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4)
- 2023(1609)
- 2022(1430)
- 2021(1353)
- 2020(1167)
- 2019(2692)
- 2018(2649)
- 2017(4852)
- 2016(2945)
- 2015(3238)
- 2014(3166)
- 2013(3396)
- 2012(3398)
- 2011(3019)
- 2010(2890)
- 2009(2595)
- 2008(2432)
- 2007(2154)
- 2006(1949)
- 2005(1689)
- 学科
- 济(11279)
- 经济(11273)
- 地方(8012)
- 农(6746)
- 业(4942)
- 农业(4929)
- 管理(3990)
- 地方经济(3540)
- 学(3487)
- 方法(3316)
- 数学(3138)
- 数学方法(3119)
- 业经(2708)
- 环境(2235)
- 农业经济(2192)
- 中国(2155)
- 害(2071)
- 制(2021)
- 虫(1936)
- 土地(1876)
- 财(1806)
- 企(1716)
- 企业(1716)
- 虫害(1690)
- 资源(1685)
- 事业(1632)
- 病虫(1551)
- 病虫害(1551)
- 制度(1528)
- 度(1528)
- 机构
- 学院(39927)
- 大学(38367)
- 农(18819)
- 研究(17657)
- 农业(14919)
- 科学(14650)
- 济(12658)
- 管理(12356)
- 省(12351)
- 业大(12218)
- 经济(12155)
- 中国(11322)
- 所(10995)
- 理学(10693)
- 理学院(10512)
- 研究所(10234)
- 管理学(10184)
- 管理学院(10128)
- 农业大学(9763)
- 中心(8700)
- 江(8595)
- 京(7996)
- 业(7551)
- 科学院(7163)
- 室(6992)
- 实验(6213)
- 州(6201)
- 实验室(6010)
- 南(5727)
- 重点(5689)
共检索到624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书珍 陈泰祥 季绪霞 杨成德 陈秀蓉
通过对甘肃省岷县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窖藏干腐病的病原形态学鉴定,明确了其主要病原有7种,分别是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茄腐镰孢菌(F.solani)、三线镰孢菌(F.tricinctum)和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及3个待定种Fusarium spp.,其中茄腐镰孢和木贼镰孢菌为主要病原,分离频率分别为41.67%和28.57%,且尖孢镰孢菌和木贼镰孢菌引起马铃薯干腐病属甘肃省首次报道。在窖藏期间使用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浓度为1.252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书珍 季绪霞 杨成德 王艳
2012-2016年对岷县当归(Angelica sinensis)病害的种类进行了调查,并对褐斑病和细菌性叶斑病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岷县当归病害主要为腐烂茎线虫(麻口)病(Ditylenchus destructor)、根腐病(Fusarium sp.)、褐斑病(Septoria sp.)、白粉病(Erysiphe heraclei)、灰霉病(Botrytis sp.)、炭疽病(Colletotrichum dematium)、菌核病(Sclerotinia sp.)、水烂病(Pseudomona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正强 岳云 赵小文 陈炳东 葛玉冰
马铃薯产业是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该文通过对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全面分析,提出了甘肃省下一步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对策是完善良繁体系,提高脱毒种薯和良种应用率;扶持脱毒种薯原种扩繁基地建设;对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推广实行补贴;支持马铃薯良种贮藏设施建设;建立种薯质量监测体系;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单产水平;扶持大型龙头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培育中介组织;创建知名品牌,实施品牌战略。
关键词:
甘肃 马铃薯 现状 问题 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三信
简述了甘肃省中部高淀粉型菜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河西加工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陇南早熟菜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三大优势区域马铃薯生产和小区域特色马铃薯生产的地域范围、资源优势、生态条件、生产水平、耕作制度、应用品种,展望了各区域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甘肃省 马铃薯生产 优势区域 前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泽颖 郭燕枝 王小虎
[目的]2015年我国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掌握马铃薯主产区种植户获取马铃薯主粮化的市场信息渠道数量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的重要保障。[方法]基于362个定西市商品马铃薯种植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以及从不同教育文化水平对马铃薯种植户了解马铃薯主粮化及其市场信息渠道数量的影响因素、不同市场信息渠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种植户一般通过两个市场信息渠道获悉马铃薯主粮化,其中,政府宣传为主要渠道。教育文化水平对渠道数量有显著正向的影响,文化水平越高,农户掌握的信息渠道数量越多。农户为村干部、加入产业组织、对马铃薯营养价值和功能了解程度高、所在村网络通讯良好有助于他们从更多渠道获取市场信息。[结论]因此,加强宣传与培训,提高农户对马铃薯营养价值和功能的了解程度,加大支农投入,完善网络通讯设施,引导农户加入产业组织可能是促进受教育水平低的农户增加市场信息渠道了解马铃薯主粮化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达存莹 岳云 贾秀苹
2015年农业部将马铃薯确定为第四大粮食作物,并大力推进主粮化战略,是满足人民群众对营养需求的多样化、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开辟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新途径的战略性决策。马铃薯是甘肃省的第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文章系统回顾了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从引进试种到逐步做大做强产业,由单一的菜品发展到主要食物,从单一的分散种植到大面积集中优势产区的形成,从基本口粮向高端产品延伸,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主食化。针对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提出要做到甘肃省马铃薯种植区域布局与主粮化进程相结合,需要进一步优化马铃薯生产区域布局;开展专用型品种选育;全面提升种薯产业发展水平;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关键词:
甘肃 马铃薯 产业现状 主粮化 发展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红霞 汤瑛芳 沈慧
[目的]文章以1991—2016年甘肃省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研究甘肃省马铃薯生产的现状格局、生产比较优势、变化规律以及在全国的竞争地位,为甘肃省马铃薯供给侧结构调整、促进马铃薯主食化及三产融合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生产规模优势、效率优势、综合比较优势、集中度和区位熵等研究方法。[结果](1) 1991—2016年甘肃省马铃薯生产的SAI、EAI、CAI均大于1,在全国马铃薯生产中具有重要位置,整体竞争力较强,区域优势明显;(2)甘肃省马铃薯在种植空间上呈现向中部地区集中的态势;(3)马铃薯生产效率优势相对较集中,效率优势指数多集中在0. 8~1. 4之间;(4)各市州马铃薯种植的CAI与SAI的变动趋势具有一致性,马铃薯生产综合优势的"极化效益"提升;(5)马铃薯生产集中度排名格局基本形成且保持稳定;(6)兰州、金昌、白银、天水、武威、张掖、平凉、庆阳、定西、陇南、临夏、甘南12个市的马铃薯生产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结论]构建扶持马铃薯生产的长效机制,树立"一个理念"、实现"五化"的发展思路,形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由马铃薯生产大省到产业强省的跨越式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肖阳 朱立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已成为制约农民收入、造成农村落后的关键因素。中国是马铃薯的生产大国,其生产效率的提高对我国马铃薯产业的持续发展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研究基于2014年对甘肃省定西市样本农户马铃薯种植的调查数据,采用DEA模型测算农户种植马铃薯的生产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对影响马铃薯生产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农户生产马铃薯的综合技术效率较低,规模效率成为制约其生产效率提升的瓶颈;家庭纯收入、马铃薯的种植比例和引进新品种3个变量在0.01水平下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户主的年纪在0.05水平下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达到显著;马铃薯的收购价格、农户...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郭欣旺 李莹 陈伟维 陈丹梅
农业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实力的农业产业集群才有可能健康快速地发展,因而对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甘肃省定西马铃薯产业集群为例,采用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模型-GEM模型,从基础、企业和市场三个角度对该集群竞争力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其蕴含的政策涵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GEM模型 甘肃定西 马铃薯 产业集群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泽颖 孙君茂 郭燕枝
[目的]种植户作为病虫害防治的主体,对病虫害发生规律的认知程度关系病虫害是否能得到有效防控。在大力推进农村教育和适度规模经营的背景下,研究我国马铃薯种植户的受教育程度与种植规模对病虫害发生规律认知的影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甘肃省马铃薯之乡——定西市3县24村的362位马铃薯种植户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多元有序Probit模型对农户都不了解病害和虫害发生规律、仅了解病害或虫害发生规律、都了解病害和虫害发生规律等3种认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受教育程度和种植规模均对种植户的病虫害发生规律认知产生正向显著的影响,与种植规模相比,受教育程度更明显地促进种植户对病虫害发生规律的认知。[结论]提高种植户的教育文化水平以及推动马铃薯适度规模化种植可能是提高对病虫害发生规律认知的有效途径。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沈硕
采用平板对峙法和牛津杯法测定菌株ST77及其3种有机溶剂(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对马铃薯干腐病的抑菌活性;通过活体试验,测定菌株ST77发酵液及其3种有机溶剂萃取物对马铃薯干腐病的活体防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ST77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中度嗜盐菌ST77及其萃取物对马铃薯干腐病病原真菌青9A-4-13、青9A-5-2和65B-2-6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最大为0.60 cm;中度嗜盐菌ST77发酵液及其萃取物能够完全抑制马铃薯活体上病原真菌65B-2-6的生长,坏果率为零,对其他病原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中度嗜盐菌ST77正丁醇萃取物对马铃薯干腐病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较高;同时,ST77发酵液及其正丁醇萃取物对马铃薯储藏安全.经鉴定,菌株ST77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冬静 孙厚俊 赵永强 徐振 谢逸萍
对甘薯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适宜该病原菌生长的碳源为淀粉,氮源为硝酸钾,pH为10,菌落直径分别为9.50,8.04,7.52 cm,菌丝在光照、黑暗、光暗交替下均能生长,其中在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好,菌落直径为7.54 cm,菌丝致死温度为50℃、10 min。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了5种杀菌剂对甘薯紫纹羽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5种杀菌剂对甘薯紫纹羽病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97.6%甲基立枯磷和97%氟酰胺效果最佳,EC50值分别为0.28和0.45;87.6%拌种灵的抑制作用其次,EC50值为5.5...
关键词:
甘薯紫纹羽病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晴 叶思思 谢世莹 陈姿伊 叶百慧 杨国 郭天荣 莫亿伟
从感染褐腐病的嵊州桃形李果实中分离得到1株病原菌TXLHFJ–2,利用内转录间隔区(ITS)、延伸因子(TEF–1α)基因、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比对和形态学进行鉴定,发现该菌株为美澳型核果褐腐菌(Monilinia fructicola),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2.5℃。在PDA培养基上,加入6种杀菌剂(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啶酰菌胺和代森锌)进行室内防效试验,发现5.0 mg/L戊唑醇、5.0 mg/L甲基硫菌灵、5.0 mg/L异菌脲、25.0 mg/L苯醚甲环唑、90.0 mg/L啶酰菌胺、100.0 mg/L代森锌均可完全抑制褐腐菌生长,经杀菌剂处理后,再用健那绿B和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染色发现,经杀菌剂处理的菌丝的绿色和红色荧光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再经碘化丙锭(PI)染色发现,杀菌剂处理后的菌丝的红色荧光强度均比对照组的强,说明6种杀菌剂处理均可使褐腐病病原菌的细胞膜完整性受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形成,从而抑制菌落生长。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表现出良好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1.63%、80.49%和79.98%,但三者无显著差异,基于农药管理办法,建议使用苯醚甲环唑防控桃形李果实褐腐病。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晴 叶思思 谢世莹 陈姿伊 叶百慧 杨国 郭天荣 莫亿伟
从感染褐腐病的嵊州桃形李果实中分离得到1株病原菌TXLHFJ–2,利用内转录间隔区(ITS)、延伸因子(TEF–1α)基因、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比对和形态学进行鉴定,发现该菌株为美澳型核果褐腐菌(Monilinia fructicola),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2.5℃。在PDA培养基上,加入6种杀菌剂(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啶酰菌胺和代森锌)进行室内防效试验,发现5.0 mg/L戊唑醇、5.0 mg/L甲基硫菌灵、5.0 mg/L异菌脲、25.0 mg/L苯醚甲环唑、90.0 mg/L啶酰菌胺、100.0 mg/L代森锌均可完全抑制褐腐菌生长,经杀菌剂处理后,再用健那绿B和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染色发现,经杀菌剂处理的菌丝的绿色和红色荧光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再经碘化丙锭(PI)染色发现,杀菌剂处理后的菌丝的红色荧光强度均比对照组的强,说明6种杀菌剂处理均可使褐腐病病原菌的细胞膜完整性受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形成,从而抑制菌落生长。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表现出良好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1.63%、80.49%和79.98%,但三者无显著差异,基于农药管理办法,建议使用苯醚甲环唑防控桃形李果实褐腐病。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汤小美 林天元 周珊珊 李国凤 刘普 叶振风 吴中营 王东升 朱立武
[目的]为了明确黄河故道地区造成梨树根腐病的病原菌的种类,研究18种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方法]通过对梨树根腐病发病根系样品病原菌的分离和单孢纯化,根据代表性菌株形态学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试验,进行病原菌的种类鉴定,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效抑制的化学药剂进行筛选,并对部分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从发病根系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4个菌株,经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为同一致病菌;结合致病性试验结果,确定该致病菌是腐皮镰刀菌(Nectria haematococca
关键词:
梨树 根腐病 病原菌 鉴定 杀菌剂 筛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