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3)
- 2023(1694)
- 2022(1536)
- 2021(1507)
- 2020(1327)
- 2019(3137)
- 2018(3116)
- 2017(5638)
- 2016(3447)
- 2015(3758)
- 2014(3661)
- 2013(3773)
- 2012(3853)
- 2011(3382)
- 2010(3350)
- 2009(2977)
- 2008(2894)
- 2007(2521)
- 2006(2205)
- 2005(1889)
- 学科
- 济(13882)
- 经济(13874)
- 地方(8540)
- 农(6830)
- 业(5543)
- 农业(4919)
- 管理(4788)
- 方法(4538)
- 数学(4321)
- 数学方法(4307)
- 学(4260)
- 地方经济(3425)
- 环境(2883)
- 业经(2800)
- 中国(2600)
- 土地(2441)
- 农业经济(2174)
- 企(2094)
- 企业(2094)
- 害(2020)
- 资源(1951)
- 城市(1844)
- 制(1797)
- 虫(1753)
- 财(1659)
- 生物(1654)
- 事业(1593)
- 虫害(1591)
- 生态(1536)
- 病虫(1499)
- 机构
- 学院(45585)
- 大学(43976)
- 研究(19344)
- 农(19296)
- 科学(16213)
- 农业(15429)
- 管理(14376)
- 济(14262)
- 经济(13824)
- 业大(13449)
- 中国(12447)
- 理学(12386)
- 理学院(12113)
- 省(12011)
- 管理学(11749)
- 管理学院(11693)
- 所(11444)
- 研究所(10712)
- 农业大学(10390)
- 京(10046)
- 中心(9792)
- 江(8967)
- 室(7872)
- 业(7655)
- 科学院(7329)
- 州(7229)
- 实验(7025)
- 市(6881)
- 实验室(6826)
- 范(6770)
共检索到697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贞明 柏玉晶 阿不满 杨成德
为了明确甘肃省武威市苜蓿镰孢根腐病的病原种类,在当地采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根腐病标样,并进行了镰孢属病原菌的分离、致病性测定和鉴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5株致病镰孢菌,根据形态特征和ITS基因序列分析将其分别鉴定为厚垣镰孢菌(Fusarium chlamydosporum)、半裸镰孢(F.incarnatum)和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其中厚垣镰孢菌和层出镰孢菌为强致病菌。该研究结果为武威市苜蓿根腐病诊断和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苜蓿 根腐病 病原 种 鉴定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中坚 徐廷全 刘辰熙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技术水平、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从较低层次向更高层次产业进行动态迁徙的过程或趋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采用协整检验方法,对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及分量在长期和短期两个周期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积极调整信贷投向高端产业、确保信贷投资的可持续性、完善多渠道的融资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社会融资规模 产业结构升级 协整检验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河西重要的商贸集散地。武威干旱缺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甘肃民勤及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为了抢救民勤、改善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国务院于2007年批准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并将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燕 高峰
区域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上的发展模式,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崭新模式。本文从甘肃省武威市的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和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现实必要性,提出区域循环经济的基本运行模式,并在区域主导产业层面、废弃物的处置利用,及生态系统保护与重建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区域循环经济 武威市 运行模式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中坚 徐廷全 刘辰熙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技术水平、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从较低层次向更高层次产业进行动态迁徙的过程或趋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采用协整检验方法,对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及分量在长期和短期两个周期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积极调整信贷投向高端产业、确保信贷投资的可持续性、完善多渠道的融资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社会融资规模 产业结构升级 协整检验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崔凌霄 杨成德 田有辉 张收霞 张莉 薛莉 任宝仓
本研究对甘肃省玉米茎腐病症状进行了描述,并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玉米茎腐病发生后导致受害植株黄化,病斑内部坏死或腐烂。病原菌大型分生孢子无色,呈镰刀形,3~5隔,大小为(4.54~11.74)μm×(1.96~4.27)μm;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单胞,大小为(1.25~5.50)μm×(1.25~3.75)μm;菌丝有隔,无色;病原菌ITS基因序列与藤仓镰孢霉菌(Fusarium fujikuroi)(KJ000440.1)的同源性达99%,结合形态学特征,将其鉴定为藤仓镰孢霉菌;该病原菌生长及其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菌丝最适生长pH为8;碳源中菌丝生长以D-半乳糖最好,L-山梨糖最差,孢子萌发以L-山梨糖最好,葡萄糖最差;氮源中菌丝生长以氯化铵最好,碳酸铵最差,孢子萌发以干酪素最好,牛肉膏最差;相对湿度低于90%孢子不萌发。该研究结果为玉米茎腐病的诊断和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韩志文 白永平
水资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制约因素,水资源短缺背景下西北干旱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和分析是西北内陆城市寻求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以甘肃石羊河流域武威市为例,通过分析武威市城市发展现状用水特征,发现在水资源的约束下,武威城市发展表现出经济发展以高耗低效为主,水资源投入产出效益普遍低下等特点。以加强城市水资源综合管理为突破口,提出建设节水型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建议;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必须把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作为基础,把建设节水型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进而推动城市水资源节约工作的深入开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尤飞 钟有丽 王传胜
应用生态占用模型,对武威市生态经济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对武威的生物资源、能源资源和制成品资源消费的生态占用的计算结果表明,1999年武威市人均占用生物生产性空间为1.589423hm2,调整后的武威实际生产空间供给为0.856876hm2/人。1999年武威生态赤字0.73254hm2/人。对于世界56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生态占用和人均GDP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二者高度相关。用幂指数模型进行趋势拟合,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和理论一致性。武威生态占用处于强的扩张时期,到2015年,人均生态占用将会达到2.60142hm2/人,而当年实际生态承载力阈值预测值为1.0657hm2/人。人均生态赤字扩大到1...
关键词:
区域生态经济 持续性 生态占用 预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向妮 段灿星 肖炎农 王晓鸣 朱振东
【目的】明确中国不同地区豌豆镰孢根腐病菌的种类及其致病基因多样性,为病害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和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对病原菌分离物进行鉴定,通过茄镰孢豌豆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f.sp.pisi)致病基因特异性PCR引物对病原菌分离物致病基因进行检测。【结果】96个病原菌分离物鉴定为茄镰孢豌豆专化型。致病性测定表明所有分离物对豌豆品种"草原27"致病,其中81.3%的分离物致病力强,10.4%的分离物致病力中等,只有8.3%的分离物具弱致病力。用4个致病基因PDA、PEP1、PEP3和PEP5特异性引物对分离物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在9...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洋 刘长远 赵奎华 苗则彦 梁春浩 陈彦 王辉
对尖镰孢菌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尖镰孢菌具有致病性,回接症状与田间一致;PDA为病菌培养的最适培养基,病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pH值为3~12,病菌均能生长,最适pH范围为6~8。以麦芽糖为碳源病菌生长最快,D-半乳糖最慢;以赖氨酸为氮源病菌生长最快,甲硫氨酸为最慢。总体上,孢子萌发和病菌生长对温度、酸碱度、营养物质要求基本一致,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
辣椒根腐病 尖镰孢菌 生物学特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书珍 陈泰祥 季绪霞 杨成德 陈秀蓉
通过对甘肃省岷县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窖藏干腐病的病原形态学鉴定,明确了其主要病原有7种,分别是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茄腐镰孢菌(F.solani)、三线镰孢菌(F.tricinctum)和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及3个待定种Fusarium spp.,其中茄腐镰孢和木贼镰孢菌为主要病原,分离频率分别为41.67%和28.57%,且尖孢镰孢菌和木贼镰孢菌引起马铃薯干腐病属甘肃省首次报道。在窖藏期间使用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浓度为1.252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孔前前 阮柳 刘东霞 刘振宇 张雨竹 秦丰 袁军海 马占鸿 王海光
为明确河北省苜蓿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从河北省部分苜蓿种植地采集的苜蓿根腐病样品中分离获得的10株镰孢菌菌株D19-2(Fusarium oxysporum)、S45(F.proliferatum)、Q1(F.solani)、QD13-2(F.oxysporum)、QZ3(F.equiseti)、N12-1(F.acuminatum)、N1-2(F.redolens)、B1-6-3(F.oxysporum)、B2-1-2(F.tricinctum)和B1-7-5(F.proliferatum),从培养基、温度和培养基pH对各菌株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且探究了光照、碳源和氮源对菌株QD13-2、QZ3、N12-1、N1-2、B1-6-3、B2-1-2和B1-7-5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另外,测定了菌株QD13-2、QZ3、N12-1和N1-2的菌丝致死温度。结果表明,对于菌株D19-2、S45和Q1的菌落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和Czapek,最适温度为26~28℃,最适pH为7~8;菌株QD13-2、QZ3、N12-1、N1-2、B1-6-3、B2-1-2和B1-7-5菌落生长的适宜条件为15~28℃,pH为5~11,全黑暗或光暗交替培养,可溶性淀粉为最适碳源,甘氨酸为最适氮源,氮源为氯化铵时具有抑制作用。菌株QD13-2、QZ3、N12-1和N1-2的菌丝致死温度分别为64、51、48和63℃。研究结果对于了解苜蓿镰孢菌根腐病发生规律和开展病害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苜蓿 根腐病 镰孢菌 生物学特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松 王效琴 胡继平 李强 崔利利 段雪琴 郭亮
【目的】评估甘肃省苜蓿不同种植模式的碳足迹,探明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环节。分析施肥与灌溉对甘肃省苜蓿碳足迹的影响,评估可能的减排潜力,为甘肃省苜蓿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和IPCC(2006)田间温室气体计算方法,建立苜蓿碳足迹评估方法。通过调研甘肃省苜蓿主产区陇东、陇中和河西地区10个县区的苜蓿种植农户和农场,收集苜蓿的产量、化肥、灌溉等生产数据。根据施肥和灌溉水平及灌溉水源将甘肃省苜蓿种植模式分为4种,使用建立的苜蓿碳足迹评估方法和甘肃省苜蓿生产投入/产出数据,分析4种
关键词:
苜蓿 碳足迹 施肥 灌溉 甘肃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孔前前 秦丰 张雨竹 马占鸿 刘志龙 王海光
为了解苜蓿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的致病性差异和致病机制,本研究对分离自河北省黄骅市和张家口市宣化区部分苜蓿种植地苜蓿根腐病样品的150株镰孢菌(Fusariumspp.)(2015年分离获得72株,2016年分离获得78株),采用平皿法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所分离获得的镰孢菌菌株是否具有产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雪腐镰刀菌烯醇(NIV)毒素的潜力进行了检测,并对获得的粗毒素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镰孢菌对萌发的苜蓿种子均具有致病性,但致病性强弱存在差别,除三线镰孢(F.tricinctum)和大部分木贼镰孢(F.equiseti)菌株致病性较弱外,大多数镰孢菌菌株表现出较强致病性;在所获得镰孢菌菌株中,菌株KD3(F.oxysporum)、菌株QD3-2(F.oxysporum)、菌株N6-1(F.equiseti)、菌株N9-2(F.acuminatum)、菌株NT1-1(F.acuminatum)和菌株QD10-1(F.acuminatum)共6株镰孢菌具有产NIV毒素潜力,未发现具有产DON毒素潜力的菌株;将NIV毒素化学型菌株QD3-2发酵培养后经有机溶剂萃取获得粗毒素,对其进行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粗毒素对苜蓿种子的萌发具有较强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探讨苜蓿镰孢菌根腐病致病机理、有效防治苜蓿根腐病和保障苜蓿安全生产提供了一定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朵 谢学文 柴阿丽 石延霞 李宝聚
【目的】明确引起甘肃省白菜死棵病的病原菌种类,并建立该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为白菜死棵病的预防及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采自甘肃省的白菜死棵病菌分离、纯化培养,观察菌落形态,初步明确其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为准确鉴定,从分离菌株中选取部分菌株利用通用引物rDNA-ITS和TEF-1α(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1-alpha)进行PCR扩增、测序,采用MEGA 7.0中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用特异性引物对F-RS/R-RS进行融合群鉴定;采用叶面喷雾和茎基部灌根法对20个白菜品种进行致病力测定。根据立枯丝核菌rDNA-ITS基因保守区域序列,运用Primer 5.0设计1对特异性检测引物,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real-time PCR)检测该病原菌的方法。利用立枯丝核菌融合群(anastomosis groups,AGs)AG3—AG11、双核丝核菌AG-A(binulceate Rhizoctonia AG-A)、水稻纹枯病菌(R. solani AG-1-IA)、镰孢菌(Fusarium spp.)、腐霉菌(Pythium spp.)等常见病原菌的菌丝DNA进行常规PCR和real-time PCR检测,对特异性、灵敏度和可重复性进行评价。利用该体系对人工接种不同天数和田间采集的白菜病株及其根际土壤进行检测。【结果】共分离得到86株立枯丝核菌,经常规PCR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大多数菌株属于立枯丝核菌融合群AG-2-1(68/86),少数为AG-1-IB(18/86);选取50个代表菌株进行ITS和TEF-1α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AG-2-1和AG-1-IB分别与相应融合群参考序列聚在一支,且亲缘关系置信度为100%;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两个融合群代表菌株对20个白菜品种的茎基部均可致病,AG-2-1对金娃娃、小皇宝叶部无致病力,且AG-1-IB的致病力稍强于AG-2-1。设计的引物特异性强,常规PCR检测结果表明仅白菜死棵病菌有扩增条带。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引物F-RS/R-RS特异性强,对白菜上立枯丝核菌有唯一的产物吸收峰,对其余对照菌株均未检测到荧光信号。常规PCR检测的灵敏度为8.41×105 copies/μL,real-time PCR的灵敏度可达到8.41×103 copies/μL,提高了2个数量级。以携带目的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构建的real-time PCR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熔解曲线的吸收峰单一,相关系数为0.9983,扩增效率为91%。该方法能成功检测出田间采集的白菜病株及根际土壤中的立枯丝核菌,对人工接种后不同发病天数的盆栽白菜进行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接种后第5天植株及土壤带菌量最大。【结论】通过对白菜死棵病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力测定,明确了甘肃省白菜死棵病是由立枯丝核菌AG-2-1和AG-1-IB两个融合群侵染所致。建立的real-time PCR测定立枯丝核菌的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实现植株和土壤的带菌检测及监测,可为病害早期预警及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