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74)
2023(10565)
2022(8527)
2021(7549)
2020(6361)
2019(14572)
2018(14515)
2017(27772)
2016(15461)
2015(17565)
2014(17914)
2013(17493)
2012(16037)
2011(14561)
2010(14761)
2009(13844)
2008(13882)
2007(12677)
2006(11180)
2005(10074)
作者
(47459)
(39654)
(39621)
(37858)
(24957)
(18942)
(18096)
(15441)
(14851)
(13973)
(13461)
(13185)
(12541)
(12480)
(12427)
(12328)
(12254)
(11739)
(11394)
(11372)
(9836)
(9702)
(9672)
(9055)
(8972)
(8962)
(8845)
(8690)
(8059)
(8050)
学科
(69071)
经济(69018)
管理(44181)
(38857)
(29945)
企业(29945)
方法(29109)
数学(25513)
数学方法(25263)
中国(20472)
(20286)
环境(17653)
地方(16885)
(15565)
业经(15345)
(15007)
农业(13508)
(11512)
(11350)
(11283)
贸易(11280)
(11133)
(10883)
(10827)
理论(10132)
(9224)
银行(9194)
(9187)
财务(9157)
财务管理(9133)
机构
学院(229161)
大学(228328)
(92171)
经济(89977)
管理(84567)
研究(80276)
理学(72687)
理学院(71792)
管理学(70402)
管理学院(69992)
中国(58683)
科学(52303)
(49368)
(43111)
(41682)
(40431)
研究所(38195)
中心(37020)
业大(36640)
(35191)
农业(34054)
财经(32499)
(31640)
师范(31320)
北京(30896)
(29358)
(29026)
经济学(28743)
(28486)
经济学院(26181)
基金
项目(154927)
科学(120894)
基金(110904)
研究(110752)
(97829)
国家(97058)
科学基金(82188)
社会(70282)
社会科(66526)
社会科学(66501)
(61847)
基金项目(59543)
自然(52943)
(52115)
自然科(51557)
自然科学(51540)
自然科学基金(50552)
教育(49812)
编号(44714)
资助(44047)
重点(35695)
成果(35689)
(35089)
(33205)
(31358)
课题(31234)
科研(29824)
创新(29456)
国家社会(29397)
计划(29054)
期刊
(102422)
经济(102422)
研究(64045)
中国(42976)
(38940)
学报(38524)
科学(34920)
(31453)
大学(28131)
管理(27795)
学学(26643)
农业(26320)
教育(21733)
技术(19401)
(17944)
金融(17944)
业经(17425)
经济研究(15745)
问题(15692)
财经(15674)
(14662)
(13490)
资源(12952)
(11994)
技术经济(11421)
图书(10936)
统计(10841)
现代(10796)
科技(10629)
商业(10430)
共检索到3323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马利邦  牛叔文  李怡欣  
通过构建城市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甘肃省1990-2006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演化的趋势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城市化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都呈线性增长,协调发展度指数也呈现一种线形的上升趋势。从城市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曲线看出,2003年以前城市化发展滞后于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甘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一直以中低度协调为主。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环境也会有所改善,两者的耦合关系才会逐渐增强。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鹏  郭闽  兰思仁  
通过建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模型,使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式计算指标权重和系统耦合程度,得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状况.结果表明,2003-2012年福建省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化综合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波动大,与城市化综合指数有较大差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在波动中上升.因此在加大对社会经济发展投入的同时,也需要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文恒  牛叔文  
甘肃省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作者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用协调度模型研究1990~2004年甘肃省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态势。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口综合发展水平呈线性增长,资源环境综合状况波动下降;人口和资源环境的耦合关系由轻度失调趋向中级协调,后又转向初级协调;资源环境容量空间有限,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应选择人口与资源环境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模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关妙春  佘济云  程玉娜  
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城市化的进程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政策引导下,海南省即要发展经济也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借助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型,对海南省1990-2013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情况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影响城市化子系统最大的是经济城市化,影响生态环境子系统最大的是生态压力;整个系统耦合度呈现"倒U型",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生态环境情况处于波动之中。因此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平衡。走好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对提升整个海南省的整体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耀彬  李仁东  
对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规律的研究显示:①江苏省各个环境压力要素和城市化耦合的规律与特征相差很大,其影响的主要原因也不完全相同,不仅呈现出“U”型、倒“U”或“N”型规律,还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所以实际中的耦合规律曲线就更为复杂,不再是简单“U”或倒“U”型,而是它们的复合;②只有广义技术进步的速度达到或超过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时,城市化与环境压力要素耦合的倒“U”型曲线才可能形成,所以工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换和不同环境政策以及经济增长的压力等可以解释这些规律形成的内在机制。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俊杰  陈浩浩  
以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为例,分析了近8年甘肃省民族自治地方贫困演化趋势和生态环境状态的变化方向,发现甘肃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处于良性耦合和恶性耦合并存的状态,并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其相互耦合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建立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其贫困和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甘肃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耦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耀彬  李仁东  宋学锋  
在阐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涵义的基础上,利用协同学思想构建二者之间的耦合度模型,并对1985年以来的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从时间上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时序基本处于颉颃阶段,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较低;②从空间上看,中国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都明显存在着地域性差异,且耦合协调度表现出东部省区普遍高于中西部省区的规律,同时它还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③由于经济发展、历史基础、自然条件和政策影响的差异作用,中国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强度与耦合协调程度在空间分布上不具有对应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存刚  王宁  
以黄河干流经过的甘肃省4个市(州)为例,构建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文化产业耦合协调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2011—2019年各市(州)经济、生态、文化三极的发展水平。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分析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各市(州)三大系统协调演化关系。研究发现,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基本形成了兰州领先带动,白银市、临夏州和甘南州追赶超越的“一强三弱”发展格局。兰州市经济、生态、文化三极之间呈现高度协调的关系,其他三个市(州)处于基本协调状态,有小幅上升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不能很好地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制约整体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坚持生态优先、树立文化品牌和发挥经济带联动优势的对策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凌立文  余平祥  
协调快速城镇化过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是我国下一阶段城镇化工作中的重点。基于广东省2005-2013年所构建的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而生态环境水平则存在区域间的发展差异。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表明,广东省及各研究对象于2009年进入基本协调区间;结合灰色预测模型对2014-2018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广东省将率先进入高度协调区间,但粤西地区则呈现明显的落后趋势。该地区需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倾斜,使城镇化进程与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平军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是一对互为耦合的时空函数关系式,其间包含多种协调和非协调的耦合状态,如何基于逆向思维和问题诊断的视角构建一座由非协调病理通向协调发展道路的桥梁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协调与非协调之间的互动关联,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非协调耦合判别函数,并以1994~2010年的江苏省为例,对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演化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化水平表征为一条持续上升曲线,而生态环境发展整体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同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非协调性耦合度在持续下降,但始终停留在磨合非协调性耦合阶段,离实现二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要走;(3)判别的基本...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徐素波  
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黑龙江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程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8~2017年,黑龙江省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在2011年经历了急剧下降,其他年份生态环境质量是不断向好的,两系统的耦合度除了在2009~2010年处于中耦合水平,其他年份处于极强耦合状态,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向好,2016年开始进入高级协调发展阶段。(2)黑龙江省12个地市整体从中城市化区转向偏高城市化区,高城市化地区在减少,偏高城市化区在增加,低城市化区开始显现,除哈尔滨市是劣生态环境区外,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是不断提高的。(3)黑龙江省12个地市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涉及中度失调、濒临失调和中度协调发展三种类型,并且除伊春市、鹤岗市和鸡西市以外,其他9市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是不断向好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中华  梁爽  
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二者之间有较复杂的交互作用关系。在全面把握城市化内涵的基础上,引入"PSR"模型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耦合测度模型,对中国30个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值进行量化测度,分析我国2004~2013年各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情况及时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环境受城市化影响显著,呈现"S"型波动特征,模型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类型为基本协调,处于拮抗阶段向磨合阶段过渡期,我国暂时未实现高水平协调,说明我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二者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加强环保治理投资,促进二者向高水平协调方向演进,充分发...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马子量  马丁丑  
基于甘肃省1991-2010年16个城市的市区人口数据,通过城市化视角对甘肃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甘肃省城市体系的位序结构基本稳定,规模结构有序演进;随着甘肃省的城市化进程由缓慢增长向加速增长阶段过渡,其城市规模基尼系数的变化开始呈现U型趋势,而首位度指数则呈现出由缓慢递减到快速递减的变化趋势;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演变导致其位序规模指数的变化也呈现U型趋势。认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甘肃省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出现了分异性演变,并且这种状况在未来会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冯等田  
城市化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消除贫穷的重要途径和措施,而2010年甘肃省城市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落后10年。从发展潜力看,2015年甘肃省城镇人口可增加466万人,相当于2000年兰州市区人口的1.7倍;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带动人均GDP增长0.14%。但由于缺乏制度创新,甘肃省城市化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因此,甘肃省应走多元形态、三化同步、两手结合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永欢,樊胜岳  
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史表明,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文章基于对甘肃省城市化发展现状的基本判断,指出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积极推进城市化的战略意义。在简要分析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遇到困难的基础之上,提出甘肃省推进城市化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一是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推行信息化管理;二是完善现行的土地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建立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产业集群和政策环境;四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