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06)
2023(8680)
2022(7371)
2021(6349)
2020(5264)
2019(11642)
2018(11376)
2017(21748)
2016(11482)
2015(12780)
2014(12438)
2013(12545)
2012(12016)
2011(11205)
2010(11426)
2009(10716)
2008(10426)
2007(9232)
2006(8532)
2005(7880)
作者
(37224)
(31189)
(30833)
(29692)
(19838)
(15045)
(13768)
(12229)
(12030)
(11191)
(11153)
(10417)
(10322)
(10084)
(9979)
(9700)
(9192)
(9116)
(8939)
(8914)
(7955)
(7786)
(7646)
(7316)
(7194)
(6894)
(6801)
(6620)
(6339)
(6153)
学科
(72047)
经济(72004)
管理(32436)
(26145)
方法(21563)
地方(21553)
(20098)
企业(20098)
数学(18966)
数学方法(18821)
(16473)
(14970)
中国(14368)
地方经济(13885)
环境(13868)
业经(13310)
(11200)
农业(10692)
(9167)
(8827)
生态(8747)
资源(8747)
(8746)
金融(8746)
(8407)
经济学(8392)
(7985)
(7813)
贸易(7809)
(7625)
机构
学院(174553)
大学(173201)
(81207)
经济(79691)
研究(70982)
管理(60996)
中国(52302)
理学(51761)
理学院(51030)
管理学(50151)
管理学院(49848)
科学(45586)
(38208)
(37252)
(35184)
研究所(34941)
(33827)
中心(30537)
业大(28323)
(28228)
农业(27607)
财经(26439)
经济学(25970)
(25540)
(24815)
(23757)
北京(23464)
科学院(23429)
(23335)
师范(23055)
基金
项目(117596)
科学(92219)
基金(85429)
研究(80899)
(77048)
国家(76450)
科学基金(64045)
社会(53181)
社会科(50311)
社会科学(50293)
(48786)
基金项目(45049)
自然(42282)
自然科(41050)
自然科学(41034)
自然科学基金(40286)
(39877)
资助(34791)
教育(34540)
编号(29738)
(28523)
重点(28142)
(24685)
(23906)
计划(23420)
成果(22965)
发展(22724)
创新(22600)
科研(22395)
(22387)
期刊
(100315)
经济(100315)
研究(54382)
中国(36599)
学报(31796)
(31575)
科学(29142)
(25615)
管理(23765)
大学(22829)
学学(22091)
农业(21543)
经济研究(16684)
(15870)
金融(15870)
业经(14426)
技术(13956)
财经(13883)
问题(12446)
(12149)
教育(11977)
(11886)
资源(11810)
技术经济(10050)
世界(9067)
(9047)
统计(8720)
国际(8465)
(8451)
经济问题(8039)
共检索到2748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真  潘竟虎  胡艳兴  
在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数据支持下,对甘肃省2000和2010年的生态资产价值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定量测度。构建空间生态资产价值经济协调度模型,测算了甘肃省生态资产价值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状况。结果表明:1)甘肃省生态系统在2000和2010年的生态资产价值分别为2 430.84×108和2 487.40×108元;2)林地对甘肃省生态资产价值的贡献量最大;陇南市和甘南州的生态资产价值占甘肃省总价值的一半左右;3)生态资产价值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特征,11 a间生态资产价值增加较多的区域主要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真  潘竟虎  胡艳兴  
在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数据支持下,对甘肃省2000和2010年的生态资产价值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定量测度。构建空间生态资产价值经济协调度模型,测算了甘肃省生态资产价值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状况。结果表明:1)甘肃省生态系统在2000和2010年的生态资产价值分别为2 430.84×10~8和2 487.40×10~8元;2)林地对甘肃省生态资产价值的贡献量最大;陇南市和甘南州的生态资产价值占甘肃省总价值的一半左右;3)生态资产价值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特征,11 a间生态资产价值增加较多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部和陇东;4)11 a间,甘肃省各市州生态资产价值与GDP比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生态资产价值增长与GDP增长不协调;5)生态-经济协调分区中,潜在危机区的面积最大,其次是低度冲突区和关系恶化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蔡文春  卢嘉鑫  张社平  孙凤茹  
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文章将协调度的内涵界定为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的定量指标,以此为基础从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入手,选择指标构建评价模型,对1995—2008年时间段上甘肃省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阶段性分析,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整体上提升,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整体上在逐步改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倩雯  霍小平  
经济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统计数据,对景泰县经济与生态协调度进行空间动态评价。研究显示:在空间分布上看,景泰县东北和东南部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处于初级协调发展地区,西北和西南部处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调地区,中部除一条山镇外,其余乡镇为勉强或初级协调发展地区;从演化趋势上看,2000年到2010年,景泰县11个乡镇中大部分乡镇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有所提高。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军  陶华旸  李文杰  任珺  
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之一,对全球碳循环、碳储存和气候调节有着重要作用,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息息相关。本文基于2000–2010年甘肃省草地生态系统监测资料,采用变化热点和变异系数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肃省草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甘肃省草地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较大,河西走廊草地植被覆盖度较低,甘南高原草地覆盖度较高,说明甘肃省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主要存在极重度和重度退化。研究结果表明,变化热点和变异系数可以用于分析草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变化格局,为退化草地治理和保护提供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清  史亚雯  南志标  陆森  
[目的]通过对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区甘肃省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复合系统的定量测度,明确其系统协调程度及协调发展程度。[方法]通过建立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复合系统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5年甘肃省PESREn复合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结果](1)甘肃省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数快速上升,人口、资源综合发展指数缓慢上升,环境综合发展指数在波动中趋于下降,发展远远滞后于其他系统;(2)甘肃省复合系统的协调度2005年为0.026 6, 2009年达到最高值0.649 0,到2015年再次下降至0.375 9;(3)甘肃省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度从2005年的0.090 1调整至2015年的0.528 1。[结论]在甘肃省发展过程中,环境系统是系统协调发展的短板;从整体趋势上看,复合系统的协调度在波动中略有优化,已从严重失调调整至轻度失调;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度持续优化, 2015年达到勉强协调;认为甘肃省应加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各系统的深度协调发展;构建和完善系统协调发展机制,树立生态环保理念,推进系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泉  拜琦瑞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之一。通过甘肃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本文立足甘肃行政区划2005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基于Between-groups L inkage分类法进行层次聚类分析,确定了甘肃经济发展的4个类型区,探讨了各类型区具有的特殊空间经济特征。作者认为,这种特殊空间经济特征是缩小甘肃省域经济差异,制定省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的理论依据和逻辑起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丽娟  张勃  李山勇  
基于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生态城市建设复合系统模型,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构建甘肃省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并对甘肃省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甘肃省生态城市建设水平差异较大,除兰州、嘉峪关为"生态孤岛"外,总体呈现出北强南弱的非均衡布局。同时,运用SWOT分析法深度分析甘肃省情,为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艳荣  
扶贫资金使用的生态效益是扶贫工作取得持久经济效益的基础。本文对甘肃省 1 983— 2 0 0 0年扶贫资金使用的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 ,从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生物措施、农村能源、法规建设诸方面 ,提出了提高甘肃省扶贫资金生态经济效益的对策措施。
[期刊] 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费洪平  
本文运用生态经济原理,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物质能量转换关系出发,以甘肃省定西地区为例,论述了土地生态经济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该区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地生态经济优化模式,从而为该区合理生产布局提供依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周克全  
生态保护与贫困问题相互交织,长期困扰甘肃乃至全国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样本,对甘肃民族地区生态与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对策性研究,针对生态环境、生态移民和经济与社会发展三大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冯宜明  车克钧  曹秀文  赵栋  谢飞  王杰  
采用甘肃省白龙江林区2010年度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和白龙江森林生态站监测数据,依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评价了甘肃省白龙江林区5种主要森林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结果表明:5种主要森林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每年为303.702亿元,其中涵养水源为133.790亿元,保育土壤为91.667亿元,固碳释氧为44.793亿元,积累营养物质为2.627亿元,净化大气环境为15.717亿元,生物多样性保护为13.797亿元,森林游憩为1.31亿元。研究结果将为甘肃省森林资源核算和绿色经济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春雨  董晓峰  刘英英  潘竟虎  车彦军  
本研究通过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概念模型(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和MODIS-NDVI数据估算了2000-2010年甘肃省净初级生产力(NPP)的空间分布格局,并结合气候因子,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探讨森林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农业生态区和荒漠生态区的NPP变化特征及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①2000-2010年甘肃省NPP的空间分布差异比较显著,总体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即从东南向西北是逐渐递减的;其中,森林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农业生态区和荒漠生态区的年均NPP分别为580.12 g·cm-2·a-1、380.12 g·cm-2·a-1、28...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潘竟虎  郑凤娟  杨东  
以甘肃省14个地级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为依据,建立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权法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甘肃省1997年-2006年间土地经济集约利用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采用重心模型和ESDA分析了市域土地经济集约利用、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特征以及二者的相关度。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特征来看,甘肃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除1998年外,市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差距不断增大。从空间特征看,经济发展水平地域上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递减状态,而土地经济集约利用则以兰州为中心向外递减。土地集约利用重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迪  王彤彤  支金虎  张小平  黄敏洁  
【目的】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是世界范围的研究热点,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碳排放影响温室效应尤其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方法】根据IPCC法和统计年鉴,以甘肃省为例,测算2000—2017年第二产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并借助脱钩分析、碳承载力和碳赤字跟踪碳排放的动态变化趋势,选取灰色关联模型分析第二产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利用灰色系统预测2018—2019的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结果】甘肃省产业为"二、三、一"结构,工业占能源总消耗量的73%。从时间来看,2000—2017年间第二产业碳排放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平均碳排放量为11 367.29万t;碳排放强度却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值为8.68万t/亿元;2018—2019预测结果符合趋势规律。【结论】碳排放量与GDP之间呈弱脱钩的态势,脱钩指数有减小趋势;碳承载力增长趋势明显且趋于稳定,19年间碳承载力增长了21.95%,从2011年开始出现碳赤字,并呈现先增加后减小趋势。从地区来看,嘉峪关等5市属于碳排放高强度区,兰州市的碳排放量贡献率最大,平凉市未来环境压力相对较小。从驱动因素分析,煤炭和石油是工业碳排放的主体,关联度最高,关联系数为0.88和0.80。最后提出相应的低碳节能减排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