的:构建甘肃省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甘肃省86个县级行政区的耕地质量。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GIS软件。研究结果:质量为中等以上的耕地面积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0.05%,大都分布于河西5市、陇东的南部和陇中部分县区;质量为较差以下的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9.95%,主要分布于甘南高原、陇南天水山区和庆阳北部地区。研究结论:甘肃省耕地质量总体较差,且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差别较大。评价结果比较符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永康  刘学录  张一达  任君  王全喜  李晓丹  
为了准确把握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空间差异特征以及不同区域间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K-mean聚类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对甘肃省东部四市的耕地集约利用度的变化情况及空间水平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内部因素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2016年研究区耕地集约利用度整体处于较粗放利用水平(均值0.377 2),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其中Ⅲ、Ⅳ级位于研究区东北部和西南部,Ⅰ、Ⅱ级位于研究区中部,整体呈"哑铃"状结构;2)全局莫兰指数为0.142 2,表明研究区各县(区)耕地集约利用度存在显著为正的全局自相关,呈现空间集聚特征,LISA聚集图空间特征与集约度等级图基本吻合;3)劳动力指数、地均机械总动力和部分区域农业科技发展率、有效灌溉率与耕地利用集约度成正相关关系,由于空间的辐射性和依赖性,各回归系数值分布具有明显的"片"或"带"状区域特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魏鹏  杜婷  
旅游具有空间属性,旅游者的空间分布研究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也是热点。依据2010年、2015年甘肃省各县(区)旅游人数的统计数据,以及2020年的预测数据,采用相关性系数、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性以及空间插值分析四种分析方法,对三个年份、两个阶段("十二五"以及"十三五"期间)各县(区)旅游人数的分布状况与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实证分析显示,相比于2010年,2015年甘肃省各县(区)的极核中心对周边县(区)的带动作用未予显现,甘肃省呈现分散自发性发展,使得旅游区域发展不平衡,同时游客逗留时间短,与现代"快旅慢游"需求不匹配;依据"十三五"规划,至2020年县(区)间旅游人数的不均衡性将大幅下降,同时空间自相关性大幅上升,层次鲜明的"极核-边缘"型的旅游者空间模式将显现,规划布局具有空间合理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魏鹏  杜婷  
旅游具有空间属性,旅游者的空间分布研究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也是热点。依据2010年、2015年甘肃省各县(区)旅游人数的统计数据,以及2020年的预测数据,采用相关性系数、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性以及空间插值分析四种分析方法,对三个年份、两个阶段("十二五"以及"十三五"期间)各县(区)旅游人数的分布状况与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实证分析显示,相比于2010年,2015年甘肃省各县(区)的极核中心对周边县(区)的带动作用未予显现,甘肃省呈现分散自发性发展,使得旅游区域发展不平衡,同时游客逗留时间短,与现代"快旅慢游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彬如  李全新  
[目的]耕地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农民和地方政府是耕地保护的两个利益主体。为提高耕地保护效果,需要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分别确立不同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方法]以西北的甘肃省为例,以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耕地保护的机会成本为依据,分别确立农民和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的补偿标准,采用当量因子法、替代法、机会成本法等核算出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及耕地保护的机会成本。[结果] 2015年,甘肃省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之和为117. 36万元/hm~2,结合地方政府支付能力指数、区域社会发展阶段系数,确定甘肃省农民耕地保护的补偿标准为12. 82万元/hm~2。测算出甘肃省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的机会成本为5. 51万元/hm~2,以此确定甘肃省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的补偿标准为2. 76万元/hm~2。[结论]耕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甘肃省耕地资源生态、社会价值是其GDP的6. 11倍,地方政府应加大耕地保护方面的支出。研究结果为甘肃省政府出台耕地保护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西北其他省份提供借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把多勋  王瑞  夏冰  
运用数理统计和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及GIS技术,以甘肃省104处优良级民族旅游资源单体和以此为基础遴选的35个发展相对成熟的民族资源型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从3个层面分析其空间分布结构,对甘肃省民族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分布均衡性、分布丰裕度等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甘肃省民族旅游资源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为凝聚型,在空间上近似聚集态分布;区域内呈集中分布特征,空间上表现出不均衡性,民族旅游资源的丰裕度在地域上分为3个层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晔立  
根据近30年甘肃省耕地与经济发展的数据库资料,建立回归模型揭示耕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1)人均GDP、第一产业产值均与耕地面积变化呈显著负相关;(2)耕地利用变化与人口增长、城市化、第一产业增加值、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额等与库兹涅茨曲线并非呈典型的倒"U"型环境库茨涅茨曲线;(3)经济结构演进与耕地利用变化存在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文广  雷青  于娟  
文章对甘肃省87个县以及其中的43个国家贫困县的耕地资源指标和贫困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甘肃省耕地资源禀赋与贫困之间没有相关性。因此要解决甘肃省的贫困问题,保证粮食安全战略,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提高土地质量,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片面扩大耕地面积不仅不能够提高粮食产量,反而会造成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施冰臣  文杰  李建华  张建生  余建新  
文章在云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面积加权法计算云南省澜沧江流域耕地平均自然质量等,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流域内耕地自然质量等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省澜沧江流域耕地自然质量等范围1~26等,各等别面积差异较大,呈典型的偏态型分布,空间差异明显。耕地的自然质量等与土壤类型变化、纬度的变化、气候带的变化等呈现一定的非线性相关性,随着纬度的递增,气候带热量的减少,土壤质地的降低,耕地自然质量趋于下降。探讨澜沧江流域耕地自然质量等空间分布特征,可以优化流域内水量调配,为准确的掌握土地数据、合理利用土地、制定差异化的耕地质量提升策略等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魏洪斌  吴克宁  赵华甫  夏敏峰  刘巧芹  
从不同空间尺度识别中部粮食主产区耕地等别的分布特征,为制定适合区域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对策及耕地空间布局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以中部6省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成果和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分省卷作为本研究的基础数据,将中部粮食主产区耕地通过Arc GIS空间统计分析,应用加权平均法进行数据处理,探讨耕地等别在不同空间尺度的数量结构分布特征,分析了省际之间、土地利用区、标准耕作制度分区及区域资源本底要素即耕作制度与耕地类型之间的耕地等别特征与平均等别状况。研究表明中部粮食主产区耕地分布在1~15等,其中以6-10等为主;在省际之间对比分析发现湖北、湖南和江西的耕地等别较高,集中在5~8等;从土地利用区来...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泉  拜琦瑞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之一。通过甘肃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本文立足甘肃行政区划2005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基于Between-groups L inkage分类法进行层次聚类分析,确定了甘肃经济发展的4个类型区,探讨了各类型区具有的特殊空间经济特征。作者认为,这种特殊空间经济特征是缩小甘肃省域经济差异,制定省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的理论依据和逻辑起点。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倪广亚  刘学录  
【目的】研究甘肃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异特征,为甘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2005-2011年甘肃省及县(区)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在构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对2005-2010年甘肃省以及2010年甘肃省各县(区)的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可持续利用评价;在Geoda和Arcgis软件支持下,对甘肃省各县(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对耕地利用分区,探讨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2005-2010年甘肃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呈波动性发展,其中生产稳定性指数、经济可行性指数、社会接受...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春雨  董晓峰  刘英英  潘竟虎  车彦军  
本研究通过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概念模型(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和MODIS-NDVI数据估算了2000-2010年甘肃省净初级生产力(NPP)的空间分布格局,并结合气候因子,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探讨森林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农业生态区和荒漠生态区的NPP变化特征及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①2000-2010年甘肃省NPP的空间分布差异比较显著,总体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即从东南向西北是逐渐递减的;其中,森林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农业生态区和荒漠生态区的年均NPP分别为580.12 g·cm-2·a-1、380.12 g·cm-2·a-1、28...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小利  辛吉武  
利用甘肃省66个气象观测站1966年至2005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统计计算了各站的冬季负积温,分析了其地理分布特征,并建立了空间分布模型。利用EOF、REOF、小波分析方法等,分析了甘肃省负积温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甘肃省冬季负积温在空间尺度上可分为五个气候区;近40年来,负积温总体呈下降趋势,1985年是负积温变化的转折点;1990年代负积温平均值是各个年代中最小的,不同气候区在不同阶段负积温变化特征及变化周期有所不同;为进一步了解负积温的未来变化趋势,采用均生函数方法建立了甘肃省不同气候区冬季负积温的预测模型,根据各气候区的预报模型可得到负积温预测值,用负积温拟合1966年~2000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