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81)
2023(7723)
2022(6571)
2021(6037)
2020(5007)
2019(11096)
2018(10874)
2017(20441)
2016(11132)
2015(12070)
2014(12292)
2013(12002)
2012(10869)
2011(10076)
2010(9978)
2009(9100)
2008(9031)
2007(8156)
2006(7259)
2005(6420)
作者
(34020)
(28403)
(28295)
(26912)
(17808)
(13955)
(13015)
(11101)
(10712)
(10122)
(9870)
(9652)
(9271)
(8930)
(8865)
(8759)
(8561)
(8358)
(8169)
(7955)
(7050)
(7029)
(6780)
(6471)
(6466)
(6447)
(6235)
(6104)
(5919)
(5756)
学科
(48864)
经济(48709)
管理(31363)
(26836)
(23242)
企业(23242)
方法(20809)
数学(16244)
数学方法(15986)
地方(14349)
(12836)
中国(12455)
(12341)
业经(11736)
环境(11314)
(10515)
(10202)
理论(9886)
地方经济(8707)
农业(8284)
(7846)
(7617)
生态(7060)
技术(6819)
资源(6596)
(6589)
(6565)
金融(6563)
(6379)
(6346)
机构
大学(159955)
学院(159830)
(60014)
管理(59962)
经济(58544)
研究(58034)
理学(52164)
理学院(51452)
管理学(50319)
管理学院(50018)
中国(41530)
科学(39682)
(34578)
(30252)
(29513)
研究所(28004)
(27165)
中心(26358)
业大(26194)
(23852)
(23274)
农业(23158)
师范(23003)
财经(21811)
北京(21595)
(21251)
(19717)
(19595)
师范大学(18698)
科学院(18115)
基金
项目(115238)
科学(91150)
基金(83288)
研究(80565)
(74478)
国家(73895)
科学基金(62912)
社会(52766)
社会科(48959)
社会科学(48940)
(46723)
基金项目(44550)
自然(41595)
自然科(40536)
自然科学(40521)
自然科学基金(39771)
(39687)
教育(36589)
资助(33202)
编号(31192)
重点(26958)
(25490)
成果(24688)
(24496)
(23574)
计划(22603)
课题(22404)
科研(22236)
创新(22067)
国家社会(21666)
期刊
(66823)
经济(66823)
研究(43184)
中国(32487)
学报(29958)
科学(26805)
(25897)
大学(21880)
管理(21080)
(20739)
学学(20703)
农业(18182)
教育(17759)
技术(14315)
(11133)
金融(11133)
业经(10609)
资源(10297)
财经(10274)
经济研究(10122)
(9817)
(8878)
(8853)
科技(8792)
统计(8470)
(8101)
问题(8099)
业大(7817)
技术经济(7581)
图书(7410)
共检索到2310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洁  赵锐锋  谢作轮  
以甘肃省为例,从脆弱性的角度出发,运用综合评价方法构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探寻甘肃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驱动机制,为保护西北地区的生态屏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甘肃省的区域脆弱性程度呈自南向北递增趋势;中等脆弱性地区占甘肃省的面积最大,达到36.1%;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对脆弱性起共同作用,但社会因素为主要的驱动因子;甘肃省的地理分区与脆弱性分区在空间上基本保持一致。最后依据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提出了降低脆弱性的有益意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苏娥  张明军  王圣杰  孙美平  
脆弱性是全球环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与热点问题。本文基于脆弱性评价模型、因子贡献度模型和熵权法,通过构建自然-社会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定量分析了甘肃省河西地区各乡镇的自然-社会系统的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和脆弱性,以及各指标和各要素层对自然-社会系统脆弱性的贡献度。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河西地区中度、较高度和高度脆弱性区域占河西地区总面积的70.85%,脆弱程度高;(2)河西地区南部高海拔山区的脆弱性明显高于北部低海拔地区;(3)从三大内陆河流域来看,疏勒河流域脆弱性的程度最高,黑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于维洋  王红毅  
文章在定义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概念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运用改进灰色聚类法对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将该模型应用到河北省,通过具体实例证实模型是科学和实用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永娟  王效科  欧阳志云  
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和服务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威胁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是当前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和减缓环境恶化的关键。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出现的生态系统脆弱性概念进行了归纳、总结,阐述了笔者的理解,并提出应规范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命名,以加强不同领域间的交流;综述了国内外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的侧重点以及可供借鉴的评价方法,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同时应积极探讨适合研究区域的更准确更方便的评价方法;最后,探讨了该领域研究面临的挑战,而这也是今后脆弱性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平星  樊杰  
生态系统脆弱性受到自然与人文因素双重影响。以广西西江经济带为例,采用VSD模型,通过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分解脆弱性,构建包含自然和人为因素25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开展脆弱性评价与分区。结果表明,不脆弱区、一般区、脆弱区、很脆弱区和极脆弱区分别占11.31%、22.63%、27.60%、24.39%和14.07%,东西部地区脆弱性较高,中部地区脆弱性较低;自然因素导致的脆弱区主要分布于东西部山区,人为因素主导的脆弱区分布于中部盆地的城镇及其周边;经济带约53%的建设用地分布于很脆弱区和脆弱区,未来新增建设用地需要重点向不脆弱区和一般区转移。根据分区结果和诱因差异,提出了不同类型区开发与保护的相...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博  
本文在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海社会系统的概念,利用脆弱性这一新的研究范式针对辽宁沿海地区人海社会系统进行分析。采取熵值系数法进行权重赋值,并采取函数模型法进行脆弱性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从1996年-2009年辽宁沿海地区人海社会系统的脆弱性稳步降低;②从敏感性指标上分析,从1996年-2009年变化不大,2006年-2008年出现了一个"U"型曲线,从敏感性指标的权重上分析,城镇失业人口的数量是敏感性最为重要的指标,城镇失业人口的数量出现了"先升后降"的趋势;③从恢复性指标分析,1996年-2009年恢复性指标稳步上升,这与国家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恢复性指标权重上分析,城市的基础...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任怡霖  王彦平  孟烨  
本文从脆弱性视角出发,构建了由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会经济、产业体系、组织能力五个维度构成的旅游系统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甘肃省十四个市州的旅游系统韧性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第一,甘肃整体旅游系统韧性逐年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受组织能力、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制约。第二,区域内旅游韧性呈现“一个核心”“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并以中低水平韧性为主。第三,旅游系统高韧性水平城市主要障碍因子为旅游协会数量,其余城市为民航客运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龙生  李萍  张建旗  
该文基于土地退化和成因结果表现指标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81个县区(市辖区为一个单元)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强度脆弱县3个,高度脆弱县16个,中度脆弱县35个,轻度脆弱县19个,微度脆弱县8个,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后列,而生态脆弱性居全国前列。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测试分析了甘肃生态脆弱性与降雨量、森林覆盖率、垦殖率、人口密度、人均GDP等5个主要自然社会经济因子的关系,以期对甘肃省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平  汤万金  胡聃  
露天煤矿的开采会对当地生态环境系统造成极大的损害 ,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在矿区开发过程中制定完善的生产建设、生态恢复重建规划来促进生态环境管理 ,这需要对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科学的评价 ,并分析寻找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同时能够对各类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本研究通过建立一个科学的、可操作性较强的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 ,为正确的制订矿区生态重建规划、生产建设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基础理论保障和技术手段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於琍,曹明奎,李克让  
未来100年气候变暖速度将比上一世纪提高2-10倍,势必对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和服务功能产生巨大影响,威胁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评价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脆弱性是当前全球变化和生态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由于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系统对其响应和适应的复杂性,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进展缓慢。本文在阐明生态系统脆弱性概念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及其脆弱性评价研究的现状、方法,归纳和介绍了脆弱性评价研究的三种主要方法--模型模拟研究、指标评价研究以及类比研究,指出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不足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於琍  李克让  陶波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甚于气候平均态的变化,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评估及机理研究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以极端降水为例,选择我国旱涝频繁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动态模拟,选择与极端降水显著相关的生态系统功能特征量,根据IPCC脆弱性的定义,以生态系统功能特征量偏离多年平均状况的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分别定义系统对极端降水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从而评估其脆弱性。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系统多年平均脆弱度为轻度脆弱,轻度脆弱及以下地区占区域总面积的大半,约65%,脆弱度较高的区域占20%,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西北部。极端降水会增加长江中下游区域生态系统...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琦  胡求光  
从社会—生态的复杂系统视角探究海洋渔业在多重扰动下的脆弱性问题,对于破解当前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基于"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3个维度,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函数模型,同时引入障碍度模型,探究2001—2015年期间中国海洋渔业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暴露性指数介于0.3~0.7之间,整体表现出先上涨后下降再上涨的波动趋势;敏感性指数和适应性指数则均从0.1增长至0.7左右,呈现出持续波动上涨的态势;脆弱性指数在0.3~0.8之间,总体表现为从水平波动到大幅下降再到缓慢增长的阶段性趋势。研究表明,暴露性的变化主要受海洋气候变化、陆源入海污染和风暴潮灾害的影响,敏感性的提高主要与社会就业依赖度、渔业资源开发强度和海水养殖开发强度的增加有关,而适应性近年来受渔民家庭收入水平、渔民生活压力状况和政府效率因素的影响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海洋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研究、严格控制近海渔业资源开发强度、制定动态的适应性渔业管理制度、完善渔民社会保障体系等针对性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余中元  李波  张新时  
以滇池为例,从社会生态系统角度,构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框架,探寻湖泊流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及驱动机制,为湖泊流域的系统治理提供依据。认为滇池流域脆弱性在加剧,脆弱性程度趋于均衡化;社会因素是脆弱性主要驱动因子,人类活动是主要的驱动因素。最后指出滇池流域治理中应注意管理跨尺度影响;重视社会因素在脆弱性中的作用,实施社会治理、根源治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劲松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性社会环境问题,它与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山地系统在景观上为农林交错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具有内生型脆弱性、对植被的依附性、景观过渡性以及落后的生产力等方面,荒漠化较严重。作者通过对坡面级联系统以及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分析,讨论了山地荒漠化的运行机制,并进一步就荒漠化的防治提出几点想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阳兵  邵景安  王世杰  魏朝富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对于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针对岩溶自然系统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岩溶生态系统的结构脆弱性、生态过程脆弱性、生态功能脆弱性和人为胁迫脆弱性4个方面,评价指标分别是结构稳定性、多样性生境、能量利用和积累、直接使用价值、石漠化程度和速率等。以不同类型的原生岩溶生态系统的生态基准值作为比较基础,评价系统将现有的退化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划分为轻微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以及系统崩溃4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