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05)
- 2023(12073)
- 2022(10111)
- 2021(9425)
- 2020(7808)
- 2019(17464)
- 2018(17043)
- 2017(32570)
- 2016(17107)
- 2015(18883)
- 2014(18386)
- 2013(17729)
- 2012(15799)
- 2011(13856)
- 2010(13302)
- 2009(11627)
- 2008(10702)
- 2007(8771)
- 2006(7179)
- 2005(5622)
- 学科
- 济(69643)
- 经济(69591)
- 管理(49195)
- 业(49097)
- 企(38871)
- 企业(38871)
- 方法(34945)
- 数学(31715)
- 数学方法(31321)
- 农(20677)
- 技术(16427)
- 中国(15980)
- 业经(15831)
- 财(15329)
- 地方(15131)
- 农业(14428)
- 学(12464)
- 贸(11997)
- 贸易(11992)
- 易(11650)
- 环境(11574)
- 理论(10037)
- 务(9696)
- 财务(9659)
- 财务管理(9639)
- 技术管理(9414)
- 划(9353)
- 制(9262)
- 和(9257)
- 企业财务(9152)
- 机构
- 学院(232988)
- 大学(230361)
- 济(95455)
- 管理(94603)
- 经济(93664)
- 理学(84068)
- 理学院(83131)
- 管理学(81618)
- 管理学院(81202)
- 研究(73712)
- 中国(51779)
- 科学(47521)
- 京(45941)
- 农(42809)
- 业大(39580)
- 财(38525)
- 中心(35921)
- 所(35194)
- 农业(33988)
- 研究所(32838)
- 江(32790)
- 财经(32627)
- 范(30133)
- 经(30041)
- 师范(29814)
- 经济学(29730)
- 经济学院(27191)
- 北京(26767)
- 院(26710)
- 经济管理(26531)
- 基金
- 项目(177825)
- 科学(142748)
- 基金(131781)
- 研究(126393)
- 家(116352)
- 国家(115459)
- 科学基金(100854)
- 社会(82906)
- 社会科(78934)
- 社会科学(78912)
- 省(72359)
- 基金项目(71296)
- 自然(66783)
- 自然科(65361)
- 自然科学(65347)
- 自然科学基金(64170)
- 划(59681)
- 教育(58628)
- 资助(51406)
- 编号(49327)
- 重点(40404)
- 部(39070)
- 创(38882)
- 发(38821)
- 创新(36440)
- 成果(36291)
- 国家社会(35382)
- 科研(34382)
- 教育部(33686)
- 计划(33502)
共检索到3100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海鸿 吴頔
基于1991—2011年甘肃省各地区玉米生产面板数据,以雨养旱作农业技术革命——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视角,在对玉米产量时空尺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构建关于玉米产量及其10个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联度模型,分2个时段对玉米生产驱动机制进行阐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甘肃省玉米产量出现突发性持续上升的根本原因是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反映该技术的指标——地膜玉米覆盖面积已成为影响玉米产量的首要因子,对甘肃省玉米生产空间格局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徐文强 熊春蓉 张永祥 杨祁峰 牛芬菊 张雷
试验通过全膜双垄沟播覆盖种植与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研究对其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经秸秆还田后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表现为整株还田>秸秆粉碎>免耕留茬,秸秆还田后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但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后的土壤容重增大。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与温度的影响,在玉米生育前期经秸秆还田后的土壤温度与水分均显著低于对照,在玉米生育后期秸秆腐解后对土壤水分起到一个补偿效应。就玉米产量变化而言,表现为全膜覆膜+整株秸秆还田>全膜覆膜+秸秆粉碎还田>全膜双垄沟播>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露地种植,玉米全膜双垄沟播较露地种植增产达到显著水平,玉米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结合秸秆还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杨祁峰 刘广才 熊春蓉 张成荣 朱永永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同覆膜模式的水分高效利用机理。结果表明,玉米播前至拔节期,秋季全膜双垄、顶凌全膜双垄和播前全膜双垄0-20cm土壤含水量较传统播前半膜平铺分别提高5.5-5.8%、4.5-4.7%和0-3.2%,1m土壤贮水量较播前半膜平铺分别增加48.4-51.7mm、36.4-38.8mm和0-25.6mm,正是由于秋季全膜双垄和顶凌全膜双垄前期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从而有效解决了玉米4-5月份因春旱无法播种、出苗的瓶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使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6.8%、平均达到70.2%,使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3...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凡
【目的】研究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与传统栽培模式(露地垄作)玉米的生长势差异及光、热、水等生态因子资源的分配特征和增产机制,为该技术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春玉米"临单217"为材料,设全膜覆盖双垄沟播(1.2m宽地膜)、半膜覆盖垄作(0.8m宽地膜)、露地垄作(对照)3种模式,测定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叶面积指数、产量及其构成等指标,并记录生育期生态因子(生长天数、日照时数、有效积温、降水量),应用RichaRds生长方程,从动态数学模型的角度,建立不同生态因子与相对叶面积指数及其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变化率的模型,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各生态因子资源量分配和作用特征的差异及增产机制。【结果】(1)...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星瑞 石林榕 赵武云 戴飞
针对全膜双垄沟播直插式玉米播种装置的核心部件单面凸轮控制的穴播杆水平位移不精确、振动较大等问题,设计采用双面凸轮代替。在沟播机虚拟样机基础上,生成双面凸轮内外接触轨迹曲线,由于生成的双面凸轮轨迹在奇点处过渡急剧,会造成凸轮与顶杆运动过程中冲击过大而无法实现设定的运动,甚至卡死,对轨迹过渡奇点段进行了圆弧过渡优化,对优化前后的凸轮在x、y方向位移曲线进行了对比,相应位移量较小。经沟播机虚拟样机仿真,双面凸轮驱动下的成穴器在入土前不会与地面发生干涉;对双面凸轮进行的冲击力和拉力作用下最大形变和应力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双面凸轮在受到最大冲击力和拉力时最大变形量为0.092 mm,且其最大Von–Mi...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永杰 谢军红 李玲玲 王林林 罗珠珠 王进斌
【目的】明确氮肥减量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土壤呼吸、碳排放、作物产量的影响,揭示玉米生长与土壤碳排放的关系。【方法】于2018—2019年依托2012年布设于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综合实验站的耕作方式及氮肥减量长期定位试验。本试验以具有良好集雨抑蒸、增温保墒作用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前提,采取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4种耕作方式:翻耕(T1);旋耕(T2);深松耕(T3)和免耕(T4),副区处理为两个施氮水平:氮肥减量(N1:基施氮200 kg·hm~(-2))和传统施氮(N2:基施200 kg·hm~(-2)+拔节期施100 kg·hm~(-2))。研究不同处理的玉米生长、土壤呼吸速率特征、碳排放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分析碳排放效率(CEE)及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结果】(1)耕作方式及施氮水平显著影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生长,耕作方式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主要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免耕处理显著提高了该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生长率和净同化速率,较其他耕作方式籽粒产量提高2%—15%;施氮水平在拔节期—开花期对干物质的影响较大,但同一耕作方式下N1与N2水平的产量差异不显著。(2)土壤呼吸速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在大喇叭口期—开花期达到峰值,耕作方式对土壤呼吸、碳排放量及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大于施氮水平,免耕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较旋耕、翻耕和深松耕分别降低了4.3%、12.9%和24.3%,总碳排放量降低了21.5%、13.4%和31.2%,碳排放效率提高26.5%—55.9%;免耕减施氮肥较其他处理碳排放总量降低489—1 917.5 kg·hm~(-2),碳排放效率提高了20.1%—56.2%。(3)所有处理均表现为大气CO_2的"汇",但免耕和减施氮肥表现出更强的碳汇效应,与传统翻耕相比,免耕处理0—5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增加了11.3%(P
关键词:
玉米 免耕 减氮 土壤呼吸 碳平衡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建军 樊廷录 党翼 赵刚 王磊 李尚中
【目的】研究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在陇东雨养农业区产量和生育指标同步提高的最佳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及运筹方式,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方法】本试验以先玉335为试材,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条件下设置了2个氮肥用量(150、225kg·hm-2),2个密度(6×104、7.5×104株/hm2)和5个氮肥追施比例及时期(底肥100%;拔节期追施100%;底肥50%、拔节期50%;底肥50%、拔节期30%、抽雄期20%;底肥50%、拔节期10%、抽雄期40%)。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种植密度、氮肥用量及运筹方式对旱地春玉米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在试验氮肥用量及密度范围内,相同施氮量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万成 戴飞 张锋伟 张仕林 史瑞杰 刘元祥 沈鹏云
为研究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垄体结构对其水热效应的影响程度,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垄体结构和保温保水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参考现有的全膜双垄沟种床构建农艺要求建立4种垄体模型,分别为T1、T2、T3和T4模型,对其雨水入渗和热平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合模拟结果对玉米全膜双垄沟垄体结构和相应的配套机具进行了优化。入渗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边界条件下T2模型垄沟内土壤平均含水率最高(含水率为18.0%),其次为T4模型(16.9%)。热平衡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温度边界条件下T4模型垄沟内土壤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值为23.5℃),T2模型最低(22.8℃),兼顾保温性和保水性2个因素,T4模型为最优模型。在T4模型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全膜双垄沟垄体结构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垄体呈拱型结构,大垄拱顶弧半径为48 cm,大垄宽70 cm,垄高15 cm;小垄拱顶弧半径为22 cm,小垄宽40 cm,垄高20 cm;垄沟为梯形结构,沟底宽8~10 cm,沟底与大垄宽度比约1∶7,与小垄宽度比约1∶4。同时配套的起垄铺膜机具需要安装垄体整形装置,其形状和结构要与优化后的垄体相匹配,配套的直插式穴播机行走轮宽度应小于垄沟沟底宽度(8~10 cm),播种后膜孔半径保持在4~5 cm。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 水热效应 数值模拟 农艺优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红丽 张绪成 宋尚有 马一凡 于显枫
【目的】从玉米季节性耗水调节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揭示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的增产机制。【方法】通过测定土壤温度、含水量、玉米地上干物质和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以及计算土壤温度梯度等,探讨旱地全膜双垄沟播对玉米季节性耗水和产量的调节机制。【结果】全膜双垄沟播(PMF)和全沙覆盖平作(SM)对玉米生长期的水分环境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裸地平作(CK)相比,PMF和SM能提高地温最低点玉米全生育期土壤温度梯度和地温最高点玉米拔节前土壤温度梯度,在显著高于CK和地温最高、最低点反方向温度梯度驱动下实现了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使玉米在需水较少阶段保蓄更多的水分以供需水盛期利用;各处理玉米耗水高峰出现的时期与当年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丽红 石培基 郝方方
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研究对于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以西北内陆特大城市——兰州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法等数量统计模型,对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水平进行分析,并找出造成差异的驱动因素,以期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为兰州市合理配置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空间差异 土地集约利用 驱动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存教
该文以甘肃省在"十一五"期间大力推行的"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技术为例,对甘肃省农业功能区的划分进行了拓展和展望。研究表明,该项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将会使甘肃省中部的11个干旱县由"就业和生活保障"功能区转变为"农产品供给"功能区,从而承担马铃薯种植、玉米制种等多项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迪 王彤彤 支金虎 张小平 黄敏洁
【目的】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是世界范围的研究热点,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碳排放影响温室效应尤其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方法】根据IPCC法和统计年鉴,以甘肃省为例,测算2000—2017年第二产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并借助脱钩分析、碳承载力和碳赤字跟踪碳排放的动态变化趋势,选取灰色关联模型分析第二产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利用灰色系统预测2018—2019的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结果】甘肃省产业为"二、三、一"结构,工业占能源总消耗量的73%。从时间来看,2000—2017年间第二产业碳排放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平均碳排放量为11 367.29万t;碳排放强度却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值为8.68万t/亿元;2018—2019预测结果符合趋势规律。【结论】碳排放量与GDP之间呈弱脱钩的态势,脱钩指数有减小趋势;碳承载力增长趋势明显且趋于稳定,19年间碳承载力增长了21.95%,从2011年开始出现碳赤字,并呈现先增加后减小趋势。从地区来看,嘉峪关等5市属于碳排放高强度区,兰州市的碳排放量贡献率最大,平凉市未来环境压力相对较小。从驱动因素分析,煤炭和石油是工业碳排放的主体,关联度最高,关联系数为0.88和0.80。最后提出相应的低碳节能减排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强强 唐正兴 李国顺
利用产业集聚指标测度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集聚水平,借助引力模型及断裂点公式揭示了中药材各产区彼此联动演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业空间集聚的综合影响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党参、当归和黄芪三类最主要的大宗中药材产业地理集聚特征极为显著,并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2)定西市凭借雄厚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区域质量(41 051.784)和强大的吸引力(42.890),成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极,并向周边区域辐射带动,连同天水、兰州、白银和临夏四市(州)形成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强强 唐正兴 李国顺
利用产业集聚指标测度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集聚水平,借助引力模型及断裂点公式揭示了中药材各产区彼此联动演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业空间集聚的综合影响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党参、当归和黄芪三类最主要的大宗中药材产业地理集聚特征极为显著,并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2)定西市凭借雄厚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区域质量(41 051.784)和强大的吸引力(42.890),成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极,并向周边区域辐射带动,连同天水、兰州、白银和临夏四市(州)形成强大的中药材产业集聚区。陇南、甘南两区域因较远的经济距离而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集聚区。未来有望实现以酒泉为中心的河西中药材产业集聚区和以庆阳为中心的陇东中药材产业集聚区。3)中药材产业集聚是知识溢出、资源环境禀赋、社会需求以及产业加工与监管等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海鸿 张彦霞 常艳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建设用地的迅速扩张,造成一定的土地资源浪费。文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讨了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入和人口等因素与建设用地的变化的相互关系,得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产业结构调整次之,人口因素是影响建设用地扩张的直接因子,也是土地扩张的重要指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