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62)
- 2023(11968)
- 2022(10718)
- 2021(10129)
- 2020(8451)
- 2019(19484)
- 2018(19238)
- 2017(36770)
- 2016(20153)
- 2015(22331)
- 2014(22357)
- 2013(22126)
- 2012(20268)
- 2011(18206)
- 2010(17907)
- 2009(16246)
- 2008(15678)
- 2007(13342)
- 2006(11634)
- 2005(9887)
- 学科
- 济(81398)
- 经济(81308)
- 管理(53924)
- 业(53172)
- 企(41561)
- 企业(41561)
- 方法(37164)
- 数学(32414)
- 数学方法(32032)
- 农(24749)
- 地方(22087)
- 中国(19876)
- 学(18727)
- 业经(17925)
- 财(17778)
- 农业(17769)
- 环境(13176)
- 理论(13052)
- 和(12937)
- 贸(12930)
- 贸易(12924)
- 易(12431)
- 制(12427)
- 地方经济(11884)
- 技术(11823)
- 务(10843)
- 财务(10783)
- 财务管理(10767)
- 划(10722)
- 教育(10520)
- 机构
- 大学(280537)
- 学院(280395)
- 管理(111841)
- 济(104787)
- 经济(102308)
- 理学(98180)
- 理学院(96977)
- 研究(95165)
- 管理学(95107)
- 管理学院(94621)
- 中国(67180)
- 科学(63775)
- 京(59308)
- 农(50956)
- 所(48715)
- 业大(46537)
- 财(45251)
- 研究所(45140)
- 中心(42800)
- 江(40352)
- 农业(40035)
- 范(39110)
- 师范(38741)
- 财经(36979)
- 北京(36966)
- 院(34852)
- 经(33625)
- 州(33514)
- 师范大学(31502)
- 省(30582)
- 基金
- 项目(203837)
- 科学(159004)
- 研究(146480)
- 基金(145749)
- 家(128612)
- 国家(127508)
- 科学基金(108383)
- 社会(90147)
- 社会科(85158)
- 社会科学(85132)
- 省(82795)
- 基金项目(78796)
- 自然(72280)
- 自然科(70505)
- 自然科学(70485)
- 自然科学基金(69174)
- 划(68779)
- 教育(66594)
- 编号(60085)
- 资助(59262)
- 成果(47741)
- 重点(45930)
- 发(44388)
- 部(43561)
- 创(42174)
- 课题(41652)
- 创新(39333)
- 科研(39072)
- 计划(38135)
- 大学(36889)
- 期刊
- 济(113028)
- 经济(113028)
- 研究(77494)
- 中国(51265)
- 学报(49607)
- 农(46623)
- 科学(45018)
- 管理(38486)
- 大学(36271)
- 学学(34319)
- 农业(32623)
- 教育(31817)
- 财(31517)
- 技术(23859)
- 业经(19825)
- 融(19426)
- 金融(19426)
- 经济研究(16831)
- 财经(16609)
- 业(16486)
- 科技(15210)
- 图书(14872)
- 资源(14652)
- 问题(14590)
- 经(14012)
- 版(13903)
- 理论(13470)
- 业大(13195)
- 技术经济(13106)
- 实践(12618)
共检索到3936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文广 冶伟峰 米璇 魏银丽
从甘肃省最新确定的5个重点扶贫区域中选取了6个市(州)作为典型地理区域,以统计资料和数据为基础,建立了这些区域的灾害频发度和贫困度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近10年来灾害频发度、贫困度时间演替轨迹和分布特征,分析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甘肃省不同地理区域灾害频发与贫困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甘肃省不同地理区域贫困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呈下降趋势;不同地理区域灾害频发度总体上保持着比较高的程度,灾害频发度的高低与时间不存在相关性,而与灾害类型、灾害发生次数和灾害持续时间有关;各地理区域灾害频发与贫困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很强,特别是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旱灾频发且持续时间较长,以及这些地理区域固有的高脆弱性等因素共同加剧了贫困程度,使贫困问题比较突出,灾害与贫困易形成恶性循环。
关键词:
灾害 贫困 耦合 气候变化 甘肃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文广 雷青 于娟
文章对甘肃省87个县以及其中的43个国家贫困县的耕地资源指标和贫困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甘肃省耕地资源禀赋与贫困之间没有相关性。因此要解决甘肃省的贫困问题,保证粮食安全战略,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提高土地质量,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片面扩大耕地面积不仅不能够提高粮食产量,反而会造成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关键词:
耕地资源禀赋 贫困 相关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万永坤 董锁成
国内外对环境质量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都是从经济发展或人均收入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忽略了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质量之间的互相影响,而且也没有揭示出二者相互作用的机理。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来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质量互相耦合的机制与演变机理,并以甘肃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产业结构调整虽然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而且不同产业由于性质差异对于环境产生压力也各不相同,因此,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实现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环境质量 耦合机理 甘肃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文恒 牛叔文
甘肃省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作者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用协调度模型研究1990~2004年甘肃省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态势。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口综合发展水平呈线性增长,资源环境综合状况波动下降;人口和资源环境的耦合关系由轻度失调趋向中级协调,后又转向初级协调;资源环境容量空间有限,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应选择人口与资源环境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模式。
关键词:
人口 资源环境 耦合 协调度 甘肃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韩建民
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经济增长成为减贫的主要推动力。但是,随着贫困形式的变化,消除贫困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像甘肃这样西部欠发达省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贫困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甚至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其中,部分地区贫困程度还相当严重,贫困原因错综复杂,是集"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传统"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深度贫困。因此,采取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步伐,大力提高经济增长能力;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组织农业生产;坚持产业富民取向,推动全民创业行动;把贫困地区妇女的扶贫作为重点;积极采用和推广新型的扶贫模式;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马利邦 牛叔文 李怡欣
通过构建城市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甘肃省1990-2006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演化的趋势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城市化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都呈线性增长,协调发展度指数也呈现一种线形的上升趋势。从城市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曲线看出,2003年以前城市化发展滞后于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甘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一直以中低度协调为主。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环境也会有所改善,两者的耦合关系才会逐渐增强。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环境 耦合,量化分析,甘肃省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于敏
本文从收入流动视角研究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个体动态收入特征,运用收入流动矩阵法测量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长期贫困程度小于年度贫困,收入流动减缓了长期贫困程度,但贫困户即使脱离贫困,但脆弱性较强,返贫概率较大,其未来几年的平均收入仍较低;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流动的风险更大,收入缺乏稳定性,贫困地区贫困农户收入向上流动的概率较高,有利于贫困人口相对收入位置上升,有利于贫困户脱贫。
关键词:
收入流动 动态贫困 绝对收入 相对收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翟彬 梁流涛
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基础,作者通过对甘肃省天水地区农户生计状况的调查,运用多元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非农生计策略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生计水平对农户的扶贫需求做出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天水地区农户的生计资本指数偏低且比例不均,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相对不足,生计策略存在空间异质性;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是影响农户非农生计策略对抗贫困的显著因素;农户反贫困需求受生计资本拥有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存在很强的空间差异性。基于研究结果,文中提出了加快农户可持续脱贫能力培养,扶贫投入应瞄准农户需求等建议。
关键词:
生计资本 生计策略 农户需求 反贫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伏广彬 吴秉昊 李文 郭精军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文章构建了符合甘肃省省情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相对发展模型、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实证测度甘肃省2011—2021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在研究期内,甘肃省各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水平高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差距逐渐变大;两者在空间上都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以低度协调和中度协调类型为主,高度协调类型集中在甘肃省西北部,两者的相互作用逐渐减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正相关性显著,属于“高-高”集聚型和“低-低”集聚型的城市最多,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差异逐渐减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秀芬 张平
各地区的资源条件差别明显,同样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减贫的效应也必然存在较大差异。该文认为要消除贫困地区经济增长与减贫的非均衡性,不应只依靠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由于农村贫困人口从事第一产业在短期内仍然具有比较优势,所以还应当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基本生活条件改善作为减贫的主要思路。以甘肃省贫困县(区)为例,从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农村家庭综合收益的变化趋势和小山口村的减贫实践3个视角,对于农业综合资源优化的减贫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
农业资源优化 减贫 非均衡性 甘肃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崔治文 徐芳 李昊源
贫困是人的可行能力在收入或消费、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获取信息和技术的机会等多个维度被剥削的现象,多维贫困指数反映了贫困人口或家庭的多维贫困发生率及承受的剥削强度。借鉴Alkire and Foeter开发的多维贫困测量方法,并以此方法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选取甘肃省13个村子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利用对甘肃省部分农户家庭的实地调研数据,从收入、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和社会关系5个维度对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状况进行了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1~5个维度的多维贫困指数分别为28.8%、21.7%、16.3%、7.6%和1.1%;甘肃省农户家庭的"基本可行能力"被剥削的情况严重,...
关键词:
农户 多维贫困 致贫机理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何博汶 李丁 刘笑杰
本文基于空间贫困理论视角,构建农村空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TOPSIS模型对2016年甘肃85个县域农村空间贫困进行测度,结合GIS空间制图技术、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WR模型等方法探究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农村空间贫困程度总体较深,地理分布差异显著,呈"东南高、西北低",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2)农村经济、社会及环境贫困在各县域有明显地域差异,农村经济和社会贫困的空间集聚特征显著,环境贫困呈"两翼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3)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甘肃农村空间贫困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集聚特征,H-H集聚区集中分布在陇南、甘南东部及定西南部,L-L集聚区分布在张掖、酒泉和金昌;4)自然禀赋、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人力资源和交通区位是影响甘肃农村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且各因素的影响强度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自然禀赋呈中部向两翼递减的变化趋势,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和交通区位呈"东南—西北"的空间分布特征,社会民生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因此,依据各贫困区特征及致贫原因,从产业、生态、社会事业与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减贫策略,以期为甘肃精准扶贫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七军 王海明 李昭楠
开展互助资金试点是为缓解特定贫困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滞后,金融产品不足,农户生产资金缺乏,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特别是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突出矛盾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扶贫方式。甘肃是全国首批开展互助资金试点的省份之一,对互助资金的进展现状、效应发挥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
互助资金 甘肃省 贫困村 问题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于敏
利用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贫困县1999—2004年面板数据,研究贫困地区农民动态贫困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贫困县农民长期贫困程度小于短期贫困,同时,农民收入不稳定,收入面临风险较大;不同地区导致动态贫困的因素及各因素对动态贫困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土地面积和家庭的基期、户主民族收入对两省区动态贫困影响都显著,土地面积大、基期收入高的家庭更容易远离贫困;丘陵、山区地形、户主汉族、没有扶贫项目都更容易使内蒙古贫困县农户陷入长期贫困;劳动力个数多、家庭负担重等因素更容易使甘肃省贫困县农户陷入长期贫困。因此,政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常宝宁 吕国光
西北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流失,已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在现实情况下,要研究西北贫困地区教师的流失,就不能忽略对教师流失意向的研究,只有从源头上对教师的流失加以引导,才能使教师的流动合理化、规范化。
关键词:
贫困地区 教师流失意向 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