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83)
- 2023(12906)
- 2022(11027)
- 2021(10214)
- 2020(8508)
- 2019(19546)
- 2018(19523)
- 2017(37997)
- 2016(20729)
- 2015(23199)
- 2014(23001)
- 2013(22791)
- 2012(20891)
- 2011(18939)
- 2010(18786)
- 2009(17013)
- 2008(16551)
- 2007(14324)
- 2006(12578)
- 2005(10730)
- 学科
- 济(85770)
- 经济(85681)
- 管理(61025)
- 业(55917)
- 企(46646)
- 企业(46646)
- 方法(38850)
- 数学(33186)
- 数学方法(32808)
- 农(22660)
- 学(20627)
- 业经(20549)
- 中国(20126)
- 环境(20041)
- 财(19053)
- 地方(18966)
- 农业(15151)
- 和(14725)
- 划(14415)
- 技术(14216)
- 贸(14063)
- 贸易(14059)
- 理论(14049)
- 产业(13605)
- 易(13587)
- 制(13259)
- 务(12147)
- 财务(12088)
- 财务管理(12069)
- 企业财务(11467)
- 机构
- 大学(297539)
- 学院(296587)
- 管理(119716)
- 济(116236)
- 经济(113799)
- 理学(104969)
- 理学院(103787)
- 管理学(101997)
- 管理学院(101486)
- 研究(99486)
- 中国(70051)
- 科学(64523)
- 京(63258)
- 财(50344)
- 所(49922)
- 农(48561)
- 研究所(46260)
- 业大(46096)
- 中心(44025)
- 江(41789)
- 财经(41685)
- 范(40340)
- 师范(39986)
- 北京(39629)
- 农业(38121)
- 经(37900)
- 院(36236)
- 经济学(34678)
- 州(34487)
- 师范大学(32546)
- 基金
- 项目(212347)
- 科学(167391)
- 基金(154367)
- 研究(153903)
- 家(135190)
- 国家(134116)
- 科学基金(115094)
- 社会(97095)
- 社会科(92077)
- 社会科学(92051)
- 省(83351)
- 基金项目(83164)
- 自然(75555)
- 自然科(73678)
- 自然科学(73657)
- 自然科学基金(72311)
- 划(70333)
- 教育(69018)
- 资助(62451)
- 编号(61789)
- 成果(49132)
- 重点(47550)
- 部(46275)
- 发(46140)
- 创(44381)
- 课题(42240)
- 创新(41324)
- 科研(40498)
- 国家社会(39864)
- 教育部(39292)
- 期刊
- 济(123835)
- 经济(123835)
- 研究(83286)
- 中国(49896)
- 学报(49226)
- 科学(45551)
- 农(43627)
- 管理(41776)
- 大学(36436)
- 财(35617)
- 学学(34436)
- 农业(31074)
- 教育(30296)
- 技术(23849)
- 业经(21412)
- 融(20312)
- 金融(20312)
- 财经(19372)
- 经济研究(19304)
- 经(16544)
- 问题(16418)
- 图书(15961)
- 业(15916)
- 科技(15670)
- 资源(15171)
- 技术经济(14258)
- 理论(14171)
- 版(14033)
- 现代(13556)
- 实践(13103)
共检索到4123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雪雁
产业转型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分析了甘肃省产业发展轨迹以及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计算了1980年以来该省产业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980年以来,甘肃省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经历了2次产业转型;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影响属于中等,1980年以来出现2次大的波动,存在降低后又反弹现象;产业转型轨迹与产业转型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轨迹在变化趋势上存在着一致性,都呈明显的“波浪形”;产业转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滞后于产业转型;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转型任务相当艰巨,亟需实施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产业政策。
关键词:
产业结构 产业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甘肃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海峰 白永平 王保宏 牛剑平 王新民
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乃至全球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敏感的地区之一,并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因此对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青海省产业结构发展变化轨迹以及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计算了1980年以来该省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认为1980年以来,青海省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经历了两次明显的产业转型;1980年以来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影响属于中等,出现两次大的波动,存在降低后又反弹现象,特别是2000年以来上升幅度很大,创历史新高;产业转型任务相当艰巨,需实施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产业政策。
关键词:
产业结构 产业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青海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路昌 张傲
基于1995、2005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构建"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模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对东北地区20年间土地利用转型时空变化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5—2015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主要表现为生产用地持续增加、生态用地持续减少和生活用地小幅增加,前期变化剧烈后期趋缓。2)各类功能用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均衡性,农业生产用地、牧业生态用地和水域生态用地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剧,工矿生产用地、林业生态用地、其他生态用地和生活用地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有所缓和。3)东北地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5年的0.581持续下降至2015年的0.575,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空间分布以高质量区和中低质量区为主,农业生产用地和林业生态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变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农业开发进程基本保持一致,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特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宏安 蒋建军 张海龙 张丽 解修平 周杰
论文以西安地区为研究区,基于1988年和2003年两期LandsatTM影像,采用监督分类法提取了该区15年间城镇扩展变化,并利用土地利用面积转移矩阵分析了城镇用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关系,此外,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探讨了城镇扩展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①城镇面积1988年为59711.31hm2,而到了2003年为75043.53hm2,其增幅达25.68%;②城镇的新增面积主要是由耕地、未利用地、果园和水体转化而来;③城镇扩展的生态环境效应在该地区集中表现为水资源污染、城市“热岛效应”、地面沉降以及地裂缝等环境问题。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朱智文 王辉
文章分析了甘肃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并从产业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和相关性三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甘肃省产业偏离度过高,产业结构效益差和三次产业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减少,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调整产业内部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力的转移至关重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新惠 李艳 余迩 杨佳钰 李懿 王诗逸
探讨土地利用转型所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环太湖城市群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测度结果,揭示土地利用转型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识别其显著区域。结果显示:(1)2000~2018年,农业生产用地转为生活用地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型的主要特征,共计转出3 054.3 km~2。生态用地总体变化缓慢,但水域生态用地面积波动较大。苏南城市郊区土地系统有序程度快速提高,研究区东北部和南部土地利用无序程度增强;(2)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从0.407持续下降至0.392。区域生境质量由0.328降至0.303;固碳服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州西南部,低值区主要集中在苏州东北部;水资源供给总量由157.33亿m~3升至165.41亿m~3;游憩服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州西南部和太湖周边,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太湖中心以及嘉兴东南部;(3)区域生态综合指数均值下降0.026,苏州中部下降最为严重,形成大面积块状冷点,张家港市东部、溧阳市西部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形成多个局部热点区域;(4)识别出土地利用转型影响生态环境的四类区域:LC-EC区域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LH-EC区域主要分布在城郊以及部分农村;LC-EH区域面积最小,主要分布在无锡市以及太湖风景区;LH-EH区域主要分布在张家港市以及湖州市。研究结果可为协调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与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龙生 李萍 张建旗
该文基于土地退化和成因结果表现指标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81个县区(市辖区为一个单元)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强度脆弱县3个,高度脆弱县16个,中度脆弱县35个,轻度脆弱县19个,微度脆弱县8个,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后列,而生态脆弱性居全国前列。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测试分析了甘肃生态脆弱性与降雨量、森林覆盖率、垦殖率、人口密度、人均GDP等5个主要自然社会经济因子的关系,以期对甘肃省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甘肃省 生态脆弱性 影响因素 相关关系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樊元 惠树鹏
本文利用生产函数衍生模型和多部门模型分析了甘肃省1978—2004年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其他部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大;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下降趋势,大体服从Growth函数,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减小,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增加。
关键词:
产业结构变动 经济增长 贡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马利邦 牛叔文 李怡欣
通过构建城市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甘肃省1990-2006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演化的趋势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城市化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都呈线性增长,协调发展度指数也呈现一种线形的上升趋势。从城市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曲线看出,2003年以前城市化发展滞后于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甘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一直以中低度协调为主。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环境也会有所改善,两者的耦合关系才会逐渐增强。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环境 耦合,量化分析,甘肃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许瑞泉
本文以科技创新战略为出发点,介绍"十二五"时期甘肃省科技部门在生态环境领域将要从事的几个重点工作以及甘肃省以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经验,阐释了科技创新在甘肃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十二五 生态 环境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白路民 辛文科 门永刚 孟志平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对于推动环境保护、转变发展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甘肃省平凉市金融机构全面贯彻落实治污减排政策措施,并结合平凉市"四三二一"发展战略,以发展"绿色信贷"为突破口,倾力支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以期实现银行、企业、"三农"和全社会的共赢。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治理保护 金融支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小平 何伟
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年代,并建立了动态比较的计量模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该省各市州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了动态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总体上呈明显的非均衡上升趋势;转换能力的增长幅度变化大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不规则的"U"型形式;全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绝对差异呈反"S"状扩大态势,相对差异则表现出跳跃式发展趋势。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转换能力 因子分析 甘肃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丽娟 张勃 李山勇
基于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生态城市建设复合系统模型,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构建甘肃省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并对甘肃省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甘肃省生态城市建设水平差异较大,除兰州、嘉峪关为"生态孤岛"外,总体呈现出北强南弱的非均衡布局。同时,运用SWOT分析法深度分析甘肃省情,为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甘肃省 生态城市 区域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