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64)
2023(17362)
2022(14839)
2021(13461)
2020(11376)
2019(25557)
2018(25368)
2017(48797)
2016(26863)
2015(29642)
2014(29351)
2013(29480)
2012(26965)
2011(24252)
2010(24056)
2009(22220)
2008(21811)
2007(19453)
2006(17328)
2005(14983)
作者
(80526)
(67145)
(66774)
(63289)
(42355)
(32413)
(29929)
(26509)
(25433)
(23785)
(22839)
(22750)
(21218)
(21179)
(20649)
(20442)
(20270)
(19844)
(19236)
(19169)
(17189)
(16368)
(16227)
(15453)
(15108)
(15102)
(14853)
(14698)
(13487)
(13436)
学科
(110586)
经济(110453)
(101601)
管理(85465)
(83167)
企业(83167)
方法(49273)
(48979)
数学(39865)
数学方法(39503)
业经(34252)
农业(32623)
(31366)
中国(26528)
(22920)
(22202)
地方(22156)
财务(22143)
财务管理(22120)
企业财务(20967)
(20937)
技术(20692)
(19976)
贸易(19968)
环境(19853)
(19488)
(19415)
(18455)
理论(18451)
(17388)
机构
学院(387499)
大学(381772)
管理(156277)
(154883)
经济(151772)
理学(135972)
理学院(134524)
管理学(132371)
管理学院(131703)
研究(126916)
中国(95587)
(85267)
科学(82764)
(80186)
业大(68145)
(67353)
农业(66403)
(64947)
研究所(59587)
中心(58568)
(58086)
财经(54627)
(49805)
北京(49200)
(47969)
师范(47430)
(46166)
(45011)
经济学(44964)
经济管理(43159)
基金
项目(269727)
科学(211683)
基金(195814)
研究(192110)
(172698)
国家(171150)
科学基金(146828)
社会(121792)
社会科(115162)
社会科学(115127)
(108946)
基金项目(105528)
自然(97658)
自然科(95393)
自然科学(95363)
自然科学基金(93680)
(89659)
教育(85628)
资助(78709)
编号(77854)
重点(60171)
成果(60113)
(58527)
(58135)
(57900)
创新(53590)
(52805)
课题(52354)
科研(51938)
计划(50512)
期刊
(174087)
经济(174087)
研究(105460)
(83428)
中国(70383)
学报(68261)
科学(61384)
农业(56600)
管理(56400)
(51451)
大学(50910)
学学(48849)
业经(35150)
教育(33632)
(32489)
金融(32489)
技术(31938)
(29360)
财经(25928)
经济研究(25184)
问题(23541)
(22182)
(20685)
科技(20367)
技术经济(20250)
业大(19214)
资源(18392)
现代(18155)
商业(17939)
理论(17137)
共检索到5563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剑平   乔宇佳  
重点考察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深入分析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甘肃省农业低碳发展等提供实证依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甘肃省及14个市州2005—2021年的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采用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和LMDI加法分解模型对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可大致分为“持续增加、波动下降”两个阶段,种植业碳排放在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为60%左右,畜牧业约占40%;各市州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增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呈现河西、陇东南地区高,陇中地区低的分布特征,经济贡献系数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从业人口对农业碳排放呈现负向效应,而农业经济发展呈现正向效应。未来应该继续巩固种植业固碳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低碳农业合作机制等措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剑平   乔宇佳  
重点考察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深入分析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甘肃省农业低碳发展等提供实证依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甘肃省及14个市州2005—2021年的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采用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和LMDI加法分解模型对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可大致分为“持续增加、波动下降”两个阶段,种植业碳排放在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为60%左右,畜牧业约占40%;各市州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增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呈现河西、陇东南地区高,陇中地区低的分布特征,经济贡献系数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从业人口对农业碳排放呈现负向效应,而农业经济发展呈现正向效应。未来应该继续巩固种植业固碳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低碳农业合作机制等措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亚红  马燕玲  陈秉谱  
利用2000-2011年甘肃省农业投入的六大类碳源相关数据,对甘肃省历年农地利用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得出:从2000年起,甘肃省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以年均6.0%和5.8%的增速上升。六类碳源中,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翻耕和灌溉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速分别为2.8%,17.7%,7.6%,5.4%,0.3%,1.1%。运用LMDI模型对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001-2011年,由生产效率、产业结构、经济水平和劳动力规模变化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量比分别为:-15.18%、-4.46%、44.19%和0.34%。由此表明,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锐  李涛  邓辉  
采用多指标综合测评法、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在构建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2002—2016年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空间分异显著,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空间特征,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2)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集聚趋势明显,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分异显著,河西地区为高水平集聚区,陇南地区为低水平集聚区,空间关联效应不断增强,并持续表现出空间稳定性特征;3)人均农机化财政支出、公路密度和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是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可以从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和建立农村资金的回流导入机制等方面促进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均衡快速发展。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睿涛  李薇  燕振刚  
以甘肃省5个典型生态区域(民族、河西、陇东、陇中、陇南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Theil指数分析农业碳排放强度区域差异,采用R/S分析法对农业碳排放量及强度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灰色理论预测2020-2030年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及总强度走势及数值。结果表明:1991-2019年甘肃省5个区域农业碳排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农业碳排放较低强度市域呈扩大态势,而较高强度市域呈缩小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区域总差异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区域内差异为主要影响因素,除民族区域之外其他区域内农业碳排放强度差异较小且波动不大;5个区域农业碳排放量及强度具有较强的分形特征,未来农业碳排放量及强度值将呈现出继续下降的演化趋势;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及总强度经R/S分析后进行灰色预测,模型平均精度较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研究为探索甘肃省农业碳排放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区域差异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制定相应节能减排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小平  高苏凡  傅晨玲  
基于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将间接碳排放纳入建筑业碳排放测算框架中,测算了2000—2013年甘肃省建筑业碳排放量,并运用STIRPAT模型对甘肃省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甘肃省建筑业碳排放量呈波动增长态势,间接碳排放量占主导;(2)煤炭、柴油、汽油等化石燃料消耗是造成直接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消费是间接碳排放的主要来源;(3)建筑业从业人数、城市化率、建筑业人均GDP、建筑业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等的变化都促进了建筑业碳排放量的增长,其中城市化率、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较大,而建筑业技术装备率的变化则抑制了建筑业碳排放量的增长,但影响不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祁成祥  林勇  
本文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LMDI方法建立了甘肃省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并运用1995~2008年相关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甘肃省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得出经济发展是促进甘肃人均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动力,能源强度是抑制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而能源结构对甘肃人均碳排放变化的影响不明显。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小娟  陈耀  高瑞宏  
[目的]考虑碳排放约束,分析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特征和区域特征,以期为提升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2005—2016年甘肃省14市州面板数据,以农业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对甘肃省农业环境效率和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测算。[结果](1) 2005—2016年甘肃省农业环境效率值总体呈现下降—上升—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且均小于1;(2)碳排放约束下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年均值为1.010,年均增长率为1%,且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3)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其中中部地区增长最快,陇东南地区次之,河西地区增长最慢。[结论]忽视碳排放将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各区域依据自身资源禀赋,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思路,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是提升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礼刚  庄贵阳  
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通过1985~2010年的统计数据,基于VAR模型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研究了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和能源的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碳排放与上述四项影响因素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别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动态冲击效应和影响程度。据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甘肃省科学制定低碳发展整体方案和管理指南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小平  葛栋栋  
依据甘肃省1995—2012年的统计数据,在估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人口数量、老龄化率、城市化率等人口因素,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等经济因素和能耗强度与产业结构等技术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甘肃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呈波动上升态势;(2)人口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3)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第二大驱动因素;(4)产业结构是影响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第三大因素;(5)能耗强度尽管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焦文献  陈兴鹏  贾卓  
能源消费是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行为之一,对能源消费导致的碳足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应用能源消费碳足迹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计算得到了甘肃省1990年-2009年的总碳足迹、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碳足迹产值和碳足迹生态压力;然后利用STIRPAT模型进行岭回归函数拟合,探讨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最后通过脱钩指数分析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碳足迹从1990年的0.091hm2/人上升为2009年的0.191hm2/人,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构成中,煤和石油占据了绝对地位,其中又以煤...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卢奕亨  田云  周丽丽  
[目的]推动农业碳减排既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方法]基于三大类碳源测算2005—2020年四川省农业碳排放量,进一步分析其时空特征与动态演变趋势,理清地区差异;构建面板Tobit模型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探讨其影响因素并通过相对重要性分析诠释不同因素的贡献程度。[结果]四川省农业碳排放量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其时间演变轨迹可大致归为“波动下降、持续上升、快速下降、回升”等四个阶段,农业碳排放强度逐年递减;各市州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出明显的“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全省、川西地区、成都平原地区、川东地区农业碳排放强度均呈现递减态势,空间差异缩小,但各自存在一定区别;农业发展水平与农业碳排放呈“倒U型”关系,农业产业结构、产业集聚水平、城镇化水平、农地规模经营对农业碳排放均具有正向影响,机械化水平、农业财政支持则表现出负向影响;相较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因素对农业碳排放的贡献程度更大,其中机械化水平、农业财政支持、农业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程度依次居于前四,其解释力合计达到了80.03%。[结论]研究四川省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影响各市州农业碳排放变化的关键因素,相关结论能为四川省乃至全国农业碳减排规划和精准施策提供参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侯庆丰  王悦天  
为了深入研究可持续农业技术对甘肃省农户生计的影响,文章利用随机调查获取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倍差分方程模型从微观层面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可持续农业技术有效改善了排灌条件,提高了灌溉水利用效率,节省了劳力和时间,减轻了农民耕作负担,同时还减少了田间杂草的产生,增强了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和环保的意识,但对农户的家庭总收入、养殖业收入、外出务工收入影响并不显著,对其种植和商贸经营收入呈现负影响,主要原因是农户对可持续农业技术的认识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较差、可持续农业技术示范推广中的制度设计不合理,提出通过加快建设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生产者主体的素质,瞄准可持续农业技术的使用对象,有选择性地在耕种面积大、有融资能力、有参与积极性的农户或生产单位推广使用,不断提升可持续农业技术在农户层面的使用效果。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晓甜  石培基  
区域农业竞争力的提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1997、2002、2007和2012年的农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实证分析,并结合不同时间断面上农业竞争力等级分布图和插值效果图,归纳总结了甘肃省农业竞争力的时空演变规律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地市(州)农业竞争力水平差异显著,地域分布呈现出由分散向集聚发展的态势,可以划分为河西走廊超强型、陇中陇东一般型和陇南临夏甘南偏弱型3种基本类型;农业空间扩展能力与其竞争力水平高度正相关,并呈现出由极点式到点轴式再到网络化的迹象;农业政策导向驱动、资源禀赋及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及成长驱动共同驱使农业竞争力在空间范畴上...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课题组  黄秉信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本文试图研究提出用于测度评价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程、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就甘肃现代农业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