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63)
2023(8417)
2022(7199)
2021(6530)
2020(5727)
2019(13092)
2018(12517)
2017(24425)
2016(13588)
2015(15467)
2014(15688)
2013(15729)
2012(14859)
2011(13544)
2010(13508)
2009(12673)
2008(12640)
2007(11549)
2006(10033)
2005(8956)
作者
(42236)
(35680)
(35502)
(33977)
(22380)
(17319)
(16392)
(13977)
(13355)
(12357)
(12203)
(12034)
(11339)
(11301)
(11183)
(11137)
(11129)
(10585)
(10218)
(10162)
(8944)
(8666)
(8634)
(8085)
(8049)
(8048)
(7925)
(7734)
(7312)
(7180)
学科
(64856)
经济(64806)
管理(36110)
(35254)
方法(29607)
数学(26599)
数学方法(26363)
(25933)
企业(25933)
(19231)
地方(17830)
中国(14728)
(13522)
(13508)
农业(13025)
业经(12437)
(10642)
贸易(10640)
环境(10465)
(10220)
地方经济(10188)
(9395)
(9390)
技术(8191)
理论(8087)
(7961)
(7795)
金融(7792)
(7613)
(7592)
机构
学院(204648)
大学(204065)
(85433)
经济(83527)
管理(76519)
研究(72505)
理学(66399)
理学院(65540)
管理学(64258)
管理学院(63895)
中国(53348)
科学(47536)
(43675)
(42046)
(38288)
(36157)
研究所(35154)
业大(34128)
中心(33571)
农业(33477)
(31637)
财经(29243)
(28461)
师范(28166)
北京(27035)
经济学(26576)
(26526)
(25813)
(25008)
经济学院(24259)
基金
项目(140248)
科学(110386)
基金(101671)
研究(99255)
(90260)
国家(89598)
科学基金(75602)
社会(63013)
社会科(59809)
社会科学(59789)
(55790)
基金项目(54587)
自然(49624)
自然科(48406)
自然科学(48390)
自然科学基金(47516)
(47382)
教育(45297)
资助(40976)
编号(40061)
重点(32332)
(31869)
成果(31632)
(30964)
(28860)
课题(27915)
科研(27163)
创新(27146)
计划(26616)
国家社会(26422)
期刊
(91620)
经济(91620)
研究(56151)
中国(38736)
(37510)
学报(34822)
科学(32030)
(27309)
农业(25827)
大学(25140)
管理(24397)
学学(23939)
教育(19032)
技术(17920)
(15391)
金融(15391)
业经(15138)
(14700)
经济研究(14378)
财经(14005)
问题(13057)
资源(12368)
(12045)
技术经济(11365)
(10779)
统计(10719)
(9766)
科技(9600)
商业(9494)
(9224)
共检索到2939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潘竟虎  郑凤娟  石培基  
基于甘肃省87个县区的统计数据,构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并依据聚类结果划分为5种空间类型;采用耕地变化强度指数、相对粮食承载指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定量评价了甘肃省县域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甘肃省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县际差异较大,强可持续生产能力型县区全部位于河西走廊干旱内陆河流域;县域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与经济发展和农民人均收入的地域格局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化特征和俱乐部趋同态势。研究结果可为促进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段小红  王化俊  
根据1978~2008年甘肃省粮食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和人均产量等粮食生产的相关资料,对粮食生产情况进行了阶段分析;选用农膜使用量、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动力、受灾面积、价格指数等指标,建立了C-D生产函数,分析了不同阶段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变动的原因。结果表明:物质投入、科技投入和政策因素是影响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三个主要因素。提示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然偏低,但增产潜力较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建豹  白永平  罗君  黄永斌  
以甘肃省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SPSS、GeoDA和ARCGIS 9.2软件,对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分析后发现:甘肃省各县整体发展比较落后且经济发展差异有拉大趋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趋势;1999—2008年甘肃省县域人均GDP中心,位于肃南县并向西北移动;空间聚集特征明显,经济发达地区位于河西地区;按照2008年甘肃省各县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甘肃省各县可分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1999—2008年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和相对发展率表明,河西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它地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书明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重要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加快甘肃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对甘肃省县域经济现状与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评价,计算出县域经济发展指数,运用聚类分析对甘肃省县域经济指数进行分类。甘肃省县域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发展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县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包括县域宏观经济、县域消费与金融、县域农业生产、县域人口结构、县域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及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缺陷。从提升甘肃省县域五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和促进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方面提出促进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潘竟虎  张建辉  胡艳兴  
以甘肃省87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1991、1996、2001、2006、2011年的统计数据,采用ESDA、重心迁移、GWR等方法对甘肃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并分析区域差异的空间异质性及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1—2011年间,甘肃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呈现总体上升、期间波动的态势,重心自西北向东南迁移。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自相关特征明显,热点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河西走廊中部,冷点区主要聚集在陇中和甘南,20 A间,冷、热点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均粮食变化驱动因素的非均衡联动局域性特征显著,人口数量对人均粮食占有变化的影响最大,呈负相关,其次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率;多个...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尚明瑞  
自从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得到了我国学术界和社会上的普遍关注。文章采用CALT模型,从农业生产的条件、能力、水平及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等4个方面量化考察了甘肃省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分析了甘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如何进一步提高甘肃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君锋  石培基  黄万状  石志浩  李雅丽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视角,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LISA时间路径、LISA时空跃迁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2013—2019年甘肃省86个县域单元两者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省县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似性,均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发展态势。其中,河西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河西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处于全省首位,陇中地区与陇东南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全省各县域在基本失调类型和基本协调类型中乡村振兴发展滞后型均占大多数,不存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型。(2)县域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平稳性,在局部空间依赖方向和空间增长过程中具有波动性较弱特征,受周边邻近城市溢出效应或虹吸效应相对较弱。县域自身耦合协调度受相邻县域的溢出效应影响程度较小,整体呈现出的高增长或低增长趋势较为明显。耦合协调度的局部空间关联格局保持在一定的稳定态势,多数县域未发生跃迁,空间格局呈现出一定的转移惰性与路径依赖特征。(3)县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在空间上差异较大,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产业二元性水平不利于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水平对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倪广亚  刘学录  
【目的】研究甘肃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异特征,为甘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2005-2011年甘肃省及县(区)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在构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对2005-2010年甘肃省以及2010年甘肃省各县(区)的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可持续利用评价;在Geoda和Arcgis软件支持下,对甘肃省各县(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对耕地利用分区,探讨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2005-2010年甘肃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呈波动性发展,其中生产稳定性指数、经济可行性指数、社会接受...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肖海峰  王姣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一条主要途径。而准确把握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又是制定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措施的一个重要基础。本文将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依据各个影响因素的生产弹性和贡献率来分析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 ,最后得出结论及政策含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郭燕枝  郭静利  王秀东  
粮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核心。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不同时期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有所变化。本文通过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的对应分析,得出了四个不同阶段,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的不同主导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印军  易小燕  方琳娜  李倩倩  
论文对全国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比例关系、粮食作物单产等变化态势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到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有望保住1.2亿hm2红线,但难度很大;粮食作物面积比重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粮食安全,全国粮食作物面积比重宜保持在66%~69%,到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7亿~6.5亿t。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红霞  汤瑛芳  沈慧  
[目的]文章以1991—2016年甘肃省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研究甘肃省马铃薯生产的现状格局、生产比较优势、变化规律以及在全国的竞争地位,为甘肃省马铃薯供给侧结构调整、促进马铃薯主食化及三产融合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生产规模优势、效率优势、综合比较优势、集中度和区位熵等研究方法。[结果](1) 1991—2016年甘肃省马铃薯生产的SAI、EAI、CAI均大于1,在全国马铃薯生产中具有重要位置,整体竞争力较强,区域优势明显;(2)甘肃省马铃薯在种植空间上呈现向中部地区集中的态势;(3)马铃薯生产效率优势相对较集中,效率优势指数多集中在0. 8~1. 4之间;(4)各市州马铃薯种植的CAI与SAI的变动趋势具有一致性,马铃薯生产综合优势的"极化效益"提升;(5)马铃薯生产集中度排名格局基本形成且保持稳定;(6)兰州、金昌、白银、天水、武威、张掖、平凉、庆阳、定西、陇南、临夏、甘南12个市的马铃薯生产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结论]构建扶持马铃薯生产的长效机制,树立"一个理念"、实现"五化"的发展思路,形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由马铃薯生产大省到产业强省的跨越式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强强  刘勇  谈存峰  李双奎  
根据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涵、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从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出发,选取22项主要指标,构建了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甘肃省75县(区、市)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各市县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县(区、市)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能力差距巨大,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格局。同时,根据测算出的农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农业生产条件综合指数结果,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全省具体划分为发达型、较发达型、发展型、欠发达型和落后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韩燕  张苑  邓美玲  
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的分析框架、马尔可夫链及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了2002—2017年甘肃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动态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甘肃省县域经济在空间集聚范围扩大的同时出现了局部空间分异。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俱乐部趋同现象且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通过空间误差模型分析影响甘肃省县域经济差异的因素,表明资本投入、市场化发展进程、市场规模、政府分权化程度、支柱产业发挥作用程度对空间分异影响较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卢李朋  张杰  姜朋辉  张胜武  
基于甘肃省1949—2011年的农业生产相关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和5年趋势滑动等方法对甘肃粮食产量变化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改革开放后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子;结合甘肃63年粮食总产量的历史数据,建立GM(1,1)模型,对甘肃省未来10年(2012—2021年)的粮食产量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①1949—2011年,甘肃省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增长;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及单产的曲线的动态变化基本吻合;在建国以来63年的时间尺度上,粮食产量变化主要存在38年、23年、15年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周期,其中38年左右和23年左右的振荡周期较强烈。②影响粮食生产的4个主要成分分别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灾害因子、生态保护及恢复和粮食生产成本。③粮食生产在2012—2021年将保持平稳增长的良性发展态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