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79)
2023(5075)
2022(4291)
2021(4082)
2020(3405)
2019(7787)
2018(7637)
2017(14512)
2016(8153)
2015(8949)
2014(8865)
2013(8828)
2012(8646)
2011(7718)
2010(7891)
2009(7313)
2008(7121)
2007(6628)
2006(6095)
2005(5395)
作者
(24305)
(20690)
(20387)
(19628)
(13136)
(9940)
(9109)
(8043)
(7891)
(7558)
(7143)
(6834)
(6830)
(6741)
(6522)
(6299)
(6275)
(6070)
(5947)
(5919)
(5282)
(5108)
(5082)
(4849)
(4730)
(4635)
(4618)
(4522)
(4275)
(4228)
学科
(29977)
经济(29953)
管理(21924)
(21237)
(14855)
企业(14855)
(13944)
地方(11753)
农业(9362)
方法(9254)
(8671)
中国(8623)
数学(8334)
数学方法(8180)
(7673)
业经(7254)
(6964)
(6409)
及其(6073)
(5923)
贸易(5919)
(5754)
政策(5426)
环境(5372)
地方经济(5320)
(5049)
银行(5037)
(4930)
(4866)
方针(4792)
机构
学院(111757)
大学(107658)
(45608)
经济(44369)
研究(42242)
管理(41623)
理学(34864)
理学院(34479)
管理学(33895)
管理学院(33687)
中国(32090)
(26953)
科学(26813)
(22427)
(22303)
(22294)
农业(21096)
(20632)
中心(20335)
研究所(20073)
业大(19459)
(19178)
财经(16093)
(15763)
(15291)
师范(15122)
(14864)
(14466)
北京(13837)
科学院(13284)
基金
项目(73090)
科学(56478)
研究(53940)
基金(50442)
(44475)
国家(44038)
科学基金(36760)
(32681)
社会(32281)
社会科(30492)
社会科学(30483)
基金项目(26287)
(25728)
自然(24275)
教育(24119)
自然科(23624)
自然科学(23609)
自然科学基金(23149)
编号(22754)
资助(20864)
成果(18811)
(17538)
课题(16817)
重点(16736)
(15635)
(14921)
计划(14157)
创新(14031)
发展(13963)
(13916)
期刊
(57958)
经济(57958)
研究(34433)
中国(27077)
(25795)
学报(18808)
农业(17505)
科学(16993)
(16075)
管理(14943)
(14367)
金融(14367)
大学(13600)
教育(13043)
学学(12978)
业经(10269)
技术(9671)
(9613)
经济研究(7858)
财经(7222)
问题(7166)
资源(6251)
(6214)
(6093)
(5943)
科技(5366)
国际(5349)
现代(5343)
(5301)
技术经济(5277)
共检索到1822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树青  徐义  杨坤  
草原作为重要的生态资产与生产资源,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在草原牧区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草地生态保护、修复和助力牧区精准脱贫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通过历年统计数据和查阅年鉴等方式获得相关资料,对两轮补奖政策实施效果进行梳理,从补奖政策资金、草地生产力及载畜量、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分析了政策实施前后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两轮补奖政策实施后,天祝县草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草地生产力达到2 162.28 kg·hm–2,相比补奖政策实施前提高了45.4%;2)畜牧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变,理论载畜量增长了42.98万个羊单位,相比补奖政策实施前提高了54.3%;3)农牧民人均收入从补奖政策实施前的4 012元增加到8 265元。遵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为进一步加强草地生态恢复,建议:1)在平衡禁牧下农户收入水平和生态补偿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确定草原补奖补偿标准;2)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业;3)建立健全放牧禁牧制度,科学制定草原合理利用计划。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孔德帅  胡振通  焦金寿  靳乐山  
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后牧区后续产业发展对于改善牧民生计状况,保障政策实施效果并促进草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在甘肃省天祝县的实地调研,通过对不同类型牧区的后续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认为不同类型牧区应该根据其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进行后续产业发展。对于草场经营面积较小,草场质量较差的牧区可以进行禁牧和生态移民,通过设施种植业等进行后续产业发展;将纯牧区现存的联户围栏转变为分户围栏,促进草场流转和劳动力合理流动,都将有利于改善牧民生计,实现草原生态保护目标。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韩心之  刘磊  
精准扶贫是实现我国青藏高原牧区全面脱贫和进入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本研究以甘肃省天祝县为例,分析了青藏高原牧区贫困的特征,评述了天祝县精准扶贫的绩效,发现该县贫困率从2010年的50.8%降低到2016年的12.6%,人均年收入从3 199元增加到6 870元,然而发现,在青藏高原牧区精准扶贫措施中,存在以全国贫困状态制定标准、执行刚性扶贫政策时缺乏灵活性、扶贫以"输血式"为主的问题。鉴于此,提出了基于全国扶贫政策基准建立贫困户档案、细化贫困户特征,扶贫资金应按贫困户脱贫需求投资、增加灵活度、挖掘贫困人口自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何文盛  姜雅婷  王焱  
本文利用甘肃省2011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绩效评价调查数据,首先从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一套由组织领导、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制度建设、工作成效5个一级指标以及17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群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运用政策绩效综合评价值计算公式对该省6个样本县(区)的这一政策绩效进行了评价与排序。研究结果表明:村民满意度、宣传培训、工程质量、项目实施和工作机制是评价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绩效最重要的指标。从上述5个方面着手,激发政府、村集体、农民等多个主体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动性,形...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霞  潘冬荣  孙斌  姜佳昌  俞慧云  王红霞  杜笑村  吴丹丹  
利用20世纪80年代甘肃省第一次草原普查的历史资料和2014-2017年甘肃省第二次草原普查的外业调查数据,选取产草量、可食草产量、植被覆盖度作为草地退化评价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参照草地退化国家标准,通过反距离插值法分析当前甘肃省草地退化现状。结果表明:甘肃省退化草原面积1.79×10~7 hm~2,占全省草原总面积的69.65%,其中轻度退化面积占23.81%,中度退化占47.27%,重度退化占28.92%。退化最严重的草原类型为高寒荒漠和高寒草原,退化较轻的草原类型为山地草甸和温性荒漠。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霞   刘兴明   孙斌   姜佳昌   俞慧云   吴丹丹   杜笑村   王红霞   贾晶晶   杨红梅  
为评估甘肃省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变化情况,本研究采用甘肃省2005-2018年草原地上生物量实测数据以及植被指数和气象等参数,构建多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甘肃省草原生物量反演模型,并对其预测精度进行对比和评价。结果表明:1)随机森林模型更适宜于甘肃省草原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基于筛选后的17个变量的Rborist随机森林模型的反演精度最高,R~2为0.758。2)甘肃省草原地上生物量均值介于828.21~1 118.71 kg·hm~(-2),近20年来呈逐年增加趋势,年均增加幅度为8.13 kg·hm~(-2) (P <0.05)。3)甘肃省47.41%的草原呈恢复趋势,26%的草原保持稳定,而26.59%的草原呈不同程度的恶化趋势。
[期刊] 征信  [作者] 徐玉鹏  
以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调查分析该藏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应着力健全和完善法律保障,加强政府主导力量,建立完备的农村产权制度,加强信用信息征集和更新,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征信宣传力度等,以促进藏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骆进仁  
 针对西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存在的重林轻草现象,结合甘肃省及其不同类型区的自然条件,运用生态学原理及相关理论对甘肃省实施退耕还草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甘肃省应以还草为主、还林为辅,在有还林潜力的地方还应坚持"还草—还灌—还林"的逆向治理路线。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罗敏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作为一种激励政策能够有效促进一事一议制度的深入开展和实施,但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政策实施的对策,是解决当前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迫切而首要的任务。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董原  
“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这一论断,既是我们党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贯主张,又是我国“十一五”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以应对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挑战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甘肃省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人才的对策。
[期刊] 第三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孙玉贤  
本文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论术我国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以及甘肃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并针对甘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思考。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会萍  肖人瑞  罗媛月  
本文基于农牧交错带农户调查的微观数据,研究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同时应用激励相容理论,分析了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与农户增收之间的激励相容。研究发现: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与农户增收之间并未实现激励相容,其中人工饲草项目的实施使得农户由种粮改为种草,导致农户的种植业收入和总收入有所降低。舍饲棚圈项目的实施对农户的养殖规模并无显著的激励效应,对农户收入并未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外出务工方面,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并未导致农户外出务工人数的减少,对农户外出务工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相比于单一政策,人工饲草和舍饲棚圈对农户总收入和种植业收入的联合作用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今后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分类制定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提高财政补贴的精准度,发挥草原生态补奖的政策效果,实现与农户收入间的激励相容。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鲜肖威  
今天的甘肃省,是一个森林稀少,草原退化,一些地方是燃料、肥料、饲料俱缺,人民生活困难。尤其甘肃中部黄土高原,更是满目荒凉,一片光山秃岭,不少地方是饮用水也要从黄河用汽车运。但是,如果认为这里的生态环境从古如此,无法治穷致富,那就不符合事实了。实际上,古代的甘肃曾是一个森林茂密而且分布地区广泛,草原丰美,畜牧业发达,粮食有余的富庶之地。后来由于环境演变,气候变旱,再加上滥垦、乱伐,过度放牧才变成今天这样的面貌。这可以从一些古籍记载及实物遗存得到佐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柏正杰  宋华  
农业保险深化是指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和经营机制在保持政府和市场结合特色基础上的创新。2012年对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来说是一个充满了机遇的时期,《农业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公布和马铃薯保险工作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启动为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抓住机遇,通过模式机制创新解决参与率和服务水平两大问题是当前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