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54)
- 2023(6744)
- 2022(5700)
- 2021(5118)
- 2020(4125)
- 2019(9236)
- 2018(9062)
- 2017(16363)
- 2016(9357)
- 2015(10314)
- 2014(10296)
- 2013(10567)
- 2012(10627)
- 2011(9719)
- 2010(9967)
- 2009(9103)
- 2008(8944)
- 2007(8021)
- 2006(7337)
- 2005(6960)
- 学科
- 济(43013)
- 经济(42980)
- 业(19856)
- 地方(19841)
- 管理(18025)
- 农(16100)
- 中国(15855)
- 企(11850)
- 企业(11850)
- 农业(11214)
- 业经(10936)
- 地方经济(10778)
- 方法(9656)
- 学(9631)
- 发(9173)
- 制(8442)
- 融(8242)
- 金融(8241)
- 数学(8139)
- 数学方法(8071)
- 环境(7839)
- 教育(7747)
- 银(7688)
- 银行(7646)
- 行(7528)
- 贸(6860)
- 贸易(6849)
- 发展(6752)
- 展(6730)
- 技术(6554)
- 机构
- 学院(134835)
- 大学(132495)
- 研究(59977)
- 济(51951)
- 经济(50415)
- 管理(42843)
- 中国(41565)
- 科学(39405)
- 农(38062)
- 理学(35152)
- 理学院(34588)
- 管理学(33789)
- 管理学院(33557)
- 所(33349)
- 京(30866)
- 研究所(30235)
- 农业(30029)
- 业大(27046)
- 中心(26047)
- 省(25472)
- 江(24924)
- 财(22232)
- 院(21272)
- 范(20729)
- 师范(20487)
- 州(19827)
- 北京(19706)
- 科学院(19508)
- 农业大学(18769)
- 技术(17918)
- 基金
- 项目(87971)
- 科学(66449)
- 研究(62181)
- 基金(58296)
- 家(52834)
- 国家(52281)
- 科学基金(42319)
- 省(41406)
- 社会(36206)
- 社会科(34118)
- 社会科学(34109)
- 划(32280)
- 基金项目(30718)
- 教育(27996)
- 自然(27691)
- 自然科(26963)
- 自然科学(26948)
- 发(26723)
- 自然科学基金(26406)
- 编号(25505)
- 资助(23581)
- 发展(20956)
- 重点(20947)
- 成果(20842)
- 课题(20605)
- 展(20564)
- 计划(18767)
- 创(18538)
- 科技(18433)
- 创新(17452)
共检索到2299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海保 许志刚
1990年夏季,在甘肃省春蚕豆区采集到蚕豆病毒病标样30余份,经单斑分离得到3个病毒分离物,接种8科24种植物,只侵染豆科和藜科的8种植物。它们都能通过桃蚜和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体外失毒温度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活期(20~30℃)1~2d.病毒粒体均为线形,750nm×15nm.血清学试验结果表明,都能与菜豆黄花叶病毒的抗血清发生阳性反应.根据以上特性,将G17,G12和 G8三个分离物鉴定为菜豆黄花叶病毒(BYMV)。
关键词:
蚕豆 病毒病 菜豆黄花叶病毒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永萱 郭景荣
从表现黄化和卷叶症状的蚕豆病株上分离到病毒B-2分离物。它只能由豆蚜、豌豆蚜、棉蚜和桃蚜以持久性方式传毒。豆蚜可以终生传毒,传病有间歇性。病毒B-2分离物可以侵染14种豆科植物。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表明B-2分离物与菜豆卷叶病毒和甜菜西方黄化病毒有血清学关系。根据传病分体、寄生范围和血清学反应,将病毒B-2分离物鉴定为菜豆卷叶病毒(BLRV)的一个蚕豆株系,属于大麦黄矮病毒组。
关键词:
蚕豆 菜豆卷叶病毒 鉴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沈良 崔瑾 夏妍 崔晓艳 陈新
为确定从江苏省农科院蔬菜所温室大棚所采集到的表现花叶、皱缩、明脉症状的绿豆植株是由何种病毒引起的,采取了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RT-PCR、序列测序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风轮状、束状病毒内含体,与Potyvirus属病毒粒子形态一致;对所提取的病样总RNA使用Potyvirus通用引物进行RT-PCR扩增,得到由1 082个核苷酸组成的序列,包含编码228个氨基酸的完整cp基因,产物通过NCBI比对,发现和已报道的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ean common mosaic virus,BCMV)HB分离物同源性高达95%,初步判定该病原为菜豆普...
关键词:
绿豆 菜豆普通花叶病毒 病原鉴定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白淑萍
浅议甘肃大力发展春蚕豆生产的意义白淑萍甘肃种植春蚕豆历史悠久,是全国春蚕豆的主要产区。大力发展春蚕豆生产,对发展全省农业经济,提高人民营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甘肃具有适宜春蚕豆生产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从而使春蚕豆成为省内种植业中的优势作物。甘...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沈建国 高芳銮 蔡伟 金晶 廖富荣 吴祖建
【目的】针对进境大豆种子上症状相似的菜豆荚斑驳病毒(Bean pod mottle virus,Bpmv)和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建立同时快速检测2种病毒的多重rt-pcr技术。【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Bpmv、smv外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以复合感染Bpmv、smv的大豆种子为材料,提取dsrna作为模板进行多重rt-pcr的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和循环数的优化。利用优化建立的多重rt-pcr方法分别对健康大豆种子、Bpmv、smv及2种病毒复合感染的大豆种子进行检测,测定该方法的特异性。利用健康大豆种子提取的dsrna,将从复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战勇 智海剑 喻德跃 盖钧镒
【目的】鉴定黄淮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明确该地区目前SMV株系的组成、分布和流行情况。【方法】2001~2002年采集了黄淮地区四省28个县市的大豆病样591份,经初步繁殖鉴定、生物纯化及组织印迹检测,得到了50个SMV毒株,采用王修强等筛选的10个鉴别寄主进行接种鉴定。【结果】检测到SC-3~SC-9等7个株系群,发现1个新的株系群SC-10。综合本单位1998~2002年的结果,黄淮地区(河南、山东、安徽北、江苏北)在SC-1~SC-10中,除SC-2未发现外,9个株系群中,以SC-3和SC-7为主,分别占29.21%和23.60%,SC-4和SC-8其次,占10.11%和8.99%。按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大刚 李凯 智海剑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严重危害世界大豆(Glycine max(L.)Merr.)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大豆对SMV抗病基因的遗传标记定位、候选抗病基因的分析及大豆抗SMV的调控网络等研究取得许多新进展。大豆对SMV的抗性遗传主要分为数量抗性和质量抗性,其中数量抗性的遗传主要由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对不同SMV株系的质量抗性遗传分别由1对不同的显性基因控制。标记定位研究发现,大豆对SMV数量抗性位点主要分布在大豆的第6、10和13等染色体上。22个对SMV具有单显性质量抗性的基因位点已被标记定位在大豆的第2、6、13和14染色体上,且定位的多数抗病基因位点两侧标记间的物理距离都在1 Mb以内。其中第13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数最多,有Rsv1、Rsv5、RSC3Q、RSC11和RSC12等10个,定位在第2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有8个,如Rsv4、RSC5、RSC6、RSC7和RSC8等,第6和14染色体上各有2个基因位点,分别为RSC15、RSC18和Rsv3、RSC4。参考大豆全基因组序列(http://www.phytozome.net/soybean),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表达谱分析及克隆测序技术等进一步缩小了大豆抗SMV候选基因的筛选范围。目前,在大豆第2染色体上确定的抗SMV候选基因主要有8个:Glyma.02G121400、Glyma.02G121500、Glyma.02G121600、Glyma.02G121800、Glyma.02G121900、Glyma.02G122000、Glyma.02G122100和Glyma.02G122200,在第6染色体上的是Glyma.06G182600,在第13和14染色体上的抗SMV候选基因分别有9个和6个:Glyma.13G184800、Glyma.13G184900、Glyma.13G187900、Glyma.13G190000、Glyma.13G190300、Glyma.13G190400、Glyma.13G190800、Glyma.13G194700、Glyma.13G195100和Glyma.14G204500、Glyma.14G204600、Glyma.14G204700、Glyma.14G205000、Glyma.14G205200、Glyma.14G205300。基于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和转基因操作等技术,研究发现抗SMV相关基因Gm HSP40、Gm PP2C3a、Gm AKT2、Gm Cnx1、Gm SN1、Glyma.14G204500、Glyma.14G204600、Glyma.14G204700等参与大豆对SMV的抗性,属于正调控因子;而Gm EF1A和Gme IF5A等则增加大豆对SMV的易感性,为负调控因子。在综合SMV抗病基因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基于Rsv1和Rsv3介导对SMV极端抗性的调控网络模型。Rsv1介导的大豆对SMV极端抗性调控模型的建立为大豆抗SMV信号网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Rsv3介导的大豆对SMV极端抗性的主要机制是通过ABA信号的传导,从而使胞间连丝处的胼胝质沉积以抑制病毒从最初侵染的细胞向健康细胞的转移。本文系统综述了SMV抗病基因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大豆抗SMV分子设计育种和抗病基因的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金哲 汤亚飞 莫翠萍 罗婉笛 陈锦清 蔡健和 邓清超 章松柏 李战彪
【目的】明确引起广西百色市辣椒呈现叶片上卷、皱缩等症状的病毒病原,并对各病毒分离物的遗传进化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辣椒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百色市采集4份疑似被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感染的辣椒样品,利用PCR、分段克隆、核苷酸序列比对分析、进化树构建等方法对疑似样品进行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PCR结果显示,4个样品中均能扩增出约570bp目标PCR条带,将PCR产物直接送样测序,所得序列进行blastn分析发现,4条序列分别与已登录GenBank的TYLCV和PaLCuCNV各分离物的序列具有较高的核苷酸相似性,证实所采集的辣椒植株受到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侵染。参考已登录GenBank的TYLCV(GenBank登录号:MG904859和KY783940)、PaLCuCNV(GenBank登录号:KU892661和MW779523)的序列设计2对背靠背引物,随机选择2份阳性样品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和序列测定,将所得PCR产物纯化后克隆至pMD18T载体上,挑选阳性克隆进行测序,从2份阳性样品中共获得3条病毒全长基因组序列,将所得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Blastn分析,发现其中2条序列与已登录GenBank的部分TYLCV分离物的核苷酸相似性达到91%以上,1条序列与已登录GenBank的部分PaLCuCNV分离物核苷酸相似性在91%以上。根据双生病毒的分类标准,确定侵染广西辣椒的双生病毒为TYLCV和PaLCuCNV的不同分离物。进化树分析发现,TYLCV广西辣椒分离物BS66-1与TYLCVSG1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为:MT969010,寄主为番茄)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TYLCV广西辣椒分离物BS67-1则与TYLCV GX和TYLCV BS3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为:MW389934、MT375610,寄主均为番茄)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PaLCuCNV广西辣椒分离物BS66-2则与PaLCuCNV GX01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MW779523,寄主为番茄)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侵染广西辣椒呈现叶片上卷、皱缩等症状的病原为TYLCV和PaLCuCNV,本研究为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侵染广西辣椒的首次报道。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文朝慧 南志标
【目的】明确甘肃省河西地区瓜类作物病毒病害的主要病毒病原,为当地瓜类作物病毒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自甘肃省河西地区采集有病毒病症状的瓜类作物新叶或果实共37份,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DAS-ELISA)方法对样本进行检测,并采用RT-PCR、CP基因片段测序、序列比对等方法对DAS-ELISA检测呈阳性的代表性样本进行复检。【结果】在37份瓜类作物病毒病样品中,有30份感染了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华 李凯 杨清华 王大刚 刘宁 马莹 智海剑
对2004-2006年度参加国家或部分省(市)区域试验的193个新选育的大豆品种进行了针对大豆花叶病毒主要流行株系SC-3和SC-7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中作119、东大2号、中作017020、中作00-683、03鉴31等20个品种对2个株系都表现为抗侵染,约占参试品种总数10%;铁豆37、东大4号、铁96001-7、密选2号、东大7号等36个品种对SC-3株系表现为抗侵染,占参试品种总数的19%;晋遗46号、徐9302-186、晋遗39号、石豆412 4个大豆品种对SC-7株系表现为抗侵染,占参试品种总数的2%。除此之外,鲁9594-3、浙4074、中作J4015,汾豆72等品种虽然对2个...
关键词:
大豆品种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 鉴定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叶志红 廖富荣 郭木金 方志鹏 陈青 陈红运 林石明 林毅
【目的】建立一个可同时检测豇豆花叶病毒属(Comovirus)和蚕豆病毒属(Fabavirus)病毒的通用RT-PCR检测方法。【方法】通过基因组序列的多重比对分析,在其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用于这2个病毒属病毒的通用RT-PCR检测,并进行灵敏性、特异性试验。为便于PCR产物直接测序,在简并引物中引入通用测序引物(RV-M和M13-47),并通过序列分析对病毒种类鉴定。利用该方法对来自福建柘荣的太子参病毒进行检测验证。【结果】设计一对简并引物,建立了一个用于扩增豇豆花叶病毒属和蚕豆病毒属病毒部分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RdRp)基因的通用RT-PCR方法。该方法成功用于检测安第斯马铃薯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月月 周文鹏 路思倩 陈德荣 戴剑鸿 郭乔优 刘勇 李凡 谭冠林
【目的】鉴定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新种番茄斑驳花叶病毒(Tomato mottle mosaic virus,ToMMV)当前在我国茄科作物上的发生危害情况、主要分布地区和自然寄主,明确其主要寄主范围、传播途径和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方法】利用RT-PCR方法对2013—2017年采自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海南、湖南、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浙江、辽宁、西藏和内蒙古13个省(自治区),表现为花叶、皱缩、畸形、黄化、坏死等疑似病毒病症状的茄科作物辣椒、番茄、茄子、马铃薯和烟草等样品进行ToMMV的检测。分别将ToMMV进行摩擦接种和注射接种,对感染ToMMV的珊西烟获得的种子及由种子萌发的幼苗进行ToMMV检测,对由健康种子萌发且在含有ToMMV毒源土壤中生长的6—8叶龄辣椒和番茄幼苗进行ToMMV检测,以此开展ToMMV传播方式的测试。在茄科、葫芦科、豆科和十字花科等6科30种植株上开展ToMMV的寄主范围鉴定和不同辣椒、番茄材料对ToMMV的抗性鉴定。【结果】我国13个省(区)共采集茄科作物疑似病毒病样品1 622份,ToMMV的平均检出率为2.59%,目前ToMMV已在我国云南、湖南、海南、辽宁、陕西、西藏和内蒙古7个省(区)发生。其中云南、湖南、海南、陕西和西藏的辣椒上有ToMMV的发生,而云南、海南、辽宁及内蒙古的番茄上有ToMMV的发生,平均检出率分别为2.51%和3.46%,尚未在茄子、马铃薯和烟草样品中检测到ToMMV的侵染。ToMMV可通过摩擦、注射、种子带毒及土壤带毒进行传播,且种子带毒率越高,对种苗生长的影响越大;寄主范围测试发现,ToMMV可侵染几乎所有供试的茄科和十字花科植物,及部分豆科和葫芦科植物。筛选出对ToMMV免疫的辣椒材料1份、高抗的辣椒材料2份以及对ToMMV高抗的番茄材料2份。【结论】ToMMV目前已在我国辣椒、番茄上发生,人工条件下ToMMV的寄主范围较广,致病力强,在我国有逐渐扩散和流行的趋势,很可能会成为未来蔬菜作物尤其是茄科作物上危害严重的主要病毒之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晓辉 王树森 高利利 乔宁 刘永光 赵静 竺晓平
为了检测和鉴定山东地区葫芦科蔬菜上病毒病种类,从山东诸地11个蔬菜种植区采集了867个葫芦科蔬菜疑似感病样品。利用黄瓜花叶病毒、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西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南瓜花叶病毒、甜瓜黄斑病毒、瓜类褪绿黄化病毒、李属坏死环斑病毒及甜瓜坏死斑点病毒等特异性引物对疑似感病样品分别进行RT-PCR检测,各病毒检出率分别为34.8%,10.4%,20.0%,41.7%,27.0%,7.8%,2.6%,1.7%,0,0.9%。表明除PNRSV外,其他9种病毒在山东各地均有发生,且CMV和TMV发病率较高,2种或2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也很普遍。同时为明确山东地区CMV分离物的株...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车海彦 罗大全 杨旭光 符瑞益 叶莎冰
为了解粉虱传双生病毒在海南的发生情况,从海南儋州采集了3个菜豆病样,症状表现为花叶、皱缩、叶背部叶脉突起,根据粉虱传双生病毒基因组DNA基因间隔区及外壳蛋白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的简并引物,对这3个样品进行了PCR检测,从其中两个样品中扩增到预期大小为522 bp的DNA片段。PCR产物经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BLAST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与与印度绿豆黄花叶病毒豇豆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AF481865)的同源性最高,为65.9%,说明海南菜豆中存在着粉虱传双生病毒的侵染。
关键词:
菜豆 粉虱传双生病毒 分子检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道文 许志刚 A.J.Cockbain
在温室条件下比较了25个豌豆品种对豌豆种传花叶病毒的抗性,根(?)病株的矮化程度和病株体内病毒浓度高低来判断,机收类品种的抗性高于罐装类(蔓性品种)和食荚类品种,在17个机收类品种中,抗性表现为连续分化的差异.食荚类和罐装类品种的抗性比较一致.种植历史久的品种 Maro 和 Progrcta 最感病.比较了20个品种种传病毒的高低,3个大粒种(机收类)病株上的种了不传病毒,其他品种的种传率较高,达10%~74%.
关键词:
豌豆 豌豆种传花叶病毒 品种抗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