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07)
- 2023(13806)
- 2022(11740)
- 2021(10610)
- 2020(8925)
- 2019(20299)
- 2018(19816)
- 2017(37614)
- 2016(20720)
- 2015(22980)
- 2014(23065)
- 2013(22994)
- 2012(21905)
- 2011(20094)
- 2010(20322)
- 2009(18770)
- 2008(18647)
- 2007(16938)
- 2006(14931)
- 2005(13547)
- 学科
- 济(92138)
- 经济(92046)
- 管理(55193)
- 业(54235)
- 企(40311)
- 企业(40311)
- 方法(35841)
- 数学(31260)
- 数学方法(31012)
- 农(28795)
- 中国(26711)
- 地方(26636)
- 业经(20761)
- 学(20740)
- 财(20189)
- 农业(19749)
- 贸(18325)
- 贸易(18315)
- 环境(17993)
- 易(17695)
- 制(15839)
- 银(14875)
- 融(14850)
- 金融(14848)
- 银行(14814)
- 行(14243)
- 地方经济(14167)
- 和(14057)
- 发(13843)
- 技术(13559)
- 机构
- 学院(303356)
- 大学(300958)
- 济(125098)
- 经济(122437)
- 研究(113089)
- 管理(111119)
- 理学(95104)
- 理学院(93877)
- 管理学(92256)
- 管理学院(91703)
- 中国(83755)
- 科学(73530)
- 农(66282)
- 京(64979)
- 所(60547)
- 研究所(55387)
- 财(54681)
- 业大(52423)
- 农业(52384)
- 中心(51551)
- 江(48004)
- 财经(43000)
- 范(41298)
- 北京(41055)
- 师范(40761)
- 院(40225)
- 经(38846)
- 省(38643)
- 州(38013)
- 经济学(37656)
- 基金
- 项目(203550)
- 科学(157899)
- 基金(144838)
- 研究(142475)
- 家(129623)
- 国家(128470)
- 科学基金(107273)
- 社会(89838)
- 社会科(85017)
- 社会科学(84987)
- 省(83688)
- 基金项目(77877)
- 自然(70521)
- 划(69779)
- 自然科(68744)
- 自然科学(68720)
- 自然科学基金(67468)
- 教育(63575)
- 资助(57861)
- 编号(56574)
- 发(49959)
- 重点(47038)
- 成果(44985)
- 部(43426)
- 创(42387)
- 课题(40282)
- 计划(40260)
- 创新(39721)
- 科研(39566)
- 发展(38896)
- 期刊
- 济(143816)
- 经济(143816)
- 研究(86391)
- 中国(63686)
- 农(61125)
- 学报(56773)
- 科学(49641)
- 农业(41504)
- 大学(40677)
- 财(40667)
- 学学(38737)
- 管理(38585)
- 教育(29771)
- 融(28997)
- 金融(28997)
- 业经(25750)
- 技术(24366)
- 业(22610)
- 经济研究(22581)
- 财经(20555)
- 问题(19458)
- 经(17673)
- 资源(16245)
- 版(16171)
- 科技(15523)
- 技术经济(15307)
- 贸(15224)
- 商业(14969)
- 业大(14721)
- 世界(13676)
共检索到4597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毛锦凰
本文采用动态的均衡因子,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甘肃省2000—2009年10年来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实证研究,并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分析了甘肃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00—2009年甘肃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611hm2增加到2.182hm2(见图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1.180hm2逐年减少到1.106hm2,表明生态足迹(即生态承载力需求)与生态承载力供给呈反向发展趋势(见图2),且生态赤字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可见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而影响甘肃省生态足迹变化的主要是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通过分析其影响因子从而为制定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甘肃省 生态足迹 发展趋势 影响因子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段翠清
近年来,在各项方案的部署和不断落实下,甘肃省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农民人均收入、粮食产量、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加,增幅均高于全国水平;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农牧业持续发展势头良好;农民收入来源和消费结构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升级,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多,金融扶持渠道拓宽,融资难的问题有所缓解。但是,甘肃省农村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农民人群素质较低、农业产品过于单一、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科技水平应用有限等一系列问题都制约着甘肃省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今后应在加快优化
关键词:
农业 农村经济 农业机械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媛 黄翀 郑巍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甘肃省1990—2007年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进行计算,运用万元GDP、生态足迹多样性及发展能力测算指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时间序列(三次指数平滑)预测模型对生态赤字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甘肃省1990—2007年万元GDP呈速度减缓的下降趋势,生态足迹多样性整体变化趋势平缓;甘肃省2007—2017年的生态赤字有扩大化增长趋势,人均生态赤字可能达到2.733hm2,表明必须依靠提高生产效率及资源利用效率来增强生态承载力,建立甘肃省可持续发展模式。
关键词:
甘肃省 生态足迹 生物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焦文献 陈兴鹏 贾卓
能源消费是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行为之一,对能源消费导致的碳足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应用能源消费碳足迹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计算得到了甘肃省1990年-2009年的总碳足迹、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碳足迹产值和碳足迹生态压力;然后利用STIRPAT模型进行岭回归函数拟合,探讨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最后通过脱钩指数分析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碳足迹从1990年的0.091hm2/人上升为2009年的0.191hm2/人,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构成中,煤和石油占据了绝对地位,其中又以煤...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马丽荣 张国和 王恒炜 刘润萍 刘七军
通过分析甘肃省主要油料作物生产和食用植物油供需现状,预测了未来供需平衡,探讨甘肃省油料作物的发展趋势。30多年来甘肃省油料总产量呈持续增长态势,2011年油料总产量、食用植物油产量、食用植物油消费总量分别为63.52万t、22.17万t、24.66万t,2011年前食用植物油生产量和消费需求量基本平衡。基于供给和需求分析表明,甘肃省今后一段时期内食用植物油供需缺口量不断增大,缺口比重保持在10%以上。阐明了甘肃省食用植物油生产发展存在油料生产扶持政策不足;油料作物种类多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加工业滞后、附加效益低等制约因素。提出了继续加强各种补贴项目的落实;切实加强基础条件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卢李朋 张杰 姜朋辉 张胜武
基于甘肃省1949—2011年的农业生产相关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和5年趋势滑动等方法对甘肃粮食产量变化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改革开放后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子;结合甘肃63年粮食总产量的历史数据,建立GM(1,1)模型,对甘肃省未来10年(2012—2021年)的粮食产量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①1949—2011年,甘肃省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增长;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及单产的曲线的动态变化基本吻合;在建国以来63年的时间尺度上,粮食产量变化主要存在38年、23年、15年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周期,其中38年左右和23年左右的振荡周期较强烈。②影响粮食生产的4个主要成分分别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灾害因子、生态保护及恢复和粮食生产成本。③粮食生产在2012—2021年将保持平稳增长的良性发展态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松 王效琴 胡继平 李强 崔利利 段雪琴 郭亮
【目的】评估甘肃省苜蓿不同种植模式的碳足迹,探明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环节。分析施肥与灌溉对甘肃省苜蓿碳足迹的影响,评估可能的减排潜力,为甘肃省苜蓿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和IPCC(2006)田间温室气体计算方法,建立苜蓿碳足迹评估方法。通过调研甘肃省苜蓿主产区陇东、陇中和河西地区10个县区的苜蓿种植农户和农场,收集苜蓿的产量、化肥、灌溉等生产数据。根据施肥和灌溉水平及灌溉水源将甘肃省苜蓿种植模式分为4种,使用建立的苜蓿碳足迹评估方法和甘肃省苜蓿生产投入/产出数据,分析4种
关键词:
苜蓿 碳足迹 施肥 灌溉 甘肃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邱芳 马丁丑 孙小丽 吴金红
甘肃生态是国家生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选择甘肃省作为研究区域,在对其生态脆弱性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从成因—结果表现两个方面选取20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0~2013年自然和经济社会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赋权和综合指数法来实现对甘肃生态脆弱性的综合评价并对西部大开发以来生态脆弱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生态脆弱度较高,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是社会、环境和经济等因素综合驱动的结果。不同时期脆弱度等级有所变化,但幅度不大,总体处于强、中度脆弱状态。最后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发现生态脆弱度与贫困人数、荒漠化程度、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垦殖率等高度相关。
关键词:
AHP 生态脆弱性 甘肃省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胡世伟 汪东亮
[目的]以生态足迹理论为指导研究影响休闲农业发展的驱动因子,以期为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休闲农业发展驱动因子指标评价体系,确定各指标权重。以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各指标重要性的评分值,根据权重值和评分值的乘积对各指标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以此来分析驱动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在系统层中,旅游基础条件的权重值最高,其次是农业发展状况,区域基础条件权重值最低。在区域基础条件中,地理位置优越度的权重值最高,指示标志齐全度的权重值最低;在农业发展状况中,农业发展基础的权重值最大,农业从业人员比例的权重值最小;在旅游基础条件中,农事体验丰富度的权重值最大,权重值最小的是旅游接待水平。对休闲农业发展驱动力较大的前5个因子依次是农事体验丰富度、农业发展基础、乡土风情浓厚度、地理位置优越度和区域交通便捷度。[结论]在该文涉及的驱动因子中,作为生态足迹理论重要内容的农业发展基础条件是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良好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是保障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此后的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和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区域环境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强度状况。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阿莉
森林生态旅游是国际上正在兴起的一种有利于保护森林生态的新型旅游产业。本文介绍并使用SWOT方法,对甘肃省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甘肃省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不断加强社会各界可持续的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意识、全方位筹集资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可持续的森林旅游人才资源开发方略、加大森林生态旅游产品促销力度。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段小红 张艳荣
为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及变动趋势。根据1990~2007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的统计资料,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分析了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运用结构变动度分析法,分析了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消费结构变动趋势以生存资料(食品、衣着)比重逐渐减少、发展和享受资料(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及文教娱乐)比重提高为特点。提示现阶段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
关键词:
农村居民 消费结构 结构变动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龙爱华 徐中民 张志强 苏志勇
水资源足迹是真实反映人类对水资源消费利用的新概念,能深刻揭示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真实消费,水资源足迹核算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文章提出了水资源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甘肃省为例,运用产品虚拟水研究方法核算并分析了2000年的虚拟水消费和水资源足迹。结果表明,2000年甘肃省全社会的水资源足迹为221 231×108m3,人均水足迹为865 24m3 人·年和2371L 人·天,大大高于统计的水资源利用量;虚拟水计算基础上的水资源足迹衡量不仅深刻刻画了人类对水资源的真实占用情况,同时对我国干旱区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启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人类消费结构及消费模式和虚拟水进口...
关键词:
水资源足迹 虚拟水 虚拟水消费 甘肃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新华 徐中民 李应海
水足迹是指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下,维持一定人群消费所需要的总的水资源数量。由于考虑了社会经济系统中虚拟水的消费量,水足迹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地区人类消费对水资源的占有情况,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论文引入了水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及其相关评价指标,计算分析了2003年甘肃省的水足迹。结果表明,甘肃省2003年的水足迹总量为226.67×108m3,人均水足迹878m3,水足迹占总可更新水资源的26%,水资源消费自给率为99.52%,如此高的水资源消费占用比例和自给率,对甘肃省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晋武 祁永安 李长亮
农作物种子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前提,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条件。制种产业是甘肃省产业发展的重点,该文应用SWOT分析法对甘肃省制种产业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甘肃省制种产业的对策,为甘肃的优势产业发展理出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甘肃省 制种产业 优势产业 SWOT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