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39)
- 2023(5373)
- 2022(4564)
- 2021(4274)
- 2020(3630)
- 2019(8138)
- 2018(8160)
- 2017(15776)
- 2016(8909)
- 2015(9867)
- 2014(9821)
- 2013(9944)
- 2012(9661)
- 2011(8968)
- 2010(9219)
- 2009(8433)
- 2008(8481)
- 2007(7845)
- 2006(7245)
- 2005(6249)
- 学科
- 农(45169)
- 济(40795)
- 经济(40758)
- 农业(30107)
- 业(29228)
- 管理(15005)
- 业经(13182)
- 地方(12175)
- 方法(11986)
- 数学(10860)
- 数学方法(10720)
- 农业经济(10230)
- 中国(9591)
- 村(9042)
- 农村(9026)
- 发(8915)
- 学(8872)
- 制(8383)
- 土地(8179)
- 企(8151)
- 企业(8151)
- 发展(7271)
- 展(7261)
- 劳(7071)
- 劳动(7069)
- 收入(6849)
- 人口(6735)
- 及其(6644)
- 策(6527)
- 农业劳动(6307)
- 机构
- 学院(133608)
- 大学(128333)
- 济(54131)
- 经济(53044)
- 农(52525)
- 研究(50680)
- 管理(46994)
- 理学(41043)
- 理学院(40504)
- 农业(40277)
- 管理学(39558)
- 管理学院(39347)
- 中国(38646)
- 科学(34699)
- 业大(31209)
- 所(28071)
- 京(26824)
- 研究所(25733)
- 农业大学(24537)
- 中心(24002)
- 江(22662)
- 省(21636)
- 财(20950)
- 业(19858)
- 范(19523)
- 师范(19368)
- 科学院(18325)
- 州(17163)
- 经济管理(16935)
- 院(16451)
- 基金
- 项目(91966)
- 科学(71662)
- 研究(66106)
- 基金(65460)
- 家(58644)
- 国家(58044)
- 科学基金(47938)
- 社会(41566)
- 省(40427)
- 社会科(38786)
- 社会科学(38773)
- 基金项目(35759)
- 划(31623)
- 自然(31171)
- 自然科(30338)
- 自然科学(30326)
- 农(30313)
- 自然科学基金(29765)
- 教育(27853)
- 编号(27632)
- 资助(25331)
- 发(22161)
- 成果(21848)
- 重点(21033)
- 部(20089)
- 课题(18992)
- 业(18629)
- 创(18417)
- 计划(18214)
- 发展(17635)
共检索到2025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封志明 杨艳昭 刘宝勤
采用农田水量平衡模型,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对甘肃省1961~2001年10种作物逐月天然状态下农田水分平衡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甘肃省多年平均农田需水量为121.06×108m3;亏水量为43.28×108m3;盈水量为0.62×108m3,降水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在25%、50%、75%三种降水保证率下,作物的亏水总量分为35.99×108m3、42.93×108m3、49.85×108m3,盈水量分别为0.61×108m3、0.11×108m3、0.00×108m3。农田水分亏缺是甘肃省农田水分平衡的主要特征。对大多数作物而言,亏水量集中于夏季,10种作物夏季亏水总...
关键词:
甘肃 农田水分平衡 盈水量 亏水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汪延彬 胡燕凌 卜春燕 米成林
[目的]摸清甘肃省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地区差异,整体把握全省耕地质量状况,以期为耕地保护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章基于Arc GIS 10.0软件,以2015年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县级数据和省级汇总数据为主,采用克里格空间插值法研究了省域范围内耕地质量的空间格局,采用对比研究法、分类统计法分析了全省、各市州及各区域的耕地质量状况。[结果](1)甘肃省存在4个中等质量耕地分布区域。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下的中等质量等值区逐渐缩小:在陇南逐步向东南方向缩进,在河西走廊逐步由张掖向西北缩进,在兰州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艳昭 封志明 黄河清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系统分析气候变化及其对农田水分平衡的影响,对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从水分平衡的角度出发,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在10 a尺度下,通过构建农田水分平衡模型,全面刻画了气候变化下近40年来西北地区天然状态下农田水分平衡的基本特征及演变态势。结果表明:水分亏缺是西北地区天然状态下农田水分平衡的主要特征,全区亏水量呈现由东南向西北、由高山向盆地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40年来,西北地区农田水分平衡呈现西降东升的态势,新疆大部及河西走廊西部的部分县市,农田亏水量显著降低;西北中部及东部地区大部分县市,40年间农田亏水量呈"W"状波动,近10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牛叔文 郭晓东 刘正广 李国柱 曾明明
文章依据近百年来分区域人口统计数据建立动态模型,分析甘肃省人口分布的时空变化特点。近百年来甘肃经济社会状况的巨变引起75个县的人口密度和人口比重的变化,特别是以兰州市为重心的陇中地区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反映了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对人口分布的集中效应;而陇南地区在人口密度快速增加的同时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反映了资源环境对人口增长的约束。各地区的人口密度、人口比重与时间序列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仇化民 邓振镛 方德彪
甘肃东部旱作区不同气候类型麦田水分供需平衡研究仇化民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甘肃西峰745000邓振镛方德彪甘肃省气象局兰州730020关键词旱作区气候类型麦田水分平衡WATEREQUILIBRIUMOFWHEATFIELDUNDERDIFFERENTCL...
关键词:
旱作区,气候类型,麦田,水分平衡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剑平 乔宇佳
重点考察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深入分析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甘肃省农业低碳发展等提供实证依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甘肃省及14个市州2005—2021年的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采用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和LMDI加法分解模型对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可大致分为“持续增加、波动下降”两个阶段,种植业碳排放在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为60%左右,畜牧业约占40%;各市州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增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呈现河西、陇东南地区高,陇中地区低的分布特征,经济贡献系数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从业人口对农业碳排放呈现负向效应,而农业经济发展呈现正向效应。未来应该继续巩固种植业固碳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低碳农业合作机制等措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剑平 乔宇佳
重点考察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深入分析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甘肃省农业低碳发展等提供实证依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甘肃省及14个市州2005—2021年的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采用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和LMDI加法分解模型对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可大致分为“持续增加、波动下降”两个阶段,种植业碳排放在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为60%左右,畜牧业约占40%;各市州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增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呈现河西、陇东南地区高,陇中地区低的分布特征,经济贡献系数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从业人口对农业碳排放呈现负向效应,而农业经济发展呈现正向效应。未来应该继续巩固种植业固碳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低碳农业合作机制等措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阳华 唐云辉 李轲 冉荣生
按时间(季节)差异将重庆市绵雨划分为:春绵雨、初夏绵雨、盛夏绵雨、秋绵雨和冬绵雨5种。提出了重庆市绵雨的单站指标、区域指标和分区指标,进而全面分析了各季节绵雨的发生情况,揭示了重庆绵雨的时空分布规律。从季节来看,以秋绵雨最为突出,发生频率达77.9%,初夏次之,为59.6%,其它季节在30%左右;重绵雨和严重绵雨主要发生在秋季和初夏;其区域分布特征是,春季以东南部较多,盛夏分布差异相对较小,初夏、秋季和冬季都是西部和东南部多,东北部少。分别划分了各季节绵雨的分布类型变化趋势。
关键词:
绵雨 分类 指标 时空分布 重庆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栾文举 焦健 肖雯
悬钩子属植物在甘肃共有34种、8变种,分布于南秦岭山地、北秦岭山地森林、甘南山地森林、东祁连山林区、陇西、陇东黄土高原区及甘南高山草原区。大多数具可食性,具开发利用价值。建立悬钩子的栽培试验基地是保证原料供应的重要措施。通过对悬钩子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及产品属类的评估,可望将其潜在的野生价值转变为实际生产力。
关键词:
悬钩子属,种,分布,资源,养分含量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魏鹏 杜婷
旅游具有空间属性,旅游者的空间分布研究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也是热点。依据2010年、2015年甘肃省各县(区)旅游人数的统计数据,以及2020年的预测数据,采用相关性系数、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性以及空间插值分析四种分析方法,对三个年份、两个阶段("十二五"以及"十三五"期间)各县(区)旅游人数的分布状况与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实证分析显示,相比于2010年,2015年甘肃省各县(区)的极核中心对周边县(区)的带动作用未予显现,甘肃省呈现分散自发性发展,使得旅游区域发展不平衡,同时游客逗留时间短,与现代"快旅慢游"需求不匹配;依据"十三五"规划,至2020年县(区)间旅游人数的不均衡性将大幅下降,同时空间自相关性大幅上升,层次鲜明的"极核-边缘"型的旅游者空间模式将显现,规划布局具有空间合理性。
关键词:
旅游者 空间分布 演变特征 分布评价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魏鹏 杜婷
旅游具有空间属性,旅游者的空间分布研究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也是热点。依据2010年、2015年甘肃省各县(区)旅游人数的统计数据,以及2020年的预测数据,采用相关性系数、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性以及空间插值分析四种分析方法,对三个年份、两个阶段("十二五"以及"十三五"期间)各县(区)旅游人数的分布状况与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实证分析显示,相比于2010年,2015年甘肃省各县(区)的极核中心对周边县(区)的带动作用未予显现,甘肃省呈现分散自发性发展,使得旅游区域发展不平衡,同时游客逗留时间短,与现代"快旅慢游
关键词:
旅游者 空间分布 演变特征 分布评价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亚娟 宋孝玉 李怀有 蒋俊 云殿智
通过野外积水入渗试验,探讨了不同地貌(塬、坡、沟)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大豆地、麦茬地、玉米地、刺槐地、油松林地等)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并采用3种入渗公式对不同地貌特征与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入渗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塬面和阴坡上用考斯加可夫公式能较好地反映土壤入渗规律。前30 m in的累积入渗量以塬面水平梯田大豆地最小,为32.061 mm;以塬面坡耕麦茬地最大,为230.488 mm。入渗速率以塬面麦茬地最大,为4.245 mm/m in,以塬面水平梯田大豆地最小,为0.239 mm/m in。不同坡向的入渗率均表现为阴坡大于阳坡。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普幸 卓玛兰草
基于甘肃省27个气象站点1960—2008年逐日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和相对湿度数据,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Kriging插值法,分析其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49 a来,甘肃省不同气候区年均潜在蒸散量变化除河西走廊外均呈上升趋势,并以甘南高寒湿润区上升最显著,变化率为10.36 mm/10 a(α=0.001);在四季变化中,夏季最大,春秋次之,冬季最小,各气候区变化趋势有别。潜在蒸散量空间差异显著,表现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且甘南高原最小,河西暖温带最大。河西、陇南、陇中、甘南及祁连山区年均潜在蒸散量分别与平均风速、太阳总辐射和最高气温...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睿涛 李薇 燕振刚
以甘肃省5个典型生态区域(民族、河西、陇东、陇中、陇南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Theil指数分析农业碳排放强度区域差异,采用R/S分析法对农业碳排放量及强度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灰色理论预测2020-2030年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及总强度走势及数值。结果表明:1991-2019年甘肃省5个区域农业碳排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农业碳排放较低强度市域呈扩大态势,而较高强度市域呈缩小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区域总差异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区域内差异为主要影响因素,除民族区域之外其他区域内农业碳排放强度差异较小且波动不大;5个区域农业碳排放量及强度具有较强的分形特征,未来农业碳排放量及强度值将呈现出继续下降的演化趋势;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及总强度经R/S分析后进行灰色预测,模型平均精度较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研究为探索甘肃省农业碳排放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区域差异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制定相应节能减排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锐 李涛 邓辉
采用多指标综合测评法、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在构建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2002—2016年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空间分异显著,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空间特征,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2)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集聚趋势明显,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分异显著,河西地区为高水平集聚区,陇南地区为低水平集聚区,空间关联效应不断增强,并持续表现出空间稳定性特征;3)人均农机化财政支出、公路密度和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是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可以从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和建立农村资金的回流导入机制等方面促进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均衡快速发展。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甘肃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