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82)
- 2023(11342)
- 2022(9982)
- 2021(9408)
- 2020(7988)
- 2019(18534)
- 2018(18555)
- 2017(35459)
- 2016(19489)
- 2015(21975)
- 2014(22121)
- 2013(21928)
- 2012(19971)
- 2011(17873)
- 2010(17666)
- 2009(16036)
- 2008(15508)
- 2007(13573)
- 2006(11880)
- 2005(9732)
- 学科
- 济(76325)
- 经济(76252)
- 管理(57392)
- 业(51873)
- 企(43376)
- 企业(43376)
- 方法(35942)
- 数学(31003)
- 数学方法(30636)
- 农(22235)
- 地方(19709)
- 中国(19056)
- 财(17778)
- 业经(17767)
- 学(17479)
- 环境(15723)
- 农业(15033)
- 和(13884)
- 理论(12976)
- 技术(12819)
- 划(12366)
- 制(12053)
- 贸(11368)
- 贸易(11361)
- 务(11272)
- 财务(11199)
- 财务管理(11180)
- 易(10969)
- 教育(10881)
- 企业财务(10569)
- 机构
- 大学(267825)
- 学院(267750)
- 管理(111574)
- 济(99262)
- 理学(97202)
- 经济(96787)
- 理学院(96144)
- 管理学(94487)
- 管理学院(94037)
- 研究(87273)
- 中国(62666)
- 科学(57653)
- 京(57533)
- 农(45075)
- 财(43559)
- 业大(43414)
- 所(43373)
- 中心(40461)
- 研究所(39990)
- 江(39324)
- 范(36969)
- 师范(36671)
- 北京(36019)
- 农业(35066)
- 财经(35002)
- 州(32457)
- 院(32233)
- 经(31774)
- 师范大学(29646)
- 技术(29299)
- 基金
- 项目(192310)
- 科学(150303)
- 研究(141250)
- 基金(136595)
- 家(118642)
- 国家(117624)
- 科学基金(101276)
- 社会(86339)
- 社会科(81570)
- 社会科学(81543)
- 省(78826)
- 基金项目(74385)
- 自然(67172)
- 自然科(65470)
- 自然科学(65453)
- 教育(64722)
- 划(64701)
- 自然科学基金(64216)
- 编号(58995)
- 资助(55439)
- 成果(46624)
- 重点(42843)
- 部(41474)
- 发(41069)
- 课题(40663)
- 创(40009)
- 创新(37189)
- 科研(36675)
- 项目编号(35515)
- 大学(35115)
- 期刊
- 济(108679)
- 经济(108679)
- 研究(74577)
- 中国(52128)
- 学报(43276)
- 农(40565)
- 科学(39573)
- 管理(38436)
- 教育(33328)
- 大学(32197)
- 财(31650)
- 学学(29905)
- 农业(28910)
- 技术(24734)
- 业经(19384)
- 融(17968)
- 金融(17968)
- 图书(17112)
- 财经(15348)
- 经济研究(15323)
- 业(14922)
- 资源(14860)
- 科技(14712)
- 问题(13699)
- 技术经济(13256)
- 理论(13208)
- 经(12899)
- 实践(12469)
- 践(12469)
- 版(12313)
共检索到3816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晋王强 吴明艳 妙旭华 董战峰
基于主题框架法构建了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甘肃省2004—2019年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甘肃省生态文明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性进行了测度与分析,引入障碍度模型得出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9年间,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生态环境、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生态治理建设水平均呈现逐年提升趋势,生态环境和生态治理发展水平滞后于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耦合度高、中级协调阶段,整体仍处于发展水平欠佳局面;工业固废管理水平、农药化肥使用水平、能耗效率等是制约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因素。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绩效评价 熵权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晋王强 吴明艳 妙旭华 董战峰
基于主题框架法构建了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甘肃省2004—2019年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甘肃省生态文明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性进行了测度与分析,引入障碍度模型得出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9年间,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生态环境、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生态治理建设水平均呈现逐年提升趋势,生态环境和生态治理发展水平滞后于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耦合度高、中级协调阶段,整体仍处于发展水平欠佳局面;工业固废管理水平、农药化肥使用水平、能耗效率等是制约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因素。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绩效评价 熵权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丽娟 张勃 李山勇
基于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生态城市建设复合系统模型,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构建甘肃省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并对甘肃省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甘肃省生态城市建设水平差异较大,除兰州、嘉峪关为"生态孤岛"外,总体呈现出北强南弱的非均衡布局。同时,运用SWOT分析法深度分析甘肃省情,为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甘肃省 生态城市 区域差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高新才 斯丽娟
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主要包括以思想观念、法律制度、管理决策、社会文化等以人为中心的非物质形态要素。张掖地处西部干旱区,生态城市建设要结合城市自身特点,本文从培育公民思想意识、构筑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政治环境、以及营造生态城市社会文化氛围等五个层面对张掖生态城市软环境建设进行逐一分析研究。
关键词:
干旱区 生态城市 软环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文政 马荣
基于甘肃省生态多样性、脆弱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特点,以政策和人们行为的自觉程度为依据,可将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和五个小的阶段。通过各个阶段的特征分析,探究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可映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过程,也将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甘肃省 生态文明建设 阶段 特征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石峰 颉耀文 田文婷 焦继宗
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对解决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紧张的人地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以兰州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实证研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土地集约趋势的定性分析并结合土地集约度的定量计算对兰州市8个区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中自主开发了土地集约度评价软件,以代替传统的手工计算指标值的方式,运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得到集约度值,采用数轴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集约度值进行分类,确定各评价单元的土地集约利用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各区县集约利用度差异较大,基本上分为4个等级,其中I级的有城关区,Ⅱ级的有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Ⅲ级的有红古区、榆中县,Ⅳ级的有皋兰县、永登县...
关键词: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多因素综合模型 兰州市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何文盛 姜雅婷 王焱
本文利用甘肃省2011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绩效评价调查数据,首先从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一套由组织领导、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制度建设、工作成效5个一级指标以及17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群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运用政策绩效综合评价值计算公式对该省6个样本县(区)的这一政策绩效进行了评价与排序。研究结果表明:村民满意度、宣传培训、工程质量、项目实施和工作机制是评价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绩效最重要的指标。从上述5个方面着手,激发政府、村集体、农民等多个主体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动性,形...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甘肃省金融学会秘书处课题组
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机构中,农村信用社是机构网点分布最广、资产规模最大、从业人员最多的金融机构,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机构,农村信用社的稳健发展关系着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的大局,其改革发展的意义重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绩效评价等相关文献做了回顾和总结,以甘肃省辖内某家已经改制的农村商业银行为样本,运用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衡量农信社改革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该农商行近八年内在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绩效得分情况,对农信社改革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从要在支农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农信社盈利的持续性,在市场化发展的前提下着力化解不良贷款风险,在完善公司治理的前提下增强省联社行业服务职能,在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前提下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方面对农信社改制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媛 黄翀 郑巍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甘肃省1990—2007年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进行计算,运用万元GDP、生态足迹多样性及发展能力测算指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时间序列(三次指数平滑)预测模型对生态赤字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甘肃省1990—2007年万元GDP呈速度减缓的下降趋势,生态足迹多样性整体变化趋势平缓;甘肃省2007—2017年的生态赤字有扩大化增长趋势,人均生态赤字可能达到2.733hm2,表明必须依靠提高生产效率及资源利用效率来增强生态承载力,建立甘肃省可持续发展模式。
关键词:
甘肃省 生态足迹 生物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胡科 石培基
研究目的:构建甘肃省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甘肃省86个县级行政区的耕地质量。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GIS软件。研究结果:质量为中等以上的耕地面积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0.05%,大都分布于河西5市、陇东的南部和陇中部分县区;质量为较差以下的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9.95%,主要分布于甘南高原、陇南天水山区和庆阳北部地区。研究结论:甘肃省耕地质量总体较差,且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差别较大。评价结果比较符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潘永昕 李体康
本文从资源产出和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和环境治理四个方面构建循环经济指标评价体系,对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进而从产业链、科技智力支撑、资金供给、政策法规和发展氛围等方面分析了制约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甘肃省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
循环经济 评价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杜英 王士军 张爱宁 马巧丽
本文以西部省份甘肃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4个反映创新基础、创新投入、企业创新、科技惠民及创新产出方面的指标,建立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因子分析评价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和聚类分析。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 评价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贾明琪
以甘肃省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县(区)情况为例,参考各省市农村“三变”改革经济效果评价方法,运用2017—2020年甘肃省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县(区)的调研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3个一级评价指标以及农民人均收入等12个二级评价指标,综合分析评价了甘肃省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县(区)的综合效果。研究表明,甘肃省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县(区)综合效果为“非常满意”占38%,“满意”占32%,“一般”占19%,“不满意”占12%。其中“非常满意”和“满意”合计占70%。根据最大隶属原则,甘肃省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县(区)综合效果评价结果为“满意”。综合评价结果说明,甘肃省试点县(区)农村“三变”改革综合效果较好,已呈现出“农村资源活起来,分散资金聚起来,农业产业强起来”的良好态势,这与甘肃省目前开展的农村“三变”改革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合。
关键词:
农村“三变”改革 效果评价 层次分析法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宋超英 朱静
一个成熟的企业家市场应通过公开、公正的选择方式,为企业选择到最合意的经营管理者。目前,甘肃省企业家市场仍然依附于一般性的人才市场,严格地讲还没有专门的为企业家提供服务的企业家市场。要建立政府引导下的企业家市场管理体系和统一的企业家测评指标体系,培育多口径的企业家服务网络,引入竞争机制并逐步实现企业家的市场选择,还要完善企业家的培训体系和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群,龙花楼,罗明,王军,古志新
论文结合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针对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选取坡度、地下水位、土壤盐渍状况、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评价因子,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利用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土地整理生态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土地整理方向和措施。生态评价综合分值在80-100之间的耕地应被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其土地整理措施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善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品质;非天然林的林地整理应考虑向经济林发展,发展特色林果业;未利用地可作为耕地的后备资源进行有计划开发。分值在65-80之间的耕地应划为农田保护区,整理措施应注意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林草地整理措施则要防止林草地退化,适当发展经济林;未利用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适度开垦为耕地。分值在50-65之间的耕地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进行生态退耕,防止耕地沙化以及加强水土保持措施;未利用地整理措施主要是保持原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分值为0-50的耕地必须实行生态退耕还林还草的整理措施,注重林草地保护和提高植被覆盖率;未利用地保持原状不能开垦为耕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